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十大文豪:李白
4568200000002

第2章 李白传(1)

一、开元少年

李白,字太白,生于唐代武则天长安元年,也就是公元701年,他恰好是这个世纪的同龄人。这个世纪的黎明到来之际,武则天已经是日薄西山。不管后世对她如何评价,这位女皇为大唐将近百年的太平天下所起的继往开来的作用,是封建社会的史学家也无法抹煞的。她的两个儿子相继即位,都没有什么作为。她的孙子李隆基却很有出息,堪称雄才大略。他凭他的铁腕登上了大唐天子的宝座,揭起了“开元之治”的帷幕。

前期的唐玄宗,不傀是一个英明的皇帝。他励精图治,任贤用能,又恰好有一批忠良,如姚崇、宋、张说、张九龄等人,尽心竭力地辅佐,于是弊端渐除,德政频颁,更兼连年风调雨顺,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国势也随之蒸蒸日上。“开元之治”如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它的金色的光辉照耀着华夏神州的三山五岳,照耀着大唐王朝的各道诸州,甚至连偏僻的剑南道绵州昌明县青莲乡也在一片晨曦之中。昌明县是一个四山环绕的小平原,其西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匡山也。从岷山发源的涪江,自北而南,从东边抱着青莲乡;它的支流盘江,则从西边抱着青莲乡。青莲乡就在这山环水抱的平原的中心。这里就是李白的故乡。

这时的李白是一个风华初茂的少年。他五岁入私塾开始识字读书,十岁上便已读完了《诗经》和《书经》。他父亲虽然是从西域经商回来的商人,但是家学渊源,能指导他学习辞赋。李白自己又在诸子百家中发现了奇妙的天地,而且特别对《庄子》和《楚辞》入迷。这样一来,他那本来爱好幻想的天性便越发异乎常人。

他看见一切都在金光灿烂之中,他看见一条金光大道从脚下通向远方,他甚至看见开元天子在金銮殿上向他招手。他觉得朝廷颁下的每一道求贤诏、求才诏、求士诏都是对他的召唤,他能不动心吗?他听说当朝宰相张九龄本是一介寒士,而且僻处南海之隅,居然位极人臣,他能不以此自励吗?他想起老子所说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便觉得人生在世,必须有所“立”,才不致枉自作人。这样一来,他那本来就相当自负的心性也越发超过常人。

于是,青莲乡、昌明县、绵州……对于他都太小了。

开元八年,二十岁的李白上了成都府,并拜访了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苏。苏不仅是三品大员,又兼是当时文章巨擘。他接见了李白并看了他的诗文以后,颇为赞许,但也只说是:“文采可观,而风骨未成。还要继续努力,你可以和司马相如比肩。”至于向朝廷推荐,苏却看他太年轻,后来又听说是商人子弟,此事便无下文。李白再去拜访,便侯门深似海了。

李白一不做,二不休,又东下渝州,因为他听说另一位文坛前辈李邕,正在渝州刺史任上,而且为人疏财仗义,广交天下士人。李白不远千里,正是奔他而来。结果却连李邕的面也未见到,只见到一位小吏。据小吏说刺史正在赶写他的煌煌大文《孔子庙堂碑》,已谢客多日矣。

李白一气之下就上了峨眉山,打算攀上峨眉山的绝顶去寻找那传说中的仙人,跟他修道炼丹去。其实这不过是一时愤激所致,结果他还是回到了青莲乡,而且遵从苏的教导,在距青莲乡三十里的匡山大明寺中专心一志地苦读了三年。他想:不怕人不识荆山玉,只恐胸无万卷书;然后出三峡,泛长江,登五岳,渡黄河,周览名山大川,遍访社会贤达。他相信少则三年五年,多在十年八年,必能遇上能够识拔他这匹千里马的伯乐,把他推荐给开元天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建立一番济苍生安社稷的大事业之后,就学那汉代的留侯张良功成身退,终老林泉,或者学那三国时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白一边在深山苦读诗书,一边编织他的金色的梦。

当时,在那千载难逢的盛世,整整一代士人,都受到朝廷“广开才路”的鼓舞,谁又不想有所作为呢?谁又没有一个或大或小的金色的梦呢?

二、出蜀远游

李白向父母禀明准备离别家乡,出蜀远游的打算。李客对儿子说:“白儿,如今你已经长大了,有件事我不得不告诉你,我们家并不是平头百姓,而是帝室之后,和当今皇上是一脉宗亲啊!”接着,他把自己的家世向李白讲述了一通。李白问:“我们既是帝室宗亲,为什么我们不上报官府,申请列入宗正寺的宗室族谱呢?”李客说:“我们怎不想列入宗室族谱?只是我家长期流放西域,辗转他乡,谱牒早失,无有凭据呀。况且先辈几代人久为流人,又从事工商贱业,实无颜抛头露面与官府中人打交道,为父的希望就全寄托给你了。你要记住,你是汉飞将军李广之后!凉武昭王李的九世孙!与当今皇室是同一血脉!济苍生、安社稷,事君荣亲是你的责任!白儿,你记住了吗?”李白跪在父亲面前立誓说:“父亲的话,孩儿都记住了。若不能赤车驷马,建功立业,荣宗耀祖,儿决不回来见您老人家!”

开元十二年(724)秋,李白怀着“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和“事君荣亲”的愿望告别了父母双亲和小妹月圆,带着家仆丹砂离开了家乡。

一叶扁舟在蜀江中顺流而下。李白站立在船头上,北望匡山,西眺峨眉。大匡山的秀影和峨眉山的雄姿都渐渐地远去了。李白恋恋不舍地向故乡告别,他大声吟道:“莫怪无心恋清境,誓将书剑许明时!”

小船穿过平羌江,顺江直下,驶过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南溪)、泸州(今四川泸州)、渝州(今重庆),向三峡的方向漂去。又历经涪州(今重庆涪陵)、忠州(今重庆忠县)、万州(今重庆万县)、来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

李白和丹砂在夔州上岸,登上了三国时刘备托孤的白帝城,在那里瞻仰了武侯祠的诸葛亮塑像,登上了诸葛亮夜观天象的观星台。从台上向前望,只见赤甲、白盐二峰插天,峡江如束,江水在夔门奔腾怒号,下面就是有名的滟堆,离其不远的江边,有八堆石头,传说就是诸葛亮所筑的八阵图。睹物思人,李白对这位“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一代名相,表达了深深的敬仰之情,对其“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的风云际会的际遇,怀有无限的向往和景慕。李白在诸葛亮像前上了三炷香,向他祝愿道:“孔明先生,但愿您能保佑我,像您一样早遇明主,致身卿相,一展抱负!”

在三峡的一路水程中,李白每遇胜景,便让小船停下来,登岸游览。

过了南津关(今湖北宜昌西),三峡已尽。船来到荆门(今湖北宜昌西),南为荆门山,北为虎牙山,夹江而立。出了荆门,大江已完全摆脱了峡谷束缚,江流突然变宽,天地为之一阔。一首诗在他的脑海中盘旋,这是他出三峡后所写的第一首诗。辽阔无垠的楚天和平坦无际的楚地,给了他全新的感觉和感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一天,李白的好友元丹丘要到江夏(今湖北武昌)去,李白带着丹砂也与之同游。从汉阳(今湖北汉阳)渡江,江对面就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黄鹤楼。

楼上墙壁上挂满了名人的题诗和字画,只见众人都在围着一幅题诗品评议论。李白走近一看,原来是崔颢所题的一首《黄鹤楼》诗,诗云: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看后,连连点头称赞:“好诗,好诗!”元丹丘说:“太白贤弟雅善此道,何不也题上一首?”李白长叹了一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哇!”

这时旁边一位四十多岁的儒雅之士,头戴葛巾,隐士打扮,看了李白一眼,上前作揖道:“敢问这位就是蜀人李太白先生?”李白应道:“在下正是,先生尊姓大名?”“襄阳孟浩然。”隐士说。李白眼睛一亮,走上前去,抱拳长揖:“原来是浩然先生,失敬。小弟这厢有礼了。”孟浩然说:“此地不是说话之处,请到画舫上叙谈。”

武昌东湖上,一条画船在湖上漂荡。酒席摆在船上,四人围坐,丹砂为大家斟酒。李白对孟浩然心仪已久,今日见面,心中十分高兴,他向孟浩然一吐心中仰慕之情,说:“久闻夫子大名,在金陵即听说,先生是当代的陶渊明,隐居不出,先生人品诗风直追魏晋,不啻古人,如‘荷花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清幽可比陶谢;‘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气势直压曹刘;至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之妙句,只有像夫子这样的高人逸士才能道得出来啊。”

初次见面,就听到了李白对自己的肺腑之言,一股知遇之情,从他心中油然而生。他握着李白的手说:“太白贤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贤弟也。你我虽然萍水相逢,却一见如故,亲如兄弟。愚兄老矣,虽逢圣明之世,却无济世之念,只好隐老林下了。贤弟既有天人之表,又有绝世之才,胸怀远大,前途无量。来来,为太白贤弟干上一杯!”李白谦虚地说:“孟夫子过奖了!”“不,我说的是实话。现在江夏城内到处都在争着传抄你的《大鹏赋》,你看,我这里还有一份呢。”孟浩然从衣袖中掏出一卷诗赋来,递给李白:“其中的名句我还会背呢。‘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任公见之而罢钓,有穷不敢以弯孤。’哈哈,真有翻江摇海之力,气吞斗牛之势啊,比我的‘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有气势得多了!”

孟浩然、李白、元丹丘等人在江夏玩了几日,孟浩然要下扬州,李白等人送他至黄鹤楼江边。几日来,他们情同手足,无话不谈,分手时,二人恋恋不舍。孟浩然说:“太白贤弟,我们一同游览扬州如何?”李白说:“浩然夫子,我刚从扬州回来不久,兄此一行,弟就不能奉陪了,待你归来之日,弟在安陆为兄接风。”“太白贤弟、丹丘道长,我们就此告别了,后会有期!”孟浩然与李白、元丹丘拱手作别,登船而去。

船已驶入江心,渐渐远去。一股与朋友惜别之情,从李白心中油然而起: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与元丹丘登高远望,久久凝目不动,直至孟浩然的帆影消失在天际。

三、入仕的梦想

唐代取士门路有多种,除了正常的进士、明经等科举之外,还有皇帝特诏的制举。这些特诏的制举比起进士、明经之类的科举来,不仅荣耀得多,而且中举后待遇优厚。特别是经天子亲自策试,可以凭自己的才能,脱颖而出,将自己的宏图高论,直达天听,以达其“游说人主,立致卿相”的目的。但是这些制举科目一般都是由地方长官直接荐举,才有可能与选入京。因此除了干谒求荐,别无他途。

由于李白的恃才放浪,桀骜不驯,露才显己,以至于才高招忌,遭到了一些人的谤毁,招至了一些地方权贵的不悦。因此,在安陆他屡遭坎坷,求荐无门。李白觉得在家里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他忽然想到襄阳的孟浩然,襄阳离安陆很近,何不去他那里走一趟,找老朋友玩玩,散散心,也强似在家中生闷气。

开元二十二年(734)秋,李白带着丹砂一同来到了襄阳(今湖北襄樊)。孟浩然家住襄阳城南郭的涧南园。日暮时分,他们才到了涧南园。走近孟家的柴门,透过栅墙就看到院中种满了菊花,在一棵老梧桐树下,一个头戴葛巾身穿布袍的老者在弹琴,他边弹边吟唱他前不久所作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直到一曲终了,李白才高声叫道:“孟公!浩然夫子!”老者这才站起,看到了墙外的来人,见是李白,大喜过望。忙命小童开柴门。

李白在孟浩然家住了几日,便与孟浩然一起进了襄阳城。不凑巧,韩朝宗不在府中,衙役说过几日才能回来。孟浩然建议李白在襄阳城玩几日,以待韩朝宗回来。

次日,孟浩然带领李白一道到城南的岘山(今湖北襄樊市南),丹砂挑着菊花酒在后边跟着。

听说韩朝宗已回幕府,孟浩然便引李白前去拜见。其时韩朝宗正在山公楼上大宴宾客。山公楼在襄阳城北,北临汉江,南望岘山。楼上,韩朝宗正与众宾客听歌观舞,饮宴正欢。

孟浩然和李白一起上楼,韩朝宗很有礼貌地站起来迎接:

“孟夫子大驾光临,使敝筵满座生辉!”孟浩然指着李白说:“能使尊座生辉的不是我,而是这一位!”李白头戴高冠,腰佩长剑,向韩朝宗长揖不拜,自我介绍说:“在下蜀人李白。”韩朝宗微有不悦,但他仍笑着迎了上去,说:“原来是大诗人太白先生驾到,有失远迎,失敬!”他转身将李白和孟浩然让入上座。然后他向众宾客介绍说:“诸位都读过《大鹏赋》吗?这位李白先生,就是此赋的作者。李先生才思飘逸,可谓天下无双啊!”

在韩朝宗的酒筵上,孟浩然咏了他的旧作《与诸子登岘山》,李白则咏了他的新作《襄阳歌》,赢得了大家的一片叫好声。

李白和孟浩然在韩朝宗的府中住了几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他们一道游岘山,登鹿门,赋汉江。

韩朝宗说:“太白先生给我的求荐信我已拜读,写得神采飞扬,令人感动。将来遇到机会,本州定当向朝廷大力举荐。虽然朝廷例有特诏,五品以上的朝官和地方各州的刺史可举荐一人入京,可是按照惯例,本州刺史只能举荐本州的人才。而太白先生却隶属安州,非本州所能管辖。”

孟浩然插言道:“韩大人在京师有那么多的朋友,就不能想想办法吗?”韩朝宗想了片刻,说:“我的座师前宰相张说,是一位爱才之人,可惜他已于四年前去世了。他的儿子张均、张等现都在京师做官。尤其是张,现居驸马卫尉卿,离天子颇近,去找他也许能够帮些忙。我给他写一封荐书如何?”

李白本对韩朝宗寄有很大希望,听韩朝宗此语,使他大失所望。但他想,异地向朝廷举荐,韩朝宗也许有他的难处,不管怎么说,他既然想办法托人推荐,也是一番好意。

韩朝宗顺便告诉他一个消息,今年春皇帝已驾幸东都洛阳,朝廷的主要官员也都随驾洛阳。他对李白说:“你若今年北上洛阳,这正是一个好机会。”

洛阳离襄阳只有五六百里的路程,李白还没有到过洛阳。何不趁此机会到东都洛阳去开一开眼界,找一找门路呢?他对韩朝宗和孟浩然说:“此意甚好。待我回家收拾一下,就扬鞭上路,北赴洛阳。”

孟浩然祝道:“祝太白贤弟马到成功!”

四、欲渡黄河冰塞川

洛阳(今河南洛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在唐以前,东周、东汉、魏、西晋、北周皆以洛阳为京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在洛阳旧城西建新都城,遂迁徙洛阳,以洛阳为东京。

开元二十二年(734)秋,李白告别妻女,带着丹砂经襄阳、南阳(今河南南阳)、方城(今河南方城)、汝州(今河南临汝),翻山越岭,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洛阳。

进了城门,只见洛阳城中街市繁华,行人熙攘,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王公权贵们的豪华府第和公馆,一座接着一座。秦楼楚馆,舞台歌榭,鳞次栉比。其豪华壮丽、繁荣富庶的程度,绝不次于西京长安。

洛水像一条天河从洛阳城东西贯穿而过,因此城正中的大桥就叫做天津桥。天津桥上,李白在流连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