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失落的文明探索
4562700000030

第30章 南美洲(1)

纳斯卡文化

神秘地画

1939年,纽约长岛大学的保罗·科索克博士乘飞机在纳斯卡地区考察古印第安人的田地灌溉系统。当他驾驶着自己的小型运动飞机沿着古印第安人引水;系统的路线飞越干涸荒原的上空时,偶然发现地面上保存着一幅巨大而神奇的图画,这图画像是呈平行跑道的直线形。科索克博士顿时兴奋不已:“我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天文书籍!”

科索克博士的惊人发现很快传遍了世界各地。大批的考古学家、天文学家、地质学家、化学家以及人类学家纷纷前往南美大陆,都亲临“纳斯卡荒原”这片无人之境,在这里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勘察和研究。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玛利亚·赖希更是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纳斯卡的研究中,她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

从空中观察,在纳斯卡镇南部约50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布满了深约10厘米而宽窄不一的“沟槽”。这是在对黑褐色地表的石头向下进行刻凿,直到露出黄白色的沙土为止而制作出来的。“沟槽”有宽有窄,宽的达数米,窄的不超过015米,形状和走向构成了许多抽象的图形,有点儿像单线勾勒的白描画。人们把这些众多而又巨大的图案命名为“纳斯卡地画”。

在飞机上俯瞰纳斯卡高原,可以看到荒原上的线条弯曲绵延数千米远,穿越了山谷和低矮的丘陵,有的呈中心向外辐射状,有的连起成片,但大部分线,条都是呈笔直而有规则的几何图形。至此,人们才发现,原来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只能从300米以上高空观赏的平面艺术作品,早在千百年前就巳经存在于这片荒凉贫瘠的高原台地上了。

现在,人们已经在纳斯卡高原上辨认出了数百个形状各异的巨大图形,有三角形、不规则的四边形、长表1P·tZZY方形、正方形以及平彳r还有兑交叉状的线条。在这里,有的线条笔直平行k得就像飞机的跑道线,有的是交叉线、锯齿线、回旋纹等,还有许多图形的形状像是某些飞禽走兽、鸟类动物和植物的轮廓,只不过其具体的形态都被“雕刻家”省略了,只剩下些简练的线条。

玛利亚·赖希对这幅巨型图画曾这样描绘道:“在方圆500平方千米内,各种各样的线条纵横其间,勾画出巨大的鸟兽和各种准确的几何图形,从高空看,这一巨画就好像是用巨人的手指画出来的。”

纳斯卡高原上的地画,几乎每一幅都称得上是规模宏大而精致严谨,并且全都是使用难度极大的“一笔画”方法制作出来的:一根根弯曲延伸的线条小心翼翼地刻画出一个个精确的轮廓。其中数量繁多又最吸引人的是那些动物图形,如飞鸟、猴子、蜘蛛及鲸鱼等,鸟类图形在里边共有18个。

有一幅着名的蜂鸟图,非常庞大,长可达50米。但它还不是所有图中最大的,有一幅兀鹰图,长达135米,展翼宽达128米,巨大的鸟翼上横穿过一条6000米长的太阳准线。如果要称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飞鸟图画,应该没有人会反对。

地画中还有比兀鹰图更大的图画,有一幅巨型蜥蜴图,应该算是最大的了身体竟然长达200米,它的身体被从皮斯科南下的泛美公路横穿过去,尾部被切成了两半。

有一幅螺纹状的迷宫环形图案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特别关注,这幅图画实际上是一只体形庞大的猴子卷起尾巴的图案。这幅奇特的卷尾猴图长达130米由一连串谜样的几何图形构成,卵石堆砌成的线条越过山丘,穿过沟渠,通过一切地形障碍,巧妙准确地勾画出了猴子的身形。

地画中的一幅长达46米的蜘蛛图特别耐人寻味。制作者精确细腻地勾勒出了蜘蛛的体形,甚至连它右脚末端长长的交尾器也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不过这种蜘蛛并非产于纳斯卡当地,它是一种稀奇的“节腹目”蜘蛛,只出现在亚马逊河流域的原始森林中。那么,古老的纳斯卡人为何要画一只产于千里之外的蜘蛛呢?其实,纳斯卡地画中所绘制的动物图形,除兀鹰外,其余几乎没有一样是产于当地的,例如,亚马逊河流域的蜘蛛,还有鲸和猴子等等;在这片荒原之上,能绘制出如此庞大、复杂、精确但又并非产自当地的动物图形,着实令人难以想象!

后来人们又惊奇地发现,在皮斯科海湾附近一座光秃秃的山脊上,刻着一幅巨大的三叉戟图案,但处于那个时代的印第安人是不可能见过二叉戟图的,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纳斯卡地画的发现给世人带来了极大的震惊,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疑问:在这种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荒漠高原上,一幅幅巨大的地画究竟是怎样被制作出来的?他们为什么要制作这些地画?制作者又是谁呢?

探寻地画的绘制者

1983年,一支意大利考古队在纳斯卡地区勘察时发现了大量的陶器,这些陶器上都有一些动物图案装饰,这些图案诸如蜂乌等又在地画中以巨大的规模反复出现。发现的这些相同的动物图案,使人们相信神秘地画的制作者就是古纳斯卡人。

这些陶器是在图画沟槽所处的地层里被发现的,由于处于同一地层中,考古学家们推测地画与陶器所处的历史年代应该是很接近的。后来通过对陶器的碳14测定,测出了陶器所处的年代,从而也就间接得出了纳斯卡地画的制作年代应该在公元前200年至公元300年之间。

通过考古研究了解到,纳斯卡文化的繁盛期大约在公元前200年至公元650年之间,因紧靠纳斯卡河谷而得名,涵盖区域包括秘鲁南海岸的纳斯卡谷地及其周围的皮斯科、钦查、伊卡等谷地。这一地区属于干旱性气候,农业生产用水全靠安第斯山上融化的雪水。当时虽已建立起早期国家,但现存的城镇,遗址发现得较少。

意大利考古队在纳斯卡地区南部发现了一座名为卡瓦奇的古城。那里还存有宽阔的广场和宏伟的石阶,建筑物用土坯建造,占地24平方千米。令考古学者们迷惑不解的是,这座古城没有发现繁华市镇和军事活动的遗迹,学者们推测这里也许只用于举行宗教仪式或节日庆典,估计是那时世界上最大的祭祀场所之一。因为在城里,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许多庙宇和神龛,还有几十座约30米高的金字塔,最突出的是每边长102米的卡瓦奇大金字塔。

大量发掘成果显示,在纳斯卡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对宗教仪式极其重视,从许多参加祭祀仪式用的礼服残片的电脑复原图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礼服是妇女穿的,样式朴素而不失庄重。由此可以推断,女性在远古的纳斯卡社会中属于“上流社会”的成员,拥有极高的地位。

考古学家们在卡瓦奇还发掘出了纳斯卡人的水渠灌溉系统,它向我们展示了这一处于干旱地区的民族所拥有的高超的水利设施建设能力,表明那时的人类已掌握了采取地下水的方法。

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间仓库,里面存放着200余件纺织品,有刺绣、花毯、织锦、条纹布等多种。它们均用棉花和南美驼毛织成,绣制的图案十分美丽,色彩配合也很巧妙,制作工艺极其精细,有些织物有4米多长,实属古代世界纺织品中的上乘之作。还有一些布匹上印着怪异的图案,描绘的是一种大鸟吃水果、吃鱼甚至吃活人的情景,这实在是令人不解。

纳斯卡出土的墓葬中还发现了大量陶器,其特点是色差明显、光泽度强,绘制的颜色通常要超过四种,绘制的图案多样,有人、动物和植物等。动物如兀鹰、美洲驼等,植物大多是所种的作物,如玉米、辣椒、利马豆等。这些绘J图具有自然主义风格,比较呆板生硬。早期陶器多为开口碗或带提梁的双嘴罐,彩绘较单调;晚期陶器形状复杂多样,有一些器物模仿人形,图案较精致。这突出地显示了纳斯卡人的绘图才华,在描绘动植物的同时,独创了艺术风格。

后来,人们在纳斯卡地区北部一个叫文蒂拉的地方发现了大量古人生活的痕迹,虽然已有一部分被农业耕种破坏了,但残存的大量城市遗迹证明这里曾是一个真正的都市城镇。很明显,文蒂拉就是古纳斯卡人的生活区,从这里到卡瓦奇祭祀区一带,就是着名的纳斯卡地画所在地。可以想见,2000多年前的也纳斯卡人每逢祭祀节日都会到卡瓦奇聚集,进行隆重的朝圣和祭祀,而在他们到达卡瓦奇之前,都要经过那片广阔的纳斯卡地画所在地。

巨大地画的绘制之谜

可以看出,纳斯卡人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但毕竟2000年前的文化还是落后文化,那时的人绝对没有现代人的飞行技术,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精确的测量仪器,对于如此庞大的纳斯卡地画,而且是处于地面上,在根本看不到全貌的情况下,纳斯卡人是怎样设计、制造出这些巨大的直线、弧线以及动物图案来的呢?最令人惊奇的是,有些线条长达数千米,但不管它们穿越哪一种地形,甚至翻山越岭,其每千米的偏差也不过一两米而已!

数学家玛利亚·赖希经过研究认为,纳斯卡人在设计和刻画线条时遵循了:几何学的原理。比如,许多线条穿坡越谷,延伸数千米之外仍能保持笔直,很可能是在木桩间拉线作为标准来画线的,只要相隔的三根木桩在目测范围内保·持一条直线,整条路线也就能保持笔直;对于那些由众多弧线组成的图形,如那只长达100多米的卷尾猴,则是把线的一端固定在一个点上,另一端像用圆规画圆一样在地上旋转,就画出了每条弧线。尽管赖希的论证逻辑很合情理,但她那些对于巨型线条如何被刻制出来的解释并未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因为有一个致命的漏洞,那就是无法解释那些不规则图案是如何制作的,例如那只巨大的蜘蛛,还有神奇的牧羊人等。

从绘制图画的技术层面来考虑,专家们统计,每砌成一条线条,就得搬运好几吨重的卵石。而绘图时线条的位置又必须做到精确无误,因此制作者们绝不可能直接在地面上凭空凿出沟槽并挪开卵石,而必须是事先精心设计出图纸,然后依照图纸施工。对此,赖希作出的解释是,古纳斯卡人会事先在约18米的小块地皮上设计出图案,确定弧线、中心点和福射线的适当比例,然后再把比例适当放大,赖希还在几片较大的图案旁边发现了一些小型的泥土草稿。

但古纳斯卡人是如何把图纸上的比例放大到10000平方米甚至更大的土地上的呢?他们又是如何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图案不会变形或者走样呢?要知道,人在地面上是根本无法辨认出各种线条的形状的。因此,有人提出这些巨画是要修建如此之高的了望台,不仅超出了人们想象,而且建筑材料的来源也:是一个谜。纳斯卡地区终年干旱少雨,没有茂密的树林生长,这就排除了用木头建造高台的可能;如果是用土来建造,这一带地表主要为砾石,仅有少量的沙土,根本没有足够的泥土用来修建高台;如果用岩石,今天的人们没有在纳斯卡地区发现任何取材用的大规模采石场。这样看来,建造高台的假设是不成?立的。

纳斯卡地画究竟是如何绘制的,也许答案就在这些神奇的图案背后,虽然历史巳过去了2千年之久,但人类探索的激情从未停止过。

使用空中投影技术在地面上制作的,这就意味着古纳斯卡人必须具有空中俯瞰的能力。人们对此作了一个简单的假设:也许古纳斯卡人在地面上建造了一座宏伟的高台,然后俯视地面制造巨大的图画。

史前山城-蒂瓦纳科

难以解释的神秘古城

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崇山峻岭间,在海拔4000米的玻利维亚境内高原上,在的的喀喀“圣湖”以南大约20千米处,残留着一座神秘的古城遗址,它就是蒂瓦纳科古城。

这座神秘之城周围没有其他任何城市,离它最近的就是蓝天和白云。这里气压很低,大约只有海平面气压的一半,空气中氧的含量也极少,任何一个非本地人来到此地进行体力劳动都会难以忍受。但恰恰就是在这样的高原之上曾经出现过一个高度发达的民族,他们创造了蒂瓦纳科文化。

在南美大陆上世代生活的印第安人,自古以来就以光辉灿烂的太阳为最高崇拜。传说,太阳神曾降临在安第斯高原,在海拔4000米的的的喀喀湖畔建造了一座雄伟的城市,这就是历史悠久的蒂瓦纳科古城。

在古印第安语中,“蒂瓦纳科”有“创世中心”之意。从远处看去,这座古城显得异常宏伟壮观,大批的宗教建筑、绘画雕刻以及高度发达的古文化云集此地,流露出慑人的气势,处处充满着神秘的氛围。

蒂瓦纳科遗址坐落在长约1000米、宽450米的台地上,是一个大规模的建筑群。从残存的遗迹可以看出,这里原来是一座坚固而庞大的城池,建筑宏伟谨严,四面的城墙都由巨大的石块砌成,宽阔的石阶通向高大的城门,每扇城门都由一整块大石凿成,里面有石梯台阶通往地下的内院。

在成年累月的风霜侵蚀下,还有西班牙殖民者的疯狂掠夺后,如今的古城已是一片空寂荒凉的景象,只有几尊伫立在破损台地上的巨大石像,还有镶嵌在神庙墙壁上的百余颗用红砂岩石雕成的人头像,千百年来向世人传递着这个历史不明的古代民族的秘密,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见证。

在蒂瓦纳科古城周围还散建着一座座用大块岩石雕凿而成的碑柱。这些岩石是如此的巨大、如此的笨重,却被切割得那么整齐,雕凿得那么精美,使得每一个前来参观这些巨石的人,都不得不被它们的宏伟气势和精湛工艺所震撼,从而唤起人们的惊叹与困惑,使人们不禁相信这不是人类雕凿出来的而是出自神祗之手。

还有那些散落在地上如同玩具一样的石头水管,其制作工艺之精巧更是令人吃惊。这些水管长18米、宽05米,拿我们如今的水泥管与之相比,今天的水管真可谓是粗制滥造。不知蒂瓦纳科城的建造者们究竟用了什么样的工具才制作出这些水管?

面对这一切,人们心中充满了疑问:这座古城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它是由谁建造的?建于何时?后来又为什么被废弃了?人们在整个玻利维亚髙原上能得到什么信息?我们又能从中窥探到什么?

其实,自从16世纪西班牙人第一次发现这座古城遗址以来,人们对它的历史起源、建造年代、建造者等问题,就一直在进行讨论,但400多年过去了,还是有许多疑问,至今仍未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