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曾国藩冰鉴(第一卷)
4562500000012

第12章 神骨鲞附录(3)

在识人问题上,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提出的识人之良方之一就是“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即指在考察识别人才时,通过托付给被考察对象以钱财而观察他的廉洁情况。爱财如命,见钱眼开的人决不会是廉洁奉公的人。相反,只要是真正的廉洁奉公的人,决不会损公肥私去争不义之财。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从钱财来识别每个人是不是仁者,就是看其对钱财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为私而贪财者为不仁,为公而见钱财廉洁者为仁者。廉洁的人不追求不应有的财物。所以,古人云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即指官吏廉洁奉公,就是老百姓的表率;官吏贪赃枉法,就是残害老百姓的强盗。纵观古今中外的仁者,其共同的地方都是不贪为宝。

事实上,古今中外,大凡志士仁人,明达贤哲,无不戒贪拒贿,一生不染。据《左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人得了一块美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受,献玉的人说:“我曾请有名的玉匠看过,认为这块玉是宝才敢献给你的。”子罕却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要是把玉给‘了我,那就你我都失去了宝,不如你不送,我不收,使你我都保有自己的宝。”明朝的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了弘治年间一个吏部尚书写在门土的一副对联:“仕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仕于外者以苞苴人都为羞。”馈遗、苞苴,都指贿赂。就是说,在朝里做官的接受到别人的非法馈赠,在外地做官的向朝里进贡行贿,这都是可耻可羞的。明代一度贿风盛行,而兵部尚书于谦在做巡抚时“每入京”“未尝持一物交当路”,他甚至赋诗抒怀:“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表现了他“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风亮节。清人张清恪,在任督抚时曾针对送礼行贿的丑行,写过一篇《禁止馈送檄》,檄中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傥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这义正词严的檄文,如“金绳铁矩”,使贿风大减。

贪夫徇财,其害无穷。所以,有名的“青天老爷”包拯曾说:“贪者,民之贼也。”明代有位官员,因贪赃受贿,事发后跳井自杀。朱元漳听到此事后,对群臣说:

“彼知利之利,而不知利之害,徒知爱利,而不知爱身,人之愚孰有甚于此?”他进一步发挥说:“君子闻义则喜,见利则耻,小人见利则喜,闻义则不从,是故君子舍生取义,小人则舍生为利,所为相反。今其人死不足恤。”礼部尚书就此议论说:“其事可为世之贪污者戒。”他们的说法不同,却都指出了贪污之害,甚于饮鸩,千万放纵不得。

有人说:“贪为私动,贿随权集。”这话是很对的。通常情况下,都是有贪就有贿。有贿则养贪,二者互相利用,互为因果。而大凡贪占的人,都是营私逞欲之徒;凡是行贿的人,又皆为投机势利小人。他们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蛀虫。到头来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应当指出,在党风逐步好转的今天,一些行贿的人,巳不敢明目张胆地贿赂拉拢人,而往往采取“投石问路”、由小到大的方法,行贿小小的一包烟,一斤茶,半斤虾干之类,只要你丧失警惕,收将起来,他就算打开了缺口,由这个缺口。就“要扩大战果”,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每送你一次东西,就等于给你脖子上套上一根绳索,送之愈多,套之越多,以至于你不得不老老实实听从他的摆布,为他效命。这就是贪心人上当受骗——出力卖命——呜呼哀哉的“三部曲”。黑龙江省宾县一个被处了死刑的大贪污行贿犯公然宣称的“放长线、钓大鱼’;“抓住儿子,牵住老子”的话,对于贪人应该是很好的一课!再者,为了掩人耳目,“夜行军”已是行贿人的惯伎,他们总是利用夜暗,挟包提篓,悄悄溜到受贿者家里,利用“你知我知别人都不知”以售其奸。所以,对这种“夜猫子”,更要保持警惕,如果来个哑巴吃铰子,不吭不哈进了肚,将来可是要吐也吐不出来的。等到因“磋来之食”闹起肚子疼,可就悔之晚矣!

戒贪拒贿不仅要“谨小慎微”,还要有胆有识,敢于公开顶住以至当面揭穿行贿者的图谋,这样,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清代有个叫武承模的官员,到任伊始,便悬联宣告罔违道,罔弗民,真正公平,心斯无柞;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楹联一挂出去,人们争相观看,“平日衿之出人县庭者(走后门行贿之徒)皆惊息危惧,有避至他省者”,可见其效果。据说,马寅初在杭州任职时,曾遇到有人向他送来1000多块银洋,向他打通关节,以期早日批放那人县长任命,马寅初一听,勃然动怒,拍桌大骂呸!真不要脸!

竟活动到我头上来了,这真是士子叮菩萨——找错人啦;……我马上打电话去揭露这家伙的花招,建议取消他的县长资格。”那家伙的县长好梦吹灯了。对马寅初这样的正气浩然的廉洁之士,谁还敢再来自找霉头!

有道是:“苍蝇不叮无缝蛋。”其身正,邪气自逃;心无贪欲,行贿者便无所施其伎,他们的“套绞索”、“牵鼻子”、“买俘虏”的战术就不仅不能奏效,还将置他们自己于身败名裂之地!

“告之以危而观其节”,这是识人之良方之一。就是说,在识人时,告诉给所识的对象出现了危难的情况让其处置,从其处理危难的情况来观察他的节操。节操,即气节情操,就是一个人在关键时刻和重大原则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和道德方面的坚定性。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传统美德。两千多年之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孟轲就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至理名言,已成为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立身做人的执着追求。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格,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人格。国格是一个国家的荣誉、尊严和品格的总和;人格则是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品格的总和。国格和人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对外交往中,能不能做到不卑不亢,尊重国格人格,也是衡量一个人有无中国人气节的重要尺度。古人讲得好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抱鼓之急则忘其身。”无数志士仁人,为了民族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总是挺身而出,迎着困难上,经受住各种苦难的磨练,顶狂风战恶浪,舍生取义去奋斗,去拼搏,生为人民而战,死为人民而献身,这就是中华儿女的民族气节,这就是中国人的情操。

中国人民的气节和情操,表现在根本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方面,就是政治上的坚定性——为了中华民族的倔起,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始终坚持不动摇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表现在对待人民的根本态度方面,就是对于人民的无限忠诚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俯首为“牛”,鞠躬尽瘁,为了人民的利益,甘愿自我牺牲。表现在对敌斗争方面,就是无比英勇顽强的精神——无论敌人多么凶残,斗争多么艰苦卓绝,对敌人决不卑躬曲膝,在困难面前决不放弃必胜信心,英勇斗争,前赴后继,威武不屈,视死如归。表现在人生道德情操方面,就是思想情感的正义性——勇于坚持真理,凛然伸张正义,绝不献媚取宠,始终正大光明,保持高风亮节,珍重人格国格。

我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自己言行中表现出可贵的节操。他们或者“不为五斗米折腰”,或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或者“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许多英雄人物在反压迫、反侵略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不可侮”,“中国人民不可欺”的高尚节操,作为璀灿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至今激励着人们。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我们革命军队中出现了“愿与人民同患难,誓拼热血固神州”的朱德总司令,“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陈毅老帅,“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牢底坐穿”的叶挺将军,以及宁死不投降的“投江八女”,“狼牙山五壮士”等,他们的革命节操惊天地,泣鬼神,昭日月,贯古今。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应当学习他们那种革命节操,以战胜邪恶,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进步。

范仲淹用人,多取气节而略细故,如孙盛敏、腾达道,都是他平日重用的入。他任陕西河东宣抚使兼陕西四路安抚使时,开设幕府,选用幕僚,多用因罪降职而还没有复职的人。有人怀疑他如此用人是否适当,范仲淹说:“人有才能而无过失,朝廷自用之。若其实有可用之才,不幸陷于吏议,不因事起之,遂废人矣。”

因此,范仲淹所用的人,大多有真才实学。(李贽《初课集铨选诸巨》)气节中人必然赏识气节中人:

范仲淹曾以直言三贬,三起三落而不改其志,他为国为民,敢言敢谏,始终如一。他先忧后乐的精神,仁人志士的节操,对时人后人的影响都很大。正因范仲淹重气节,其用人必然是多取有气节的人。这些人大都是敢于直言而得罪当权者,往往是以细故而否认其大节,因而“不幸陷于吏议”,且这些正直之士,大多是有真才实学者,他们被降职不用,实是国家的损失。因此,范仲淹在他为边帅掌握实权时,力之所及,任用他们为国效力。也使贤才不致埋没成为废人。如他重用的孙盛敏,才勇过人,议论则直,三知庆州,人服其能,曾与狄青共率兵破平侬智高。腾达道文武全才,曾被贬谪,范仲淹素重其人而重用之。

事实证明,范仲淹善于知贤才,他任边帅期间因用得其人,边境无虞,西夏不敢人侵;而经他荐拔的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

“醉之以酒而观其态”,就是指用酒灌醉后来了解其变化的形态知其修善的程度。中华民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不论是汉民族,还是少数民族,来了客人恐怕没有不是以酒相待的。

以酒待客乃天经地义,只要是会喝酒的客人,谁又好拒绝!喝酒必劝酒。劝酒的理由比比皆是,劝酒的方式也千法百样。当喝下表明目的的几杯共同酒后,陪客的主人们就开始各施高招,天花乱坠地劝。什么“初识酒”,什么“老乡酒”,什么“同行酒”,什么“部下酒”,什么“委托酒”,如此等等,实在劝不下去了,就类比和檄将。主人盛情,客人就难却了,结果不搞得双方迷天大醉,也要弄得每个人语无伦次。所以,中国的酒文化就在于一个“醉”字。

酒本来就是使人狂放不羁之物,请人喝酒,又要苛求人不要酒后失态,就太难了。所以,有不少人认为,醉之酒以观其德,此言甚好。人虽有德,醉后则不能自持,此亦白壁之瑕也。这就是说,酒醉以后可以看出其德行,人虽有德行,酒醉后往往不能自我控制,这也是白玉之微瑕也。意思是指通过观察人的行动来识别人。

宋太宗时,孔守正官拜殿前都虞侯。一天,他在北陪园侍奉太宗酒宴,孔守正喝得酪酊大醉,就和王荣在皇帝面前争论起守边的功劳来,二人越吵越气愤,以致于失去了下臣的礼节。侍臣奏请太宗将二人抓起来送吏部去治罪,太宗不同意,让人送二人回家。第二天,二人酒醒了,一齐到金蛮殿向皇上请罪,太宗说:“联也喝醉了,记不得有这些事。”太宗托辞说自己也醉了,既没有丢失朝廷的体面,而孔守正他们也未尝不知道因此而警惕自己。这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曹参入了相府,一切都遵循萧何的约束,只是日夜痛饮醇酒,无所事事。是有宾客来见,说有话给他讲,都是一到相府,曹参就拿醇酒给他们喝。饮酒之间,一说有话要讲,他又马上说饮酒,饮酒。”一直到大醉方休。来人始终找不到机会给他说什么。汉惠帝怪罪曹参不理政事,嘱咐他儿子中大夫曹窟,私下里叩问一下他父亲是怎么回事。一个休息沐浴日,曹窟回到家中,向曹参劝谏,曹参大怒,打了曹窟二百鞭。惠帝知道了,斥责曹参说:“这和曹窟有什么关系?他是我派去劝你的。”曹参脱去官帽,向皇上认错,并说陛下,你和高帝相比,谁更圣明呢?”皇上说联怎么敢和高帝相比呢?”曹参又说:“陛下,您看我和萧何谁更有能力呢?”惠帝说:“君似乎不及萧何。”曹参说:“陛下说得对。高帝和萧何平定天下,一切法令都已经制定严明,而今陛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我辈恪守职责,遵训高帝和萧何所定的规矩,只要没有遗失之处,不就可以了吗?”惠帝说:“曹君算你对吧!”

不去遮盖短处,恰恰可以看出长处。

众所周知,酒是生活中最富有魅力的饮料了。对酒的嗜好,是最普遍的一种嗜好。以致近几年,我国成立了“酒文化研究会”。酒是我国人民多年的老朋友了,不论在什么时候,我国都没有像国外那样以政府的名义提出禁酒令。

喜时喝酒,是助兴;悲时喝酒是浇愁。多数人不悲也不喜时喝酒,没别的原因,就是嗜好。酒能刺激中枢神经,使人兴奋,又能麻痹中枢神经,使人麻木。酒与诗、书、乐、画有着不解之缘,连打架斗殴都用醉拳揍人。我国唐代诗人韩,在《醉着》这首绝句中写道: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拓一村烟。

渔翁醉着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酒醉而眠的畅快,真是令人回味,叹赏不已。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更是道尽千古风流的酒中豪气与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仗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木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戏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矩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同是杯中之情,冇治国安邦之材,亦有酒囊饭袋之料。所以同是嗜酒之人,内容大不相同,有天才,也有蠢材,有官军也有土匪,有清客,也有无赖。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就是将其考察对象放在男女杂处的环境里,看他是否好色。色在这里专指漂亮的女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陷人“温柔乡”而不能自拔、于国于家于身都不利。不少封建统治者沉湎于女色不理政事。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曾咏叹“君王从此不早朝”的景象,唐玄宗宠幸杨玉环姐妹三榻,导致“六军不发无奈何”的局面。汉成帝沉溺于飞燕姐妹的“温柔乡”累死榻上。史载,历代帝王大都短命,原因主要是纵欲过度。所以,《尚书》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当然,作为一般人,没有“三宫六院”之忧,但我们也应以此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