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智慧之舟:金刚经参同契
4611300000021

第21章 自为:人生现想的归宿(3)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陀慈非为怀,为了拯救苦难众生,“说法四十九年,座经三百余会。”然而佛法是超越语言的。佛说:“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佛陀灭度后,大弟子摩诃迦叶等耽忧垢渎佛法的事情发生,便集众编篡佛语以流传后世,不乱纲纪。于毕钵罗窟内首次结集经、律、论三藏圣教。由“多闻第一”的阿难育出经藏,由“持律第一”的优波离诵出律藏,由“说法第一”的富楼那诵出论藏。故所有经首皆以“如是我闻”为始。佛陀为三世之尊,故名世尊。比丘者,乞士也。上乞法以滋慧命,下乞食以养生命。以乞食为生,可舍弃自我之骄慢,摒除物欲贪心。故佛陀以身为教,展示其慈悲的法身。智者禅师诗云:“法身本非身,应化亦如然。为长人天福,慈悲作福田。收衣息劳虑,洗足离尘缘,欲证三空理,跏跌示入禅。”佛陀安祥而静默地敷地而坐,于静默中激起巨大的波涛喧嚣于人类文明之河且千古不绝。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会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燕萨、善会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长老者,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人。出生时家中财宝尽空,故名空生。七日之后财宝复得,故名善现。诸菩萨:单修智慧者曰菩,单修福业者曰萨,福慧双修曰菩萨。昭来:佛陀的名字,如即生命自身的真性,来即是自身真性的显现,识得自身真性即是成佛。佛者,觉悟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生命之真性,本来寂然不动如静夜长空的一轮孤月。佛陀在须菩提的恭诚启请之下,随机说法,开示如何寄托无上正定正慧的觉悟之心,又如何降伏心灵之妄念的神圣法则。三界唯识,万法唯心,超度的法则首先从心灵上开始。人类成就一切乃至超越一切的道路,第一便是心灵的自觉,如佛陀所说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非菩萨。”

摩诃,广大的意思。摩诃萨是指菩萨中有大觉悟的大菩萨。据六祖悟解,卵生象征迷性,胎生象征习性,湿生象征随邪性,化生象征见超性。因为迷性则坐造就名种业,因有习性则常流转于生死轮回,因有随邪性则心灵不能正定,因有见趣性则堕落于邪恶的泥淖之中。佛说普渡众生,并非是普度卵生的动物如鱼如蛇,也不是普度湿生的动物如鱼如虾,胎生的动物如牛如独,更不是普度化生的动物如蛾如蛆。佛陀普度的始终非人类而非动物。佛陀这里所说的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是指人所具有的卵生般的迷性,胎生般的习性,湿生般的随邪性,化生般的见趣性。佛陀是人而不是神,因此佛法的威力在人间而不是在动物界。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人的自性本来清净,但人的心灵为什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邪妄而堕入生死轮回之中呢?这些心灵上的邪妄有的是自我执着于无明(如同卵生),有的是自我因一定环境而孕生邪念(如同胎生),有的是自我沉溺于邪亡之中难以自拨(如同湿生),有的是从前就种下了邪妄的种子,现在突然以另一种形式转生(如同化生)。除此以外,有的人心灵上执着于绝对主义的有形(若有色),有的人心灵上执着于虚无主义的无形(若无色),有的人在主观上执着于有为(若有想),有的人在主观上执着于无为,以为无为则无所不为(若不想),有的人在主观上既不执着于有,又不执着于无为(若非有想非无想)。以上九种心灵境界,都是一般凡人的形象,而不是圣人的形象,即不是佛(大彻大悟)。佛的心灵境界是圆融一体的涅槃境界。佛陀所说的灭度,就是灭而度之,消灭心灵上的种种虚妄与执着,超度到不生不灭清静圆明的理想的极乐的境界——涅槃。所谓无余涅槃,就是心灵上不再有比毫的虚妄与执着,完完全全摆脱了生死的烦恼,从心灵深处得到彻底的角脱。涅者不增,架者不减,即所谓不生不灭的圆融之境,如此才能真正摆脱现实人生的烦恼,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所有众生都有圆融的自性(佛性、灵性),只不过因为各种因缘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形象(众生相),而消灭心灵上的虚妄,认识自身的灵性,只能依靠自己,所谓“自度”。而不是身外的神灵之力使人超度。佛陀的所谓“灭度”只是起一种航标灯的作用。而渡过生死苦海的只能是人自己。第二个含义是,菩萨心中空窍,不著诸相,自然也不著众生之个,倘若生了众生之相,所以就不是真正的菩萨。相有四相,一是人我之分而产生的我相、人相,二是凡圣之别而产生的众生相、寿者相。佛陀说自性圆融,宇宙的本体也是圆融一体,如现代科学所说的“混沌”、“大统一场”。在此混沌的大统一整体中,没有任何差别和分裂。所谓四相,都是因对整体有所分裂而产生的差别。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什么是法呢?佛陀所说的是法,是心灵所认识的宇宙及一切事物。或者说是相对于有自性的我而言的无自性的作为心灵对象的事物。色即是宇宙间的物质现象,所谓色为四大种而造。一是地大,是谓坚强性;二是水大,是谓流湿性;三是火大,是谓温燥性;四是风大,是谓轻劲性,佛陀所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法),都是与心灵一体的事物,离开了人的心灵的所谓实在,都是虚妄的。所谓心境心境,心境一体,乃至心境消融,没有离开心而独立存在之境“应无所住”,即不应当追求或执着于心外的实在,超脱种种外在的束缚,兢兢于涅槃的微妙境界。布施,是佛法的六度之一,分为三种:一曰财施,是以财物解求众生的因厄,使之得到物质生活的满足;二曰法施,是以智慧解开众生的迷惑,使之得到精神生活的安定;三曰无畏施,是以威力求护众生的苦难,使之得以远离种种痛苦。佛法的六度,即是六种超度的途径,如智慧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佛陀这里仅说布施一度,是以布施一度概括或代表其余五度也。由四大种所造的众生自体色,即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因五根而有色、声、香、味、触五尘。根和尘是因识而维系在一起。佛陀告诫人们在超度自我的过程中,心灵不要著五尘之相。虽行而不执着于行,无所行无所不行,如梁昭明太子萧统所说:“妙行无住。”如此才会有无量的福德如无限的虚空一般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如者不生,来者不灭。如来既是佛陀的名号,又是自身灵性(佛性)的象征。如何发现自身的灵性呢?执着于自我有形的肉身,就能发现自我无形的佛性。是不是说有形的肉身(色身)是虚妄的,在客观上就不存在呢?不是的。有客观就会有主观,就会有主客的二元对峙。倘若人们的心灵消灭了二元对峙,则无有主客的差别,一切都融合为混沌的整体,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客观上的实在已消融于混沌的整体之中,客观实在即不复存在,因此说是虚妄不实的。当心灵的空灵之性消灭所有的差别时,此时二元基础上的有形肉身,便成了超越二无的无形的存在(法身)。因尼,佛说:“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决定论意义上的有形,从本体论意义上就是虚妄,只有超越了决定论的束缚,才能觉悟自身的本体自性。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和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个、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从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沐浴在无上真理的光辉之中,第一便是要有信心。通往不生不灭的如来妙境,级级台阶都是信心的构筑。所以说,信者,谛之阶也。人的内心生发无上的信念,为内在的某一恍恍惚惚的灵源所指引,没有一丝牵挂地走向生命的本来状态。佛陀所指引的这一伟大真理,并不因为佛陀的寂灭而寂灭。人的肉身已化为尘土,而人的精神不朽,伟大的精神尤其如此。持戒者,诸恶不作,并于不作之中摆脱有形诸相的束缚。修福者,众善奉行,并于奉行之中时时体验本性空寂的快乐。而修福持戒之人,若能得到佛陀妙语的指引,而产生无上的信念,就可以知道这种人有着深厚的善根,并能得到如十方虚空一般无限的福德。只有依靠内心的信念,摆脱现象世界之有形的束缚,才能体会本体世界之无形,并由有限而达到无限。佛陀说超度之力有五种,第一种就是信力,信心之力。以信力为辑推动超度之舟,并破除主体与客体分裂而产生的人我之相,弥合主观与客观割裂而产生的法我之别。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心灵于寂然不动的境界中进入无限和永恒。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佛陀告诉人们,有形的客世界是虚妄不实的,其所以有形,不过是人类理智的虚设。有相的主世界也是虚妄不实的,其所以有相,不过是人类尊严的迷妄。主体和客体的本体是虚空,即囊括万有的普遍性。《圣经》说:“虚空,虚空,人生是虚空,一切都是虚空!”虚空并不是不存在的“无”,而是“有”到了级点,囊括了一切,是无形的整体,无限的整体,无有无不有的整体。作为心灵认识对象的主体和客体其本质是眯空,作为心灵认识结果的主观和客观,也就是人类的所有观念形态,也就是虚妄的。佛陀所说的“法”,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也就是主观和客观的表现形式,或者说“表象”。由于它们的对象从本质上讲是无有形式,无有差别的虚空,故其表象(法)也就是虚妄不实的。佛陀是不是要人们离开事物的表象,而追求事物的本体(虚空)呢?不是的!执着于现象是迷妄,执着于本质也还迷妄。佛陀传达的真理是要从根本上超越所有的矛盾和对立,超越所有的分析和差别,如此才能真正进入圆融的涅槃妙境。所以佛陀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而伟大的觉悟者,都是以自然的觉性而觉无为法),而不是执着于理性的觉悟——刻意的觉悟(有为法)。所以佛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圣贤,即三乘贤圣的总称,悟道浅的叫做贤,悟道深的叫做圣,大彻大悟才能叫佛。三乘贤圣分别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聆听佛说四谛之声修行而得解脱的人称为声闻乘;依十二因缘之法门,自悟涅槃妙理的叫缘觉乘;依六度法门而得解脱的叫蓑萨乘。佛陀在破解色(物质现象)空之后,再为众生破解法(精神形态)空。为世人指出一条超越一切矛盾的微妙之径。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爱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有金、琉璃、琥珀、玛瑙、珊瑚、珍珠等七种。如果有人用普天之下的宝物去布施,他的福德已经非常深厚了,然而金银七宝即使占满了大千世界所有空间,仍然是有形的,所以是有所的。倘若给人世界所有空间,仍然是有形的,所以是有限的。倘若给人以佛法真理,其福德就要超过七宝的布施。为什么呢?因为佛法真理,就象光明一样,是无形的,所以是无限的,无限的福德当然要胜过有限的福德。佛陀在这里教导人们在自我超越(自度)的同时,还要发无限慈悲之心,度化他人。所以说,独了生死是小乘,普度众生才是大乘。佛法之中暗示着一切觉悟之路。如同一扇窗口,从这里经过,可以寻找到光明的源头。而窗口并非就是光明。所以佛陀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法真理的伟大,普被三千大千世界而臻于无限。三千大千世界即普天之下。一太阳系为一小世界,其千倍则为一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为一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为一大千世界。三个千倍故名为三千大千世界,简称大千世界。爱持,意即信念,信力日受,受之不忘于心;念力日持,持之不厌其久。于佛法之窗牖,可见生命无限光明的灵性,并由此产生无上的信念,兢兢以达妙境,叫做受持。四句偈,佛法的象征。偈,是对佛法真理领悟的诗句。《金刚经》中的四句偈有两首,第一首是:“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另一首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法真理是超越语言文字的,而所有语言文字,只不过是一种观照或描绘,至真的本体蕴含于语言文字的背后。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