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大愿说禅(下册)
4616200000020

第20章 禅与生活艺术(3)

懂得禅的智慧的人,懂得禅的生活艺术的人就知道:不执著过去,不期盼未来,保持内在的觉醒,不惧万法的显现。看起来这四句话很简单,其实它就是大圆满法的精粹。不执著过去就没有后悔,不期盼未来就没有恐惧,随时随地一直保持内在的觉醒,就是和我们的真心本体相应,不惧万法的显现,一切境界无论怎么显现,其实就是我们心的流露而已。所以每一天都过得法喜充满,每一天都能够无悔、无惧、无忧,法喜充满地过好每一天,使每一个“今天”都是“金天”,像黄金一样,每一时每一刻都是人生之中像黄金一样宝贵的时刻。因此说,好好生活是人类文明的立足点,活在当下,好好过日子其实是人类一切文明的立足点。正如太虚法师所说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学佛是要先学做人,就在当下的生活之中觉醒,就是“人成即佛成”。

2.怎样才能既快乐又成功?

那就是我们要转外部动机为内部动机。有些人学佛法以后就有一个疑问,就说:“哎呀,我也觉得很累,我确实不想每一天都绞尽脑汁,筋疲力尽,为了追逐财富而去工作,但是这个社会现实不允许。比如我是属于某一家公司的,我身边的同事们都在为了加工资、晋升而拼命工作,我如果不努力,一定会成为‘剩闲’,我被边缘化成一个剩下的闲人,甚至于一定会丢掉工作。到丢掉工作的时候,我的确可以不再去绞尽脑汁、追逐财富了,但是同时我连养家糊口也做不到了。因此我没有办法,我只能加入那个追求财富的行列里面去,似乎我没有看到别的选择了。”

其实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了,很多人学佛以后有这种困惑,他不晓得到底应该怎么办。要是一直去拼命工作,就觉得我的灵修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我若去灵修,我觉得我很快被边缘化了。

其实我们要反过来向内看我们的动机,我们如果为了养家糊口等等的外部动机去工作,当然我们的工作就会变成不得不做的事情,不得不做的事情是在外力的压迫之下,所以就会有压力,有压力当然就没有幸福感,就没有快乐了,幸福感就荡然无存了。

如果我们能超越思维的局限,不是为了外部的压力、外部的动机去工作,而是要超越我们思维的局限,看看我有什么内部动机能够让我欢喜工作呢?

比如说我为了我自己对这个工作有兴趣,对这个工作我很欢喜,能够令我成长,能够乐在其中。如果你为了这些内部动机去工作,工作就会变为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就乐在其中,每一时每一刻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这也就是所谓的“沉浸经验”。我们沉浸在其中连自己都忘掉了,连身心都忘掉了,在任何领域能够有造诣、有成就,一定要有这些沉浸在其中的经验,佛法里面称之为“三昧”,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成就,我们沉浸在这种喜悦之中,当然就没有压力,当然就充满幸福感。

所以禅的智慧开示我们,不离世间觉,要明心见性不是说你不可以工作,而且不能讨厌工作,因为不能离相,不能著相,要活在世间而不属于它。要活在世间,所以我快乐地工作,快乐地学习,没有压力,也没有留恋和牵挂,所以我们要活在这个世间而不属于它。

事实上,在具体的事情上积极做好,这个是提起;心上没有留恋,没有牵挂,心上彻底放开,圆融无碍,完全开放,这个就是放下。提起是幸福,放下是快乐。当然我们就能够每一天都生活得既快乐又成功,内心很快乐,外显的事业又很成功。因为我们内心坦荡荡,内心没有一丝一毫的牵挂,心无挂碍,没有包袱,当然事业很成功,在任何领域之中都成为很优秀的人。

我们也来说一个寓言好了。

有一个老人新搬了家,刚刚搬去的时候,他对自己的新住宅很满意,因为他的房子前面有一大片绿茵茵的草地,中间有一棵大树,他觉得这个环境很惬意、很舒服。但是很快,他的这种舒适感就被破坏了,因为有一群小孩子跑过来了,围着大树在草地上追赶、嘻闹、玩耍。

老人忍受了几天,终于难以忍受,于是有一天他就走出来了,他就给每一个小孩子发了五十美分,然后对小孩子们说:“你们让这里变得很热闹,我虽然年纪老了,但是在你们这种朝气蓬勃的气氛感染之下,我也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所以我给你们每位一点点钱表示谢意。”

小孩子当然感到很高兴,玩耍还会有钱收。第二天又更踊跃地过来玩耍。黄昏的时候老人又出来了,他就给每个小孩子发了十五美分,解释说:“我老了,已经退休了,也没有另外的收入来源了,所以昨天给五十美分,今天只能少给一点。”有些小孩子当然不高兴了。

第三天,小孩子们又来玩耍,这时老人只给他们每人五美分,这些小孩子们都勃然大怒,很生气,就说:“哎呀,我们一天才得到五美分,你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啊。”小孩子们就在老人面前发誓:“我们发誓,我们再也不会为你来这里玩耍了。”这个老人当然从此就得到清净了。

这个寓言启发我们什么呢?就是说人的动机其实是分为两种的,内部的动机和外部的动机。如果我们按照内部的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就觉得很快乐、很幸福,多忙、多累、多辛苦我们都不觉得,反而觉得乐在其中。但是,如果驱使我们行动的是外部的动机,我们就没有自主权了。我们就会随外部动机的变化而情绪波动,那么就会成为奴隶,就会感受到压力和痛苦。

那么在这个寓言之中,这位老人就是成功地将小孩子的内部动机置换为外部动机,小孩子们本来刚刚开始玩耍的内部动机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而来,但是老人给他们发了美分以后就变成了外部动机来玩耍,就是为了得到美分而来玩耍,所以老人就能够掌控、能够操纵外部的因素——美分。他发多少,他越发越少,他能够掌控、能够操纵,让小孩子们的动机迷失了,由内部迷失为外部了,所以也就能够操纵小孩子们的行为。我们想想我们是不是这样?我们的老板是不是也像那个老人给我们发美分一样?我们自己也是不是像小孩一样?我们如果一直活在外部动机里面,我们为了成长的快乐而去工作,这种内部动机如果迷失了,我们为了内在的心灵的成长而去工作,这种内部动机如果迷失了,我们就会患得患失,就会总是活在辛苦、压力和烦恼痛苦之中。

可见,禅的生活艺术就是开启内在的动机。如果我们要教育自己的小孩子学习,一定不是为了外部父母亲对他有什么期望、有什么要求,一定要激发他内部的动机,是为了满足小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和面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为了满足小孩子学习的快乐,这种内部动机而去学习,当然小孩子就能够成绩很优秀,不用父母亲操心,不然你一直给他找很多辅导老师,其实都是增加外部压力而已,一定要激活他的内部动机。同样的,我们工作也是为了成长的快乐去工作,我们当然每一时每一刻就能够欢喜自在快乐幸福。

3.以慈悲成就幸福的深度

禅宗里面有一位祖师描绘参禅有两句话叫做:“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又说:“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就是见地很高远,“高高山顶立”,是见地的高远透彻,就是智慧,就是能够成就我们幸福的高度。

“深深海底行”是指我们的行持,我们每一天的行为,身语意都非常踏实,非常绵密,这个就是慈悲,就能成就幸福的深度。

事实上,慈悲是幸福的源泉。明心见性的人,不会给自己和亲人去制造烦恼和痛苦的地狱,不会在家庭中制造那种不和谐的氛围,不会给家里人很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他自己内心的冲突消失了,他明心见性了,他的心时时刻刻都充满了祥和喜悦,所以他时时刻刻都会给众生带来慈悲的温暖。

我们也说个公案。

印度有一位法相唯识宗的祖师叫无著菩萨,这位无著菩萨专修唯心识定,在山洞里面发心闭关,闭关三年,修唯心识定要求见弥勒菩萨,每一天都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这样修了三年没有入定,也没有见到弥勒菩萨,他很失望,决定下山,走到洞口就看到一块石头,石头上面有很多洞,原来山洞顶上有水滴下来,水滴石穿。给他一个启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耐心,所以他又决定再闭关三年。

还是没有成就,因此他又灰心了,又下山了。走到半路的时候就看到一个人在磨一根铁棒,像我们中国传说李白也是这样受启发,铁棒磨成针,说要磨作一根针,因此他又受启发,又回去闭关。

又闭了三年,整整九年,还是没有成就,他彻底地失望了,然后就下山。下山的时候觉得肚子很饿了,刚好看到有一个地方卖面食、馒头,他就去要了几个,正准备吃的时候,发现有一条狗跑过来了,这条狗很可怜,有一条腿跛了,身上长了很多的脓疮,还流着脓血,狗过来摇着尾巴,也是肚子饿了,想找这个比丘讨一点食物。

无著菩萨内心里面悲心起来了,马上就把食物给这只狗,准备用手帮它清理一下脓血,但是发现不行,不能用手,因为脓血里面还有蛆虫,不可以为了救这个动物而伤害其他的众生,所以他就想起来了,干脆我用舌头舔吧,帮它把脓舔掉也不会伤害虫子,很腥臭,所以就眼睛闭着,捂着鼻子去舔,舔着舔着觉得怎么会甜呢?很甘美呢?再一睁开眼睛发现那只狗不见了,他看到光明赫奕的、庄严的弥勒菩萨,他当然很欢喜,悲欣交集,又高兴又痛哭流涕,说:“弥勒菩萨,您老人家怎么到现在才现身,我闭关求了您老人家九年都没有见啊,你怎么这么忍心,都不显一显,见见我、加持我呀?”

弥勒菩萨说:“不是啊,从你闭关那天开始,我就在你身边啊,不过你的业力蒙蔽你看不到我啊。怎么可以证明呢?你看我这件衣服。”果然那个衣服上面有很多的唾沫印子、口水印子,弥勒菩萨说:“你看,我一直跟随着你,你每次吐口水都吐在我这个衣服上,整整九年了,这个衣服像盔甲一样。”然后就给他开示法要,后来弥勒菩萨就启发他说:“这样子吧,你可以背着我在最热闹的市集上走一圈,看看大家有什么反应。”果然绝大部分人都看不到这个比丘身上背了一尊菩萨,大家都觉得奇怪:“这个比丘是不是有什么毛病啊?走路这个手都背在背后又不能动,是不是风湿还是什么病啊?”都不知道,其实他是背了弥勒菩萨在背上。有一个老太太是念佛念了几十年,业力比较轻一点,她就看到了,说:“哎呀,法师呀,你怎么背一只狗在肩膀上干嘛呀?”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个就是业力蒙蔽一切。业力就像凹凸镜一样,一切东西在业力面前都会走样、都会变形,在业力众生的眼中,庄严的菩萨也只是一条狗。

第二个就是大悲心、菩提心能够迅速地摧毁恶业。无著比丘为什么能迅速见到弥勒菩萨呢?因为他看到弥勒菩萨化现的这条狗,他真正生起悲心来,他不是单单为了自己的开悟和解脱去闭关,他真正是想帮众生,这样的大悲心一起,当下就业力净除,能够见到菩萨的身。

所以《观无量寿经》说:“佛心者,大慈悲心是。”佛的心,就是大慈悲心。事实上也是如此,释迦牟尼佛当年为悉达多太子的时候,他之所以能够舍弃世间种种的荣华富贵,舍弃国王之位而去出家修行成佛,就是因为太子游四门的时候看到众生被生老病死苦所煎熬,怜悯众生在痛苦之中不能出离,所以才发心出家修道成佛,来帮助众生超出生死的苦海。

第三个启示,我们前面讲了,由智慧我们能够成就幸福的高度,由慈悲我们能够成就幸福的深度。

智慧圆满我们称之为“明足”,慈悲的菩萨行圆满我们就称之为“行足”,所以在成佛的时候,佛有一种尊号叫做“明行足”。

我们能够证悟本体的无我智慧,能够成就明白的心,我们称之为“正知”。我们能够实践现象界的因果律,身语意三业清净,能够成就全知的清净心,我们称之为“遍知”,所以成佛的时候就叫做“正遍知”。

可见,真正懂得禅的生活艺术的人,就能够以智慧照亮自己,以慈悲关爱众生。他们不是为了让人进入天堂去享受幸福,而是让天堂进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在人间创造幸福的天堂,在人间让每个众生都觉醒,都能够开启自己的真心,当下成就幸福,使每个人都觉悟,能够开启自性的功德宝藏,所以慈眼视众生,慧眼看世界,能够零距离感受幸福与快乐,成就当下的幸福、今生和未来世的幸福,乃至于永恒的、究竟解脱的幸福。

觉照人与自心的关系,成就永恒幸福的灵性生活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也无非就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灵性生活。怎样得到生活的幸福呢?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就能成就幸福的物质生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能够有智慧、有慈悲,当然就能够以智慧成就幸福的高度,以慈悲成就幸福的深度,而成就幸福的精神生活;更进一步就是觉照人与自心的关系,人类的一切文明无非就是处理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心的关系,都是为了回答这三方面的基本问题。我们能够用禅的智慧来觉照人与自心的关系,就能成就永恒幸福的灵性生活。

但是其实以凡夫的心智是无法真正地确知本体的,因为用凡夫的大脑思维、凡夫的心智,没有办法真正地确知我们存在的本源,心智只拥有对本体的想象,因为本体是超越凡夫心智的,本体不是在凡夫的心智的次元里面。

因此《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看到的那个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佛,不过是本体的化现。本体是法身佛,法身佛以大悲心怜悯众生而化现的化身佛不是本体,所以,若以色见我,不能见如来。

“若以音声求我”,你听到化身佛释迦牟尼佛说法的美妙的六十种音韵,美妙的音声,佛的音声,那个是不是佛的本体呢?那也不是佛的本体啊!

所以说如果你执著于外相,执著于见的色相、闻的声尘,你起这样的执著,“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个“不能见如来”是法身如来,就是不能见本体,不能真正地见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心本体,不能见我们人人本具的这个佛性。

所以,凡夫的心智是无法确知本体的。“确知”很重要,禅的修持特别强调“确知”,“确知”就是说你有体验,而不是从知识层面去理解。如果从知识层面理解,就变成大脑思维、第六意识的分析推理,而不是内心的这种体验的智慧了。所以“确知”很重要。

佛法说,我们“信仰”佛法,如果只是把她作为一种精神寄托,那不是真正的信仰,而是你经过实践之后,你真正地确知了、体验了,这样才是真正的信仰。所以要由“仰信”到达“正信”,有这种确知的体验是很关键的。有了这种确知的体验,无论别人怎么说,无论外在怎么变,你的信仰都是如如不动,都有胜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