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脑血管病饮食与防治(生活必备丛书)
4579100000016

第16章 心脏循环系统病理常识与预防治疗(16)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的功能也随之衰退。心功能的下降,可引起心肌纤维变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主动脉瓣钙化等,这些变化都可能引起老年性心脏搏出量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冠状动脉内壁沉积了脂质、胆固醇等,逐渐形成斑块,使血管腔变窄,影响血流的正常运行,从而引起心脏缺血、缺氧,导致冠心病的发生。随着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的弹性减退,管壁变硬,就会出现高血压。

与饮食营养有关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等,这些病大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发生冠心病与高血压病的基础。心血管病的发病与营养关系极为密切。营养过度则人体重增加、出现肥胖、心脏负担加重、心肌耗氧增加,往往会导致高血脂症,尤其饱和脂肪酸增加会促进血管壁粥样硬化。营养不足可使体重减轻、心肌萎缩、肌纤维缩短,并发脂肪变性,心肌收缩力减弱。严重营养缺乏可出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尤其收缩压下降)、四肢循环不良。营养失调,某种营养素缺乏,如维生素B1缺乏,可导致脚气性心脏病、心跳加快、气急浮肿、有心脏杂音,甚至心脏扩大,发展成心力衰竭;钾、镁、钙缺乏,则心肌细胞容易发生变性,间质水肿、心肌肥厚、收缩无力。

(一)饮食营养对心血管病的影响

从食物所含的成分来看,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食物中所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和食物纤维等营养素对心血管病的影响;二是食物中所含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类黄酮、番茄红素、天然水杨酸等物质对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起着重要作用。

1.蛋白质与心血管病的关系:一般来说,蛋白质的摄取不影响血脂。在日常膳食中必须保持足够量的蛋白质,而且必须是优质蛋白,蛋白质的摄入量也必须注意平衡,过多、过少都不利于健康。但由于动物蛋白质与动物脂肪并存,如过多食用动物性蛋白质,则会引起动物性脂肪摄入过多。所以,最好是植物性蛋白质与动物性蛋白质的比例各占50%较适宜。植物性蛋白质虽无降压作用,但如能从年轻时就开始长期食用,到老年期大动脉仍能保持较好弹性。由于蛋白质的氨基酸不同,对心血管的影响也不同,如强化赖氨酸和色氨酸的食品,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精氨酸有助于调节血管张力、抑制促进血小板聚集的因子,减少血管损伤。

2.脂肪与心血管病的关系:脂肪摄取的总量,尤其是饱和脂肪酸的摄取量与血胆固醇的水平关系密切,而胆固醇的水平和心血管病的关系极为密切。一般认为,饱和脂肪酸可增高血胆固醇,而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胆固醇,而且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单不饱和脂肪酸对降低血胆固醇更有效,并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是心脏的保护因素。过量的脂肪摄入,可引起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心脏病,这一点已由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学实验结果所证实。食物中高脂肪还会造成凝血因子上升,导致凝血酶急剧上升,凝血酶在产生梗死的凝血小块中起着催化作用。

在脂肪中,动物脂肪含饱和脂肪酸多,不利于心血管病;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多,对心血管有利。所以一般忌食或少食动物脂肪,以预防和减轻心脏病。

血脂对冠心病的影响,从流行病学调查的有关资料表明,对冠心病的影响男女各有差异:血清胆固醇升高的危险影响,女性不及男性的影响高,这说明女性对胆固醇升高的耐受性较男性好。甘油三酯升高可能是女性冠心病的最危险因素,而男性病人胆固醇是最危险的因素。

新的研究发现,一种比普通胆固醇更凶恶的“氧化胆固醇”,它能在心血管中加速脂肪斑块形成,并沉积在动脉管壁上黏附不动,愈积愈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使动脉失去弹性,于是造成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塞。动物脂肪中的胆固醇在加热、油炸、煎炒、烘烤过程中,胆固醇分子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被氧化为“氧化胆固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血管中氧化胆固醇含量愈来愈多,危害也愈来愈明显。因此,我们要改变不科学的烹调方法,对肉类加工提倡清炖、清蒸、或先煮弃油水后再制作。

在植物油中,如花生油可促使血中胆固醇向血管壁渗透和沉积,形成动脉粥样斑块,菜子油含较多芥酸,经过体内酶作用后,可使原动脉硬化管壁增厚和心肌脂肪沉积,而且植物油含较多的N-6型不饱和脂肪酸,这种物质发生自动氧化而生成过氧化物。如果过氧化物在血管壁上形成时,可使血管老化,造成动脉硬化。

3.糖类与心血管病的关系:糖类的摄取量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较密切的关系。据日本的调查发现,冠状动脉硬化发生率与食糖摄入量成正比。英国伦敦大学的调查发现,心肌梗塞患者食糖量为正常人的2倍。由此可见,动脉硬化、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与食糖量有很大关系。蔗糖比其他糖类更易引起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有研究表明,摄取糖类的同时,食用葵花籽油,可起到抑制糖类所致的甘油三酯上升的作用。

4.无机盐、微量元素与心血管病的关系:近10多年来,随着元素医学的深入研究,科学家发现许多无机盐、微量元素与心血管病的关系极为密切。发现健康人和死于心血管病的患者两者体内的铜、镁、铀和硒的浓度有差异,镉和锌的比例也不同;铬、锰、碘三种元素对心血管系统也有重要作用;钴是造血物质,有明显的生血刺激作用;锌与铜的比值过高,易导致高胆固醇症;硒对维持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正常和形态的完整有重要作用,缺硒可以导致心肌和线粒体明显损害,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的幅度降低,缺硒还可使心肌球蛋白的合成受损,心脏功能降低。此外,心肌中有一种酶叫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是由硒组成的,如果缺硒,该酶的活性降低,过氧化物质就可破坏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新的研究还发现,钙可促进饱和脂肪酸排出,降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β,可预防动脉硬化;钙的代谢失调,在高血压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血液中的钠与钙应保持一定比例,如果钠多、钙少,血压就会升高;如果摄入富含钙的食品,可以抵消钠的作用,使血压不再升高,保持稳定。钾离子有降压作用,美国“全国高血压教育工程”推出一个饮食降压指南,专家们称之为“用加法替代减法”的降压法,即增加钾、镁、钙的物质摄入,便能将血压降至正常范围。这种方法对轻度高血压比较适宜,对重度高血压效果不明显。增加含镁的食物,亦可降低血压。在饮用水含镁低(软水)的地区,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含镁量高的(硬水)地区。因此,镁对心脑血管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补镁还可明显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同时降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从而可有效防治高血脂症及动脉粥样硬化。高钾、高镁食物有利于减少心律失常,钾和镁可以保护心肌细胞并参与其代谢过程,一旦缺乏,就会发生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情绪不安。当有这类症状时,应补充含有丰富钾、镁的食物。

5.维生素与心血管病的关系:新的研究,对维生素与心血管病的关系有很多新的发现。研究证实,维生素B6缺乏可引起动脉管壁内皮细胞坏死、脱落,产生许多微小孔斑,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可堆积在微小孔斑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通过大量实验证实,每天补充40毫克维生素B6,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而且一定浓度的维生素B6与血小板发生作用,会影响血小板聚集,延长凝血时间,减少血栓形成。最新研究还证实,采用抗氧化剂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C防治心血管病,可收到良好效果。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体内抗氧化系统功能下降,在机体自身不能维持氧自由基代谢平衡的情况下,补充一些抗氧化剂阻止自由基对机体组织细胞的损伤,这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心脏病的发生。近年来医学家发现在猝发心脑血管病的因素中,维生素C缺乏是重要因素之一,维生素C有降低胆固醇、保护血管壁、改善冠状动脉循环的作用。当维生素C摄入过少,血中维生素C浓度越低,心脑血管病的致病因子的浓度越高,会增加心肌梗塞和脑血管梗塞猝发的危险。维生素E可阻止低密度脂蛋白的形成,改善高血压所致的心脏病症状。维生素C、E是强化心脏的“双保险”。据报道,研究人员发现30~40%的男性心肌梗塞与叶酸缺乏有关,叶酸与维生素B6、B12。组合后,能抵消高半胱氨酸的有害作用。高半胱氨酸是人体自身合成的酸,它能损害血管,其危害性比胆固醇高三倍。

6.食物纤维与心血管病的关系:食物纤维被称为“降脂剂”,它能降低血脂水平。食物纤维中只有某些可溶性膳食纤维有降脂作用,例如果胶、豆胶的降脂作用明显;而非溶性食物纤维,如麦麸、蔗糖则无类似作用。如果食用可溶性食物纤维来降低血脂,要比单纯控制胆固醇的效果好。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粗纤维有“抗血凝”及“溶纤”的效应,也就是具有阿司匹林药物的效应,粗纤维食物不仅可刺激肠蠕动,而且可清除肠道内“垃圾”———自由基,可减少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生。芬兰科学家曾对21913名50~69岁的男人进行了为期6年的研究,发现若每日在膳食中增加10克的纤维素(相当3片黑面包),可使心肌梗塞性猝死危险下降17%。另外,在一定量的膳食中,纤维素增加,则热量相对减少;使食物通过肠管的时间缩短,并由于食物纤维能减少胆固醇在肠内的再吸收,使血脂浓度下降。所以,多吃一些含纤维的食品,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7.食盐与心血管病的关系:研究人员认为高血压患者尿钠增加、尿钾减少的现象表明,高血压患者的膳食结构中钠的摄入量过多,钾的摄入量过少。因此,心血管病人必须限制钠盐的摄入,过量的食盐不仅会导致血压升高,而且易导致血液凝滞,加重心脏负担,引发心脏病。

8.生物活性物质与心血管的关系:近几年来科学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发现食物中尤其蔬菜、水果中含有类黄酮、番茄红素、天然水杨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对保护心血管有着重要作用。

(1)类黄酮:为一种多酚类抗氧化剂,能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减少血栓形成。荷兰的科学家研究证实,吃类黄酮丰富的食物,患心脏病的危险性可减少1/2。含类黄酮的食物有苹果。葡萄、洋葱、绿茶等。老年人每天吃一个苹果,苹果中所含的类黄酮可使冠心病的病死率减少1/2。

(2)番茄红素:为强效抗氧化剂。经科学家研究证实,蔬菜、水果可以保护心脏、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其主要成分是所含的番茄红素。专家们对1000余名中年男子进行调查,发现食物中摄取吸收最大量番茄红素的被观察者的心脏病发作危险是摄取一般量者的一半。番茄红素在血液循环中能拮抗和阻止自由基对细胞膜、DNA基因的损害,具有保护心脏、血管和细胞基因的功能。番茄红素广泛存在于各种蔬菜、水果中,如西红柿。红葡萄、西瓜、红枣、龙虾、螃蟹、胡萝卜等含量最为丰富。番茄红素可溶于脂肪,用油炒熟的各种蔬菜,更易于吸收利用。中老年人适当多食含番茄红素的食物,对健康十分有益。

(3)天然水杨酸:为抗凝剂,有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的作用,可预防血栓的形成,可降低高黏血症,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在西红柿、草莓、樱桃、葡萄、柑橘等食物中富含此类物质。

(二)防治心血管病的饮食保健要点

科学合理的膳食对心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作用。从心血管病的发病机理来分析,主要是高脂、高胆固醇的饮食与心血管病有密切关系。因此,对心血管病的防治在日常生活中采用饮食保健的辅助治疗十分必要。具体要点如下:

1.控制热量、保持理想体重:保持体内热量平衡,防止多余热量转化为脂肪,导致肥胖,加重心脏负担。要控制脂肪摄入量,限制含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将膳食中脂肪的热量控制在占总热量的25%以下,脂肪摄入量应少于50克,并尽量使植物油与动物脂肪的比例控制在2:1;胆固醇的摄入,每日控制在300毫克,即可维持体内代谢平衡;尽量避免食用含胆固醇高的动物脑髓、脊髓、内脏、鱼子等,但不要禁食鸡蛋,一般每天吃1~2个鸡蛋较为适宜。含糖食物(主要从粮食中取得)的热量约占总热量的60~70%,如果按中老年人每日需2000千卡热量,含糖食物提供的热量应为1200~1400千卡,折合大米、白面约为350~450克。如果过多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食物,会加重心血管病的病情。

2.保证有足够量的蛋白质:蛋白质的摄入量以每日每公斤体重1.2克为宜。应多食优质蛋白,可适量选用动物蛋白,约占总蛋白量的20~30%,最多不超过50%。动物蛋白的选择以多吃鱼、少吃肉;多吃禽类肉、少吃畜类肉。植物优质蛋白以豆类食物最佳。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品,如海参、泥鳅、鳝鱼、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于等。

3.提供含丰富维生素的食品:每日吃500克新鲜蔬菜,即可满足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应多选富含维生素A、B、C及维生素E的食物,多吃含叶酸的食品,对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有重要作用。富含叶酸的食物有红苋菜、菠菜芦笋、豆类、酵母、苹果、柑橘等。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有豆类、核桃、香菌、玉米、红薯、香蕉、胡萝卜、禽蛋、猪肝等。

4.补充适量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无机盐中的钾、钙、镁和微量元素锌、铜、锰、硒、铬、碘等均对心血管有好处。要增加含钾、钙、镁丰富的食品,其中含钾较多的有菠菜、油菜、芹菜、大葱、青蒜、土豆番茄、胡萝卜、豌豆、青豆、黄豆、绿豆、黑豆、蚕豆、南瓜、萝卜、海带、紫菜、鸡肉、牛奶、杏、柑橘、香蕉、葡萄、柚、芒果、桃、草莓、甜瓜以及玉米面、荞麦面等;含镁较多的食物有菠菜、茄子、萝卜、土豆、豌豆、蚕豆、葡萄、香蕉、柠檬、桔子、海参、黑鱼等;含钙丰富的食物有牛奶(脱脂)、海带、紫菜、发菜、虾皮、豆类、芝麻酱等。

5.多食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如大豆及其制品、禽类、鱼类等,因卵磷脂是一种强乳化剂,能使血中胆固醇颗粒变小,并保持悬浮状态,从而有利于脂类透过血管壁为组织所利用,可使血中胆固醇下降,有利于防治高血压症及高血脂症。

6.膳食要多样化: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是多种多样的,有数十种,单靠某一类或某几种食物是不够的。要食不厌杂,多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品种多样化,防止偏食、挑食,只有荤素、粗细都吃,才能博采养分,维持体内营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