书城养生《黄帝内经》与阴阳养生之道
4624100000014

第14章 神有余和神不足之病

疾病中的神有余和神不足,皆生于“五脏”中的心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五脏”中的心藏神,或曰心主神。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人的神有其反映或表现,人的神足,就会出现嬉笑不止;人的神不足,就会出现悲哀。

生于“五脏”中的心,其神有余和不足的这种疾病,早在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就讨论到了这个问题,并指出了这种疾病的反映和表现,还指出了如何治疗。

黄帝向岐伯提出问题:发生在“五脏”中的心脏,其神有余和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回答说: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一旦“五脏”中的心,其神有余,就会出现嬉笑不止的症状;其神不足,就会出现悲哀的情形。

人体是离不开气血的,如果是在气血没有相并之前,“五脏”心、肝、脾、肺、肾皆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侵袭身体的肤表(或曰皮肤表面),病人则仅仅是觉得寒栗起于毫毛,尚未侵入经络。这种情形,则属于神病之微邪,所以被称之为“神微”。

黄帝又问岐伯:那么怎样针刺(即“针灸”) “微邪”呢?

岐伯回答说:需要注意的是:按摩的时间要久一些,或时间要长一些;针灸时,不要向里深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针灸是为了使其气能够于不足之处,这样就会使其神气得以平复。

总之,以上所说的关于神有余和神不足之病,其反映或表现及其如何针灸治疗的一些内容,来自《黄帝内经》“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其原文为: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 “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日神之微。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