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半中岁月
4615000000013

第13章 法王大宝

每次经过那一方小莲花池,我都会停下来,伫足观赏。十来株粉紫、奶白、浅黄的各色莲花,娇美素雅,亭亭玉立水中。

不闻清香,但见墨绿色的水面,逐渐腐烂的莲叶半褐半青的摊着,细碎的凤凰枯叶点点飘浮,更有随风飞落的杂枝野草四处狼藉。时而蚊蝇小虫盘旋、触跳,溅起微微涟漪。

为何婀娜清秀的莲花美人,不是生长于清净无尘的水晶琉璃宫殿?

即因它“污泥出净莲”的特殊,与“花果同时”的特质,才让“经中之王”的《妙法莲华经》取之为经名吧!

“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盘共八载。”此偈描写佛陀一生说法的状况。佛陀成道后二十一天里,以他自内证的体验宣讲《华严经》,当时只有普贤、文殊等大根性的菩萨才能领会。佛陀于是以十二年时间,为如聋若哑的小乘人说了《四阿含经》。之后为了让二乘人“由小入大”,八年之间说《维摩》、《胜鬘》等大乘经典。接着为了破斥大小乘的偏执,用二十二年时间阐明般若空性。最后见众生根机渐趋成熟,开演诸法实相,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不变的真理。

天台宗的判教,将佛陀的教法,分为华严、鹿苑(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盘五时。并以太阳升起、日照偏移之不同,和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之譬喻,判定《法华经》、《涅盘经》已是日正当中,普照大地,属最纯熟、最殊胜的无上醍醐味,是佛陀最圆满的教法!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以一生智慧结晶成三藏十二部经,让我们得闻,得以破迷启悟。《法华经》的《如来寿量品》说,佛陀是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来,就已“久远成佛”;若非如此,哪能具有震开宇宙昏蒙,照破千年暗室的大智慧?出现此世界有生老病死的肉身,显现“八相成道”的一生,不过是一种方便罢了。

而诸佛世尊常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妙法”,为的则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此亦是《法华经》的义旨所在。佛已智慧圆满,何劳开示悟入?实乃开启、指示我们本自具有的佛之知见,清楚明白自己的佛智,更要确实体悟、深刻契入,与佛融为一体,究竟而成佛了!

但是,我们却总是开示悟入“众生”的知见。

有的人两眼如“探照灯”,全身似“刺猬”,搜寻各角落的黑暗、污浊、险恶,然后理直气壮,咄咄逼人,俨若执法的正义判官;只不知是“只许官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官僚嘴脸,或只见别人的过失袋、却看不见背在背后的自己过失袋?

有的人看到别人聪明、美丽、富有,或飞黄腾达、事事顺遂,自己相形见绌,不禁心酸眼红,嫉妒怨叹,甚至生起旁人碰触不得的“卑慢”保护烟幕。而亲密的人伦人际之间,患得患失的情感纠葛,更显露忿恨恼覆诳谄忌害等各种人性之丑陋。

想一想,我们确实一生都陷在这种种凡夫众生的知见泥淖里,举步唯艰,奋力挣扎,不幸的更惨遭灭顶!

善观因缘、恒常喜乐、安然自在的佛知见,我们往往弃之不顾。

熊熊燃烧的屋子里,一群小孩无知无觉的玩游戏,忧心的父亲焦急呼喊,慌乱追赶。不知火是何物,有何可畏的孩子,乐着嬉戏,浑然不理。父亲只好告诉孩子,外面有他们喜爱的鹿车、羊车、牛车,这些小孩才赶紧冲出去。远离火宅,到了外面宽敞安全的空地,松下一口气的父亲,高兴的给了每个孩子一辆装饰豪华的大白牛车。

自幼离家,穷蹇困顿的流浪汉,几十年后来到一栋豪宅前。屋主大富长者一见,便认出这位羸瘦憔悴、穿着破烂的汉子是自己失散许多年的儿子。流浪汉却因多年处在污浊逆境,胆怯畏缩,无法接受富翁的善心美意。为了去除穷子的防备心,这位富爸爸费尽心思,最后还脱下身上华丽细服,穿上粗弊肮脏的衣服,脸上涂抹灰尘,“同事摄”的和穷子一起做掏粪便的低下工作。

慢慢的,穷子开始信任他,心志也变得开通,富翁在去世之前,终于能将所有财产交给他,穷子也明白自己原来是富家子。

这是《法华经》著名“七喻”中的两个故事。和其他的药草、化城、衣珠、髻珠、医子的譬喻一样,都是用来说明诸法实相。鹿车、羊车、牛车喻三乘,大白牛车的一佛乘,才是佛陀真正要传达给我们的。

开三乘的权巧方便,来彰显一乘的真实教义,此“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是《法华经》的微妙宗旨。经典原无高下优劣,只因众生根性有利钝智愚,佛陀才开设不同法门。如佛陀告诉舍利弗,“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而为他说法。乐自修独处,不喜热闹的,就为他说小乘法;有大众性格又发心度众利人的,就为他说大乘法。

各人选择与自己相契的经典,能从中悟得佛知见,悟得无二亦无三的一乘实相,才是最究竟的吧。或许有人从阿含经中,看到佛陀本怀而发大心,有人却是读了大乘般若经,没悟空理,反谤“非佛说”呢。

如同莲池中的污水,我们视它为莲花生长的养份,抑是登革热病菌的滋生祸源?如此净秽并存,是为生佛不二,而莲花之“花果同时”,也象征即权即实。事实上,“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权中有实,实中含权,不论利根、钝根,皆须假修行始得。

因此,虽然观诸法空相,于法无所行,但经中仍要我们安住于身、口、意、誓愿四种安乐行,也举常不轻菩萨、观世音菩萨之行谊,让我们明白“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明了如来真实义,有诸佛菩萨为修行典范,相信“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佛法大宝藏何愁不能得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