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的盛宴:中国人的人生境界
4568400000015

第15章 第六辑(2)

第三次即受辱于杀猪匠。胯下之辱对一个热血男儿来说是不可忍的,但韩信居然忍了,可见绝非池中之物。

张良被黄石公考验了三次,得到兵书;韩信三次被乡人欺辱,得到了更为深刻的教训:

一、不要老是求别人。

二、人一旦没有能力就会受胯下之辱。

三、从此以后,我要做强人。

韩信的这一“忍功”之深不亚于周文王、张良与勾践,所以后来取得巨大成功。“忍功”的背后是“苦功”。

受尽天下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一切都在变化中显露规律

履霜坚冰至(卦二·坤)。“履霜”,指脚上踩着霜。“履霜坚冰至”,指在刚冷时就想起冰天雪地,预知后事的必然发生。诸葛亮隐居隆中,坐观风云,便知英雄应时而起,当把天下鼎足而分。

【案例】

据《三国志》,诸葛亮的父亲与祖父都曾在荆州一带为官。诸葛亮的父亲死后,其实他也曾在荆州为小官吏。后来隐居隆中,也是身处荆州。荆州为南北通衢,刚好是日后魏、蜀、吴三国的交叉中心地带。这是件奇妙的事,诸葛亮不在其他地方隐居,偏在荆州这样一个军事要害地隐居。诸葛亮在隐居时获得的信息也思考要要大于一般的谋士或将领。而真正使诸葛亮成为诸葛亮的是他的洞察力,其实他并非先知,只不过善于思考罢了。

【易理】

1.一叶落知天下秋,履霜而知坚冰至。

2.霜非冰,但霜后可能有冰。

【易理应用】

1.如何看出会变天?

只有每天都看天的人才知道其实每天都在变天。

一片树叶从枝头飘落,表面上是某棵树的个别现象,但究其本质乃是大自然的规律使然。

大地一夜铺满白白的霜花,这表面上是天气骤变,实际上只是天气骤变的开始环节或中间环节。

从节气上看,在霜降后不久,就是小雪、大雪、小寒、大寒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讲的是“坚冰”,而非“薄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霜降后必然到来的不仅是“冰”,而且是厚厚的“坚冰”。

但“坚冰”虽冷,却给人一种踏实之感,远比“如履薄冰”好。所以有时要冷就冷到底,等结成了厚厚的坚冰反而好坚实行事。

诸葛亮每天看天,所以知道霜降后必有坚冰。

还有一点,他看天不仅只看天,同时也在看地。露与冰都在地上。一叶落知天下秋。

2.如何见霜知冰?

霜与冰都属于冷天才有的自然现象,从性质与发生期来看属于同一范畴。它们具有天然的共通性。

但霜并不等于冰,霜是霜,冰是冰。霜后可能有冰,但不等于肯定有。

这就是一般人与非常人的区别:

一般人能看到“可能”。

非常人能看到“肯定”。

这就是慧眼所在了。其实这只是很好地运用了排除法:

A.有的“可能”不一定会实现。

B.有的“可能”肯定会实现。

要看出霜后有冰,首先就要大胆排除另一个答案,或者A,或者B,只能选一个。也就是说:

A.履霜坚冰至。

B.履霜坚冰不至。

这两种情况只有一种会发生。

诸葛亮总结历史,考察当时英雄,选择了A。

诸葛亮见霜知冰,凭的不是直感,而是理性判断。

霸者挑起战争,智者赢得战争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卦二·坤)。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大战于赤壁,烈火经月不熄。在这种硬碰硬的局面下,谁是智者、谁有盟友谁就是赢家。

【案例】

据《三国志》,刘备被曹操打败后,东进与孙权结成联盟。曹操乘胜追击,想一举歼灭刘备残军,也更想顺势吞并江东孙权。这样以来,孙刘为了自保,结为联盟。可以这么说,孙刘联盟是曹操逼出来的,换句话说,曹操把敌人逼强大了。这无疑是愚蠢的,古来使敌弱者胜,使敌强者败。更愚蠢的是曹操放弃了擅长的北方式马步战,与孙、刘打起水战。结果赤壁之战兵败不堪,险些丧命。

【易理】

1.硬碰硬就硬碰硬,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弱者与强者,有时硬碰的结果是“弱者”胜“强者”。

2.当敌我双方都是龙,只有靠武力与智慧解决问题。

【易理应用】

1.怎样与强者碰硬?第一点,把自己也变成强者。

刘备虽败,犹有精兵数万与诸葛亮、关、张、赵云,更有在南方作战的丰富经验,从来就不是弱者。实际上刘备也是把自己当成一枝强军的。强军有强军的做法,如果把自己当成弱军,就会一败就慌,不敢再战;而对于一枝强军来说,越败越战,决不言输。

第二点,迅速寻找盟友。

盟龙是可贵的,结盟后力量就会成倍增长。结盟的看得见的好处是兵力、财力增加,信息、情报更多更有效;看不见的好处则在于增强气势,扭转战局,人为地制造出天时、地利、人和,成功的希望骤然变大。

刘备未与孙权结盟前,一直处在敌人包围之中,自从结盟后,敌人变少了,朋友变多了。从作战上讲,还可以借江东地形有效扼制曹操,从而作起战来得心应手,彻底结束了以往的不利状况。

2.怎样实现“智龙”吃“暴龙”?一方是狂暴的龙,一方是智慧的龙。大家都是龙,都很厉害,在这时拼的就不是单纯的武力了,而是拼智力。

一切都只是个智力问题。

从智谋上看,曹操一方应用了哪些计谋呢?

一、驱使荆州水军为前锋主力。

二、诱降孙权。

三、伏兵于孙权内部。

四、分化孙、刘。

五、派蒋干游说周瑜。

六、大小通吃,整体进攻。

以上六计本来都不错,但无一落到实现,无一凑效。曹操根本就什么也没准备好就想吞天灭地,最后只好被天诛地灭。

而孙、刘一方的计谋是:

一、首先结成铁血联盟,一切共担。

二、水、陆兼顾。

三、苦肉计。

四、诈降。

五、连环计。

六、借东风、火攻。

七、陆战重重埋伏。

孙、刘从一个细节(黄盖诈降)展开整体攻势,连环进发,每个环节都范到实处,威力无比。

当暴龙张牙舞爪从天而聊时,智龙会从它的腹部捅上致命的一刀。因为当暴龙只顾张牙舞爪时,就忘了这样会暴露出光光的腹部来。

不结交小人

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卦七·师)。刘备开创蜀汉江山,是因为有诸葛亮与五虎上将;同样的蜀汉江山,断送在阿斗刘禅手中,只因为轻信小人。

【案例】

据《三国志》,刘备自赤壁之战后,羽翼渐丰,据荆州,取益州,收西南,从地盘上讲已足以为一国之君,从兵力、财力上讲也很丰富,于是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于成都。后因与孙权的联盟破裂,孙权攻取荆州,关羽失守被杀,荆州归孙权。刘备攻孙权,战败身死,葬于白帝城。刘备死后,刘禅接位,轻信小人,结果几下就玩蛋了。

【易理】

1.用小人者必败。

2.长期与小人打交道的人自己也会变成小人。

【易理应用】

1.用人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当然是与有德者、有智者、有能者打交道,向千万不可与小人粘乎。

刘备之所以开国称帝,因为他会用人。刘备本身并不是英雄,但他能驾御五虎上将;刘备本身并不是智者,但他能请动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这就是刘备能开国称帝的原因。从这点讲,刘备要高于五虎上将与诸葛亮。这正像《水浒传》中宋江能为群雄之首、《西游记》中唐僧能当孙、猪、沙的师父一样。

人类最大的才能是管理才能。我可以不是天才,但我可以驾御天才。我可以不是英雄,但我可以驾御英雄;我可以不是智者,但我可以让智者为我服务。

这样就能把一切资源(智源)为我所用,必胜。

反之,用小人者一定会被小人所用,成为傀儡,必败。

2.怎样避免与小人打交道?

交人交心,不交心就不会有实质的交往。

与有德者、有智者、有能者打交道,应该交心,这样就会走在一起。

与小人打交道,不应该交心,这样就不会被他同化。

在现实生活中,在各样事情、各种场合中,碰见小人、甚至与小人一起共事都是难免的,这很正常,只要与小人保持距离,便无大言。

我不找他,我无事。他来找我,我不答应。我不合作也无事。

所以,怎样避免与小人打交道的答案只有一个:完全不与小人交往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做到不与他交心,坚持不答应、不合乍的原则。

3.怎样避免自己也成为小人?

有的人不与小人打交道,自己也会成为小人,因为他本来就没有长远的志向。

有的人本来是有德者、有智者、有能者,某一天发生某件事,从比就走下坡路,最终成为小人,这是可悲的,因为他定力不坚,往往不能拒绝各种俗名俗利、小名小利的引诱。

有的人长期生活在小人圈中,耳濡目染,近墨者黑,也变成了小人。

人是怎样变成小人的,不外乎就是以上这三种情况。怎样变成小人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一旦成为小人就可能会坏大事。针对以上三种情况,我们避免成为小人的方法也有三种:

一是立志不做小人,一定要做有本事的人,光明磊落的大丈夫、大人物,一定要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这种志向要具体,比如要当大富豪、大科学家等等,一旦确立这个志向,终生就为之奋斗,绝不改弦易辙。

二是防止自己滑坡,万一不慎滑坡,也要重新爬起来,正如前面讲“亢龙有悔”时讲的那样:以行动配合悔意,东山再起。

三是不与小人打交道,万一要打交道也不交心。不与小人合作,不答应小人要求的任何事情。重要的是千万不与小人做朋友。

做事有始有终的人才有成就

君子有终(卦十五·谦)。历来成大事者都是有始有终,诸葛亮辅佐刘氏父子到老死,创下了再继汉脉50年的神话。

【案例】

据《三国志》,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后,一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刘氏集团的主心骨。“联吴抗曹”这一总的战略便是诸葛亮制定的。有了这一条,才有了刘备的蜀汉江山。刘备后来背叛了这一伟大战略,便兵败身死。刘备死后,诸葛亮根据情况变化,改“联吴抗曹”为“直接伐魏”。可惜刘禅无用,不能完全信任诸葛亮,老是后院起火,致使北伐中断。刘备、刘禅父子的魄力、眼光与实际能力都远逊于诸葛亮,刘备毁了“联吴抗曹”的战略,刘禅则使诸葛亮“直接伐魏”的军事行动屡次中断,功亏一篑。话虽如此,刘备父子虽然不能完全发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但诸葛亮依然忠心耿耿,这并非愚忠,而是感激刘皇叔知遇之恩也。土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有为君子,有始有终!

【易理】

1.历来只有有始有终的人才能成大事。

2.越坚持到最后,所成就的事越大。

【易理应用】

1.怎样才能有始有终?首先,在定志向、选目标时就必须看准。一旦发觉错了,要及时悔改,重立大志。一旦定了,就不改变。

诸葛亮的眼光很准,从刘表、曹操、孙权、刘备四人中独选刘备,除了他知道刘备有仁义之心外,还在于他作了以下分析:

A.刘表:虽暂时有荆州之地,但孱弱无能,不能成大事。

B.曹操:虽能成大事,但杀人如麻,乃暴君也。

C.孙权:虽有江东之地,但无雄才大略,仰仗父兄之能,守门之犬耳。

D.刘备:虽暂时失利,但有大志,又能礼贤下士,一旦壮大,称王称霸。

诸葛亮一旦选定了刘备,便不动摇。他忠于刘备就是忠于自己的理想,就是相信自己的眼光与能力。有了这一点“不动摇”,诸葛亮与刘备才能一起动摇整个天下。

其次,人是否能有始有终,还取决于他的实际能力有的人想有始有终,但中间忽被某件事阻断、打击,便不能应付,最终半途而废。而如诸葛亮者之所以不会半途而废,就在于他有能力应对一切。刘备是条龙,“真龙”;诸葛亮更是条龙,“卧龙”。当真龙遇见卧龙,便飞龙在天,乾坤为小。

所以,如要确保有始有终,唯一的办法便是积极培养自己终身为一件事奋斗的各项专业能力。

2.怎样才能坚持到最后?

唯一的办法就是相信自己有从始至终完成某一件事的决心与能力,稍一动摇都不行。

诸葛亮跟随刘备后遇到两次重大考验,他都坚持下来了,不愧是有始有终的真君子、大丈夫。

第一次考验:初败于曹操,何去何从?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很容易选择两条去路:一是投降曹操(实际上刘备就干过),二是从此小打小闹,明哲保身。但诸葛亮两条路都不走,越败越勇,偏要与曹操较劲。于是有了接下来的联吴抗曹,赤壁之战。

第二次考验:刘备兵败身死,何去何从?

换作别人,或者自己单干,或者从此退出,但诸葛亮毅然决定留下来,继续辅佐刘禅,并且把刘禅当刘备。谁都知道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但扶不起诸葛亮也要扶。正如孔子所言。

“知其不可而为之”,何等气魄与胸怀。

诸葛亮就是这样坚持到最后的,靠的是自己的决心与能力,靠的是一种“我自为我事,虽败犹荣”的气度。人一旦有了这种气度,便不会真正的失败。诸葛亮的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不愧是个有始有终的君子。

我自行我道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卦十八·蛊)。范蠡辅佐勾践成功后,辞去高官显爵,泛舟于江湖,成为一个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取得了比带兵打仗更大的成功。

【案例】

据《吴越春秋》,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后,亢龙有悔,卧薪尝胆,在范蠡、文种等贤臣的辅佐之下,终于将夫差打败。但勾践在取得胜利后未能再往前走一步,范蠡知道勾践的抱负已经到此为止了,再下去也不会有新的发展,于是毅然决定辞去高官,去做了一个大商人,经商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易理】

1.很多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遇到这种人我们可以与他共事,事成之后应果断分开。

2.我自行我道,自求多福。

【易理应用】

1.如何见好就收?见到“好处”不能收手是危险的,将会把人拖到死亡的境地。正如《红楼梦》上讲的:“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范蠢跟随勾践打江山是下了决心的,所以群臣同心能打下。但到坐江山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当然勾践还没到翻脸不认人的时候,但为什么要等这样的时候到来呢?范蠡果断地离开了,就像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果断地留下来一样。二人同为相智之举。并不是说范蠡不能有始有终,而是勾践非刘备所能比。刘备能与诸葛亮一起坐江山,但勾践不能。范蠡考察勾践的前后种种:

一开始骄傲自大,然后遭受打击,然后亢龙有悔、卧薪尝胆,最后打下了江山旧病复发,依然骄傲自大。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样的人并非明主。

勾践“卧薪尝胆”是想打江山,但在打下江山后并没有接着卧薪尝胆,继续励精图志,而是忙着享乐去了。范蠡知道勾践不能长久,断然离去,见好就收,凭的是一双火眼金睛,看出了勾践的斤两。

2.如何自求多福?

做自己喜欢做的。

范蠡智商绝高,跟随勾践时既是首席军师,又是一员大将,如今不再带兵打仗,而是去经商,倒不失是一番新境界。

追求财富的人必然会有收获,因为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巨大财富。

范蠡把他的智商用在赚钱上,很自然地取得了比带兵打仗更大的成功。从这个意义讲,所有的聪明人都该拥有自己的财富(不仅仅是钱),而为什么有的人看起来聪明却什么也没有呢?原因就在于他浪费了自己的高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