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脑血管病饮食与防治(生活必备丛书)
4579100000004

第4章 心脏循环系统病理常识与预防治疗(4)

1.对于老年人发生的胸痛、上腹痛、牙痛,呈发作性的,首先应想到有心绞痛之可能。

2.如果试用硝酸甘油含服,疼痛获得缓解,初步可以肯定是心绞痛发作。

3.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

中老年人急性心梗合并心衰的表现

中老年人急性心梗时发生心衰多为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可发生在起病最初几天,也可发生在疼痛好转阶段,为梗塞后心肌舒缩功能明显减弱或不协调所致。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紫绀,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随后也可能发生右心衰表现,如颈静脉怒张、肝肿大、水肿等。中老年人发生急性心功能衰竭时可表现不明显,没有明显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有时仅表现为极度疲倦,这时需检测血流动力学,会发现心排出量减少,左室舒张压增高。有的老人本身还患有支气管哮喘或支气管炎。故如果发生呼吸困难有肺部啰音时要注意鉴别:如果同时有奔马律,心率增快则心功能衰竭可能性大。中老年人急性心梗合并心衰时,因其泵功能水平下降,心脏排血量减少,常会诱发其他脏器功能障碍,如肝肾功能障碍,甚至功能衰竭,应该多加重视。

中老年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特点

中老年人心脏及周围血管系统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老化,心脏的代偿功能就会自然逐渐衰退。况且,不少中老年人还同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到了中老年后几乎都进入了中晚期,一般均明显累及心脏,影响心功能。中老年人心衰的病理生理特点有:

(一)心脏退行性变化

据文献报道,自中年以后,代表心脏储备功能的心脏指数(以每年0.8%)、心搏出量(以每年1%)的比例减少,心脏对神经体液调节的反应性也减弱。

(二)心脏的收缩功能明显减退,已排血量明显降低

中老年人心脏的上述退行性变化,使心排血量较其他年龄组减少。即使60岁以上的健康老人,每次心排血量仅为青年人的一半。而当发生心衰时,心排血量就会更少,即便是轻度的心力衰竭,也可表现出明显的低排血量,临床症状较其他年龄组严重。这说明了人进入中老年后,心脏收缩功能是显著降低的。

(三)舒张性心力衰竭,表现在心肌的顺应性降低

心室壁随年龄的增长而老化,其舒张期主动松弛能力受损,心肌顺应性降低,心室舒张和充盈障碍,使左房压及肺血管压增大。据统计约有50~60%的中老年心力衰竭病人其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射血分数正常或轻度降低,而表现出静息和运动时左心室舒张压升高。这说明中老年人的心脏舒张期储备功能下降。

(四)心衰时易出现低氧血症

在中老年人心衰时,由于中老年人的呼吸功能减退,加之心衰时的肺淤血、低排血量、肺血量及换气分布异常,故轻度的心衰即可出现明显低氧血症。

造成心力衰竭症状出现或加重的诱因: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过度疲劳,精神压力过重,情绪激动;生活无规律,饮食无节制,暴饮暴食,消化不良,体胖超重,睡眠减少;环境、气候的急剧变化,骤冷骤热;水、电解质紊乱,钠盐过多,输液过多过速;高血压等均可加重心脏负担,有可能发生心力衰竭。

综上所述,机体心脏本身的衰退因素加之体外的诱发因素,使得中老年人很容易发生心力衰竭,而且症状较为严重。

中老年人心力衰竭的分级

根据临床症状,中老年心衰可有急性、慢性、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之分。所谓急性心衰系指由于心脏的急性病变引起心排血量显著、急剧地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的综合征,其特点为:起病急,经治疗症状消失得也快,度过急性期后,不留任何心衰症状;慢性心衰是我们通常所指的上述充血性心力衰竭。其特点为:必须长期坚持服用药物治疗,若停药后心衰症状又会重复出现。按心功能的情况可分为四级(1928年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标准委员会1994年修订)。

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

Ⅱ级:体力活动轻度限制。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限制。休息时无症状,轻于日常的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症状。

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中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

1.心衰症状和体征在所有病人均相似,但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在中老年人中更常见,容易漏诊或误诊。例如:左心衰时心排血量减少,导致脑供血不足,神经细胞缺血缺氧,加之脑动脉硬化,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嗜睡或昏迷等,易误诊为脑血管病;右心衰时静脉回心血量减少,胃肠道淤血明显,可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右上腹痛、肝大等,易误诊为肝脏疾病。

2.中老年人常与多种疾病并存,同时还因其他系统器官的中老年退行性变,相互影响,使病情复杂多样,掩盖或加重心脏病的症状和体征,给诊断带来困难。例如:心衰时的肺部体征与肺部感染两者鉴别较难,在原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发生呼吸困难加重,可能为呼吸衰竭,也可能为心功能恶化,且心衰时肺淤血、肺水肿的X线表现与严重肺炎经常不易鉴别或者相互掩盖。

3.中老年人心衰时常导致心外器官衰竭和功能障碍。如肾前性肾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脑供血不足、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等。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4.评价中老年人心衰程度比较困难,需结合病史、体征、辅助检查资料综合分析和判断。中老年人须定期做心脏超声,对照比较自己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在医生指导下来评价自己的心功能状况,指导用药。

中老年人心力衰竭的预防

中老年心力衰竭病人的预后取决于基础病因以及是否存在相关疾病。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结局,对于顽固性、难治性心衰患者,虽经积极治疗可暂时度过危险期,使心功能恢复到相对稳定阶段,但患者心脏的病理损害依然存在,如果遇到某种诱因,有可能仍难免因心力衰竭而致残或死亡,所以治疗中老年人心衰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改善生活质量而不是延长生存。综上所述,需要患者及其家属尽量做到下列几方面:

1.掌握患者心功能损害的程度,不仅对临床治疗、康复有帮助,对预后估计也有重要意义。

2.患有高血压病、冠心病、肺心病及慢性心衰等疾病的患者,应遵照医嘱按时、规律、长期服药,熟悉常用药物的用法及常见的毒副作用,如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β受体阻滞剂等。但不可自行停药,以免停药后症状加剧,带来不必要的后果。需定期到医院复查,调整用药。

3.根据患者心功能状况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生活起居规律,应保证良好的睡眠,每日保持8小时左右的睡眠为宜,若失眠,睡前可酌情服用安眠药;每日坚持适当活动或散步,但不要过度疲劳,增加机体抵抗力,提高生活质量。

4.调节情绪,避免过度激动、生气,减轻心理及精神负担。

5.在保证营养平衡的基础上,应予低盐、低热量、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适当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品种多样化;食量必须适当控制,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及暴饮暴食,也应适当控制盐和水的摄入,防止身体过胖或超重;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以免便秘、腹胀,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加重心脏负担。

6.防止受凉、预防感冒,冬季要特别注意保暖,防止发生肺炎,诱发心衰加重。

7.若稍事活动即感心悸、胸闷、气促者,特别是短时间内出现尿量减少、浮肿加重,夜间突然憋醒伴喘息或不能平卧者,说明病人有心衰症状加重或恶化趋势,应尽快就医,以免酿成不良后果。

心脏猝死的先兆

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不高,因此及时识别猝死先兆予以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善于发现猝死先兆。心源性猝死发生前,多表现为胸部不适,面色灰白,冷汗淋漓,此时往往有心律失常,心搏出量减少,血压下降;亦有在患急性心肌梗塞之后,经常出现复杂的室性早搏;或出现疲乏、气短及严重的心绞痛者。此外,心电图显示Q~T间期延长的病人亦容易猝死。

其次,要控制引起猝死的诱发因素。最常见、最主要的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原来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状态下,体内分泌儿茶酚安增加,它的大量释放,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心肌耗氧量增加,并会触发血小板聚集,诱发心律失常,导致心室纤颤而猝死。此外,饱餐过劳、失眠也是常见的诱因。

Adelson等报导500例冠心病猝死病例中,379例(76%)于夜间、休息及轻度体力活动中死亡,这可能由于睡眠时迷走神经的紧张度增加、血流缓慢,病变的冠状动脉容易出现痉挛,从而导致急性心肌缺血,甚至梗死而猝死。

常见的老年人心律失常

老年人发生心律失常,多半是由于高血压病、冠心病或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引起的。患上述三种病时,由于动脉内血脂的沉积堵塞了血管,或粥样硬化的斑块压迫局部,或通气功能障碍引起心肌缺血,影响心脏传导系统的血液供应,造成心电活动不稳定,而引起心律失常。洋地黄中毒时也可出现严重的过快性或过缓性心律失常。还可能由于老年人心脏本身的退化而引起各种心律失常。

(一)期前收缩

老年人如发生每分钟超过5次以上的频发性期前收缩,必须引起重视,应当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期前收缩有时一阵子就消失了,可能与精神因素、过度疲乏、饮酒以及吸烟过多等有关。

(二)窦性心动过缓

是指窦房结的兴奋性降低,每分钟心率低于60次。这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及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被抑制有关。如果由于药物如心得安、利血平等引起,则停药,心跳就会加快到正常。

(三)房室传导阻滞

是指心房的电冲动不能传到心室,这时心率缓慢,每分钟30~60次,医生把它分成Ⅰ、Ⅱ、Ⅲ度,又可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种。Ⅰ度房室传导阻滞较轻,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大多是由于较重的心脏病引起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心脏朝向膈肌面的心壁称为下壁)及洋地黄中毒的病人容易会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随着病情的好转,或停服洋地黄后数天或数周即可完全消失。但老年人如果是永久性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则容易发生心脏骤停,应及时安装心脏起搏器。

(四)心房纤颤

是一种较重的心律失常。它的特点是心率和脉率(每分钟脉搏搏动的次数)不一致,总是心率多于脉率。例如心率每分钟100次时,脉率只有60~70次,医学上称作“脉搏短绌”,这是心房纤颤所特有的。因为当发生心房纤颤时,心房的收缩是无力的,每分钟以400~600次的频率不规则地蠕动,这时心室只能接受到部分较有力的电冲动而产生心脏搏动(即心率),但是这样弱的搏动排出的血液很少,有的不能形成离心脏较远的桡动脉的搏动(脉率),因而心率快于脉率。另一特点,心脏跳动完全是不规则的。患心房纤颤的病人,大部分是有心脏实质性疾病如冠心病等,极少数可因神经功能紊乱而引起。心房纤颤的病人,必须去医院检查,进行必要的治疗。

(五)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它可以突然发作、突然停止,故称为阵发性,发作时心率快达每分钟150次以上。由于产生快速心率的异位起搏点在心室上的房室结或心房,因而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的时间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也可几天。发生的原因:30%是没有心脏病的正常人,由于过度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而引起;70%是有不同病因的心脏病病人,如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以及因患心脏病服洋地黄而引起洋地黄中毒的病人。治疗方法,可在发作开始时用筷子等物刺激咽喉引起呕吐,或用手指压迫眼球,即能使心跳恢复正常。如果进行上述治疗无效时,应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

轻度心律失常的发现

医生常用听诊和心电图检查的方法来确定病人有无心律失常。中医大夫则通过“摸脉”,即用手指摸病人腕部桡动脉的搏动。“摸脉”是最简便的方法,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医所说的“结代脉”、“速脉”、“缓脉”,就是指现代医学所称的心律失常。“摸脉”的方法:用食指和中指摸对侧腕部的桡动脉。如果脉搏快于每分钟100次,是心动过速;慢于每分钟60次,则是心动过缓;脉搏基本有规律、偶尔有几次提前的搏动,称为期前收缩。脉搏强弱及节律完全不规则,称为心房纤颤或传导阻滞。

二、心脏循环系统疾病的预防治疗

早搏的治疗

早搏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所引起的心脏搏动。早搏是最普通而又最常见的异位心律。根据异位起搏点部位的不同,早搏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3种,但以室性最为常见。早搏可以是偶发或散在的,也可频繁地出现。

搏动的病因很多,一些健康人偶可发生,过量饮酒、吸烟、喝浓茶、疲劳、情绪波动等常可诱发早搏。一般而言,早搏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心瓣膜病等。早搏也见于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如肾上腺素、奎尼丁、洋地黄等。此外,电解质紊乱、开胸手术及心导管检查也可引起早搏。

偶发早搏大多无明显症状,仅有心悸或感到某次心跳突然加重或有心跳暂停之感。频发早搏致使心排血量降低时,可引起乏力、头晕、胸闷等。

早搏患者应保持情志舒畅,忌情绪波动,室内环境要安静;应根据病情适当休息和活动。重症病人要卧床休息,轻症病人可适当活动,并可练气功及太极拳;宜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多吃水果蔬菜,忌膏粱厚味,保持大便通畅。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一)西医药治疗

早搏的治疗应视有无器质心脏病,是否影响心功能以及能否发展为严重的心律失常来决定治疗原则。

1.偶发早搏但没有心血管疾病史证据的早搏多无临床意义,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可用小量镇静剂或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等)。

2.房性和房室交界性早搏的治疗主要是纠正引起早搏的病理因素。频发的房性及交界区性早搏可选用异搏定、地高辛、乙胺碘呋酮、双异丙吡胺等药物。

3.室性早搏的治疗主要目的是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猝死。在室性早搏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时,且非成对或连续出现,则治疗主要是去除诱因和解除精神紧张。在室性早搏伴发器质性心脏病时,除针对原发疾病治疗外,可选用慢心律、心律平、乙胺碘呋酮、普鲁卡因酰胺、奎尼丁、双异丙吡胺等药物。如由心功能不全导致的早搏,可给予洋地黄类强心甙。

(二)中医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