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阿拉伯人的历史与文化
4623800000034

第34章 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当代阿拉伯人(1)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除了巴勒斯坦,阿拉伯各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纷纷摆脱殖民主义枷锁,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踏上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阿拉伯人民做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遇到了重重的困难,不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阿拉伯地区处于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因此,一直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角逐场,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肆虐的重灾区。特别是巴勒斯坦人民,更是为实现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长期遭受着战争的煎熬,流离失所,饱经磨难。然而,包括巴勒斯坦人民在内的阿拉伯各国人民追求和平、渴望实现民族复兴的愿望,是他们在过去几个世纪里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屈辱境遇中长期孕育的历史夙愿,是合理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也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的历史潮流。

巴以冲突

公元前4000年前左右,一支庞大的闪米特人的后裔——迦南人,牵着马匹、骆驼,带着家眷和帐篷,从阿拉伯半岛东部沿阿拉伯海迁移。沙漠中的酷暑、饥渴和一路的风尘,使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渴望能够尽快寻找到一块可以定居的绿洲。当他们来到名叫巴勒斯坦的地区后便定居下来。从那时起,这些迦南人就成为巴勒斯坦早期的居民,他们与西亚其他古老民族一直和谐、愉快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随着时间的流逝,到公元前1800年,同样是闪米特人的后裔的希伯来人也迁入了这块土地。随后,又转迁埃及,但在埃及受到暴君法老的残害和奴役,他们又重返巴勒斯坦,并打败了当地的迦南人和腓力斯人,于公元前1025年建立了希伯来王国。当时,这些人信奉一神教犹太教,因此他们又被称为犹太人。在犹太先知达吾德(大卫)和素莱曼(所罗门)统治时期,是希伯来王国最辉煌、鼎盛的时期。公元前928年,希伯来王国分裂为北部的以色列王国和南部的犹太王国。后来,这两个王国分别被亚述人和巴比伦人所灭,从此,犹太人再次落难,沦为巴比伦人的囚徒,希伯来人结束了在巴勒斯坦的生活,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的经典也被焚毁,或被篡改。在这之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希腊和罗马帝国占领。

罗马帝国统治时,大量犹太人被杀害,幸存者再次逃离这块土地,从那时直到20世纪初,犹太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已与巴勒斯坦没有联系了。

公元636年,伊斯兰历史上的第二任哈里发欧曼尔,将罗马拜占庭统治者赶出了巴勒斯坦,从此,巴勒斯坦作为以穆斯林为主体的阿拉伯土地,一直延续到1518年,这一年,巴勒斯坦作为一个行省并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但巴勒斯坦地区以伊斯兰文化为主体的属性并未改变。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阿拉伯穆斯林与巴勒斯坦的各民族相互同化和融合,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人。他们世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勤劳耕作,繁衍生息,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和巴勒斯坦历史和文化的缔造者。

然而,到了20世纪,巴勒斯坦人平静、安逸的生活被打破。流散欧洲各地的犹太人长期遭到各国的迫害,他们一直希望找一块相对宽容的环境生存。直到18世纪,英国和荷兰的犹太人才有了自己的教堂和社团。19世纪初,出生于德国的一个名叫摩西·赫斯的犹太人,提出应在巴勒斯坦重建一个民族自治实体,以此来解决犹太人的问题。还有一些犹太人,则倡导文化上的犹太复国主义,认为巴勒斯坦不能吸收所有的犹太人,它应该是犹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中心,而不是政治和经济中心。因为那里已有很多信奉伊斯兰教的迦南人和腓力斯人的后代,以及少数在罗马帝国时期一直保持信仰的基督教徒,这些巴勒斯坦人已是这儿的主人,在犹太人流散之前、流散期间和流散之后一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19世纪末,西奥多·赫茨尔提出了要在上帝的“应许之地”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并认为自己能够领导犹太民众摆脱压迫,回到“应许之地”。

1879年,赫茨尔在巴黎组织了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世界大会,号召流散各地的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这一行动首先得到了当时控制中东的英国政府的支持,发表了有名的《贝尔福宣言》,明确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并且愿为实现这一目标尽一切努力。在英国对巴勒斯坦的统治时期,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从5.5万人增加到近45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支柱。美国企图通过自己的雄厚实力,取代英国,成为中东和巴勒斯坦的实际控制者。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对巴勒斯坦的分治决议。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成立,美国立即承认。近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沦为难民,流落他乡。

从1948年到1973年的25年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经历了四次战争。最终,以色列的地位在战争中得到巩固,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之外的所有巴勒斯坦的土地,总面积达20850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地区的77%。同时,战争使约72.5万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失去了家园和土地,成为难民流落各国。

亲民国王费萨尔

沙特阿拉伯国王费萨尔,曾是阿拉伯世界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沙特国民中声誉卓著的亲民国王。费萨尔是老王伊本·沙特之子,全名费萨尔·伊本·阿卜杜勒·阿齐兹,1905年出生于利雅德,在兄弟中排行第四。他自幼失去母亲,在外祖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费萨尔从小学习了《古兰经》和各种宗教的、社会的知识。

青年时期的费萨尔追随父亲,学会了骑马、射猎、沙漠作战和政治外交策略,为他日后治国安民奠定了坚实基础。

费萨尔曾担任外交大臣和汉志地区总督。在担任外交大臣期间,他出访了苏联、美国、西欧和许多中东国家。为了加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他积极地学习英语,并且研究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1945年作为出席联合国大会的沙特代表参加了联合国会议。外交生涯为他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

沙特老王在弥留之际,将王位让给长子沙特继承,费萨尔为王储兼首相。作为首相,费萨尔频繁出访,与西方国家和政府良好的关系,为沙特阿拉伯开拓广泛的外交空间。但在费萨尔出访期间,沙特国王在国内的治理方面却显得昏庸无能,使沙特这个具有巨额石油收入的国家成为一个穷国。至1958年,沙特王室的腐败更使国库空虚,债台高筑,国家经济处于危机之中,此时,王室成员达成一致意见,迫使沙特国王将王权交给费萨尔,由费萨尔亲自主政。费萨尔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平衡了国家财政预算,还清了债务。但在1960年,沙特国王又收回王权,费萨尔继续担任王储和外交大臣,这又使沙特再次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1964年,国王沙特被宗教领袖、资深王室成员和内阁会议一致废黜,由费萨尔正式接任王位。费萨尔在担任国王期间,奉行亲民政策,励精图治,政绩卓著,在沙特国民甚至阿拉伯世界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费萨尔国王大力推进经济建设,制定了国家发展的五年计划,在6个主要城市修建了供水管道,还修建了7座海水淡化厂、数千公里公路和20多个国内机场。费萨尔国王还投入很大精力,提升王国的文化教育水平。建立了许多中小学和大学,其中还有女子小学、中学和大学,建立了国家的公共教育体系。

当费萨尔看到美国一味袒护以色列,并向以色列提供各种支持时,毅然运用石油武器,停止向美国输出阿拉伯石油,并抬高石油输出价格,以此抵抗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并向与以色列作战的阿拉伯国家提供大量经济援助。

费萨尔国王以其独特的治国才能,使沙特阿拉伯王国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先进。这位既传统保守又开明现代的国王,为沙特阿拉伯的现代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使沙特阿拉伯王国在动荡的中东成为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的独立国家。

不幸的是,在一次宫廷觐见仪式上,费萨尔被患有精神病的侄子刺杀,沙特阿拉伯失去了一位难得的亲民国王,阿拉伯世界失去了一位具有远见的领袖。时至今天,阿拉伯人仍在以不同的方式缅怀着费萨尔国王,在沙特阿拉伯建有费萨尔国王基金会,奖励世界各国那些为世界和平、癌症治疗、科学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贡献的杰出学者,已有包括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在内的许多世界著名科学家、医学家、思想家、作家和诗人获得了费萨尔国王奖。

阿拉伯之狮——纳赛尔

20世纪中叶,曾有一位名扬世界的阿拉伯领导人,他就是埃及共和国总统纳赛尔,他还是一位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家,也是不结盟运动的倡导者。

1918年,纳赛尔出生在埃及亚历山大一个普通邮政职员家中。在开罗上小学时,纳赛尔就多次参加过反英示威,受到埃及人民爱国主义激情的感染。中学毕业后,纳赛尔进入埃及皇家军事学院。除了学习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传统课程,他还广泛涉猎从民族主义先驱到欧洲启蒙学者的著述,深受西方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熏陶,树立起为祖国的复兴和强大而学习的远大抱负。纳赛尔认真学习和研究了阿拉伯国家的兴衰史和西方近代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了伏尔泰、卢梭、拿破仑等人的学说。后来,他在埃及军队中服役时,结识了三位年轻军官:毛希丁(后任副总统)、阿迈尔(后任陆军元帅)和萨达特。为了赶走英国殖民者,废除君主制,他们建立了秘密革命团体“自由军官组织”,并率领89名自由军官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占领了开罗各个重要据点,推翻了腐败的帝制,成立了埃及共和国。

1956年7月,纳赛尔正式当选为埃及总统,颁布宪法,宣布埃及为一党政体的社会主义阿拉伯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在政治上,他认为只有牢牢掌握政权,才不会使革命半途而废。因此,他加强了对全国政治思想领域的控制,强力解散所有政党和民间组织,甚至不惜动用武力,逮捕和镇压反对者,使埃及政府越来越变为纳赛尔个人的天下。

但面对外来强国的压力,纳赛尔却不畏强暴,意志坚强,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一头雄狮。当埃及政府修建阿斯旺水坝时,苏联政府表示愿向埃及提供长期贷款,后又取消援助。面对这一突变,纳赛尔总统坚决表示,埃及永远不会向美元和武力屈服。他勇敢地向外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将运河的收入用于修建高坝,从而结束了西方殖民者对运河长达87年的统治,他因此而赢得埃及人民和阿拉伯世界的广泛拥护。纳赛尔总统的这一决定震惊了西方,英、法联合起来,进行武力威胁,冻结了埃及在英、法的存款和运河公司基金。美国也乘机利用埃及,排斥英、法,妄图独霸中东。美国政府提出各种方案和计划,试图既排斥英、法,又剥夺埃及对运河的主权,进而从中得利,但均遭到纳赛尔的坚决反对。于是,英、法勾结以色列向埃及发动战争,进攻塞得港,占领运河区,以此来逼迫纳赛尔下台。但纳赛尔并没有畏惧来自美、英、法、以等国的各种压力和军事打击,率领埃及军民全力反击。当英法联军进攻埃及塞得港时,埃及人民同仇敌忾,英勇作战,正如纳赛尔说:“塞得港挫败了帝国主义的阴谋,塞得港献出了自己来拯救整个埃及。”

纳赛尔总统为埃及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大量的贡献。他全力修建的阿斯旺高坝建成后,开始发电,使现代化生活开始进入埃及农村。他还加速推进埃及工业化的发展,不断地培养本国新人,以替代西方人员。然而,纳赛尔对内推行独裁专制政策,严酷打击异己,限制公民自由,信件被拆阅,电话被窃听,住所被搜查,言论自由被剥夺,报纸收归国有,大批人被投入监狱或处决……使埃及近乎变成了一个警察国家。

纳赛尔总统在埃及执政18年,他的功过总自有后人评说。但从他对外奉行不结盟政策,推动不结盟运动,在万隆会议上会晤中国总理周恩来,并快速与受到西方遏制的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他不畏列强对埃及实施的各种打压,号召阿拉伯世界像兄弟一样的团结合作,无不说明,纳赛尔是20世纪中叶第三世界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领袖,也是捍卫埃及和阿拉伯世界权利的一头雄师。

1970年,纳赛尔因心脏病发突然去世。萨达特接任总统,继续推行纳赛尔的内外政策,但有所调整。

萨达特与十月战争

纳赛尔总统去世后,萨达特继任总统。萨达特在外交方面,对苏联既抱有希望,又存有戒心,既想获得苏联的军事援助,又想与美国保持往来。萨达特呼吁要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并表示如果以色列撤出1967年侵占的阿拉伯领土,埃及将同以色列讲和。对于萨达特的和平倡议,美国作出积极回应,意在打入埃及,与苏联抗衡。

苏联则对此极为不安,试图策划政变,让萨达特下台。但苏联的阴谋被挫败了。为了继续保持在埃及的地位,苏联又与埃及签订了友好条约,承诺提供武器。但事实上,苏联后来并未向埃及提供武器。在中东问题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一方面极力强化各自存在,展开激烈角逐,另一方面,又都倾向于所谓的军事缓和。萨达特清醒地认识到苏联的用意,为了防止受骗,他果断地结束了苏联顾问和专家在埃的使命,接管了苏联在埃及建立的所有军事设施。

在阿以冲突方面,萨达特决心要对以色列的嚣张气焰予以打击,挽回阿拉伯国家失败的耻辱。从1973年10月6日,埃及出动了10万军队、200架飞机、200门大炮和火箭发射器、100多辆坦克,向运河东岸的以军巴列夫防线发起突然攻击,并迅速突破该防线,控制了西奈半岛纵深十多公里的地区。叙利亚也派出3个师,在戈兰高地突破以军阵地,收复了大片失地。巴解组织游击队在以色列占领区开辟了第三线战场,支援前线。

约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也出动军队参战。沙特阿拉伯等产油国还向埃及提供了20多亿美元的援助。阿拉伯国家在战斗中取得巨大胜利,给以色列及其支援者以沉重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