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的盛宴:中国人的人生境界
4568400000005

第5章 第二辑(2)

九、无为就是“暂时休克”,指假寐与假死。孔子第一次见老子时惊叹老子像龙一样,是动态的,活生生之极的。与此相反,《庄子》上讲道人壶子大战郑国神巫季咸,第一次壶子示季咸以“地文”,面如湿灰,季咸认为他要死了;第二次壶子示季咸以“天壤”,季咸认为起死回生了;第三次壶子示委咸“太冲莫胜”,朦朦胧胧,季咸不识,仓皇逃走。壶子第一次展示的神功就是假死。假死之时,人的全身高度灵敏;看似死了不动,其实比动的活人更有活力。假死之后,人精神焕发有脱胎换骨之功效。这很难,有两层含义:一、我假装;二、我假装自己在假装。“我假装自己在假装”,其实就是没装,但这个没装又是装的结果,让人自己也搞不清楚,所以真正的假装就是连自己也不觉得。

“为,无为,为无为”——这是上联。

“装,假装,装假装”—这是下联。

横披是“非非是是”。

老子“无为之道”的九种基本含义如上所述。

无为有九义,其大义为“以无为之。”

人都是虚伪的

老子看到,人们做事都是在假装,都是虚伪的。为即“伪”。“伪”就是“人之所为皆为伪”的意思。为什么人做事是在假装呢?这主要是针对人类每时每刻都处于模仿状态。模仿别人就是假装别人,这时人自身没法不认为自己是虚伪的。一个男孩向一个女孩说“我爱你”时,他会想到:我说的和电影上一样,至少和别人一样。女孩听了嫣然一笑,问“真的吗”?这样的情节已绝对重复N次,每次相同。而人又不能摆脱的这种模式,一遍遍下来,让人彻底怀疑其真实性,就像一个警惕的女人一听某位男士向她求爱时说“我爱你”,马上就会想到:“这是个骗子!”

萨特与老子相通

萨特在其名著《虚无与存在主义》中写道:他曾观察过一个酒吧侍者的行为,发现这个侍者无论是在快乐地吹着口哨向客人送酒送茶时,还是皱皱眉头收拾桌子时,都在表演自身,他在很好地诠释自己的身份,很好地使侍者更像侍者,达到完美境界。萨特从而发现:人在表演自身,使自己更像自己。

萨特的这个发现与老子的发现完全一样,虽说晚了3000年,对于西方人来说,还很新鲜。

老子说的“无为”就是“勿伪”的意思。“为”就是“伪”,人一动就在模仿,人一动就是假的。但人又不能不动,所以成了个“伪人类”。

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意思就是所谓智慧全是用以伪装的把戏,因此人应该“弃圣弃智”。

一个小和尚问他师父:“人活着靠什么?是靠智慧吗?是不是越有智慧的人越幸福?”他师父告诉他:“孩子,人活着不是靠智慧,而是靠你的一颗干净的心灵。”

催生者催死

“无为”(勿伪)实际上就是“假装在假装”的意思,通过和光同尘混入世道,把它催生催死。比如一个卧底警察打入黑帮,为了使黑帮灭得更快,他就要用黑帮手段帮黑帮壮大。“物壮则老”,这样黑帮就完蛋了。如果这个卧底警察不懂这个,偏要去制恶,将会被黑帮黑掉。

老子就是教统治者用帝王术,教平常人用非常道,教人们越阴柔越阳刚,让人们小国寡民,让人们绝圣弃智,等等,意在点醒世人:够了、够了,可以罢手了。

不必回头,因为回头不见岸

但老子不会像佛家一样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是说:“苦海不是海,岸也不是岸,你回的也不是自己的头!”让人彻底空掉,这样才能复活为真人。

老子“无为”,意在去伪。

老子讲的这点对我们做人做事有最直接有用的现实指导性。我们为什么做得不好?因为“伪得不够”,还不善于模仿别人;我们为什么还没做到最好?因为我们没有“去伪”。

从不知伪到知伪,从伪得不够到伪得太多,最后通过去伪而成真人,这就是人觉悟的一生。

做人求真的人,坦然。

做事求真的人,痛快。

痛快加坦然,人就爽了。

太有能力了不好

唐朝有个无能子,他在其著作《无能子》上说:“所谓本者,无为之为心也。”说的就是人要求本求真,就要以无为为心,就要去伪。

无能子标榜自己“无能”,就是很有意思的。

老子的“无为”其实就是“无能”,就是没有能力。人就是太有能力了,所以丧失基本能力。要想有回天、变天、出九重天的大能力,首先就要使自己无能。

无能有三层意思:

一是去事。去掉杂事、不该做的事、模棱两可的事。

二是去人。走掉、假寐、假死。

三是去能。打掉自己所谓的能力,隐藏自身,如《易经》所言“潜龙勿用”。

去能之后,人就是无能之人。无能故无害,所以能全身。

《庄子·逍遥游》讲的那棵无用之树得以避免砍伐,就是得益于无能,得益于无为。

无能让人避害全身。

无能让人有大能。

无能让人全能。

圣人看似无能,其实无所不能。

所谓“无所不能”,不是什么都行,而是有大作为的意思。

无为是大为。——这是上联。

无能即全能。——这是下联。

横披是“生生死死”。

空框框里什么也没有吗

“无为”就是一个空框框,它看似什么也没有,其实什么都有,但什么也不显现出来。凝视空中,你不能说什么都没看见,你至少看见了自己眼睛花。凝视空框,你会发现这真是一个隐秘而完美的世界。

老子痴迷于“无为”,不说话,不做事,最后骑牛出关,不知所踪。看似消失天际,其实弥漫太空。任画一圆,都有清气浮动。任画一框,都有生灵出入。

人为就叫“伪”

“伪”字的意思是“人的所为是虚伪的”,老子“无为”之意就是“勿伪”,就是去伪的意思。我们用大伪去小伪,就可以通过“全伪”而为真。说白了就是假装到底。

做事的人没有不虚伪的。伪人做伪事,以伪因而得伪果,最后假装“我赢了”,其实什么也没发生。人类历史就是这样的,老子因此指出:要想真正做成事,就必须去伪。

苏州园林之所以不好,就在于太精巧了,人为的痕迹太重。

返朴归真,人才是人。无不是没有

“我”不是无,“无”不是没有,它是指出无,本身不是无。比如你写“无”字,本身是有一个“无”字在那里摆着,怎么能说没有呢?它只是表现“无”的意思。

老子的“无为”不是写一个“无”字那么简单,它消减了乃至消除了“无”字的笔画:白纸是白的无、黑字是黑的无,白纸黑字什么也没有,只是无上之无,无与无交叉,两无归一无,1+1=0。再漂亮的字也有讨厌的一天,不如看字间字外的空白有趣。

老子论和光同尘

像光一样

老予说:“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常存。”

“和其光”,就是与光线相和,一起散布四空;“同其尘”,就是与灰尘相混同,一起弥漫大地。“湛兮”指清澈,“常存”指常久生存。整句话意思是为人处事不妨和光同尘,大家玩玩,这样反而清澈简单,可以长久。

光是透明的,尘是灰浊的,光与尘加在一起明明暗暗,如天井漏下的光瀑,如深海仰望的月色,鲛人见之动色,枯坐书斋的学者见之顿觉清气充盈。

老子非常道有千条万条,条条简单透明,条条清彻。当老子说“湛兮”,认为灰尘是清澈的时候,其足以明辨一切。

光线是一种物质,它来自遥远的发光体。

光线之所以透明,并不在于它是稀薄的,而正因为它的无限密集。

水无限密集,所以也是透明的。声音无限密集,所以也是透明的。

火不能无限密集,所以不能透明。

自然界这四大元素,以光最透明,因为它来得最远。我在《光线传奇》一诗中写道:

“黑暗是一盏灯,一发出璀灿黑光的明灯。”

光线有白光黑光与彩光之分,总的来说是透明而璀灿的。又像尘埃一样

尘埃则是万物渣滓,是分解后的物质粉末。往往在分解过程中大块落地,粉尘飘浮,最小的“物质灵魂”气化飞走。尘埃既不能气化,又不能落地,只好永远悬浮飘洒。我在《尘埃史》一诗中写道:

“尘埃,空中的戈壁。尘埃,空中的海。你静候阳光撤出,便悄然进来。”

总的来说尘埃是昏浊的。

即和光又同尘

老子看到,自然界的一切都在和光同尘,一棵树沐浴阳光,这就是“和光”:它又沾满灰尘,这就是“同尘”。树不和光,不能长大,树也无法避免不同尘,它总是被各种灰尘笼罩,并且灰尘也能带来新鲜的养分。沙尘暴苦了地面生物,沙尘暴吹到海里则喜了海洋生物,因为沙尘暴的沙子里为它们带来了难得一遇的丰富养份。

不过分乞求光明。

自然界和光和尘,于是一切均衡长久。

而人呢,总是过份乞求光明,同时认为空气中灰尘太多,委屈地认为自己“蒙尘”了。总之,自然界太不听话,太不如意。我们抛开人类自己制造灰尘、自己减少光明不谈,在自然状态下,人类依然在乞求光明、抱怨灰尘,这就不对了。

老子曰:“和其先,同其尘,湛兮似或存。”“湛兮”指清澈,老子的意思是和光同尘反使人清澈,并不会变成灰尘。水至清则无鱼,人太完美反而浊了。古龙名著《绝代双骄》里的小鱼儿比花无缺更“完美”,也是这个道理。

灰尘是干净的

大自然的灰尘该有就有,无需怨。农村小孩比城市小孩抵抗能力强,就在于从小接触泥土与大量灰尘,所以能形成免疫能力。城市人动辄视泥土灰尘为“脏”,这是错误的。

大自然的光明该有就有,无需求。

凡物消逝,就会瓦解、粉碎为灰尘,这实属正常,无需厌恶。《圣经》上说:“人来自尘土,归于尘土。”这种“尘归尘、土归土,今古归今古”的现象实属天地正道。

因此老子指出:人应该和光同尘,不这样则无以为自然。

人与光相和,就会融入光明。

人与尘相同,就会不畏惧死亡。

和光同尘是境界

和光同尘实在是人的一种极高境界,它让人回归自然状态而无为,摆脱种种烦恼。赞美光的同时要赞美尘,因为光与尘都是我们的生命。

这样,人就是醒悟的,透明的。山玲珑,水玲珑,不如人玲珑。人行走在自然界中应如《世说新语》中的王司州(王胡之)看见了吴兴.印渚的美景时说的一样:

“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清月朗。”

所谓“人情开涤”,就是人的情怀开朗干净,一个“涤”字有一:洗旧尘之意。“日清月朗”就不用说了,日月在天,清清爽爽。

魏晋时人深得老子“和光同尘”之旨,所以为人潇洒不羁,传为千古风流。

“和光同尘”不会使人污浊,反而使人清爽,就像大自然中的树一样,天天和光同尘,所以很清爽。

和光同尘有三方面

“和光同尘”包括三方面:

一是与光同舞。

二是与尘同舞。

三是与光尘同舞。

人与光尘同舞,正好是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境界。

人与光尘“对影成三人”,也正合于大道“一分为三,三又归一”之意,和光同尘时,光非光,尘非尘,人非人,大有玩味。

和光同尘,对影成三人

虽说是“三人”,其实就一人。

虽说是“一人”,却与万物同守一轮月。

如此则月亦不孤,人亦不孤。智者做人之道做人不是靠智慧人走在霞光中觉得圣洁,走在月光中觉得朦胧,走在滚滚红尘中则会觉得有飘泊之美。《庄子》云:“泛若不系之舟。,’舟不系,马无缰。自然会“野渡无人舟自横”。

我的朋友友熊晋仁在他的《我的拴马桩》一文中写道:

“导师,我是多么厌倦于再被拴住!凄怆的无缰的浪游,再苦也好过被人控制役使。沧海桑田,就是拴存喜马拉雅山上,也是拴不牢的呀……

“天马行空。这地上奔突的地马呵,成长为天马吧。这是你唯一的自由之路。在你还没有飞腾之前,先让你的心趋向空无。疲惫破损而又倔傲不驯的马呵,在空中康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