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失落的文明探索
4562700000004

第4章 亚洲(3)

另外一些泥版上记述了埃勃拉王国的外交关系、王族内部和国内事务、宗教和文化事务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泥版文书让人们了解到了许多当时的情景。例如:某国王有38个儿子;某国王和美索不达米亚的一个国王联姻,公主的陪嫁物是埃勃拉辖制下的几个市镇;国家法令规定“强奸处女者判处死刑”等等。人们还从中知道了当时70余种动物的名称、埃勃拉人民对几百个不同神灵的赞美诗和咒文以及学生抄刻的一些作业等等。

一句话,埃勃拉泥版文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们不仅为今人勾勒了一个几乎早已被遗忘的文明古国概貌,更为人们进一步研究中东早期城市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作为人们了解整个古代世界的一个桥梁,这些泥版文书不愧为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揭开埃勃拉古国的神秘面纱

虽然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埃勃拉文书没有被破译出来,但是学者们根据已经解读的大量文书和文物,对埃勃拉这个神秘国度的概况还是有了初步的了解。考古发掘出土的资料显示,埃勃拉有原始居民定居的时间,至少可以上溯至公元前4000年后期。到了公元前2900年左右,埃勃拉就已经成为西亚强国之一了。因为这个国家是由附近的一些村庄和城镇以埃勃拉都城为中心联合而形成的,所以被部分学者称之为“城邦国家”。

大致来讲,埃勃拉古国算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埃勃拉古国的奴隶制初期大约是在公元前3000年。那时国家统治者还是通过选举产生的,国王7年一选,允许连选连任。这一点说明,处在氏族制解体、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埃勃拉还有军事民主制的残留。后来,国家开始实行世袭制。有资料显示,埃勃利乌姆国王在位时间长达28年之久,这证明在他统治时期世袭制已经得到了确定。

新国王在登基时都要举行一种叫做“涂油礼”的奇特仪式。这既是为了彰显作为一国之主的与众不同,也是为了显示国王是“天神之子”,给王权蒙上一层神秘面纱,继而巩固作为维持政权精神支柱的“王权神授说”。

国王作为专制君主,拥有无上的权力。他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和宗教等大权独揽于一身,以他的意志作为整个国家的意志。在埃勃拉的历史上,有的国王昏庸无道,为了纵乐不惜耗费人力、物力,役使大量战俘和本国劳动人民为其修建奢华的宫殿。即使退位之后,他们也继续由国家俸禄供养。一块泥版文书上记载的王宫内饷金名单中人数多达11700人。

尽管埃勃拉王国所处的地区不属于大河流域,但是它的农业仍然相当发达。首都埃勃拉城近郊是一片平原,水源丰富,因此,农业除了依靠雨水灌溉以外还可以用河水浇灌。埃勃拉的主要农作物是大麦和小麦,此外,畜牧业对埃勃拉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也不容忽视。

手工业和商业在埃勃拉王国非常发达。

在泥版文书中提到的技术工人有陶工、雕刻工、金属工、面包师、木匠、纺织工、制香料者、磨坊工等等,商人则分为两类:

国家商人和私商。

强盛时期的埃勃拉古国,与周边的埃及、两河流域、小亚细亚、腓尼基等都存在着密切联系。但在埃勃拉王国内部,“埃勃拉之子”和外国人有着非常清晰的界限。

“埃勃拉之子”可以享有一切权利;而外国人则只是在埃勃拉境内居住,他们虽然是自由民,却不享有任何权利。

古埃勃拉王国实行募兵制,国家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常备军。这支常备军兵种齐全,装备精良,士兵们个个训练有素。国王正是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才得以对内镇压,对外侵略。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公元前2500年至前2800年期间,埃勃拉王国不断对外发动战争,攻占了很多邻近的城市和地区。

随着军事侵略的接连胜利和王国版图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奴隶涌入埃勃拉奴隶制随之迅速繁荣起来。到了公元前2300年前后,埃勃拉已经拥有人口近30万,它的中心城市也有3万多人聚居,这个大国的发展终于达到了顶峰。

埃勃拉王国在经济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其王室奴隶制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农庄、牧场、种植园和各种作坊等王室庄园遍布全国各地。庄园的管理体制极其严密,从中央到地方拥有很多行政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

神庙和世袭贵族也都拥有自己的土地,其中世袭贵族通过三个途径得到土地:一是继承祖辈的土地;二是侵夺或购买、兼并他人的土地;三是接受国王赏赐的土地。

神庙土地的所有权主要掌握在神庙的僧侣手中,这些土地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神庙的奴隶有很多,这些奴隶不仅要耕种神庙的土地、照管神庙的畜群,还要在神庙所办的手工作坊中劳动。神庙的僧侣们有着种种特权,他们虽然占有大量的土地,却可以不纳税。他们的收入来源也很多。除了任职世袭的寺庙获得职务收人外,还从经商中获得利润。他们广泛地开设店铺,放高利贷,从事奴隶买卖,甚至还积极参与政府活动,势力不断得到壮大。

除此之外,余下的少量土地归农村公社所有。拥有很少土地或者不占有任何土地的贫民在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下,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于贵族或神庙,有的成为佃农,有的沦为雇农,更惨的甚至被迫做了债务奴隶。到了埃勃拉王国晚期,由于贫富悬殊,社会内部各种矛盾不断激化。

此时,埃勃拉王国为了加强对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控制,多次与阿卡德王国进行战争,最终被阿卡德国王萨尔贡一世征服。胜利后的阿卡德王国不仅对埃勃拉的旧贵族进行残酷打击,还掠夺埃勃拉人民的金银和牲畜,逼迫他们缴纳贡物,同时还对他们进行奴役。这些行为引起了埃勃拉人民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起来反抗。

公元前2291年,埃勃拉城再次被萨尔贡一世的孙子纳拉姆辛攻占。纳拉姆辛一把火把包括王宫在内的整个埃勃拉城烧毁。幸运的是,正是这场大火把储藏在王宫里的泥版文书熏烤成了陶土片。这些陶土片经久不坏,以致它们在几千年后出土时仍保存完好,成为今天人们研究埃勃拉古国的宝贵资料。

坚强的埃勃拉人并没有被这场战争彻底摧垮,在阿卡德王国撤军之后,他:们在废墟上重建了家园。宏伟壮观的大神庙等建筑的修建,一度使古城重现了往日的繁华和喧闹。只是好景不长,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埃勃拉人辛苦重建的古城遭到了游牧民族阿摩利人的铁蹄践踏,被洗劫一空后,再次葬身火海。

公元前15世纪中叶,赫梯人又来到这个多灾多难的王同进行掠夺。埃勃拉城的城墙就是被赫梯人毁掉的。屡遭浩劫的埃勃拉城自此日渐衰落,再也没有重现过往昔的繁华强盛。后来,埃勃拉居民突然之间全部“蒸发”,埃勃拉王国也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

关于埃勃拉王国为什么会突然消失,学者们争论不休。综合起来有这样几种说法:阿摩利人和赫梯人的影响;古埃及王国的衰落以及由此引起的埃及与亚洲商业贸易联系的削弱;在贸易方面,克里特的作用不断增加;伊朗高原成为新的贸易中心;贸易商道从幼发拉底河和地中海之间北移;农业条件不断恶化等等。

还有些学者推测,埃勃拉古城虽然毁灭了,但是埃勃拉文化并没有随之灭亡。

它先后得到了乌伽里特和巴勒斯坦诸民族的继承。然而,这一切也只是推测。

因为部分泥版文书上刻着的古老的塞姆语文字尚未被全部破译出来,所以人们对埃勃拉至今还存在着许多疑惑:泥版上所提到的200多个城市有多少今天仍然存在着?千余年来它们都有过什么样的名称?

埃勃拉王国为什么会灭亡,以及它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埃勃拉人到底去了哪里?他们的后裔现在还存在吗?现存的哪一种文化源自埃勃拉文化?埃勃拉文化是否与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同样灿烂夺目?埃勃拉文3化对后世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无数的未解之谜等待着人们的进一步探索和解答。

哈拉帕文明

繁华重现

印度这个文明古国,在19世纪初遭到了英国政府的侵略和征服。当时,东印度公司军队里生性散漫的逃兵詹姆斯·刘易斯对镇压印度人缺乏兴趣,他喜欢四处流浪。

1826年,正在各地游历的刘易斯偶:然来到了一片山丘(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区),在那里他看到了一片古,城废墟。对这片偶然发现的废墟,刘易斯在日记里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在这片废墟上,有“一片斜塌的砖石城堡”和“一块多岩石的高地,这块高地呈不规则形状,它的顶端被断壁残垣和有东方建筑风格的壁龛等物的废墟覆盖着。城堡有非常高的墙和塔,但是,由于废弃时间太久,墙和塔上都显现出岁月侵蚀的痕迹”。

刘易斯还把这片遗迹称做“哈拉帕”,也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哈拉帕遗址”。遗憾的是,在当时那个战乱的年代里,“哈拉帕”的发现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个古老文明的一角在人们的视野里昙花一现之后,很快又被淹没在漫长的岁月之河中。

时间转瞬到了19世纪中叶,当时的印度考古研究院院长亚历山大·康宁翰,根据刘易斯的日记找到了“哈拉帕遗址”,并对其进行了挖掘。但是,由于遗址被破坏得相当严重,挖掘工作进行得异常艰辛,以致最后被迫中止。

康宁翰发掘出的文物最有价值的是一枚印章。这枚印章非常奇特,它的材料是黑色皂石,印章上面刻着一头没有印度牛独特肉峰的公牛,公牛周围还:有六个令人费解的文字图形。康宁翰认为,印章上的动物外形怪异,而那些奇特的文字也与印度本土的梵文不同,因此这枚印章应该是来自异邦的物品。因此,对于哈拉帕,他只做了简单的报告就不再关注了。而在此后漫长的50年中,哈拉帕这座神秘的遗址再次从人们的视线里隐去。

1914年,既是古典学者又是考古学家的约翰·马歇尔率领一支考古队进驻哈拉帕,正式对遗址进行勘查。但他们的勘查收效甚微,直到1919年才发现了一座古代佛塔。这座佛塔位于哈拉帕以南350英里一个叫做摩亨佐·达罗的地方,由考古学家拉·杰·班纳吉在印度河南部沿岸的干旱荒地搜索时发现。极目远望,佛塔四周堆满了破蹿的砖头,貌似一个曾经繁华的大都市的遗迹。

班纳吉等人尝试着对古佛塔进行挖掘,发现在佛塔地下有四个不同的沉积层。由在最上层中发现的一些古钱币推算,该层的年代是公元2世纪。而在其下的沉积层中,又有一些雕刻的铜器和三枚烧制的皂石印章被发掘出来。其中有一枚印章上刻有一头独角兽图案,人们在三个印章上还发现了同样的怪异文字。这让班纳吉想起了康宁翰曾经发现的那枚哈拉帕印章。那枚印章也是在一座古老的城市遗址中被发现的,难道这些印章预示着这两座古城之存在着某种联系吗?班纳吉比较了这两枚从不同古城中发现的印章,得出的结论是:“显然,这两处考古发现处于同一个文明时代,它们与我们之前所知道的有关印度是这两座城市最初的建设居然始于的所有东西几乎都不相同。”

然而,令考古学家们感到最为震惊的,公元前2500年。这个发现,一下子将古印度文明从人们的认识里向前推进了整整1000年。

哈拉帕文明的出现与扩张

20世纪以前,人们一直将印度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算做是印度次大陆文明的开端。因为,印度次大陆的成文历史始于雅利安人到达印度并用文字把他们的活动记录下来。由于《吠陀本集》不仅是印度最早的文献,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因此,学者们将这一时代称为“吠陀时代”。但是,人们根据《吠陀本集》的记录发现,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后,曾与原始居民发生过多次激战,并毁坏了当地的城市。这些都让人们联想到,在雅利安人到来之前,应该就有居民、城市和高度发达的文明存在于印度次大陆上。

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这两座古城,被尘土封存、长眠了上千年之后,它们的遗址终于在今天破土而出,把人们对古代印度历史的认识彻底颠覆。印度河河谷文明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公认的古代文明之一,与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并驾齐驱。今天,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已经成为哈拉帕文明的代表性遗址。其中,哈拉帕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国旁遮普地区印度河支流拉维河的东岸,摩亨佐·达罗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国信德省拉尔长纳县境内的印度河畔。此外,在今天的印度境内还有一些小的城市遗址,如卡利班根、洛塔尔、苏尔戈德等。

据碳14测年法的测定,哈帕拉文明中心地区(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的起止时间约从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年,而周边地区的起止时间约从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1700年。在随后一段漫长的时间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之火一直处于熄灭状态。直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另一种文明——雅利安文明的出现,才使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之火重新点燃。

关于哈拉帕文明的起源问题,考古学界一直有着激烈的争论,主要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认为哈拉帕文明起源于西亚,尤其是伊朗,经俾路支和阿富汗抵达印度河平原;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哈拉帕文明主要是从前哈拉帕文化发展而来的,西亚对其也有影响关于哈拉帕文明的缔造者,考古学界普遍认为是达罗毗荼人;也有少部分学者推测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理由是早在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苏美尔人就曾扩张到印度河流域,并在这里建立了一些城市国家;还有的学者认为,来自伊朗地区的雅利安人或是《吠陀》等文献中所记载的民族,也可能是哈拉帕文明的缔造者。

考古学家分析了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等地出土的几百具人体骸骨后发现,在这些遗址出土、的人体骸骨内,融合了很多人种因素,例如,原始澳大利亚人种、蒙古利亚高山人种、地中海人种和欧洲高山人种等。这表明并非是一个人种,或者并非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的某个特定民族缔造了哈拉帕文明。

现在,随着研究的一步步深入,考古学家们普遍认为:哈拉帕文明并不是外来入侵的结果,更不是舶来品,而是当地人经过长期的努力,凭借他们出众的才能,在复杂的宗教信仰中逐步发展而来的。据考古资料显示,哈拉帕、摩亨佐·达罗等地的前哈拉帕文化都经历了由农业向城市转变的过渡阶段。因此,我们可以说哈拉帕文明主要源于前哈拉帕农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