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宇宙未解之谜
4563200000018

第18章 天体之谜(1)

什么是天体?《辞书》是这样解释的天体是宇宙间各种物质客体的统称。包括太阳、地球、月亮和其他恒星、卫星、彗星、流星、宇宙尘等。

人们从未放弃发现新.天体的努力,从古到今,观测手段越来越先进,但总有目力不及的地方。人类的技术能力总是落后于认识能力,只能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

遥远目标的真相

人们从未放弃发现新天体的努力,从古到今,观测手段越来越先进,但总有目力不及的地方。人类的技术能力总是落后于认识能力,只能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

据国外媒体报道,有关“大爆炸”之后出现的最初物体的最新证据开始让科学家们展开了热烈讨论,它们到底会是什么?研究人员称,充当最初的宇宙“焰火”角色的可能是恒星或是类星体,但是还不确定到底是哪一种?

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太空深处的红外线辐射。他们首先将前景中新生星系明亮图象去除掉,以便发现古老的背景光芒。这些研究人员在红外线背景辐射中发现了一些色块,他们相信这些色块来自于“大爆炸”后的最初物体。卡什林斯基博士说,“观测这些宇宙红外线背景辐射就像是在一个明亮的城市中欣赏远处的焰火。”研究人员说他们将把早期恒星发射出的光线分离出来。同时,他们也指出,发出光芒的早期物体也可能是一些类星体——大型黑洞,它们消耗掉大量的气体与碎片并重新以强烈的能量爆发形式喷发出物质。

卡什林斯基博士称:“我们无法说明‘火焰’中的每一个火花,我们只能够看到大型的结构和他们的光芒。”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米歇尔贝塞尔教授指出,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具有足够分辨率的仪器。他指出,科学家们已经证实我们可以看到宇宙最早的恒星形成时期的景象,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但是,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到底在看什么物体。贝塞尔称:“如果遥远的‘焰火’是类星体的话,那么这意味着最初的恒星会形成得更早一些时间。类星体是星系的中心,而星系被认为是在最初的恒星形成的较晚阶段才形成的。”贝塞尔指出,天文学家认为,在宇宙早期,恒星变得非常之大,因为他们包含着更少的金属成分。卡什林斯基博士及其团队称,如果他们看到的是恒星的话,这些恒星必定极其明亮,体积将超过我们的太阳一千倍。

卡什林斯基博士的问题是:“最大的恒星能是什么样呢?找到答案将是十分令人兴奋的事情。”贝塞尔指出,下一代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或是“平方公里望远镜阵列”将有助于破解这些遥远目标的真相。

月球之谜种种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围着地球转,是距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人类足迹唯一踏上的星球。就是这样一个星球,人类对它的认识也不是全面而深刻的。请看科学家所开列的种种课题吧。

月球起源之谜

对于月球的起源,科学家提出三种理论,它们全都有缺陷,但是“阿波罗”计划却有助于证明。有些科学家认为,月球是和地球一起,于四十六亿年以前,从一团宇宙尘埃中生成的另一种理论认为月球是地球的“孩子”,也i许是从太平洋地区“抠”出去的。然而“阿波罗”登月探险的结果表明,地球和月球的结构成分差别很大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了另一种假说,即“俘获说”。他们认为,月亮是偶然闯人地球引力场,而被锁定在目前的轨道上。可是,要从理论上解释这一过程的机制,难度相当大。因此,上述三种理论全都难以站得住脚。正如罗宾布列特博士所称:

“要解释月球不存在,要比解释月球存在更容易些。”

月球年龄之谜

令人惊异的是,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经分析发现其中99%的年龄要比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石更加年长。

阿姆斯特朗在“寂静海”降落后拣起的第一块岩石的年龄是36亿岁。其他一些岩石的年龄为43亿岁、46亿岁和45亿岁——这几乎和地球及太阳系本身的年龄一样大,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年龄为53亿岁的月球岩石。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古老的岩石都采自科学家认为是月球上最年轻的区域。根据这些证据,有些科学家提出,月球在地球形成之前很久很久便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

月球土壤的年岁比岩石年岁更大月球古老的岩石已使科学家束手无策,然而,和这些岩石周围的土壤相比,岩石还算是年轻的。据分析,土壤的年龄至少比岩石大10亿年。乍一听来,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科学家认为这些土壤是岩石粉碎后形成的。但是,测定了岩石和土壤的化学成份之后,科学家发现,这些土壤与岩石无关,似乎是从别处来的。

月球发声之谜

在“阿波罗”探险过程中,废弃的火箭第三节推进器会轰地一下撞在月球表面。据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文件记载,“每一次这样的响声,听起来仿佛是一个大铃铛的声音。”当登月人员降落在颜色特别黑的平原上时,他们发现要在月球表面钻孔十分困难。土壤样品经分析后发现,其中含有大量地球上稀有的金属钛(它被用于超音速喷气机和宇宙飞船上)另一些硬金属,如锆、铱、铍的含量也很丰富。科学家觉得迷惑不解,因为这些金属只有在很高的高温——约华氏4500度下,才会和周围的岩石融为一体。

月球的不锈铁之谜

月面岩石样其中还含有纯铁颗粒,科学家认为它们不是来之陨星。苏联和美国的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个更加奇怪的现象:这些纯铁颗粒在地球上放了七年还不生锈。在科学世界里,不生锈的纯铁是闻所未闻的。

月球放射性之健

月亮中厚度为八英里的表层具有放射性,这也是一个惊人的现象。当“阿波罗15”的宇航员们使用温度计时,他们发现读数高得出奇,这表明,亚平宁平原附近的热流的确温度很高。一位科学家惊呼:“上帝啊,这片土地马上就要熔化了!月球的核心一定更热。”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月心温度并不高。这些热量是从月球表面大量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可是这些放射性物质(铀、铊和钚)是从哪里来的?假如它们来自月心,那么它们怎么会来到月球表面?

月球上的大量水气之谜

最初几次月球探险表明,月球是个干“写一w燥的天体。一位科学家曾断言,它比戈壁大沙漠干燥100万倍。“阿波罗”计划的最初几次都未在月球表面发现任何水的踪迹。可是“阿波罗15”的科学家却探测到月球表面有一处面积达100平方英里的水气团。科学家们红着脸争辩说,这是美国宇航员废弃在月亮上的两个小1水箱漏水造成的。可是这么小的水箱怎能产生这样一大片水气?当然这也不会是宇航员的尿液——它直接喷射到月球的天空中。看来这些水气来自月球内部。

月球表面呈玻璃状之谜

“阿波罗”的宇航员们发现,月球表面有许多地方覆盖着一层玻璃状的物质,这表明,月球表面似乎被炽热的火球烧灼过。正如一位科学家所指出的:“月亮上铺着玻璃。”专家的分析证明,这层玻璃状物质并不是巨大的陨星的撞击产生的,有些科学家相信,这是太阳的爆炸——某种微型新星状态产生的后果。

月球中的磁场之谜

早先探测和研究表明月球几乎没有磁场,可是对月球岩石的分析却证明它有过强大的磁场。这一现象令科学家大惑不解,保罗加斯特博士宣称:“这里的岩石具有非常奇特的磁性……完全出乎我们意料。”如果月球曾经有过磁场,那么它就应该有个铁质的核心,可是可靠的证据显示,月球不可能有这样一个核心而且月亮也不可能从别的天体(诸如地球)获得磁场,因为假如真是那样的话,它就必须离地球很近,这时它会被地球引力撕得粉碎。

月球内部神秘的“物质聚集点”之谜1968年,围绕月球飞行的探测器首次显示,月球的表层下存在着“物质聚集结构”。当宇宙飞船飞越这些结构上空时,由于它们的巨大引力,飞船的飞行会稍稍低于规定的轨道,而当飞船离开这些结构上空时,它又会稍稍加速,这清楚地表明这物质聚焦结构的存在,以及它们巨大的质量。科学家们认为,这些结构就像一只牛眼,由重元素构成,隐藏在月球表面“海”的下面。正如一位科学家所称:“看来谁也不知道该如何来对付它们。”

类星体的巨大红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越来越多的未知天体被发现。类星体是人类迄今为止观测到的最遥远的天体。欲知这些天体的过去和未来,还有待于人类科技的更大突破。

类星体和脉冲星、星际有机分子、微波背景辐射被并称为20世纪60年代射电天文学的四大发现。在当时,天文学家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天体。它们在普通的光学观测中只是一个类似恒星的光点,而在分光观测中,它们的谱线具有很大的红移,又不像恒星。

这些天体统称为“类星体”。其中,有些因不断向外辐射无线电波,被称为“类星射电源”有些不辐射无线电波,但也具有很大的红移,被称为“蓝星体”。到目前为止,经确认的各种类星体已有七千多个。

我们知道,从天体的红移量可以得到天体远离我们而去的速度和它们与我们的距离。而类星体的红移量之大,使天文学家非常吃惊。据观测,绝大多数类星体离我们远去的速度为每秒几万公里至十几万公里,有些甚至达到每秒二十七万公里的“疯狂”速度,已达光速的百分之九十!

类星体是人类迄今为止观测到的最遥远的天体,大都距地球一百亿光年以上。

20世纪8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的天文学家观测到的一个类星体距离地球竟达二百亿光年,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观测到的形成这个类星体图像的光是在二百亿年以前发出的!这一下子把人类对宇宙认识范围扩大到二百亿光年之遥。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它们自身的能量比一般星系能量还大上千倍。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类星体的直径只有普通星系的十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还不到一个光年,体积类似太阳。尽管个子如此地矮小,可它释放出来的能量却相当于二百个星系或二十万个太阳的能量总和。类星体因而被称为“宇宙中的灯塔”。

类星体的体积不大,却又释放出如此强大的能量。这按照普通的物理规律是不可思议的。经过多年的研究,专家们认为类星体可能是一个巨型恒星或许多恒星爆发后坍缩成的巨大引力场——即黑洞时产生的天体,它的能源就是黑洞或者是超新星爆发时喷射出来的气体和物质源源不断地流进正在形成的星系中心附近的黑洞的时候,黑洞就爆发成了一个类星体。随着爆发的持续,它本身会变得特别明亮。事实上类星体本身就是一个星系核,由于它特别明亮,所以我们难以看到这个星系中的其他恒星。

对类星体巨大的红移尚有多种解释:一种是宇宙学红移,即认为红移是由i于类星体的退行产生的,反映了宇宙的膨胀另一种认为是大质量天体的强引力场造成的引力红移还有的认为是多普勒红移。现在天文学家正在寻找和类星体有物理联系的天体以确定类星体的距离。

彗星影响人类

没有哪个天体比彗星更引起人类的惊奇了。它的出现常被人类与灾难联系到一起。科学家对彗星的研究相比之下,比较详尽,可是有一些现象至今也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

自古以来,偶尔现身的彗星就被抹上了神秘恐怖的色彩。我国民间叫它“扫帚星”,认为它会给地球带来灾难、饥饿、战争。当着名的哈雷彗星在1066年出现时,正是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准备人侵英国的时候,后来法军一举获胜,建立了诺曼底王朝,威廉公爵夫人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将当时的情景编织在一幅挂毯上,图中一方是一群诺曼底人指着彗星露出胜利微笑,另一方则是英国的哈学德国王坐在王位上望着头上的彗星,惊恐万状。

但是,埃德蒙哈雷却不相信这些迷信传说。他曾担任过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1682年,他二十六岁的时候,亲眼见到了那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彗星。他利用牛顿的彗星轨道计算方法,分析了1337年~1698年以来有观测记录的二十四颗彗星轨道,发现其中1531年、1607年和1682年的三颗彗星在出现方法、运行轨道和时间间隔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遂于1705年断定近几颗彗星是同一颗彗星的反复出现,并预言,这一彗星将在1758年再度出现在空中,并且每隔76年将出现一次。后来,哈雷的预言得以证实,该彗星在1758年的圣诞之夜果然再次回归,遗憾的是哈雷已于十六年前与世长辞,i无缘与他会面了。为纪念哈雷的功绩,从此,这颗彗星就被正式命名为“哈雷彗星”。这也是人类第一次为彗星命名。

20世纪哈雷彗星有两次

回归。第一次是1910年5月,地球在哈雷彗星庞大的尾巴中逗留了好几个小时,亮度如同火星,让人大饱眼福第二次,1985年~1986年,就远不如上次壮观,直到1986年3、4月份,人们才在南半球上空一睹其尊容。1986年,天文学家已经认识到,彗星实际上是一个由石块、尘埃、甲烷、氨所组成的,冰块叫彗核,外表酷似一个深黑色的马铃薯,也像一个“脏雪球”。它与地球上的小山差不多,如果在上面作“环星旅行”,大约半天就走完了,这样的小个子,远离太阳时在地球上是无法辨认的,当这个“脏雪球”飞向太阳时,由于太阳的加热作用,使表面的冰蒸发升华成气体,与生粒子一起围绕彗核成为云雾状的彗发和彗核,合称彗头。彗发又使阳光散射,便形成星云般淡光的长长彗尾。这时,彗头直径可达几十万千米,彗尾长达好几千万千米,变得好似庞界然大物,但质量是却小得出奇,绝大部分集中于彗核,只到地球质量的十亿分之~0彗星三百分为沿楠圆形轨道运动的周期彗星,以及沿抛物线和双曲线轨道运动的非周期彗星。周期彗星循着轨道日期性地回到太阳附近,只有在这时显得亮,我们在地球才容易发现它。周期彗星以二百年为界,分为长周期和短周期两种。哈雷彗星是短周期彗星的代表,它的周期是七十六年,下次它来到太阳附近将是21世纪60年代,犹如美国市场颇受欢迎的儿童运动衫上的字样“哈雷彗星,2061年我将再次看到你”’表达了人们的盼望之情。虽然它是“稀客”一般,但终有回归之时。最短的是思克慧星,周期3.3年,从1786年发现以来,已出现过五十多次,算是“常客”了。而非周期彗星就可以算是太阳系的“过客”,它们可能沿着双曲线和抛物线从遥远的太阳系深处来,在太阳这儿打个弯,就循着另一支“臂”一去不复返了,不知跑到哪处的天涯海角去了。

哈雷彗星每靠近地球时,地球上便出现神奇的彗星蛋,令人百思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