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命典:白话遵生八笺
4613100000035

第35章 延年却病笺下(3)

既然在实践中证实了,觉悟了,就应当识破万幻,再不为万事万物所累。所以这一筒我们以破幻章为题。

一切世间都如幻化,因为有形,所以不能长久。草木是那样的容易被折断,禽兽是那样的容易被灭绝,而飞翔的孑子和蠕动的绦虫之类却是那样的微不足道的,它们原本都足适合于这个世间的。世界上至大不过天地,最坚不过金石,然而对于成、住、坏、空这些问题,它们同样都不能避免,何况人呢?如果不能认识到我们自己的这个身子也是虚幻的,而以自己的这个五尺有限之躯去与天地间那些无休无止的事物相纠缠,相应酬,再加上对功名利禄梦寐以求,对富贵声色昼思夜想,如此以来,几种欲望交替煎熬着你的内心,你的精神气血消耗殆尽而你自己还不知觉,难怪渥然如丹的容颜也会随之枯槁,那无数个黑点就象星星布满天空那样遍布于你的脸上。

而一你失去了自己的本性,委弃了自己的本质,那么你将如同臭腐那要,即使是你妻子这样的亲人,也会掩着鼻子而不敢与你接近,斜着眼睛而不敢看你,这时你就连禽兽也不如了。在这个时候,如际还不去自觉地反省自己平生的所好、所尚,难道你真能与造化与生死抗衡吗?只是不敢与之抗衡,便随业流转,轮于诸趣,生已复死,死已复生,生死相继,却也备受轮回中的各种苦楚,而且反复循环,无休无止。所以那些聪明而又有智慧的人都知道世间万物是虚幻的东西,它们都象人睡着后所作的梦那样,虚无飘渺,而一切法术也如同天空中的花和阳光下的焰,一切有形的东西都如同镜中之像,水中之月。而且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把微尘视作珠玉;把轻铢视怍轩冕,而将声色视为粪壤,生死视如浮沤(水泡)。其对待事物的原则,如鉴(镜)空衡(秤)平,美也好,丑也好,轻也好,重也好,来则应之,不来则不求,过则化之,既化则不留;能转于物,却不为物所转;能应于事,却不为事所应。因为人类的生命都是从太虚而来,所以人的生命与太虚是没有滞碍的,等到他死了之后,他的灵魂也复归太虚。唉,那些大智大慧的圣人到底是怎样才达到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呢?将世间万幻悉数识破,不被俗世间的各种业缘感染。聪明的人从这句话里应该可以知道个大慨了吧!

安分章第五

在能够识破万幻之后就应当知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由造化所定,这样,你就再不会妄生希求之心了。所以这一篇我们以安分章为题。

人的富、贵、贫、贱、寿、夭,以及生、死、祸、福、荣、辱,都是先天就被造化注定好了的,即使是一饮一啄这种细微的事情,也莫不是由于造化所定。人从生下来到离开这个世界,这期间他的一切行为一切遭遇都是一定的,而且也是无法改变的。如果人能安其本分,那么他就不会被富贵贫贱寿天所累;如果人能知其造化,那么他就不会被生死祸福荣辱所怵。也就是说,人若能将万啦万物视为虚空幻化,他便无所累;人的心境如能始终保持宁静淡泊,他将无所怵。也就是说,人的心境如能始终淡泊宁静,那么他就自然会将万物视为虚空幻化。所以,静极而虚,这样就可以入道了吧?人的兴盛全部表现于生命,因为有一个幻体,所以便不得不为。如果这种“为”达到了一定的目的。那么,不为其实也一样的可以达到;如果这种“为”没有达到一种目的,又为什么要如此的不厌其烦“为”呢?这样的话人又该怎么办呢?笔者说:“无为无不为,这佯就可以了。”

神气章第六

如果只讨论性而不讨论气的话,那么我们得到的结论也不会完整和齐备;而如果只讨论气而不讨论性,那么我们得到的结论将不会很清晰很明了。所以第六章我们以神气章为题。

神者,性也,对于这一点,我们在第一章已有了详细的说明。但关于性的说法却有二种:人,既有天地之性,又有气质之性。在父母来生以前,即只有天地之性。人虽然其它方面干差万别,但天地之性相同,所谓万殊一本;父母既生之后,就有了气质之性,虽然他们原本的心性都一样,但气质之性却千差万别,所谓一本万殊。天地之性属善,气质之性为恶,这善恶二性混杂于人的身上,以它们来承受二五之气,然后,人就表现出了刚柔缓急等不同的性情。其实这并不是“性”的过错,善如果反其道而行之,还不照样与天地之性有关?

关于气的说法也有二种,既有天地之气,又有父母之气。天地之气为真气,父母之气为凡气。人生成于母体的腹盆中,由于承受并吸收了父精母血,于是形成,他的胚胎,这就是所说的凡气;而混合空洞,加上帝真九气,使他的身体日趋完整,这就是所说的真气。

人,自一气生胞,二气生胎,第三则是承受了长灵明仙之气而生魂,这时候人之性便开始寄居于人体。但因为体段还没有完全具备,所以这时人还没有灵气。等到四气生魄,五气生成五脏之后,第六便便开始承受高真冲和之气而生灵了,这时候体段已经完整了。体段完整之后便可以由静而动了,于是动则初生,于是初生性灵,等到九月气足,十月胎圆后,人就离开母体,降生人世了。

人的上丹田为性根,下丹田为命蒂。白玉蟾真人说“人生长在母腹之中,其脐蒂与母亲的脐蒂相连,母亲呼气时,腹中胎儿也跟着呼气,母亲吸气时,他也跟着吸气。等到离开母体诞于人世时,相连的脐蒂被剪断,从此开始各自呼吸。因为承受了父母的一点凡气,则居住于下丹田中,而寄形体于肾。下丹田又名玄关,前对肚脐后对肾,居于脐肾的中间,它连接如环,对径一寸三分。周围有八窍,前后二窍对应天地乾坤,上通泥丸,下通涌泉;旁边六窍以对应坎、离、震、巽、兑、艮六卦,以通六腑。人的全身之气都聚集在这里,就象江河溪水都朝东方,车轮上的辐条都集中于毂上一样。

“所以说,下丹田是生命的根基,其性即泥丸,而寄体于人的心脏。泥丸在人的头部,居于明堂之间,六合之内,也即是所说的顶门。所以平常大家都称顶门为囟门。囟即是性,囟门一开,人就能知晓夙世姻缘等事,囟门合上后,人便将这一切都忘掉了,所以将泥丸称之为性根。如果真正了解了性根、命蒂,这样才可以开始提修练一事。

“天地之气也有两种:人未生之前,称为先天,又称为母气。这种先天母气至大至刚,充塞天地,遍流六虚,昼夜不息。人刚刚受胎时便已禀受了的一种气称为后天,又称为子气,还称为日月发生之气。我们前面提到的‘混合空洞,帝真九气’也即足指的这种后天子气。天地之气说是两种,其实早就合二为一了,它充塞于人的腔子里,到了每日的子时,其时斗柄指地,先天之气随斗柄从九地之下发生,遍流六虚,造化字宙间的万物。这里的于时并不是说人间的子时。”

《丹经》上说:“精的生成是有一定的时辰的,时辰到了,人体之神自然会知道,所以百刻(时间)之中,切忌昏迷。”天地之气既然已经生成,那么,人体的子气因为以类感类也将由涌泉上升到丹田,然后点化凡气,以成全人身的造化。所以说:“形为神气之舍(家),神为形气之主,形气非神,块然一物。”唉,神不是形气,便茫然无归了;唉,寄神,性也,寄气,命也,达二者都不可偏废。如果修性而不修命,则正如紫阳所说的精神属阳,宅舍难同,未免常用迁徙之法;如果修命而又修性,则正如释氏所说的炼气精粹,寿可千岁。倘若不将这些道理弄懂弄通,那么人还是要陷入生死轮回的业缘,还是要被俗世诸事所引诱。

所以先儒说:“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其意我们在开篇时已解释),人应该知道,性为主,气次之。”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笔者才将原心章置于心书九章之首。本来,人将神气混合,这在仙家们那里被称作炼金丹。形,被喻为鼎器;气,被喻为药物;神,被喻为火候。能忘机绝念,收视返听,使精、神、魂、魄、意五者藏而不漏,故形原本为鼎器。昼牝夜玄,摄心一处,终日默默,如愚如痴,故喻气为采药物。机警、聪明、不愚昧,明白、清楚、不糊涂,神不外驰,其气自定,故喻为调火功。所以聪明的人都能做到忘形养气,忘气养种,忘神养虚,使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而这里的忘形、忘气,忘神的“忘”的内涵,并非如槁木死灰,墙壁瓦砾,懵然无知。如果一定要有什么口决,那就是动而复静,静而复动。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不游于外——老氏之忘;胸次间常灵豁豁地不忘怀,不管带——释氏之忘。这样的忘才可以称为真正的忘。至于虚化神,神比气,气化形,则意味着频临死期了。这一点,笔者在此特别提醒大家。

修幻章第七

神气是真实的,形气是虚幻的。借助虚幻的形气来修炼真实的神气,于是真实的神气就会变得坚固。所以这一篇我们以修幻章为题。

世界上学佛的人,大致都以形同幻化而不顾,且鄙视那些学仙学道的人,他们自己心甘情愿的沉滞于空寂,日趋于顽空,在与这世界的缘份已经完全断绝之后,他们认为只有终日坐着,老实修练才没有危险,而一站起来就会马上丧命,而且还暗地以为他们的这一方法是一种奇特的发现。殊不知这种观点正是曾被先圣们所讥笑过的,被上祖师们所弃之不取的。如九峰的一个忠实的侍者对九峰的大弟子说:“你如果能够真正领会先师的意思,我将按待先生的礼节来待你。”可问了好几次,弟子的回答前后根本一样。于是大弟子这样说:“你燃起香来,如果炉烟袅袅升起不曾片刻断脱的话,那么我就没有理会先师之意。”侍者轻轻地拍着大弟子的背说:“不管是坐着或者站着,都能随时随地物我两忘,这就是不无,这就是虚空。如果要论先生的真意,不是在梦中而是在眼前。”过去有一个僧人,依照一个长者的意思安禅入定,至于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都是长者一一资给,这样过了好几年。一天,长者暗地遗一婢女去看那僧人,对于婢女的挑逗和戏弄,僧人倒也能够熟视无睹,凝然不动。只是回头对婢女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婢女于是带着这句话回来告诉了长者,长者听说后,便怒责这个僧人道:“我养你几年,你就只能作出如此的见解?”僧人于是在长者的呵斥声中独自离去,而他所犯的错误却正是拘泥于沉空滞寂。

达摩独履西归,普化摇铃升天,这难道是那些拘泥于沉空滞寂的人所能做到的吗?又如:“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于是跏趺坐,身心寂不动,遍历十小劫,已得成佛道。”所以,释迦称赞诸佛世尊一大事,其中的因缘很深,难得解释,所以不可随便地传与别人。而佛(也仅仅只有佛)却能对此加以求证,并弄明知这些道理。舍利佛以及其他大弟子听佛所说后,于是对自己深为尅责,自称空法得证,并已得到了寂灭的乐趣,不再有其它荒谬的情志,只望求得无上正等正觉。可今天才知道自己所理解的寂灭却不是真正的寂灭。

假使我们不曾听说佛法的最上一乘秘密的经典,那么最后仍然只是拘泥于空法而已。所以圭堂说:“世尊晚年时讲解《法华经》,重新又讲解了重关的五千秘法,那些弄不懂《法华经》而退席的人,是因为连重关前的事都不明了,那些理解了法华经的要义的人,也理解了重关后的啦。”如如居士说:“饶伊大通大彻,担板只见一边,直须大法明了,方晓教外别传。”圭堂、如如这种说法,难道没有深意吗?

用佛法来运世最终都是靠存神运气。至于那些揠苗助长之说,应是指佛教之外的其他异教,它只能算簧鼓后学。如果心中的这些疑团不消除,便会放弃佛家的有为之法而去修炼道家的无为之法,且甘心于沉空滞寂的境界。况且更不知我这里还有修炼仙法的显要妙诀,他只拘泥于寻常的修炼而不探其究竟。

自从上祖禅师确立了坐禅一法并广授徒众之后,专门用来修炼的道院僧房已经如星罗棋布了,这也可以说是暗合妙道。不然的话,能用什么办法使他们厚铺坐褥、宽衣解带,端身直脊,唇齿相聍,舌拄上腮,微开其目,常视鼻端呢?厚铺坐褥,为的是使他们形体不疲倦;宽衣解带,为的是让他们气行不止;端身直脊,为的是使他们的腠理通达,气不窒塞;唇齿相着,舌拄上腭,为的是使重楼之气不至浩浩而去;微开其目,为的是让他们感觉自己并没有坐在黑土之下,且又可以祛去昏病。

事实上,上禅祖师所能给人指出的修仙之法也就这么多了。而佛的具正的内涵,是隐而不露的,学习的人只能通过潜移默化而逐渐掌握,一旦觉悟,便会发现自己的心灵与佛法一致,而且能举一反三一拨便转,所以说将佛的智慧发扬光大的人常常是很多的。而道家之说虽然浅显易懂,但它以文字的形式流传,反而显得凌乱而无条理,似乎只适宜启示学习的人的疑问,而说到它能帮助人的性命,一般却又难以见到。佛所说的慧命,仙所说的性命,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指人的生命,只不过各教的称谓不同罢了,我们怎样才能得以与那些真正的圆机之士来一同谈论仙佛之道呢?

静通章第八

功夫的顺序在这一章,静则动,动则通,通则久,久则变化无穷所以这一篇我们以静通章为题。

天地之外称为太虚,又称为太无,总称为虚无,或称为虚空,这是因为它本身无心的原故。所以,虚,则能容,无,则可能变化,因此物物相连,事事相依;形形相托,气气相付;使天地互相覆载,使日月自相运行;使阴阳自然升降,使寒暑自然往来;使四季自然然推迁。使五气自然顺布,无论是飞鸟潜鱼还是动物植物,都能自形自包。这样,虚空怎么会容心呢,虚空正是因为不容心所以才能长久的存在啊!

天地属大虚空,入人身属小虚空,人身之所以不能与天地共长久,是因为他有心,有心便不能虚无;人如果能能偶虚无其心,那么神自来归,气自来复,这洋才可以言及修持之法。关于修持之法,先应当谨慎言语,接是节制饮食,然后是减少睡眠,这三条是修仙修佛的关键。为什么这样说呢?老子说:“玄牝之门,为天地报,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玄牝,为神气之根蒂,口鼻,为神气之门户。呼气吸气,长收缓放,使其绵绵,归根复命,以养神气。所以说首先是谨慎言语。紫阳说:“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人的日用发生之气,都是凭虚而生,人的腹中刚一虚空,便会思饮食,用以养其气。但气早已生发,于是不能归源,于是只好随色声香味喜怒哀乐来耗散它。所以接着是要节制饮食。简庵德弹师说:“学道的人,就象鸡孵小鸡那样,应维持绵绵不断的暖气;如果稍有间断,则有可能丧其性命。”人如果贪睡,那么,神将离于气,气无所主。便会奔溃四逸,于是欲望凝结,这样不是一无所获吗?所以接着是要减少睡眠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