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神奇的地球现象
4562900000003

第3章 自然奇观(2)

赫德岛1833年被来自英格兰的捕海豹者彼得·凯姆普发现,但最终约翰·赫德上尉在1853年被认定为赫德岛的发现人。1855~1880年海豹捕捞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捕捞船只在此做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停留。1874~1947年间,一些科学考察者在岛上做一到两天的短期停留。1955年澳大利亚的考察站建成以后,考察者可做一年左右的逗留。

对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进行保护的意义还在于,它们是地球上少数几个仍处于原始状态的岛屿之一。这里任何植物和动物都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神秘的海火

海水发光现象被人们称为“海火”。海火常常出现在地震或海晡前后,但是这种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人们渴望着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1975年9月12日傍晚,江苏省近海朗家沙一带海面上发出微微的光亮,随着波浪的起伏跳跃,像燃烧的火焰那样翻腾不息,一直到天亮才逐渐消失。第二天傍晚,光亮再现,亮度更强。到第七天,海面上涌现出很多泡沫,当渔船驶过时,激起的水流明亮异常,水中还有珍珠般闪闪发光的颗粒。几小时以后,这里发生了一次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的前一天晚上,秦皇岛、北戴河一带的海面上也有这种发光现象。

早在1933年3月3日凌晨,日本三陆海晡发生时,人们看到了更奇异的海火。波浪涌进时,浪头底下出现三四个像草帽般的圆形发光物,横排着前进,色泽青紫,光亮可以使人看到随波逐流的破船碎块。

海火是怎样产生的呢?一般认为是水里会发光的生物受到扰动而发光所致。如拉丁美洲大巴哈马岛的“火湖”由于繁殖着大量会发光的甲藻,每当夜晚人们便会看到随着船桨的摆动、激起万点的“火光”。现在已知会发光的生物种类还有许多细菌和放射性虫、水螅、水母、鞭毛虫,以及一些甲壳类、多毛类等小动物。因此,人们推测,当海水受到地震或海晡的剧烈震荡时便会剌激这些生物,使其发出异常的光亮。

晚,海水也同样受到激烈的扰动,然而,另一些研究者对此持有异议。他们提出,在狂风大浪的夜为什么却没有刺激这些发光生物、使之产生海火呢?他们认为海火是一种与地面上的“地光”相类似的发光现象。

不久前,美国学者对圆柱形的花岗岩、玄武岩、煤、大理岩等多种岩石试样进行破裂实验。

结果发现,当压力足够大时,这些试样便会爆炸性地碎裂,并在几毫秒内释放出一股电子流,激发周围的气体分子发出微弱的光亮。在实验中,他们还注意到,如果把样品放在水中,碎裂时产生的电子流,也能使水面发出光亮。

不过,在海啸发生时,不像地震那样会发生大量的岩石爆裂(当然地震海晡除外)。那么,海火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些人认为,海火作为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很可能有着多种的成因机制,生物发光和岩石爆裂发光只是其中的两种可能机制,由不同机制产生的海火,有着什么不同的特征,目前尚是个谜。

象%澳大利亚的鲨鱼湾

沙克湾位于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利亚州。沙克湾是澳大利亚大陆南部印度洋上的一个海湾,面积21973平方千米。沙克湾的意思是“鲨鱼湾”,是英国航海探险家威廉·丹皮阿在1699年起的名字。湾内有世界上最大的鱼——鲸鲨。鲸鲨体长可达20米,有漂亮的脊鳍,性情温和,嘴很大,主要吃浮游生物。沙克湾是热带向亚热带转换的海域,给海洋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座头鲸每年冬季从南极海域北上,9月前后在湾内寻找配偶。沙克湾周围的海域是世界上最大的儒艮产地。这里大约有1万头儒艮。儒艮又叫“海牛”,是大型哺乳类动物,体长可达4米。儒艮的胆子很小,雌性儒艮有的能活到70岁。

沙克湾底有12种海藻,海藻的分布面积很广,达4000平方千米。透过清澈的海水,可以看见墨绿的群生海藻。

鲨鱼岛坐落在澳大利亚西海岸尽头,被海岛和陆地所环绕,以其中的三个无可比拟的自然景观而着名。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占地4800平方千米)和最丰富的海洋植物标本。并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儒艮(海牛)和叠层石(与海藻同类,沿着土石堆生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存形式之一)。在鲨鱼岛,还存在着五种濒危哺乳动物。

鲨鱼湾地区的海湾、水港和小岛支撑着一个庞大的水生生物世界,海龟、鲸鱼、对虾、扇贝、海蛇、鱼类和鲨鱼在这个地区都是很常见的水生生物。与此同时,在一些地区珊瑚礁、海绵和其他的无脊椎动物以及热带和亚热带鱼类形成一个很独特的生态群落。宽广平坦的海滩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掘穴类的软体动物、寄居蟹和其他的无脊椎动物。但是在鲨鱼岛这个生态系统中最为基础的支撑还是“海草牧场”。

鲨鱼湾内有许多浅水地区,这些地区是作为跳水和潜水活动的良好场所。古德龙残骸被西澳大利亚海运博物馆评估为最佳的残骸之一。濑鱼、叉尾霸鹖以及成群结队的蝴蝶鱼、种类繁多的热带鱼、颜色亮丽的天使鱼、儒艮和海龟等在海湾中生息繁衍。产于澳大利亚的海龟大多是食肉动物,一年四季在海湾中都可以见到单独出现的海龟,管海龟的繁殖季节通常是在此之后。

大规模的海龟聚集从7月底就开始了,尽传统上,海龟和儒艮是其产地的土着居民餐桌上的佳肴,但在鲨鱼湾地区这两种动物并没有受到其在世界其他地区一样的生存压力。在海洋公园中,宽吻海脉这种野生动物会经常来到海岸边与人们接触,并接受人们投喂给它们的鱼。

宽阔的珊瑚丛是水下观赏的又一美景。珊瑚礁块的直径大约有500米左右,其间充斥着丰富的海洋生物,无数色彩斑斓的珊瑚争相映入人们的眼帘,蓝色、紫色、绿色、棕色等等,真是美不胜收。这个地区在海里生活的浅紫色的海绵也极为有名。在这个地区,有一个美丽的蓝色石松珊瑚的生长群落,仿佛是一个大花园一样。此外,头珊瑚和平板珊瑚也随处可见。由于当地潮汐和其他自然条件的限制,对当地不甚了解的人只有在当地有经验的持证潜水操作员的引导下才能潜水。这里交通方便,乘飞机、坐船和经由高速公路都可以到达。这里的服务设施也很完备,餐饮娱乐以及购物等服务性行业也很发达。但如果你想潜水的话,则必须自带潜水设备和压缩空气瓶,这里不提供与之有关的服务。在这里你可以划船、跳水、潜水、观察海洋生物、钓鱼(当然在保护区范围以外)、风帆冲浪和游泳等。

神音的地球现象

巴克图又叫“通布图”,坐落在尼日尔河北岸、撒哈拉沙漠南缘,始建于11世纪末。据说,廷巴克图是图阿雷格人建立的。图阿雷格人是游牧民族,每年来往于阿鲁万纳和尼日尔河沿岸之间。旱季,他们南下来到这里的一口水井旁安营扎寨,雨季时北上。这口水井由一个叫布克图的老妇人看守,图阿雷格人将这里称做“廷一布克图”,意思是“布克图之地”。“廷巴克图”一词就是从这里演化而来。

这里是声名显赫的科兰尼克·桑科雷大学的所在地。廷巴克图在15~16世纪成为了精神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伊斯兰文化向非洲传播的中心。津加里贝尔、桑科尔和西迪牙希亚这三座雄伟的清真寺反映了廷巴克图的黄金年代。尽管这些建筑在16世纪被修复,但是今天它们仍然受到风沙侵蚀的威胁。由于风沙侵蚀的威胁,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14届会议上把廷巴克图列人世界濒危遗产名录。为了抵御这些最严重的危险,一项保护世界财产的计划已经启动,包括修固津加里贝尔清真寺和雨水排放系统的改建。

廷巴克图于1100年由图阿雷格人所建。13世纪,随着以尼日尔河为经济中心的马里帝国的崛起,廷巴克图日渐重要。由于它与杰姆之间发展的食盐、谷粮和黄金贸易,其商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军事作用。它不仅接纳了许多从撒哈拉沙漠边界城镇逃出来的外国商人,而且吸引了众多伊斯兰学者。所有这廷巴克图凭着良好的地理位置迅速发展。成为索宁人和上苏丹人交换商品的中转站,是非常繁荣的贸易中心。

14世纪中叶起,廷巴克图又先后成为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的主要都市。阿斯吉亚王朝时期(1抑3~1591年),廷巴克图的发展达到顶峰,成为着名的伊斯兰学术研究中心之一。16世纪末期,摩洛哥人侵入,廷巴克图开始衰落。

虽然早在16世纪廷巴克图就已具城市规模,但其现今的规划布局应追溯到19世纪。环绕在城市五个城区外的是5千米长的城墙。在这个商业性城市里,市场和公共聚集地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空间。宽窄不同的、弯弯曲曲的砂石街巷从作为城市两个中心的两个清真寺向外延展。

津加里贝尔清真寺的金字塔状平头光塔在市区以外也清晰可见,已成为城市一道景观。建于1325年曼丁哥王朝统治时期的津加里贝尔清真寺整体厚重,但其拱廊使这一感觉有所缓解。另外两个清真寺也为城市景观增添了这一基本视觉效果,其中桑克尔清真寺已转变成为大学。城市景观还包括那些低矮建筑。

斯科尔清真寺建于14世纪末期,是市区的另一座着名建筑。寺内耸立着装饰精巧的宣礼塔。祈祷大厅呈方形。16世纪,这里是伊斯兰教学者论道、深造的地方。院内北侧的房屋是清真寺作为高等学府时的教学场所。

廷巴克图在15·16世纪与开罗、巴格达和大马士革等城市齐名,是伊斯兰学术中心之一。这里的建筑体现了伊斯兰和阿拉伯文化的风格,最着名的建筑是穆萨清真寺。穆萨清真寺始建于1325年,经过多次扩建,形成着名的伊斯兰建筑群。清真寺包括3座内院和2座宣礼塔,其中一座宣礼塔是市内最高建筑。

伊瓜苏瀑布

伊瓜苏国家公园处于玄武岩地带,高80米,直径2700米,跨越阿根廷和巴西国界,世界上最壮观的瀑布之一就位于这个地区的中心。许多小瀑布成片排开,层叠而下,激起巨大的水花。周围生长着200多种维管植物的亚热带雨林,是南美洲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貘、食蚁动物、吼猴、虎猫、美洲虎和大鳄鱼的快乐家园。

“伊瓜苏”在当地印第安人的瓜拉尼语中意为“大水”。伊瓜苏瀑布位于阿根廷北部和巴西交界处、伊瓜苏河下游,距伊瓜苏河与巴拉那河汇流点约23千米。伊瓜苏河发源于巴西南部,沿途汇集了大溪小流,穿过维多利亚山口,以雷霆万钧之势朝巴西和阿根廷交界的平原奔腾。在伊瓜苏突然受到阿古斯丁岛的抑制,河道为之铺宽达3千米,形成一个水深仅1米左右的湖面,湖水流到绝壁时,飞泻成一大瀑布群。

伊瓜苏瀑布呈弧形,平均落差72米,共有275股大大小小的瀑布,组合成三大瀑布群,平均流量每秒1750多立方米,雨季流量每秒达1.27万立方米。最高、最壮观的瀑布群名叫“鬼喉瀑”,位于正中。因该瀑布在泻人深渊时发出的轰鸣声加上深渊内震耳欲聋的回声令人惊心动魄,故而得此怪名。

北翼的瀑布群在巴西境内,是两层平台组成的大小瀑。南翼的瀑布群则在阿根廷境内,是两组双层的瀑布群。汛期时,三大瀑布群连成一道垂挂于峭壁之上的天幕,水天一色。当阳光照射到水雾上时,四周就会映现出一条条五彩缤纷的彩虹,景色极其壮观。伊瓜苏瀑布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为雨季,这时伊瓜苏河水位猛涨,每秒平均达1万多立方米的巨大流量覆盖崖壁,共同汇成一道半圆形水幕,狂泻而下,其声势之浩大,如万马奔腾。

阿根廷和巴西瀑布的南、北两侧分别建有国家公园。阿根廷所建的公园称伊瓜苏国家公园,面积达550平方千米。公园里森林、沼泽广布,野猪、山猫、猿猴等动物出没其间。每年8~11月是游览的最好季节。

在阿根廷游览瀑布,有两条旅游线路,可以看到瀑布的不同景象。一路上,即阿根廷在瀑布上游修有一座绿色栏杆小桥,长3000米,桥面蜿蜒曲折,可达瀑布边缘,游人站在桥上,凭栏俯视,可以看见伊瓜苏河注入巴拉那河的壮观景象;另一路以观魔鬼峡瀑布为主,这一段瀑布像一把张开的折扇,在它跌落山谷以后,就成为一条狭窄湍急的河道,而这段河道就是阿根廷和巴西两国的国界。在阿根廷境内有米特莱、贝尔格拉诺等4条瀑布,在巴西境内有费洛里亚诺等5条瀑布。9条瀑布凌空倾泻,下赴绝涧。每当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之际,光线投射到瀑布上,变幻为彩虹万道,使整个山谷变成一个仙国梦境。

巴西在瀑布周围所设国家公园,面积达1700平方千米,园内多野生动物,是巴西最大的森林保护区。公园内设有自然博物馆,还设有瀑布旅馆,游客住在瀑布旅馆里,不用出门,即可俯瞰伊瓜苏瀑布全貌。

阿尔塔蒙特山口的“风车场”

已知的最早风车大约在7世纪时建造于伊朗。现存最古老的风车是荷兰于1450年左右建造的。现代用来发电的风车叫做风力涡轮机,与传统的风车不太相像。

风力涡轮机有2~3片螺旋桨般的叶片,还有一个使它们与风向保持一致的尾端风向标。因为一个风力涡轮机发电很少,因此许多风力涡轮机被集中在一个大区域内,这样就形成了“风车场”。

世界90%以上的风能发电量出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其中的绝大部分又来自旧金山东部的阿尔塔蒙特山口“风车场”,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风车场”。这里207平方千米的区域内有7000多台风力涡轮机。

该“风车场”每年约生产100万兆瓦小时的电能,足以满足像旧金山这样的大城市需要。风力恒定可靠的地方不多,所以,“风车场”一般设在山上或海边。

世界上最大的风力涡轮机是设在太平洋夏威夷群岛瓦胡岛北岸的GECMOD一5A型装置。它的叶片长122米,当风速达到每小时51.5千米时,能产生7.3兆瓦的电量。

阿雷西沃天文台

位于加勒比海波多黎各岛上的阿雷西沃天文台规模巨大,人们能从大型喷气式客机上看到它。但在地面上,它几乎完全处于隐蔽之中,因为它整个藏在一个称为灰岩坑的地下坑内。

这座天文台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它的无线电球面反射镜直径达305米,是用将近4万个钻孔的铝质筛板制成的。它能将人射的无线电波聚焦于安装在反射镜面上空的可移动天线上。这根天线可以向任何方向移动,这样可以跟踪某个天体。射电望远镜十分灵敏,它能够探测到距离1300万光年处的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