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阿拉伯人的历史与文化
4623800000002

第2章 沙漠文化的缔造者——蒙昧时代的阿拉伯人(1)

阿拉伯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由众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大民族。阿拉伯民族与犹太民族的祖先同属闪米特人或闪族(Semites)。

闪族人包括古代的巴比伦人、亚述人、希伯来人、腓尼基人等。阿拉伯人有古老的文化,沙漠是历代阿拉伯人的主要繁衍生息地,因此,阿拉伯的古代文化与浩瀚的沙漠密不可分。古代阿拉伯人建立了许多兴衰无定的小王国,部落之间长期相互争斗,文攻武伐。历史上的阿拉伯人大多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这种生活造就了他们慷慨好客、豪侠仗义的民族性格。阿拉伯人缔造了独具特色的沙漠文化。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深刻地改变了阿拉伯人的传统文化,阿拉伯人经历了一次新的民族融合。阿拉伯史学家把伊斯兰教之前的阿拉伯史称为蒙昧时期。沙漠文化是蒙昧时代阿拉伯人的主要文化形态。

阿拉伯半岛——阿拉伯人的摇篮

在很久以前,亚洲西南部被大片的沙漠所覆盖,这片沙海与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相连。后来,它被尼罗河河谷和红海分为两部分,其中的一部分形状如同一个长筒靴,它一面连接陆地,三面环水,北部与叙利亚沙漠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接壤,东临波斯湾和阿曼湾,西傍红海,南濒阿拉伯海和亚丁湾,这个巨大的长筒靴就是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总面积为32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连接着亚、非两大洲,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枢纽。半岛的地貌主要有平原、山区和沙漠三大类,其中沙漠占大部分的面积,因此,阿拉伯半岛又有沙漠半岛之称。阿拉伯半岛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炎热干燥,降雨量稀少,是世界上少有的干旱地区,整个半岛上没有一条常年流水的河道。因此,半岛上适合耕作的土地非常贫乏。不过,半岛西南的也门地区却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古就被称作“绿茵地带”。历史上,这里很早就创造出高度的文明。此外,在红海沿岸的浩瀚沙漠中也有点点绿洲,为半岛的居民提供了生息之地。

阿拉伯半岛是阿拉伯文化与文明的发祥地,是阿拉伯人的摇篮。

阿拉伯半岛养育了阿拉伯人。半岛以盛产香料、咖啡、椰枣而闻名于世。香料的品种繁多,有乳香、沉香、檀香等;咖啡最初是从埃塞俄比亚传入阿拉伯半岛的,其中也门出产的咖啡最负盛名。枣椰树是阿拉伯半岛上的“树王”,它的果实种类有百余种。长期以来,椰枣一直是半岛上游牧居民的主要食粮和生产资料。半岛上还有种类繁多的植物和果木,如橄榄、棕榈、阿拉伯胶树以及石榴、柠檬、无花果等。

半岛上主要的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谷子和豆类等;有辽阔的牧场,牧养着多种家畜,主要有骆驼、马、牛等。骆驼是半岛上游牧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游牧人的生产、贸易和生存都离不开骆驼。阿拉伯马品种优良,素以速度迅急、体态优美而名扬四海。

阿拉伯半岛储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同时,半岛上还蕴藏着多种矿物。阿拉伯半岛可谓是多种资源的汇集之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阿拉伯人,一代代生生不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阿拉伯半岛是阿拉伯人生命的摇篮。

古老的闪族——阿拉伯人的族源

闪族(Semite,也称闪米特人)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阿拉伯半岛是闪米特人的故乡和摇篮。从遥远的上古时代起,闪米特人就居住在干旱贫瘠的阿拉伯半岛。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资源,当半岛上的居民人口增加到一定数量时,闪米特部落的一些族长们便领着族人离开半岛迁往埃及、地中海沿岸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等地,并在那里建立起一些国家。古代腓尼基、阿卡德、巴比伦、亚述、希伯来国的先民,大都是走出半岛的闪米特人,滞留在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则是闪米特族的最后一支。

古老的闪族在历史上曾有过四次大迁徙。巴比伦人和亚述人从阿拉伯半岛迁往伊拉克,在苏末人的统治下,他们的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了苏末人的影响。不久,他们建立了许多小王国,其中阿卡德王国是闪米特人的第一个王国。公元前2000年时,在当时众多的小王国中,要属巴比伦王国最为发达,其最著名的国王是汉谟拉比,他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曾制定了著名的古巴比伦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迦南人也是从阿拉伯半岛迁徙到沙姆、地中海沿岸地区的,他们建立了贸易城市,并在非洲、小亚细亚和安达卢西亚建立了隶属国。希腊人将这些人称作腓尼基人,腓尼基人创造的字母书写体在当时就广泛传播。

游牧的阿拉马人作为阿拉伯人的一支,从半岛迁到西部的阿克巴海湾以及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被称作两河流域的阿拉马人。阿拉马人统治大马士革并建立了王国,在与腓尼基人的商业贸易往来中,他们使用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化有了较快的发展。阿拉马语言包括多种不同的语言,成为亚述、巴比伦、希伯来和腓尼基人的共同语言,现在的阿拉伯语就是阿拉马语言中的一种。

南阿拉伯人和埃塞俄比亚人迁到南部印度洋沿岸,有一部分人从也门迁到非洲海岸经商,并深入埃塞俄比亚建立王国。

无论是迁移的居民还是定居在半岛上的居民,他们都是说着相近语言——闪米特—含米特语系的阿拉伯语的人,在血统上都属于闪族的各个部落,他们的祖先来自阿拉伯半岛。因此,不同分支、不同部落的阿拉伯人都属于闪族,古老的闪族是阿拉伯人的族源。

暴君法老与先知穆萨

“法老”是希腊文的音译。公元前2181年,埃及的古王国开始使用“法老”这一称谓。当时“法老”的意思是“大房子”或“宫殿”。到了新王国时代的第十八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三世时,他多次率军远征,使埃及扩张成为一个大帝国。后来的史学家将他称作“古代埃及的拿破仑”。

在图特摩斯三世统治埃及的时期,扩大了埃及的版图,巩固了帝国的军事力量。因此,被尊称为“法老”,其后古埃及的历代国王都沿用这一称谓。古埃及的法老们自称是神的化身,是太阳神的儿子。随着时光的流逝,埃及法老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最后到了一个独断专横的法老时期,自称自己是主宰,他向臣民们说:“我是你们至尊的主。”据说,有一天,他做了个梦,梦见一团火正从巴勒斯坦的方向过来,一直到了埃及并将埃及所有的住宅烧得精光,只留下犹太人的房子完好无损。法老从梦中惊醒,立刻召集占卜家、星相家进宫,命令他们解梦。

其中一个占卜家对法老说,这个梦的意思是在犹太人中将出生一个男孩,他将要废除法老的王位,埃及的百姓将毁在他的手中。法老惊恐万状,下令把所有犹太人生下的男婴全部溺死,只留下女婴。一天天过去了,法老对犹太人越来越狠毒,他命令犹太人干最肮脏、最繁重的活,强迫犹太人伺候埃及人,并没收了犹太人的土地和财产。

在犹太人中,有这样一个家庭。丈夫名叫仪姆兰,这家人信仰“安拉”是独一主宰,法老只是一位横行霸道、欺压臣民的暴君。仪姆兰的妻子生下一个儿子起名为穆萨,正好赶上法老命令杀死所有男婴的年头,母亲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于是将他装入小木箱投到尼罗河里。

小木箱恰巧被法老的妻子阿西娅救起,她要求法老将这个孩子收为义子。穆萨在王宫里长大成人,成为一个健康壮实的小伙子。这时候,他已知道自己是犹太人的后代,以及暴君法老对犹太民族的暴行。

穆萨以先知的身份去劝化法老,让法老放弃对自己的崇拜,来信仰独一的安拉。穆萨对法老说:“他是你们的主,也是你们祖先的主。”但法老根本不相信,反而说:“如果你放弃我而去敬奉别的神灵,我发誓一定让你变成一个囚徒。”

先知穆萨向法老展示了各种魔法并打败了法老王宫所有的魔法师,直到魔法师们都信仰安拉,都愿意为至尊的安拉殉身。他们说:“我们的主啊!求你把坚忍倾注到我们的心中,求你在我们顺服的情况下,让我们死去吧。”但残暴的法老对这一切非但听不进去,反而变本加厉地开始迫害犹太人,杀害他们的后代。

当犹太人无法忍受法老的残暴准备逃离埃及时,法老召集庞大的军队追赶穆萨和他的族人们。追兵越来越近,逼近红海岸边,穆萨用手掌拍打海面,海水中露出一条坦荡的通道。穆萨和他的族人们跨过了大海,上了对岸。当法老和他的军队看到这条海中的通道,也追了过去。可是,当他们走到大海的中央时,惊涛骇浪向他们袭来。不一会儿,犹太人看见海面上漂浮起暴君法老和追兵们的尸体。

金字塔

金字塔是埃及国王为自己修造的陵墓,由于埃及人认为国王死后要成为神,即他的灵魂要升天。于是为法老建造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就是法老梦想的天梯,在形状上,角锥体金字塔形式直接表现出对太阳的崇拜。

金字塔在英语中被称为“庇拉米德”(pyramid)。古埃及文则称它为“庇里穆斯”,就是高的意思。如果从金字塔的四面看去,很像汉字的“金”字,于是中国人将它译为“金字塔”。

在古埃及第三王朝前,埃及的王公大臣死后都被葬入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坟墓,这种坟墓被称作“马斯塔巴”。“马斯塔巴”在阿拉伯语中是“长凳”的意思,是阿拉伯人在住房外砌筑的平台长凳,供主人与客人闲谈之用。在法老王朝的早期,国王和大臣们的墓穴形状很像这种名为“马斯塔巴”的长凳,故称“马斯塔巴”墓。

第一王朝时期的“马斯塔巴”墓已初具规模,它由地面建筑和地下建筑两部分构成。第二王朝时期,作为王陵的“马斯塔巴”,开始用碎石、泥土填实,外表砌砖,形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砖平台。

到第三王朝时期,作为王陵的“马斯塔巴”逐渐改造成金字塔。埃及历史上第一座金字塔是由第三王朝初期的左塞王建造的“阶梯金字塔”,当时左塞王对他的宰相伊姆荷太普说:“用你的聪明才智为我修建一座独具一格的陵墓吧。”遵从左塞王的旨意,这位多才多艺的宰相设计了一座六级高低不等的“马斯塔巴”堆叠起来的陵墓,故称“阶梯金字塔”,从而开创了埃及金字塔形陵墓的先河。在阶梯金字塔旁有祭庙和围栏,构成了以金字塔为主体的宏伟建筑群。

第四王朝的创立者斯涅弗鲁在位时,修建的一座金字塔由于其外形弯曲,被称为“弯曲金字塔”,斯涅弗鲁对这座弯曲金字塔并不满意,又下令另造一座新的金字塔,于是一座角锥体的金字塔终于诞生了。

斯涅弗鲁之后,他的儿子胡夫(希腊人称为齐奥普斯)和其后的两位国王哈夫拉(希腊人称为齐夫林)和孟考拉(希腊人称为麦凯林努斯)又在基泽沙漠和绿洲的交界处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

胡夫所建的金字塔是古埃及规模最大的一座,当时由胡夫的弟弟海米昂来负责这项工程,聪明的海米昂虽未继承法老的王位,但他对建筑非常感兴趣,对前辈伊姆荷太普非常钦佩,尤其是对他的角锥形金字塔的建设更为印象深刻,他要建造一座特大的金字塔,来承接并辐射太阳神所恩泽的光芒,普佑天下,让它流芳百世。于是,他选择了开罗西南的吉萨高地作为塔址。这座大型的胡夫陵墓用了约30年的时间才修成,塔身由230万块石头叠成,平均每块重达2.5吨。

位于胡夫大金字塔南边的哈夫拉金字塔,其规模仅次于胡夫金字塔,工程设计精美,可与胡夫金字塔相媲美。

在金字塔群中排列第三的要数哈夫拉之子孟考拉的金字塔,它位于哈夫拉金字塔西南不远处。基泽的这三座金字塔排成一线,宏伟壮观,其中胡夫金字塔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首,始终为世人所瞩目。

散布在埃及尼罗河下游基泽地区的大大小小的90座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古埃及悠久历史的见证。

狮身人面像

在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吉萨金字塔群中,有为世人所瞩目的非同寻常的雕刻艺术。四千多年来,它一直蹲守在法老哈夫拉的金字塔前,凝视着旭日东升,默默地观察着人间的沧桑,注视着每一位过往的行人游客,它就是被希腊旅行家称作斯芬克斯(Sphinx)的狮身人面像。

哈夫拉法老(Khafre,约公元前2560—2525年在位)是法老胡夫的儿子。当哈夫拉为自己修建大型陵墓金字塔时,他亲临视察,发现一座由质地坚硬的石块组成的小山挡在其陵墓前,影响了其陵墓的整体效果。于是,他大为不悦,对工匠们说:“你们要么将这座石山移走,要么将它雕刻成一座塑像立在我的墓前。”工匠们开始发愁了,如果将这座石山凿开搬走,得需要劳役们付出多少日夜的辛苦,流下多少辛勤的汗水。天色愈来愈暗,工匠们仍在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突然,一个工匠兴奋地叫了起来:“有了,我们把它凿成一头狮子!勇猛的狮子象征着保护部落安全、抵御外来之敌的酋长法老,同时又是陵墓和庙宇圣地的守卫者,是永恒生命的象征。”于是,工匠们开始雕刻,他们将哈夫拉的头像和狮子的身躯结合在一起。让人的智慧与狮子的勇猛集于一身,一件千古不朽的艺术品就这样诞生了。

这座狮身人面像高20米,长57米,算上用石块砌成的两个前爪,全长共72米,脸宽4.075米,鼻长1.75米,嘴宽2.30米,耳长1.925米。哈夫拉的头上戴着皇冠,两耳遮有扇状的头巾,额前饰有“库伯拉”

圣蛇浮雕,下颚挂着象征法老威严的长须,脸上露出一种神秘的微笑。

公元前二三世纪希腊人统治埃及时,希腊旅行家们来到埃及,他们一见到哈夫拉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有人便失声惊呼:“斯芬克司。”斯芬克司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怪物,它长着女人的头,狮子的身躯,还有两只翅膀。传说它生性残酷,还从智慧之神缪斯(Muses)那里学到许多谜语,常守在大路口让过路的行人猜谜,如果猜不出,就把他当场吃掉。就这样,斯芬克司成了恐怖和威力的象征。难怪希腊人见到狮身人面像便惊恐万状,不由地称它为斯芬克司。

古埃及人将狮身人面像尊称为霍尔·艾姆·艾赫特,古埃及语意为“日出时的太阳神”。阿拉伯人进入埃及后,石像的名字由古埃及语变为阿拉伯语的“艾布·豪尔”,即恐怖之父或威力之父。

狮身人面像曾被埋于沙海之中,大约公元前1400年前,埃及王国年轻的托斯提王子狩猎至此,在石像前小憇,睡梦中,听到狮身人面像对他说:“你将来会成为上下埃及的国王,在你登基以后,请来解救我。

我虽人头在外,狮身却埋在沙子里,憋得我透不过气来,痛苦极了。”后来,托斯提王子果真当上了国王,他下令将埋在沙子中的狮身人面像挖出来,并在石像周围筑起了防沙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