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大愿说禅(上册)
4616100000031

第31章 不执著的智慧(6)

《首楞严经》上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因地上你用妄心来修,用第六意识心来修,你不知道用真心来修,你修不成,犹如煮沙而欲其成饭,那是不可能,这个沙子你要到锅里面煮上一万年,它还是沙子,不可能成为米饭,要用真心来修。所以要超越凡夫的大脑思惟,不要运用记忆和解读,而要运用觉照和欣赏。

修行人就是觉照和欣赏,在一切环境之中都很自在、都很快乐,他用现观的智慧,任何东西他都能欣赏,为什么?因为活的事物,遇到活的生命,当然因缘成熟就生智慧。而且如果我们是用知识,我们只是看到一个片段,这朵花形成,它由无穷无尽的因缘才能形成,你只是看到植物学这么一点,好像大海里的一滴知识,那其他广大的知识你都不知道了,你被它捆住了,所以这就是局限性,这就是画地为牢,这就是你被自己的念头、被自己的知识绑住、困死了,所以要超越自己的念头,不要被它绑住,但是不要害怕它,不要放纵它,放纵它是生死凡夫,压抑它也不是究竟之道,而只是觉照它,一觉照,你用真心去觉照它,它就转为智慧。正如禅师所说的“好雪片片不落别处”,落在哪里?好雪片片是念头,不断地起来,你只要觉照,它就全部归到真如性海里面去了。

这是我讲要用真心,不要执著于大脑思惟,还有不要被相捆住,八个字:相相离相,心心印心。在一切环境之中,你都融入进去,你都享受它。

我曾经遇到某些居士,她觉得很苦恼,因为她先生也很忙,总是聚少离多,在一起的时候就经常吵架,离开以后又互相思念,不停打电话,那么很苦恼。我说你学佛皈依一年多了,怎么会这么没有智慧呢?你要知道相相离相、心心印心,任何一个相都不能障碍我们,你们相聚在一起这是一种相,你们离开也是一种相,你要充分地享受每一种相,不要分别,聚在一起的相是好的,离开的相是坏的,那就错掉了,那是大脑思惟,不是真心觉照。

有缘分在一起相聚的时候,你就好好地珍惜当下的因缘,很好地感受到对方的心,彼此当然就都很开心,很开心地过好每一分每一秒。那么分开的时候、分离的时候又是另外一种相,没有关系,也不要执著于那种相,也不要排斥那种相,而是分开的时候我也可以好好地去学习佛法,更好地充电,更好地用功夫,那不也是很好地享受这种相吗?对不对?在任何一种相之中都要融入进去,都要活在当下,不要排斥它、也不要攀著它,不要起分别,不要起执著,这就是相相离相,烦恼当下就断了。

所以学佛法不是说你要用很多功夫,才来断烦恼,而只要你智慧一生起,马上烦恼就断掉了,马上就转过来了,马上就转为智慧,对不对?但是问题是大家有没有真正地透过这个言教来开启内在的智慧。如果你只是耳朵听,脑袋里面把它记下来了,这个没有用,那是大愿的思惟,你还是陷到另外一种固化的、僵化的思惟模式里面去了,你记住这些没有用,关键是开启你内心的智慧,这才是最重要的。不执著的智慧,永远都是灵活的有生命力的智慧。那你时时刻刻都活在这个时候,时时刻刻都是活在当下,都是用现在心来觉照现在的人、事、物,你真正用功夫,你就会知道,并且有奇妙、不可思议的境界就会出现,为什么?因为你内在的这种自性的功德就会不断地涌现出来了,因为你就跟你生命的根源、本体、如来藏连通起来了。

我们为什么那么烦恼,我们为什么活得那么累,因为我们跟我们的本体、跟我们的本源切断了。当然并没有真正断,而是凡夫的妄心把它盖住了,它的光明、智慧光明不能显发出来,所以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要有一种长远的观点,读《普门品》,大家都知道,观世音菩萨教导我们“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真观”就是明心见性的智慧;“清净观”就是实修的智慧,一个是见地,一个是行持。见地就好像我们要去个地方,我们的眼睛要明亮,看准了目标就不走弯路。如果我的眼睛很蒙,我看不到这个目标,或者看得很模糊,我就可能绕一个大圈子,所以眼睛要明亮。

我脚也要有力量。我眼睛看得到,我脚没有力气我也走不过去,那是比喻什么?比喻修行。见地要高远,行持要绵密,见地与行持两者都要具足。那见地就是明心见性的智慧,要超越一切执著、打破一切执著的智慧;那行持就是要成就清净心,我们身语意三业清净,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广大智慧观”,这个广大的智慧很重要,凡夫众生如果用大脑思惟,他是片段式的知识,而不是这种无穷无尽的智慧。佛菩萨用现观,所以他是无穷无尽的智慧。

打个比方,有些人说我很烦恼、我很多事情不如意、我身体又不舒服、我儿子又不听话、我做事业又不顺利了,反正是无穷无尽的烦恼,不是无穷无尽的智慧。什么原因?因为你执著。祖师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轻现世,重后世。你这一期生命看起来有几十年,最多一百年,甚至一百二十年,是不是?看起来好像很长,其实很短暂。我们放在无尽的生命的长河里面来看,它不过是沧海一粟,为什么要执著它呢?所以要有一种广大智慧观,你放在一个长远的时空里面去看,你就知道现在让你烦恼的、让你痛苦的事情根本上就不值一提。

我说个最简单的比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觉得:哎呀!这个作业好难。但是他读到五年级,回头看二年级的题目,是不是很简单?就是如此。我们开启智慧以后,原来能够困扰我们的烦恼、障碍,其实都不值一提,那就说明你智慧增长了,所以要放在一个长远的时空里面来看,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就是讲利益众生,前面的三种是偏重于自利,后面的两种是侧重于利他。我说一个广大时空里面的广大智慧观好了。我们都知道苏东坡,苏轼是宋朝时候著名的文学家、著名的居士。他是怎么真正信佛的呢?他原来还是有些我慢心,他虽然跟很多的禅师、跟很多的法师交往交流,探讨佛法,但是他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地心悦诚服,并没有彻彻底底地信佛,他是在九江受到一个启发,才真正信佛。

他在江西的九江做官,九江有个庐山。有一次,他写信给自己的那些亲朋好友,还有佛教界里面的那些禅师,说我希望将来大家能够一起到庐山去游玩,但是也没有说具体日期。突然在一天,同一个晚上有三个人做了相同的梦,一个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再一个就是真净克文禅师,还有一个就是省聪禅师,他们梦到五祖戒禅师要求他们明天到城外去迎接他,梦醒以后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因为真净克文知道五祖戒禅师早就圆寂了,奇怪了,已经圆寂了的禅师怎么会托梦给我们,叫我们来迎接他呢?而且来说我们三个人怎么会都做一个相同的梦?但是既然三个人有一个相同的梦,也姑且出去看一看。

那么三个人结伴就到了城外,一到城外,果然远远地就看到苏轼过来了。他们包括苏轼一起四个人就结伴游庐山,因为真净克文禅师那个时候正在庐山说法,游庐山的时候,他们三位就把疑问提出来了,说:“奇怪了,我们昨天晚上做了一个相同的梦,都梦到五祖戒禅师要我们去迎接,怎么走出来是遇到你呢,而且五祖戒禅师早就圆寂了,怎么会有这么一个怪梦呢?”

苏轼马上开始就讲了:“哦,你们这么一说,我倒还真想起来了,其实我在七、八、九岁那三年,经常晚上做梦,梦到我自己前生是一个和尚、是一个僧人,在寺院里面修行,记得很清楚,但是,我那时候也跟父亲苏洵说。”由于苏轼老是说,有一年苏洵就打了他一顿,以后他就不再做这个梦了。苏家父子三人即苏洵、苏轼、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了。唐宋八大家是指欧王三苏曾韩柳,其中苏家有三人。

而且我跟母亲说,总是梦到我前生是个僧人,在寺院里面参禅打坐。妈妈就告诉我,刚刚怀孕就梦到有一位一边眼睛瞎掉了的僧人,找到家里面来,说要投宿,借住一晚上,后来就生下苏轼。

而苏轼一边游玩一边在谈论的时候,他这么一说出来,真净克文禅师就大吃一惊,说:“对呀,因为我的老同参——五祖戒禅师就是右边眼睛不方便,只有左眼睛看得见”。苏轼就恍然大悟,知道原来我前生真的就是这个五祖戒禅师。但是他前生修行没有开悟,还是有一点聪明,所以苏轼这个人什么东西都会,什么东西一学就通了,无论是画画,还是写诗词,文章当然不用说了,对不对?还有书法等等都是非常好,是因为他宿世就有过修行。

那么,苏轼从此以后就真正地、心悦诚服地信佛,皈依佛门,也经常向一些禅师请教如何参禅,用功修行,他也自称为前生是五祖戒禅师。这个五祖戒禅师大家要知道,不是讲中国禅宗的五祖,而是在湖北蕲春县有一个五祖山,五祖山曾经有一个禅师叫戒禅师,做过五祖山的方丈,他诗词还是很有成就,也有修行的功德,但并没有真正地明心见性。

这样我们如果放在这么一个长远的时空底下来看,我们原来很执著的,认为那些让我们很烦恼的事情,其实不值一提。作为修行人最起码要轻现世,重后世,要经常地提醒自己,我将来会到哪里去?我这一期命尽以后,如果我参禅不能明心见性,念佛不能往生西方,我将来会到哪里去?时时给自己警醒,这是我们修行的起步。

正如宗喀巴大师所教诲的:“暇满难得寿无常,知此能除此世贪。业果不虚轮回苦,知此能除后世贪。”这四种是修行的基础。“暇满难得寿无常”,我们得到八有暇十圆满的宝贵的人身,要让这个宝贵的人身发挥得最有价值,那就是用好这个胜过摩尼宝的人身,用来干什么?用来求解脱,用来超出轮回,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但是有些人不是这样的,他用这个宝贵的人身来求財,有用吗?没用。在无量劫的生死轮回之中我们曾经富有四海,那又怎么样?现在还是生死凡夫;我们都曾经有机会做过国王,威振四海,那又怎么样?现在还是生死凡夫。所以不要去追逐外在的东西,而要开启内心的智慧。佛陀只关注内心,并不关注外在的东西,我们佛弟子为什么要在外在的相上去求呢?这就错掉了,关键是开启内心的智慧,让自己的生命最有价值,让我们以凡夫身来娑婆世界是最后一生,将来如果我们再来,就是以佛菩萨来示同于凡夫来度众生,来帮助一切如母众生超出轮回,用种种的智慧、善巧方便来启发他们,让他们真正开启内在的智慧,真正地愿意看破、放下,不执著、不分别,而愿意出轮回。

其实,真正有智慧我们就知道怎么样?常说了生脱死,这是一个方便说,你真正开悟以后当然就知道不生不灭,哪里有生死之相可得呢?但是在凡夫位是不可以说这样的大话的,所以要珍惜生命,要珍惜这个暇满人身,让它最有价值。龙树菩萨说:“不要试图延长生命的时间,而要赋予时间以生命。”我们不要试图去延长生命的时间,不要一味地求长寿,我们求长寿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不能够用来修正法的话,我们寿命越长造的恶业越多,那将来堕落得越深,那有什么用呢?关键是要赋予时间以生命,让我们在每一分每一秒里面都展现我们灵性生命的活力,展现我们无穷无尽的智慧,以此来修行,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我们要让我们的生命价值最大化,那就要让我们灵性生命的能量开显出来,好像那个花为什么会盛开?生命的能量达到最饱满的时候、最旺盛的时候,它就会开花。同样的,我们内在的智慧开启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也会开花,像花一样灿烂,像花一样绚丽璀璨,像花一样盛开。那是什么?那是开悟。内在的般若智慧花开,开悟。所以我们要用毕生的精力、毕生的时间,真正地来求解脱,这才是生命价值最大化。

但是绝大部分的众生,他的生命在一生之中,甚至于生生世世都不会开花,为什么?他的能量没有达到饱和点,他总是半生不死地活着,为什么?为什么这个能量不能饱和?因为他活在一个分裂的状态,不能统一。什么是分裂状态?你用过去心来解读现在的人、事、物,就把它分裂了,一个是过去心,一个是现在,那么过去和现在就产生相对立,就产生二元对立,这个能量就不能饱满,就分裂了。

说穿了其实很简单,但是你听懂了这只是什么?只是小开悟,你不要执著这个语言相,你要真正地去用功夫,日日去保任它,水边林下,长养圣胎,这很重要,为什么很重要?你真正听明白了我今天所说的,这是修行的真因,你真正懂得由此起步去修,那么你修任何法门都能成就,参禅能开悟、念佛决定往生,而且品位很高,为什么?因为你是在用真心来修,原来是用第六意识的妄心在修,原来你是作为佛法的知识来积累,现在你是开启内在的佛法的智慧,这当然不同了。

有些人说:“这么简单呀,这么说我就是小开悟了,那开悟的人都有神通,我怎么没有神通啊?”很简单,好像一个皇帝的太子,他刚刚生下来没有力量,对不对?但是他是太子,他将来能够有大力量。同样的,我们要长养圣胎,真正地开启内心的智慧,这个圣胎就种下去了,这是最可宝贵的,在无穷尽的生死轮回之中,我们要真正地开启内心的智慧,这是最难得的,你需要很多佛法的知识,你去记住它,你去执著它,那反而变成所知障。当然并不是不重要,而是很重要,但是不可以起执著。

我们难得有缘相见,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地开启内心的智慧,真正地迅速地明心见性,花开见佛悟无生,早成佛道。

愿大家福慧增长、六时吉祥!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