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禅是细微处的光明
4623900000006

第6章 禅的心态(5)

佛陀又问:“那些比丘为什么不来服侍你呢?”

那位比丘回答:“我平时对那些长老并没有什么效劳之处,所以各位比丘也不服侍我。”

佛陀听后,叫阿难去打一桶水来。

然后佛陀将水从头上往下倒,把这个比丘洗得干干净净。佛陀再与阿难合作,将这位生病的比丘抬到床上。

佛陀为此召集众位比丘,问他们:“你们知道有一位比丘生病了吗?”

众比丘回答:“是的。”

佛陀又问:“你们服侍过他没有?”

众比丘回答:“没有。”

佛陀又问:“各位比丘为什么不帮助他呢?”

众比丘回答:“因为他平时从未服侍过我们,所以我们也不去服侍他。”

佛陀听后,语重心长地说:“各位比丘,你们都是无父无母,平时无人照顾,如果你们内部不能互相扶持,他日一旦出现什么情况,有谁会来看护你们呢?”

你看,佛陀甘为“卑贱”之事,为弟子洗脚,这才是高贵之举。佛陀为弟子洗脚

无垢无净,垢归于净。

耶稣说:“我来是为了服侍人。”

真正高贵的人都极“卑贱”。

佛陀爱以莲花为喻,耶稣爱以百合花为喻,佛陀的莲花就是耶稣的百合花。花就是花,它本来纯洁,现在纯洁,最终也必是纯洁的。

一无所有就会一无所失

本来就拥有,何须再去寻求?

慧能在弘忍门下学佛。一天,慧能去告诉弘忍:“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就是功德福田,不知道和尚还要叫我做什么功课?”

弘忍应道:“你这人野性太重。少啰唆,回去舂米。”

弘忍有一次叫所有弟子来集会,高声宣告:“生死事大,你们整天只求福报,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着迷,福报如何救得了?你们各自去写一首偈颂来给我看。我看谁如果悟了,就把表钵传给他。”

一石激起千重浪。众人想神秀是首座弟子,又是教授师,肯定是他得衣钵,这偈颂不作也罢。神秀反复思量:呈上偈颂,有人会说我贪图祖位,更可怕的是不合师意,就太丢人现眼了;不呈上偈颂呢,师父不知我道行深浅,得不到衣钵。

神秀把偈颂写好后,在怀中捂了四天,十三次进退两难,心中恍惚,遍身流汗。最后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在墙壁上偷偷写上偈颂: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两天以后,慧能听人颂起这首偈子后,也请人帮他写了一首偈颂在墙上: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弘忍对神秀偈颂的评点是:未见本性,只到门外,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慧能的那一首偈呢?弘忍说:慧能明心见性,能见本原。因此把衣钵传了给他。

很多很多年以后,石头禅师又来凑这出戏,他作的偈颂是: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佛国不清净,

真如即尘埃。

这一段公案点评的人海啦,今后肯定还会有很多人来凑热闹。

这里要提醒的是,慧能的突出表现对经论家是一大挑战,一大打击。佛判无学的菩萨比有学的菩萨高明,为什么?无学的菩萨可以通用一切学,无有限量,而有学则必有所不会。

无学联通璎珞网。掌观三千大千法。

现代的互联网是一个有关无学的好启示。

慧能与神秀作的这两首偈知道的人很多,因为《红楼梦》曾引用过。《红楼梦》修的是“情禅”,虽非禅家真意,可以参考。

历来学者夸大了慧能禅与神秀禅的差异,这是不对的。慧能主张“顿悟”,神秀主张“渐悟”,其实都是悟,都是禅。

渐变引起突变,渐悟之后是顿悟。顿悟当然可贵,但它不会莫名其妙就来了。很多人把参禅搞得复杂神秘,好像不断地乞求,它就会飞过来。

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好事。

你要过河,就要乘舟。舟是慢慢过河的,这就是渐悟。舟终于到岸了,你从此岸到了彼岸,这就是顿悟。人们以为渐悟很慢,顿悟很快,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渐悟、顿悟不是一对时间概念,你把它理解为空间概念倒也不差。

悟是一种真实的享受之境,不是一个抽象的说法。你只要能把自己搞爽,又不伤害别人,那就对了。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为了取得什么重大成就,而在于踏实过好每一天。能解决自己日常生活的人,必是高人。

有的人每天都活得乱糟糟的,一件小事就会把他搞得很烦。我就是这样的人,并且我知道自己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如此。但我同时也知道生活可以不这样,毕竟人人都是有希望的。

念佛无益。

不如参禅。

昨天我和我老婆带孩子去报名,她入学考试考得很差,知道了成绩,我老婆离去了,我一个人留在那里等着老师叫我进去谈。这段时间我真是难受极了。但我知道这必会过去。

我不说这“必会解决”,我说这“必会过去”。

我手上的武器不多,最大的武器就是生命,就是时间。我知道一切都会过去。

眼前我的难题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

我应该让自己好过些,那么一切外在的问题都没有了。

终于轮到我了,老师叫我进去。一个校长向我勒索2000元。我答应他了,他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他索取的不过如此!

王少农与熊晋仁游香山樱桃沟。

王少农见熊晋仁口中念念有词,就问他:“你在念什么?”

熊晋仁好像说是什么药师咒,还建议王少农也跟着念几遍,说可以不生病。王少农于是好奇地跟着念了几遍,心中却道:“这何等荒唐!”

过了段时间,熊晋仁也不念那咒了,也不给人算卦了。世上没有玩不腻的花样,只有这颗心真的对自己很好,虽经主人不断折腾,只要你不往死里整,它依然让你有希望。

生活慢慢折磨你,你就渐渐有了悟性,这就是“渐悟”。

突然有一天,你发生了一件改变自身的事,它让你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这就是“顿悟”了。

从前有个孩子从小没饭吃,别的孩子吃肉都吃腻了的时候,他还在街上跟人抢大饼吃。现实让他明白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更让他明白他一定也要吃到肉。世上还有什么更比得上这种“顿悟”!

“顿悟”就是顿顿饭都领悟!

赵州和尚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是这个意思。

慧能天天舂米,故能悟出至高无上的禅机,那就是人必须要吃饭。求食之道人人不同,但都知道饭是香的。

人生是不变的。你本来一无所有,你也会一无所失。你本来就拥有,何须再去寻求?

慧能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这个意思。

在千门万户的世界中,在千头万绪的人生里,你究竟想怎样?

有人说:“我想要发财。”我也想发财,但发财不是终极目的。

有人说:“我想要美女”,我也想要美女,但这不是终极目的。

那么终极目的是什么?是没有。你不可能有所谓的终极目的!

人生但求一爽。

这“一爽”又分两种:一是爽一下就不爽了,再就是一爽到底。真正要一爽到底是不可能的,但你可以继续保持爽的境界。

爽一下,这就是禅。

现在就爽,这就是当下觉悟。

爽了这一下不会妨害下一次爽,不爽的时候还知道怎样把自己搞爽,这就是禅的境界。

要说别的,我不懂,要说大实话,我有两句,那就是:要想发财你就去挣,要想拥有美女你去求。天下女人多得是,天下银子也多得是,试试看你能拿多少。最后你又发现:它们全都不属于你。

你的一生注定失败,你的期待必会落空。

明白这个,你会去掉虚妄。这样你才会踏实过好每一天了。

愿你重视每一天,甚于重视你心中的宏伟理想。

请允许我再说一遍:人生最重要的不在取得什么重大成就,而在于踏实过好每一天。

有一比丘生了病,总也治不好。看护比丘因疲劳而心生厌烦。就对病比丘说:“你的病拖得这么久,心中非常痛苦,而我也被拖得非常疲乏,你想该怎么办?”

病比丘说:“如果把我杀了,我的痛苦也就减轻了。”

看护比丘就把病比丘给杀了。

佛陀知道了此事,便叫来那位比丘,问有没有这事。

看护比丘说:“我确实做了这样的事。”

佛陀说:“你不是经常听到我称赞那些慈悲为怀的人吗?你的行为不符合佛法,是不能使善法得到增长的。”

佛陀又说:“今后凡亲自断送他人性命的,就犯了波罗夷罪,不准和众比丘一起住。”

佛陀在此开示:每个人都必须勇敢地活着,并且看到那些外在的东西本来不足以摧毁你。只要你内心坚信自己,必有转机。你会因此进人好的境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

不是不关心,而是不动心

我心不动,就没人动得了我。

慧能得到黄梅弘忍的衣钵后,在深山里一躲就是十五年。十五年后的一天,慧能走出深山,到了广州的法性寺。这时印宗法师正在为大众讲授佛经。

突然大风吹动旗幡,一个僧人忍不住说:“风动了。”

另一个僧人接话道:“是幡动了。”

然后两人争执不休。

慧能就笑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们心动了。”

众人见一个面生的中年俗衣人如此说就很惊怪,印宗法师见状,就请慧能上前,巧妙以佛法奥义相试探,见慧能言简理当,了无经卷气,心里大奇,就问:“行者莫非是黄梅衣钵传人?早闻传人南来,可是多年来踪迹渺茫。”

慧能说:“正是在下。”

印宗法师于是以大礼恭请慧能向大众出示衣钵,众人震动。印宗庄重问道:“黄梅留给你什么指示?”

慧能从容道:“没什么指示,只是说照见自性,就可解脱了。”慧能到五祖弘忍处,一共待了八个多月,就带着衣钵溜了

诡秘、惊险、刺激的流亡生活开始了,等待慧能的是什么呢?

是被同门追杀。

看刀光剑影,谁说佛门清静?一念脱落是非地,直人如来清静海。

生死一念,命如悬丝。于锋刃刀尖上讨活计。这是慧能的第一次传法,由此预示了慧能南宗的做派和命运:

万马丛中观自在,生死关头逍遥吟。

渊默而雷声。这就是慧能隐遁15年后的闪亮登场。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发现,一个人、一个民族,或是一个文明,在辉煌出演之前,都有一个奇妙的隐遁时期。实际上,从达摩到慧能的“心动”之日,都是禅宗韬光养晦的时期,禅宗太放光芒于中国,大是不易,其问的秘因秘行世人罕知。梅花香白苦寒来,雷声忽起渊默离。

苏武牧羊,19年熬得忠臣美名。慧能狩猎,15年练就降龙伏虎本事。我们不得不佩服苏武、慧能那一份涵养功夫。

练得身形是鹤形,

不如山中一野人。

但能无心于法事,

举手投足百兽惊。

慧能隐居15年不动心,不愧是个老和尚。

其实他也是无可奈何,因为他一出山就要被人追杀,与其说是隐居,不如说是躲在山里。话虽如此,也真亏他坐得住。

慧能原本就是个樵夫,所以他隐居山林生计是不愁的。但种种这些,都只是表面原因,真实原因是他在做个实验,他要看他从弘忍手中接过的衣钵、学到手的禅法15年后还管用吗?

如果还管用,那就是真禅。

从前有个男人爱了一个女孩子爱了12年,在这12年里他天天想她,没有一天不想。12年过去,他的心依然没变。这勉强可以称得上是爱了。之所以说是勉强,是因为爱是双方的事,他虽爱她12年,她如果不接受,依然等于零!

觉悟也是双方的事,从来就没有谁能强行令人觉悟的。

慧能的禅法之所以能流行天下,即在于他总能让人从更明白的地方开悟,明白禅的哲理确实妙不可言。不可说、不可说,又不可不说。说不得、说不得,又不得不说。

一和尚说:这是风动。

一和尚说:这是幡动。

而慧能说:这是心动。

这一经典案例揭示:世界本来是寂然不动的,只因你心动,便成相成色,有了各种皮囊。你要看清,你眼前什么也没有,一切物、一切事总会消失,原本是空的。你看到的现象、过程与物都是昙花一现,都是你自己眼花。

你并未活过,你甚至并未做过关于你“活过”的梦。

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呢?是你的心在动。

“你”是什么?是整个混沌奠辨的世界。

“心”是什么,是包裹这个混沌的更大混沌。

你不是自己动,你是被推动。心动不是心动,是被触动。你只是一面镜子而已。你不是照镜子的人。

老子说要为弱不为强,要为臣不为君,要为客不为主。你虽心动,其实并未在动。动的只是镜像,不是镜子。

这样说来,其实你没动心。镜子的心镜子藏在背后,要动你的人还没来,要动你的事远未发生。

于是你任他万象缤纷,你只是不动。你不是不关心,而是不动心。你不动心,就没人动得了你。

你要留待后用,你要留作大用。千劫万劫后,自然有一番归宿。

慧能的禅法只是一个寂然不动,他从弘忍手中接过的衣钵即此。不要说15年,就是到现在,这个禅法依然管用。

《圣经》上魔鬼三次试探耶稣,耶稣不动心。佛陀也被魔王三次试探,佛陀动了心,动的却是杀心,他将魔王击退了。

耶稣的禅法与佛陀的禅法并无二样,都只是要你坚持自性。

王少农与熊晋仁有一次一起去和朋友吃饭。席上有个人把牛吹大了,他说他正搜集中国国内的奇人,准备把这些奇人的人和作品一起介绍到国外去。听这人这么一吹,好些朋友都为之动容,恐怕很多人马上就想:我是奇人,我要出国!

这人笑问熊晋仁:“听说你最近出了本哲学书?”

熊晋仁摆手道:“还没呢。”

这人又对王少农说:“我知道你写了很多书,书画又绝。”

王少农慌忙说:“你不要乱说!”

这人无趣,只好闭上口。熊晋仁与王少农当然不肯因这人阻碍了行乐,马上狂饮起来,不久就都喝醉了。

熊晋仁与王少农都不是什么高人,但他们足以拒绝大部分的人了。他们也动心,但要看什么人!之所以尚有这点粗浅的修炼,全在于他们以前上的当太多了!

长老优陀夷有一位婆罗门朋友。

有一天老朋友对优陀夷说:“我有事要到远方去,你能否经常到我家照应一下我的家人呢?”

优陀夷满口答应了。

优陀夷于是走到朋友家。朋友的妻子见到优陀夷长老来,请优陀夷到家中坐。

优陀夷说:“平时我很少来,今天你能不能施舍给我一点点东西?”

朋友的妻子回答:“你只要开口,我都会给你。”

优陀夷说:“你应当以随顺淫欲法供养我这样持戒、行善法、修习梵行的沙门。”

朋友的妻子羞红了脸,赶紧走开。

佛陀知道此事,便叫来优陀夷:“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坏事?我多次说过,不要淫欲,要远离淫欲,而你却充耳不闻。”

于是通知所有比丘,为之制戒:“从今以后,如果有人以各种妄语欺骗女人为他献身供养的,都犯了罪,应当受禁戒。”

佛陀在此开示:随便动心的人必会堕落,自毁前程,这不是智者的干法。

你应该平时不动心,该动心的时候就动一颗真心。这样你会成功。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

——慧能

敢担当一千,就会成就一万

既然哪里都一样,不如留下来。

有位韦刺史问慧能:“达摩祖师当年说梁武帝造寺设斋没有功德,这是为什么?”

慧能答:“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功德须是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求得来的,所以福德与功德是不同的,粱武帝领会不了真理,并非我祖师轻慢他。”

韦刺史再问:“我看到很多俗人僧人都在念阿弥陀佛,愿意前往西方极乐世界,他们去得了吗?”

慧能答:“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去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到哪里?所以佛言:‘随其主净,即佛土净。’你们的心如果能够清静,哪里不是西方极乐世界?”

大众闻言,悉皆礼拜,都赞叹善哉!

诅咒这个世界,厌倦这个世界,不愿意生活在空虚世界,是很多人的强烈情绪,这当然是愚蠢的。

世人纷纷逃亡,要逃到任何可能去的天国,这已经是泛滥成灾的迷狂了。面对要从这个世界出逃的大军,慧能宣告: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你不觉悟,逃到哪儿都不会欢乐。

慧能的特别贡献在于:扭转了那些心怀厌恨的逃亡者带来的狂潮,叫人们担当起改善自身、改善世间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