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光菜根谭—要放下
4616400000011

第11章 修心养性篇(3)

我们无法停止时间轨道的转动,

但要从中觉悟无常的真谛;

我们无法追逐日升月落的脚步,

但要从中认清生命的价值。

212

不满足的人,找不到安乐椅;

不惜福的人,找不到聚宝盒。

213

超脱荣辱毁誉,就是解脱;

看淡成败得失,就能放下。

214

嗔怒怨恨,是烦恼的根本;

感恩知足,是快乐的泉源。

2l5

是非心愈明,则修道不成;

好恶心愈明,则事理不契。

216

树正不怕月影斜,梁正不怕屋瓦倾;

行正不怕人来谤,心正不怕魔来娆。

217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

218

知足者富,贪心者贫,助人者贵,多欲者贱。

219

常怀感恩,较能进步;常能惭愧,较易进德。

220

“学习吃亏”能养德,“人我互调”能慈悲;

“当然如此”能自在,“享有就好”能常乐。

221

交友以无嗔为自在,做人以无痴为清凉,

用心以无相为净土,修行以无得为涅槃。

222

“清饮食、清呼吸、清思想”三者是卫生之道。

能建立“清净”的健康观念,才谈得上修身养性。

223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脸上毫无愤怒之相,

这是修身进德之基;

心中常有佛心之事,形体毫无不悦之态,

这是养忍调性之本。

224

心里不舒服而介意,谓之“气”,气生则神伤;

胸中不抱残而奋起,谓之“志”,志立则神明。

225

滥用则多费,多费则多营,

多营则多求,多求则多辱。

226

以慈得爱,以智化愚;

以忍处众,以戒修身。

227

存好心是——

以真诚心对治虚假心,以忠义心对治奸邪心,

以仁爱心对治残暴心,以欢喜心对治愤怒心,

以慈悲心对治嗔恚心,以般若心对治愚痴心,

以喜舍心对治悭吝心,以感恩心对治怨恨心,

以知足心对治贪婪心,以虔诚心对治轻慢心,

以清净心对治污染心,以正直心对治谄曲心,

以公平心对治褊狭心,以公德心对治缺德心,

以随喜心对治计较心,以尊敬心对治傲慢心,

以包容心对治怨惩心,以进取心对治放逸心,

以淡泊心对治虚荣心,以光明心对治暗昧心,

以念道心对治世俗心,以善良心对治邪恶心,

以厚道心对治刻薄心,以平等心对治歧视心,

以感动心对治冷漠心,以大愿心对治不发心,

以柔软心对治刚强心,以改过心对治执迷心,

以反省心对治烦恼心,以谦虚心对治高傲心,

以信仰心对治怀疑心,以成就心对治善妒心,

以惭愧心对治无耻心,以礼让心对治贡高心,

以清廉心对治贪欲心,以原谅心对治争斗心,

以清净心对治肮脏心,以回向心对治狭隘心,

以供养心对冶自私心,以恒长心对治无恒心,

以惜福心对治浪赞心,以忍辱心对治嗔恚心,

以耐烦心对治急躁心,以明理心对治无明心,

以专注心对治散乱心,以谨慎心对治草率心,

以律己心对治纵欲心,以负责心对治懒散心,

以敬重心对治侥幸心,以积极心对治消极心。

228

懂得快乐的人,随时找机会为人服务,

在服务中享受快乐;

懂得付出的人,随时找机会为人奉献,

在奉献中拥有无限。

229

正常做事,认真负责,谓之智慧;

公事私事,公平处理,谓之正义;

不避艰难,承担解决,谓之坚忍;

压抑欲望,淡泊自持,谓之节制。

230

谦冲鲜招忌,忍让少树敌,

淡泊无得失,宽容绝恩怨。

231

淡泊寡欲可以养神,

宁静致远可以养志,

怡情适性可以养和,

观空自在可以养心。

232

有病,可令人注意健康,并且生起道心;

受苦,才知道奋发图强,并且改善因缘。

233

从勤劳发心之中,既可增长福慧,又可广结善缘;

从节俭淡泊之中,可以增加财富,也可提升美德。

234

礼佛更要学佛,讲经更要读经;

念善更要行善,修心更要发心。

235

一个人是否能安住身心,

得看他是否有“难遭难遇”的体会;

凡事能有得之不易的感恩心,就能够安住。

236

一个伟大的人,必须能做一件箱子,

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

当前进时前进,当后退时后退。

237

佛法中的慈悲,是没有人愿意做的时候,

我们就奉献,有人喜欢做或已经做了,

我们就让贤。

238

先学会约束自己,

才能轻易地适应各种环境;

先屈服于无理的要求,才能服膺真理。

239

三藏十二部经典,主要在净化我们的心灵。

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计较人我得失、

以享有代替拥有、懂得回头转身、知道反省自责、

对毁谤指责视为当然等,都是放下自在的方法。

240

愚痴来源是我执,学佛须先学无我;

放下身心能无我,真理之光照心头。

241

“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

不只是“佛光”,更重要的是“我的光”;

我的执著能放下、解脱,才能形成光,

这种光自然能普照众生。

“我的法性之水”清净无私,

则能流淌世间,滋润大地,

洗涤众生的罪业。

242

佛教讲因缘,凡事必须因缘具足、

众缘和合,方能成事。

即使佛陀说法也必须具足信、闻、时、主、处、

众六种成就,才能开演法筵。

243

宰杀猪羊的屠夫,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恶贯满盈的魔鬼,因丢弃利刃,成为圣贤。

244

放下世俗万缘,佛法才能在心中提起。

一个人能有多少进步,完全看他心有多大;

心如虚空,就可以包容一切。

245

人的快乐与否,常在心的一念之间。

故学佛要在“心”地上用工夫,

多往好的、善的、美的、

真的、慈悲的方向去追求。

246

一念顿悟,可以放下身心,

解脱自在,不受热恼;

一念生迷,只会作茧自缚,

掀风起浪,不得安宁。

247

国家的法律,不是用来定人罪行,

而是依法守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佛教的戒律,不是用来拘束行为,

而是依戒守戒,获得身心的自由。

248

为自利要沉默,放下一己之利又何妨;

为护法要论辩,保卫真理之法有何怯。

249

有己无人,是十足小人;

先己后人,是凡夫俗子;

先人后己,是正人君子;

有人无己,是大乘菩萨。

250

放下万缘,全部接受;

事事好奇,处处学习;

求精求全,瞻前顾后;

自己无理,别人都对;

眼光要远,脚步要近;

忍耐办事,委屈做人。

251

会运用时间的人,

他的时间是心灵的时间,

因为能够纵心自由,达古通今,

所以他的生命展现了泱泱宇宙的全体大用。

反之,不会运用时间的人,

他的时间只是钟表刻度的时间,

由于受到钟表指针的支配,

一小时不会多,一分钟不会少,

因此他的生命浑浑噩噩而渺小有限。

252

人生惟有少执著,多放下:

对名利不执著,对权位不执著,

对人我是非能放下,对情爱欲念能放下,

才能享受随缘随喜的解脱生活。

253

欲求正道,须先正心;欲入正道,须能放下;

欲行正道,须运悲智;欲证正道,须悟无我。

254

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

心中有事应放下,心中无事应提起。

255

包容的心胸,要包容大与多;

承担的勇气,要承担荣与辱;

决断的智慧,要决断是与非。

256

不忧不惧、精进奋发,是祛病第一良方;

不排不拒、放下执著,是除恼第一秘诀。

257

生命的意义,不是钻营谋利,而是布施奉献;

生命的目的,不是一宿三餐,而是证悟解脱。

258

念飞禽有网捕之苦,故应尊重生命自由之权;

念家禽有汤镬之苦,故应节制自己口腹之欲;

念贫困有饿冻之苦,故应伸出慈悲救济之手;

念众生有生死之苦,故应萌生护佑解脱之心。

259

念佛,要念得轻安愉快;

参禅,要参得放旷解脱;

生活,要过得圆满自在;

弘法,要宏观宇宙全球。

260

亲近良师闻法乐,闻法奉行安稳乐;

安稳和合寂灭乐,寂灭离苦解脱乐。

261

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径;

努力是成功唯一的大道;

正义是胜利唯一的坦途;

真理是解脱唯一的慈航。

262

人不必都成佛,也不可能都成佛,

但得身心安静,物我相谐,

也就接近禅的境界了。

263

工作,是滋养一个人的养分,

故人不可不工作。

工作与休息要互相调理,在工作中不感觉到辛苦,

在休息时,培养随时都可以再工作的活力,

就能做到“人忙心不忙”的安然态度。

264

身体的健康是生命的能量,

人常常因“病”而意志消沉。

对于疾病,我们若能化病为友,

彼此共存,也是一种养生之道。

265

人的健康,主要在身心健全,而非勇武有力;

人的长寿,主要指延续慧命,而非长命百岁。

266

有话要说,有事要讲,

保持开朗的情绪和包容的心胸,

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卫生。

267

“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

经常保持一颗无事的心,

必能享受没有梦魇的清宁。

268

疾病本身就是良药,

因为生病能使人警惕生命无常,

而激发精进求道之心;

实为行者对治放逸懈怠的一贴良药。

不必祈求疾病之临己身,

应该效法古圣先贤,

以疾病为良药,自救救他;

以疾病为针砭,利己利人。

269

病,是一种障碍,

有时是外来的,有时是心生的。

治病的良方,不外药物、饮食,

甚至信仰、正念等。

每一个人都必须做自己的医师,

不要做疾病的奴隶。

有时生病不见得不好,

生病让关心你的人更珍惜,

让嫉妒排斥你的人,

因你生病而欢喜,

这也是一种消灾的方式。

乐极生悲,因祸得福,

凡事没有绝对的。

270

心不贪念不讨巧,意不颠倒自知晓;

慈悲和蔼不减少,安然自在不争吵;

数息观心真正好,宽宏大量是个宝;

放下名利不烦恼,心生欢喜不觉老;

禅悦法喜不可少,去欲无私不计较。

此为精神保健原则也。

271

养生,则身可立;

养性,则心完成。

272

水要流动,才会清澈;

风要吹动,才会新鲜;

轮要转动,才能前进;

人要活动,才能生存。

273

一日之计为何?思考于清晨,

行动于白昼,反省于日暮,休息于夜晚。

274

得失妄想不能停止,就无法安住;

好坏攀缘不能去除,就无法自在。

275

心若闲,事多人忙心不忙;

心不闲,事少心忙人不忙。

276

难得糊涂,是解决烦恼的最好办法;

大智若愚,是安顿身心的最佳妙方。

277

面对逆境,只要有悲愿信心,就能解缚脱困;

身处顺境,只要能感恩惜福,就能持盈保泰。

278

上床不烦恼,心宽福寿长;

包容无心过,积福远灾殃。

279

爱惜米粒,无匮的源头;

节省金钱,富有的根本;

谨慎语言,平安的基础;

保护微命,长寿的缘由。

280

动,是人生的意义;

动,是生命的活力;

动,才能向前;

动,才能活跃;

动,才能学习;

动,才能提升;

动,才能入他人行列。

动,才能与大众同行。

281

人的贪欲、嗔恨、邪见、嫉妒,

像绳索似的控制我们的身心,

使我们不得自在。

历代高僧大德在功名富贵之前,生死欲海之中,

因毫无畏惧而能解脱自在。

学佛最大的目的,

就是教我们如何从束缚中解脱出来,

而获得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