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阿拉伯人的历史与文化
4623800000031

第31章 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近现代阿拉伯人(1)

1897年,拿破仑入侵埃及,标志着阿拉伯近现代史的开始。从此,阿拉伯各国人民踏上了反抗西方殖民主义列强的艰苦征程,前赴后继,愈挫愈勇,为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进行了无数次可歌可泣的浴血奋战。阿拉伯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反抗殖民主义统治、赢得民族解放的抗争史。

阿拉伯近代史的开端——拿破仑入侵埃及埃及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辉煌的金字塔映射着古埃及人的聪明和智慧,滚滚流淌的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她象征着埃及人民生生不息、一往无前的顽强生命力。埃及位于非洲大陆的东北端,延伸至亚洲,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苏伊士运河连接着红海与地中海,是东西方水陆交通的枢纽,居于扼守亚、非、欧三洲的战略要地。谁控制了埃及,谁就控制了三大洲水、陆交通的动脉。因此,埃及在历史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路易十六时代,法国就想把埃及变成自己的东方行省,然而,大不列颠也不会轻易放弃这块“肥肉”。埃及因此成为英、法两国长期明争暗斗的一个焦点。法国一直图谋控制埃及,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势力远及中东,进一步夺取英国人在地中海与红海的贸易特权,还能远征印度等东方世界。

1789年4月,法国当局任命拿破仑为远征埃及的总司令。拿破仑的任务很明确,就是占领埃及,驱逐英国人,控制苏伊士运河及红海航道。拿破仑率军到达土伦后,派特使前往奥斯曼帝国的首府会谈,准备建立“友好联盟”,还签署了“友好声明”。

1789年5月10日,拿破仑率领战舰350艘、军队3.5万人,向地中海进发,7月1日,抵达埃及亚历山大港。法军很快就击败了奥斯曼军队与马穆鲁克抵抗军。亚历山大港是埃及著名的海港,是公元前232年马其顿帝国领袖亚历山大攻到这里所建,因而得名。

亚历山大的埃及人奋起还击法国入侵者,他们拿出长矛、弓箭,以房屋为掩护,顽强地与侵略者战斗。就在亚历山大的初次交锋中,拿破仑险些命归西天。但是,法军不愿就此罢休,他们继续向开罗方向前进,埃及人为了阻止侵略军的前进,在沿途设置各种路障,并填埋法军即将经过的地方的水井,或向水井里投毒,以各种方式打击侵略军,消耗侵略军的士气。

拿破仑为了达到占领埃及的目的,采取了诱骗、恐吓、威胁等各种手段,他发表《告埃及人民书》,声称自己是为恢复埃及人民的权利和自由而来的,但是他的甜言蜜语没有冲昏埃及人民的头脑,他们继续与侵略者斗争。在开罗,埃及人以萨拉丁城堡为大本营,在周围修建了许多防御工事,给入侵者以沉重的打击。7月24日,法军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攻入开罗,烧杀抢掠,无所不为。

拿破仑的残暴,使尼罗河流域这块肥沃的土地成为人间地狱,血腥充盈城乡的各个角落。为捍卫神圣领土而战斗的呼声此起彼伏。从周年10月开始,埃及各界群众聚集在著名的艾资哈尔清真寺,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为了保护清真寺,埃及群众杀死了法军在开罗的卫戍司令。

自从拿破仑进入埃及的那一天起,埃及人民就踏上了打击侵略者、保家卫国的战斗征程,掀开了近现代阿拉伯人民反抗西方列强的新一页。

苏丹人民的民族英雄——马赫迪

1844年8月12日,苏丹北部阿巴岛一个造船工人的家庭出生了一个男婴,令这个家庭兴奋不已,主人艾哈迈德将这个喜讯告诉了邻居,得到最美好的祝福。艾哈迈德为儿子取名穆罕默德,这是伊斯兰教先知的名字,父亲以此表达他对儿子美好的期望。后来,艾哈迈德全家因为生计,沿河南下,迁到了格拉里,不久,艾哈迈德离开了人世。从此,年幼的穆罕默德就开始了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四海为家,尝尽了人间的辛酸悲苦,深深体味到百姓生活的疾苦,同时,也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坚强不屈的意志。穆罕默德开始思考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觉得只有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拯救受苦的百姓,于是,他毅然潜心学习,辗转拜师,开始了艰苦的求学生涯。

但穆罕默德并没有埋头书本,而是密切关注着穆斯林世界的动态,对他们遭受的疾苦表示出深切的同情,也为伊斯兰世界不断兴起的反抗西方殖民主义统治的人民运动而深受鼓舞。从1871年开始,穆罕默德以阿巴岛为基地,鼓励贫困百姓和渔民团结起来,与反动统治者特别是外国侵略者作斗争,同时,给他们讲授伊斯兰教的知识,让他们明白其中的哲理。

经过10年的宣传,他得到了众多下层人民的拥护,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1871年3月,穆罕默德向苏丹各地的教长写信,宣称自己是获得安拉引导的人,号称“马赫迪”,能够推翻玷污神圣教义、出卖人民权利的反动政权,为劳苦大众赢得翻身解放的美好日子。

1881年6月29日,马赫迪在阿巴岛发布宣言,愤怒声讨奥斯曼统治者,他说:“这些统治者以为王国是他们的。……他们违背了安拉的使者及众先知的教导,无视安拉的启示,亵渎安拉的宗教,把人头税强加在你们和所有穆斯林的脖子上。……他们掳掠你们的妻儿,屠杀安拉保佑下的生灵。”他号召人民对统治者和王国殖民者进行战斗,在苏丹建立“普遍平等,处处公正”的理想社会。阿巴岛起事后,喀土穆当局先派人前去调查核实。8月7日派出说服团招降,声称总督是应该服从的领导者。马赫迪义正词严地驳斥道:“我才是伊斯兰世界应该服从的领导者,受命于安拉。”软的不行,当局又便派军200人前去讨伐。8月12日,马赫迪率领一支由350人组成的军队,打起写有“先知的哈里发——穆罕默德·马赫迪”字样的四面大旗,揭竿而起,勇敢迎战,杀敌100多人,自己仅伤亡12人。

阿巴岛首战告捷,揭开了马赫迪武装大起义的序幕,于是,马赫迪及时进行战略转移,把义军从政府军控制的范围带出,转移到卡迪尔山区。

该地区地势险要,政府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多是逃荒而来的农民,有利于发动群众,壮大队伍,建立根据地。

1881年12月9日,法硕达省总督拉希德率领由350名士兵和1000名舒卢克部落民兵组成的队伍,想出其不意地消灭马赫迪,却钻进了义军设好的埋伏圈,全军覆没。从此马赫迪威名大震,通往卡迪尔山的道路上挤满了前来投奔的人。1882年6月7日,散纳尔省总督沙拉利又率军3000人前来围剿,马赫迪指挥3500人在卡迪尔全歼来敌。卡迪尔之战的影响更大,群众认为这简直是个奇迹,似有神助,许多人纷纷加入马赫迪的队伍,义军人数迅速扩大到15万。

1883年,苏丹总督任命英国退役军官威廉·希克斯上校为苏丹军队总参谋长。1883年9月8日,希克斯率领大军向马赫迪部进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直至11月5日马赫迪部首先占领了最后的水源,克敌制胜,万余名政府军除250人被俘外几乎全部被歼灭,希克斯本人也死于马赫迪军的长矛之下。

希克斯之死和马赫迪军的连连胜利,使奥斯曼统治者和英国殖民者恼羞成怒。英国殖民者控制着喀土穆及以北地区,他们想以此为据点,再次将整个苏丹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此,英国政府任命了新的苏丹总督——查尔斯·戈登将军(1833—1885年)。这个戈登将军,就是率军焚烧中国圆明园的元凶之一,现在他又从中国来到苏丹,继续他那烧杀抢掠的罪恶勾当。戈登于1877年2月走马上任,不久就大开杀戒,残酷镇压了达尔富尔地区的起义者,还杀戮了众多无辜平民。同时,他又想尽一切办法利诱马赫迪,任命他为科尔多瓦省省长,并送去了一套官服和委任状,但马赫迪没有领他的情。

1884年3月,苏丹反殖民军开始包围喀土穆,并不断袭击外界与英殖民军之间的给养线,使戈登的军队困在城内。无奈,戈登一方面加固工事,另一方面只得盼望英方的援军,而援军到12月30日才能到达。此时,马赫迪率领的反殖民军已经准备了足够的力量攻打喀土穆城里的戈登部,也有能力给前来的援军以迎头痛击,使守军与援助军无法接应。1885年1月26日,马赫迪军向喀土穆发起总攻,包围了总统府,几名战士翻墙进入戈登的驻地,看见他正从楼上下来,猛冲上去,用锋利的长矛刺向他胸口,又把这个沾满苏丹人民和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的头颅割下来,献给了马赫迪。

喀土穆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苏丹民族独立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虽然马赫迪领导的反殖民运动在后来遭受到了英国殖民者残酷镇压,马赫迪本人也于1885年6月22日辞世,但马赫迪英勇抗击英国殖民主义的战斗精神,一直鼓舞着生活在苏丹这块土地上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决心。

埃及近代社会改革家——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穆罕默德·阿里生于1769年,30岁前做过烟草生意,曾服役于奥斯曼土耳其驻埃及的后备军队。1805年,在埃及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中,被拥戴为“总督”,后被封为“帕夏”,即埃及的首领。他领导埃及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英斗争,英殖民者于1807年撤离埃及。同时,穆罕默德·阿里的名字又与埃及近代的一系列重大改革联系在一起,是埃及近代最著名的改革家。

为了使埃及人民摆脱战争的苦难,重建家园,穆罕默德·阿里冲破各种阻力,推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举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

(1)农业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推行土地“国有化”政策,将私有土地收回,重新进行了分配,使绝大多数农民都有了自己耕作的土地,并拥有自主权。展开了对传统农业耕作习惯的改革,将盆地灌溉改为常年灌溉,筑坝蓄水,修筑灌渠,疏通陈旧的运河,加固尼罗河两岸的堤坝,这使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在短短的几年内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相互连通灌溉网。阿里执政期间,于1819年开始修建了马哈茂德运河,连通了亚历山大港与尼罗河;1847年在尼罗河入海口修建了著名的福利水坝,1861年竣工并投入使用。政府加强了对农民种植农作物的宏观调控与计划,建立了对农产品的专卖制度,制定了统一的收购价格,农民必须将生产所得全部上缴国家,国家反过来又把粮食出售给他们。政府引导农民发展经济作物,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扩大棉花种植,为国外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棉花及棉制品。

阿里的农业改革举措,使埃及农业发展有了一定成效,耕地面积、经济作物、粮食产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改善。

(2)工业改革。穆罕默德·阿里从国外引进技术,大力发展民族工业。

他修建了火药、军火、造船等规模较大的工厂。亚历山大港口的造船厂工人达5000人之多。还修建了纺织、制糖、榨油、印染、造纸、肥皂等民用工厂。到1837年,埃及仅棉纺厂就有29座。

(3)商业改革。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兴旺,带动了城市的发展。

穆罕默德·阿里实施的专卖政策,使政府对农业与工业产品实行统一分配,刺激了民族经济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对外贸易的机会也增多,外国投资商开始在埃及投资,例如仅1840年一年,在亚历山大注册和进行资本运营的外国商业银行就有44家,而埃及的国民银行也有6家。

(4)金融改革。1843年,穆罕默德·阿里在亚历山大建立国家股份制银行,埃及持股率为40%,法国与希腊各占30%。银行在开始时主要解决信贷问题,后来逐渐对流通的货币进行改革。之后又对税收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将交纳的各种收款并入土地税中,税额的多少根据使用土地的质量和灌溉条件的好坏而定。另外,政府还增加了如织布机税、渔业税等等。

(5)军事改革。穆罕默德·阿里强力推行军事改革,加强军队训练,改进军队装备,不但聘请外国军事专家训练新兵,而且挑选优秀的青年到法国、意大利学习军事。阿里在阿斯旺开办了埃及第一所步兵学校,任命法国上校塞弗担任教官。1837年,埃及已经有陆军22.7万人,海军1.5万人,军舰72艘。

(6)文化教育改革。为了更好地支持工农业的发展,推广先进的技术,埃及开始大力兴办各类技术学校,培养技术人才。同时派遣更多的青年到国外学习各种技能,政府为此一项开支就达30万埃磅。1813—1847年,埃及派出的留学生涉及工业、农业、医学、生物、化学、军事、艺术、考古等许多学科。这一期间,埃及还建立了布拉格印刷厂,促进阿拉伯古典文献及各种新书籍的印刷发行,不少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也得到了翻译。1828年,埃及在阿拉伯世界最先出版了阿拉伯人的第一份官方新闻报《埃及事件报》。

穆罕默德·阿里的统治,结束了埃及长期陷于分裂的混乱局面,使当时的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内唯一有生命力的省区,特别是他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有效地提升了生产力,培育了一大批新型的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加速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为日后埃及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现代埃及之父”,被马克思称赞为“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222页)。

埃及近代思想家——穆罕默德·阿卜杜穆罕默德·阿卜杜(1849—1905年)是埃及近代著名的伊斯兰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他出生于埃及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学习伊斯兰教宗教知识,能背诵全部《古兰经》。15岁进入坦塔艾哈迈迪亚大学学习,因对该校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不甚满意,多次向校方提出改革建议。1865年,阿卜杜进入著名学府艾资哈尔大学深造,在校学习期间,曾向校方建议改革教育制度。

1872年现代伊斯兰复兴运动著名的思想家哲马鲁丁·阿富汗尼到埃及,执教于艾资哈尔大学,阿卜杜便师从阿富汗尼,致力于倡导社会改革的思想理论建设,开始在《金字塔报》上发表文章,呼吁发展民族文化教育,提倡现代科学技术。

1877年,穆罕默德·阿卜杜毕业于艾资哈尔大学,三年后任《埃及实现报》主编,利用该刊号召全民反抗英、法侵略,主张改革社会。1882年阿卜杜参加了阿拉比领导的反英起义,之后他被英殖民者驱逐出埃及。1884年阿卜杜在法国巴黎同老师哲马鲁丁·阿富汗尼共同创立了旅欧穆斯林组织“坚柄协会”,并出版同名阿拉伯文刊物,号召全世界穆斯林“从沉睡中苏醒,复兴宗教,富国强兵”,反对西方帝国主义,特别是英帝国主义。

1885年阿卜杜应聘到黎巴嫩贝鲁特皇家学校任教,讲授伊斯兰哲学、逻辑学、历史、教法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