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大愿说禅(下册)
4616200000002

第2章 禅与孝道文化(2)

第三个是病则致其忧。父母亲生病的时候,真正地出自天性地非常担心、非常忧虑,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父母脱离病苦。山东省菏泽市的牡丹区有一个农民叫做戴永胜,他是2004年被评选出的中国十大孝子之一,他的母亲患了癌症已经扩散了,医生说生命不会超过一年了,戴永胜当时只有27岁,听医生说已经没有办法治疗了,他还是不死心,就在民间到处去寻找致癌的良方,走了九个省,收集了150多个治癌抗癌的良方,每一天都亲自煎药,真正做到了《弟子规》上面所说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经过半年的努力,他这个孝心所感,他母亲的癌细胞竟然萎缩了百分之七十,那就是奇迹,医生说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奇迹,这个奇迹完全是戴永胜以至诚的孝顺心所感应的。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就要求读书人要懂得医学,医圣张仲景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金朝张子和写的医书就叫《儒门事亲》。

佛教里面有一个药师法门,也就是药师佛开示我们怎样实现身体健康无病苦,心理健康无烦恼,灵性健康出轮回。药师法门里面,无量的法门都是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来实现身心灵的健康,在饮食、呼吸、睡眠之中来实现健康。比如说,巧妙地运用二十四节气来养生,也就是借助天地的力量、顺应天地运行的规律来养生。

比如说清明节的时候,这时候肝火很旺,就不能够再为父母亲进补了。比如说立夏的时候要养脾,就可以用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各9克,炙甘草6克,熬多一点水,然后渣不要了,用那个水再放大米进去熬粥,这样来给父母喝,就提前能够养脾。每个节气都有方法,比如说大寒是最适合进补的时候,可以吃八珍汤等等。

第四个就是丧则致其哀。出自天性的哀伤。

第五个就是祭则致其严。祭祀祖先要庄严肃穆,来表达自己对祖先的恭敬,所以我们清明节祭祖是表达孝思的方式。我们看宋朝时候的黄庭坚以及高翥,都有写过两首《清明》的诗。

黄庭坚的诗就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两首写《清明》的诗都是感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生死的无奈,我们在无奈之中把生命交出来,无法抗拒死神,但是如果我们懂得禅,就能够得到绝对的自由,虽然我们的身体有生灭,但是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的妙用一旦彰显的时候,就能够成就绝对的自由。真正地实践孝道的人也能够与天性相应,与自性相应。

黄庭坚的诗就是讲惊天动地的春雷唤醒了冬眠的动物,丰富的雨水使郊野的草木欣欣向荣,但是,无论是曾经靠在坟场乞讨酒食向妻妾炫耀的齐国人,还是宁可抱树烧死也不肯接受官位的晋国介子推,面对死亡他们又有什么区别呢?放眼这漫山遍野的坟墓,有谁知道他们生前是贤良还是愚昧顽固呢?

高翥的诗就说:“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这个是描述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去祭拜祖先,所烧的纸灰飘飘扬扬撒满空中,化作漫天的白蝴蝶,人们痛哭的泪水血迹斑斑,染成遍地的红杜鹃。

清明节是中国的感恩节,通过清明祭扫来表示生者时时刻刻都在思念亡故的亲人,肉体虽然有生死,但是我们孝顺的天性是超越生死的无穷无尽的至诚心,并且远古的祖先我们都念念不忘,那么现前的父母,我们怎么会不孝顺呢?这是培养孝心最好的活动。我们国家从08年4月5日开始,又把清明节作为法定假日,这个是慎终追远,民徳归厚,培养淳厚民风的好方法,也是通过提倡孝道来促进社会和谐的好途径。

孝道是解脱悟道的大能量。每个人都有七重身心,与此相对应的是有七个脉轮。七重身心即肉体、情绪体、理智体,意志体,直觉体、光明体和空性体。肉体就是由我们这个地水火风所成就的;情绪体是指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更进一步是理智体;理智体是我们能够思维、能够学习、能够吸收知识;意志体就是有一种坚强的、坚定的意志;还有直觉体、光明体和空性体。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就是这么一个肉体,事实上它是有七重身心。

每一重身心都有一个枢纽,就是七个脉轮。就好像电流的脉冲一样,也就是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间轮和梵顶轮,能量就通过这些脉轮的枢纽在流动。

每个人都有三种能量,也就是物质能、心能和灵能,这个世间所有的能量归纳起来就是物质能、心能和灵能了。物质能用比方说日月的能量等等;心能是我们心的力量;灵能是我们的本源,我们的生命力。滋养肉体的是物质能,我们从大地吸收五谷的精华得到物质能,我们用鼻子从空气之中吸纳精微能量,这样来滋养身体;滋养情绪体、理智体、意志体的是心能;滋养直觉体、光明体、空性体的是灵能。其实物质能和心能是生活力,灵能是生命力。修行,如果你在生活力上下功夫,你没有开发生命力,那永远难以成就,所以单单有物质能和心能是不够的,我们要激活沉睡的灵能,解脱悟道的心要就是能量不流失,身心不分离。那为什么药师法门会说有七尊药师佛呢?是因为人有七重身心。禅是在当下的身心起修,开发生命的深层;孝道也是在当下的身心起修,在无私忘我的孝顺父母众生之中,开发本具的生命力。

凡夫的身心就像有许多漏洞的筛子一样,原来农村里面打了稻谷以后要把碎米去掉,就用筛子来筛米,凡夫的身心就好像有许许多多漏洞的筛子一样,能量不停地经由感官的漏洞向外喷射流失。并且,众生的贪婪、愤怒和愚痴使身心内在的能量之流被堵塞了,所以七个脉轮也是被堵住的。

孝顺的人,纯粹以出自于天性的至诚心来恭敬父母,完全没有分别计较,完全与父母真正地融为一体,一体就没有距离,就没有人我对立,扩大到与一切的人、一切的事、一切的物都没有距离,都没有分别心,都没有执著占有的欲望。

一体没有距离,所以就不再向外攀缘了,就能够把向外流散的能量截住,使能量向内流注。没有执著占有的欲望,就能够把向下流散的能量截住,使能量向上流动,向上流动就能够打开被堵塞的脉轮,心轮打开的人能够真正地将他对亲人的爱扩展到对一切众生的大爱、大慈悲心。心轮打开的人,我们就称之为菩萨。脉轮打开了,能量就会向内流、向上流,不向外流失,懂得运用这些能量就能够把修行者带入甚深的禅定。甚深的禅定不是有入有出的有为定,而是自性定,与自性相应就能够开显生命圆满的大智慧。

正如鲜花是在能量最饱满的状态下才会璀璨地盛开,同样的,人的能量如果能够保持一直不流失,在最饱满的状态之下也会灿烂地盛开,那也就是明心见性开悟。所以孝顺父母不是简单的在理上、表面上、规矩上去做,事实上它与天性相应以后真正能够使我们能量不流失,在当下的身心起修,所以能够身心不分离,其实就是绝妙的甚深的修行法门,像禅一样,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当下与自性相应、与佛性相应,直了成佛的法门,孝道也是直了成佛的法门。

我们看舜王,他的父亲、继母和弟弟都那样害他,让他去维修房子,然后在底下点火想把他烧死掉;让他去挖井,又把土填下去想把他闷死掉。他很有智慧,每一次都能够脱离灾难,而之后他一点怨气都没有,这个是为什么?因为他已经开启了生命的能量,开启了灵能,所以他能够真正地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已经达到了绝对的平等心,而又能够以大悲心怜悯那些愚痴的众生,所以才能够真正这样做到,这个不是造作而做得到的,也不是表面所说的修养而能够做到的,而是因为他开发了内在的这种灵性的能量,所以才能够真正地证悟无我人四相,圆满地修孝道,那就是菩萨。

还有,其实东西方文化达到深处都是开发生命的奥秘,中国文化将生命力的灵能比喻为龙,龙能够兴云致雨、神通自在、能大能小、能隐能显。生命力的能量也是无处不周,无物不遍,所以其实龙是生命力灵能的一个形象化的表现。中国上古的传说之中有一个《夸父追日》的神话,夸父道渴而死,然后,他的手杖插在地上,就长成郁郁葱葱的树林,手杖长出树林也是比喻,比喻生命的能量,比喻生命力的灵能,印度文化将生命力的灵能称之为那伽。

我们看佛经上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与自性相应的定是时时刻刻在定中,无有不定时,他没有生灭入出,常在定中,佛的境界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六祖坛经》之中,六祖惠能大师也说:“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那伽定就是自性定。

我们在吴哥窟的时候就看到,那伽的形象化就是有七个头的蛇,那七个头当然就是代表我们人人都有七重身心。我们孝顺父母其实是出自于天性,但是不单单是孝顺外在的父母的肉体,而是七重身心都相应、都融为一体,你说真能做到,怎么会不开悟呢?

我们没有开发出灵能的时候,只有生活力,生命力是沉睡的状态,像棍子一样。一旦觉醒,开启了生命的灵能,就像龙蛇一样,能够神通自在、兴云致雨,就开启了无穷无尽的生命能量。无论是物质能还是心能都是有限的,灵能是无限的,所以超越了有限契入无限,超越了有相契入无相。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够悟禅的智慧心,不能够实践孝道的清净行,不能够开启生命力的灵能,那我们就愧对“龙的传人”这个称号,所以作为龙的传人,一定要能够孝顺父母,从孝顺父母开始能够真正地实践孝道。

我们明白了孝道是解脱悟道的大能量,就能够真正相信孝道的感应,不会把那些感应看作是神话。很多人也看到《二十四孝》,不过他觉得这个不可能,这个肯定是神话。又比如说,佛教里面有一个《释教三字经》上面说:“孝亲者,如道丕,为养母,自忍饥;父捐躯,为报国,丕苦求,骨跃出。”

道丕禅师是李唐的后裔(唐代皇族的后裔),他出生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七岁就出家了。后来遇到战乱,他看到母亲孤苦无依,就把母亲接过来孝养,然后又奉母亲的命令去战场上为父亲收尸(他的父亲战死沙场了),去到以后看到一片白骨累累,在一片白骨累累之中,哪一具尸骨才是他的父亲呢?不知道。他就一直在那里祈祷,以至诚的孝顺心、恭敬心,以出自于天性的这种孝顺心,感应得他父亲的尸骨自动地跳跃而出,道丕法师背负父亲的尸骨回乡的同时,她的母亲也梦到丈夫回来了。有没有可能呢?其实如果我们懂得孝道是解脱悟道的大能量我们完全相信,至诚恳切,以这样的方式来开发自己生命的灵能,一定就能够有这样的感应。

还有一个丁兰刻木事亲,这是《二十四孝》里面的。是说东汉时候杭州附近有一个孝子叫丁兰,因为他非常思念过世的父母,所以他就用木头刻了父母的像,每一天都很恭敬像尊重父母在世一样去请安、问候,供上饭菜,一点都不敢懈怠,其妻久而不敬。但是他的妻子久了以后就生起懈怠心来了,有一次趁丁兰不在,妻子就好像开玩笑一样拿缝衣针去刺木像的手指,手指就有血流出来。后来丁兰回来了,又来向父母的木像请安,木像就流出眼泪来,丁兰了解到整个事情的原委以后就马上休妻,这个是说一种孝心的感应。

还有曾子的啮指心痛。孔子的学生曾子,他事奉母亲至孝,有一天曾子出去砍柴了,家里突然有客人来了,这母亲就手足无措,没办法了。她又想曾子赶快回来,急得咬自己的手指,母亲咬自己手指的时候,曾子在山上同时就感到心痛,然后就马上赶回来了。这些其实都是至诚孝顺心的感应。

还有曾子的嗤指心痛。孔子的学生曾子,他侍奉母亲至孝,有一天曾子出去砍柴了,家里突然有客人来了,他母亲就手无足措,没办法了。但她又想曾子赶快回来,急得咬自己手指,母亲咬自己手指的时候,曾子在山上同时就感到心痛,然后就马上赶回来了。这些其实都是至诚顺心的感应。

第三孝道是圆满的生命智慧。

从极致上来说,我们能孝顺父母的心是始觉,所孝顺的父母是本觉。真正生起孝顺父母的心的时候,就是回头是岸,就从向外的攀缘之中回头来照亮内心的盲点和分别执著,就是开始觉悟了。我们才真正知道,道在当下,不是向外去分别、去攀缘、去学很多知识,事实上当下的向内走去以至诚的孝顺心与天性相应,就是开始觉悟。因此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能够孝顺父母的心是修德,所孝顺的父母是性德;能够孝顺父母的心是观照般若,所孝顺的父母是实相般若。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知道了,孝顺父母是自己的七重身心完全地与父母的七重身心融为一体,后面的直觉体、光明体、空性体,其实就是真心。真心的体相用是空、明、觉。真心的体是空(空性体);真心的相是光明(光明体);真心的用是觉察(直觉体)。能够从一切的已知之中解脱出来的这种不间断的觉察力就是真心的妙用。因此我们真正能够相信所孝顺的父母就是本觉,就是实相般若,就是性德。

孝顺父母是小孝,孝顺天下人的父母是大孝,帮助一切如母众生见性成佛是至孝。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父慈子孝是相互的,爸爸妈妈对我好,我就要孝敬他们。这样想其实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不是在智慧层面,是用分别妄心计较出来的,是错误的。因为真正的孝是无条件的,是与天性相应的,孝不是交易,孝不是交换。孝是天性的自然流露,佛家称之为心性,儒家称之为道,一切圣人的教诲都是自然地从心性之中流露出来,所以教人的都是成圣成贤的教育,不是知识的教育,而是做圣人的教育,智慧的教育。可见,孝道文化的教育不是在知识层面,而是在智慧层面,好像学佛法一样,我们真正能够开启本性的智慧那是真正地学到了佛法,否则的话,你只是学到了佛法的知识,学到了佛法的表相,不是真正的佛法。可见,孝道文化不是重在知,而是重在行,实践孝道的过程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