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禅是细微处的光明
4623900000008

第8章 禅的心态(7)

我们把佛门比作一个大公司,只有这个公司的老板及有限的几个人知道它的真实情况。佛门与公司不同的是,一个公司只有一个老板,佛门却人人可以做老板,禅门尤其如此。

人人可为佛。

处处都是门。

但这个门因为太大,太空,你反而不好进。好比森林中找一棵树,故宫里找一间屋,这是困难的。

因此,你要具体从某样东西上下手。

比如,你看一株梅花,便可见禅意。

读一首梅花诗、赏一幅梅花画,都不如看真实的梅花更有禅意。

不要以为禅门很虚,天下最实之事奠于于此。

但你又不能太实在。比如在北京不大好找到梅花,你就找其他的花。如果一株花你都找不到,你就找来一株草,草你总找得到吧!

一草一木,无不有禅意。

齐白石早年做木匠,雕刻很精细的人物与山水,只是一个匠人。晚年的齐白石不搞那么复杂,他就画一朵鸡冠花,画一只大虾,画一个佛手柑,画一只蝴蝶,莫不有味。

简简单单,胜似复杂。

随随便便,比刻意寻求更高一筹。

随便你就能得便,随缘你就能得缘。

任何事情都能让你觉悟。穿衣吃饭,奠不神奇。喝茶聊天,自然有味。

王少农每次去香山熊晋仁那里坐,时间总是过得飞快,因为他一坐下来就融入了这间房,与桌子椅子一起老化,与墙上的字画一起褪色,与书架上的书一起被空气染黄。当然也与主人壶中的茶一起吐纳清香,与主人话里的禅机进出于玄妙之门。

熊晋仁的话因人而异,有时话很多,有时话很少,有时不说话。因为是老朋友了,不用说那么多,除非有事。

如果你要参禅,可以去香山找熊晋仁看看。

瓦师子没房子住,于是他便想着去化缘。

到哪里去化这么多的木材呢?瓦师于思考再三,决定去找婆挲罗王的木匠大臣耶输陀,他和瓦师于是朋友。

瓦师子到耶输陀家,请耶输陀布施木材。

耶输陀说:“我家里没有木材,国王那里木材也用完了。如果有,我一定会给你。”

瓦师子不信。

耶输陀说:“你如果不信,就自己去木厂看。”

瓦师子赶到木厂,看到五件做飞梯用的木材,便当即取了两件,回去建房。

国王巡视府库,见少了两件飞梯用材,便立即责问耶输陀。

耶输陀想起瓦师子要过木材,便派人去问,瓦师子说是他拿的。

国王当即把瓦师子找来,问他:“尊者,你拿了我的两件飞梯术材吗?”

瓦师子承认了。

国王又问:“你是出家人,为什么不与而取呢?”

瓦师子回答:“您答应过我的。”

国王不明白,说:“我虽然事情比较忙,但我记不起什么时候见过你,怎么说我答应过你呢?”

瓦师子回答:“您刚登基时,您说:‘我现在做了国王,我愿将国家所有水草树木都布施给沙门、婆罗门。’所以说,这个木材不是我擅自拿走的。”

国王有些生气:“我说的是将那些没有人看管的水草树木布施给沙门、婆罗门,你为什么曲解我的意思诬陷我呢?”

瓦师子坚持己见,国王也没有办法。

王舍城中许多不信佛法的人非常愤怒,将这件事广为宣传。

这件事的影响非常大,影响到了佛教徒的声誉。

众比丘将这事告诉佛陀,佛陀当即召来瓦师子长老。

佛陀说:“你为什么拿国王的木材。”

瓦师子说:“是国王答应赐予的,不是我偷的。”

佛陀说:“国王只是答应将没人看护的木材让给我们,而不是将有人看护的木材给我们。你就是在偷盗。”

佛陀将众比丘集合,说:“今后,如有比丘不经他人允许擅自拿走人家财物,就犯了盗戒,应当施行波罗夷禁戒,不得与众僧一起居住。”

佛陀开示:不用去偷盗,你自有良术。你洞开自性,便为法门。

重要的是打开自己的心性,那么你放眼看一切都是神奇的,都有道理,都是法门。你出门看到一条狗,会发现它的眼里有灵性。你在同事的桌上发现一盆花,你会发现她的心中爱慕纯洁的事物。你在你老板的举手投足间看到一种威严,于是你想到世上必有更大的威严。你决心自己做老板,因为你拥有的智慧已如恒河沙数,不可胜数。

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

——石头和尚

化腐朽为神奇

任它花开又花落,亦无悲,亦无乐。

崇信出身穷苦,靠卖饼过活。他每天送十个饼子给道悟禅师吃,道悟总是还一个给他。

崇信觉得奇怪,就问:“我卖饼给你吃,为什么还一个给我呀?”

“你拿来的,再还给你,有什么过错呢?”

崇信听后,就怦然心动,不久就在道悟的寺里出家了。

崇信殷勤服侍道悟很久啦,可是总也听不到师父给他讲一句半句佛法。有一天忍不住问道:“师父,我来这么久,还没有得到师父指示佛法的心要呢!”

道悟微笑:“从你到这里以来,我何尝没有为你指示心要呀!”

“何处指示?”

“你端茶来,我为你接着;你送饭菜来,我就吃;你敬礼时,我为你低头。哪里不在为你指示心要?”

崇信低头沉思很久。

道悟就说:“见则直下便见,思考就错过了。”

崇信当下大悟。

道悟对他说:“但尽凡心,无奇怪解。”

这则公案很亲切,很温馨。和风拂糙面,冷暖自心知。

但莫造作,只是平常。

头头是道,无增无减。

看似家常最奇绝,万千人错过了。只为不老实,不安分,要在外面寻热闹。

“平平常常常平平”,这个上联谁能对下联?

答案是:没有下联。

你苦苦推敲,想把它对上,就失去了禅意。

禅就是残。

残缺好完美。

读古人集子我最爱看残句,看古画我最爱赏残画,下棋我最爱下残棋。我的一生全用来收拾残局!

你要化腐朽为神奇,又要化神奇为平常。任它花开花落,亦无悲,亦无乐。

秋天到了,熊晋仁带王少农在香山摘野桑葚吃。王少农跟着他走,只见他左拐右拐,惯走山路,不多久就到了一处山坡,随便指着路旁一排树说:“那都是。”

王少农大出意外。不是说他没吃过野桑葚,而是为这野桑葚被熊晋仁随随便便就找到感到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何况是在路边!

为什么呢?这其中有故事。

那一年,王少农新认识一个朋友赵群,就向赵群夸口说:“我在香山发现一块巨大的奇石,石上有一个天生的‘玩’字,我就把它叫做‘玩石’,我怀疑曹雪芹在香山写《红楼梦》时碰到的就是它,曹雪芹把它略微改变了一下,叫‘顽石’,并把它写进书里。”

王少农叉对赵群说:“那块石头旁边长了一棵很大的野桑树,现在桑葚已经红了,我带去你摘。”

引得赵群驱车前往。

王少农果然带他找到了那块巨石、那棵野桑树,也吃到了桑葚。但这个过程实在来得辛苦,谁想到熊晋仁在他屋子不远就找到了野桑葚吃,并且在路边,并且是一排树,并且更甜更好吃!

王少农因此明白千辛万苦,不如随随便便。

世上最有味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白水。

魔王有三女,年长的叫悦彼,第二个叫喜心,最小的叫多媚。她们主动请求阻止佛陀达成解脱之道。

魔王答应了。

当即她们三位装扮得貌如天仙,美目顾盼,妖冶媚人。

她们来到佛陀修道处,向他请安问候,并在其周围旋走七圈,希望借妖艳媚人的身姿、勾魂摄魄的体态诱惑挑引佛陀。

魔女还将装有美味的珍贵水壶献给佛陀。佛陀不为所惑,身子寂然不动,三魔女立即败退。

佛陀开示:我自平平常常,破他千奇百怪。

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圣解。

——道悟

微笑即得解脱

万古到夸,不过一笑。

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有一次,大梵天王为了使一切众生得大利益,在灵鹫山上献给释迦牟尼一枝金色的波罗花,请他向大众说法。

释迦牟尼应请登座。但登座后,并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手里拿着波罗花向与会大众显示。

大众都疑惑不解,唯有站在释迦牟尼身旁的迦叶破颜微笑。

释迦牟尼认为只有迦叶对佛的根本精神心领神会,便对大众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嘱咐与摩诃迦叶。”

这就是释迦牟尼在灵鹫山拈花示众,传法给迦叶的传说。释迦传法,不是依靠语言文字,也不是依靠读诵佛教经典,而是用“拈花示众”的动作,试看谁能理解其中本意。迦叶也没有说什么话,只是微笑了一下。就这样,释迦就把“正法眼藏”(佛所说的无上正法,即根本佛法)传给了迦叶。

还确个故事可供一笑。

丹霞天然在慧林寺遇到寺主怒斥:“你敢烧我木佛?”丹霞以锡杖拨火灰说:“我烧取舍利。”

“木佛如何能有舍利?”

“既然没有舍利,我再取两尊木佛来烧。”

据说这个寺主气得须眉掉落。

神宗行者,一路撒野下来,煞是有趣。你连眉毛胡子都掉了,气耶?喜耶?幸得那位寺主没去拿刀拼命。

宁可委屈佛,也绝不委屈自己,这就是禅者。

两个都不愿委屈自己的人遇上在一起,如何办?

临济有招:王登宝殿,野老讴歌。

庄子有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道者相忘,禅者相得。过去的仇人,今天相逢一笑。俞心焦说:“我深爱仇人的女儿。”

仇人的女儿都是美丽的。

佛陀拈花,迦叶微笑。

如果佛陀不拈花,迦叶还是微笑。只要佛陀坐在那里,迦叶就会微笑。那朵金色的波罗花,本不足以让人笑与不笑,之所以笑了,是因为它在人手中。

两个人对坐,谈得口干舌燥,这时你递给一个人一杯茶,另外一人必然羡慕。

两个人相依偎,这时你递给一个人一把刀,另外一人必然心惊肉跳。

茶与刀,与此花同。

什么是参禅?首先让人识别身外之物,你不随物走,才能得本性。

佛陀拈花在手,只不过在开示:我什么也没拿,我什么也没有!如有人认为佛陀此举意在展示花的美丽,那就根本错了。

是,我手上有朵花。

是,有个“我”坐在你面前。

是,那朵花可以看见。

但这又有什么呢?人人可以拿朵花在手里,可以拿这花,也可以拿那花,我今天偶然拈了此花在手,你不可以说我就是一个拈花人,也不可以说那花生来就是被人拈的。

花是花,人是人。

人拈花在手,于花无损,于人有失。

为什么说“有失”呢?人拈花在手,明明是多了一样东西呀?多了一样东西就叫“有失”。失花之性,失人之形。

你拈花在手,就会让花去死,并且破坏了你本来一无所有的真性。

佛陀拈花,迦叶微笑。

迦叶这一笑大有禅意。

佛陀拈花本是“多”,迦叶微笑也是“多”。他本来没笑,现在一笑,当然是“多”。但他脸上的肉长在自己脸上,他心里的笑笑在自己心里,这又并非来自外物的“多”,而是内我的“多”,无增无减的“多”。

迦叶用“本来的多”破佛陀故意显示的“外来的多”,以多破多,就回到了本来的空无状态。好比两个高手对阵,一个使出十八般兵器,一个空手使出十八般拳脚,空手的高手卸掉了对方的所有武器,两人空手对打,正好旗鼓相当,谁也赢不了,于是大家一笑,就此别过。

佛陀见迦叶识得破,做得出,当然高兴,就把衣钵传给了他。

王少农与熊晋仁是在1997年认识的。

那一年王少农还在北大游学,那一年他认识了俞心焦,也认识了熊晋仁。

有一次王少农与熊晋仁晚上在北大走,两人忽然来了兴致,看见树丛遮住月亮不爽,就向开阔处走去。

前面就是未名湖。

冬天的未名湖是一个小小的冰湖。

王少农与熊晋仁走在冰湖上,望着天上的月亮,忍不住就唱歌。

熊晋仁唱他自己作的歌。

王少农也唱他自己作的歌。

王少农越唱越起劲,歌声回荡在四周。冰湖底下传来幽闷的响声,是脚踏冰面的响动。

一熊晋仁却不唱了,高声吟诗,忽然又大笑。

王少农马上就说:“君为佯狂尔!”

熊晋仁便真的笑了。

净饭王想念儿子,于是派使臣到王舍城,迎请佛陀回国。

释迦牟尼佛以前发过誓言,说不成佛决不回宫,如今已得道成佛,父亲也已老迈,便答应回去。

回国后,全国上下都受到佛陀的影响和教化,许多释迦族人都纷纷前来求佛度化出家、异母弟难陀、堂兄弟阿难、提婆达多等以及儿子罗侯罗,都跟随佛陀出家为弟子。

只有罗侯罗年纪尚小,先做沙弥。

做佛陀手下的一个小沙弥,胜似做人问的大财主。

耶稣说:“你们不变成小孩子的样子,断不能进天国。”

耶稣与佛陀为什么都非常看重小孩子?这是因为小孩子天性保存得好,比大人更“大”。小孩子笑得多,因他就欢乐多。

应机随照,泠泠自用。

——大颤和尚

禁闭自己才能放松灵魂

先不忙敞开心胸,越自闭越好。

达摩一苇渡江之后,到洛阳、嵩山一带传授佛法。嵩山之麓有一座著名的佛寺——少林寺,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达摩就住在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长达九年之久,人莫之测。这就是著名的“达摩面壁”。

学人每每在受用处受困,在悟入处“闷缸”,所谓“月明帘下转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