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冰鉴(第四卷)
4562100000007

第7章 刚柔鉴附录(7)

秦王斋戒五日后,就召集群臣和诸侯各国的驻秦使者,举行隆重的受誓仪式。秦王恭敬地请蔺相如上殿。只见蔺相如态度从容,徐步而人。秦王说:“我已斋戒五日了,敬请授譬吧?”蔺相如说:“秦国自穆公以来,共历二十余位国君,从来不重视信诺。远则有杞子欺郑,孟明欺晋;近则有商鞅欺魏,张仪欺楚,往事历历,从无信义。我也担心被骗而对不起赵王,就命令从人将玉璧送回了赵国。我得罪了大王罪该当死。然而大王不要发怒。如今的情势是秦国强而赵国弱,天下只会有强国辜负弱国的道理。如果大王真想得到玉璧,就请先割十五座城池给赵国,然后派一名使者与我一块到赵国去取那块玉璧;赵国得到十五座城之决不会不顾信义而得罪大王。我自知欺骗了大王,罪该万死。我已经寄语赵王不作生还的打算。现在就接受您的惩罚吧!好在各国使者都在此,大家都知道秦国是因为想得到玉璧而杀害赵国使者,个中的是非曲直大家都十分明白。秦王与群臣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各国使者都为蔺相如捏一把汗。秦工的左右准备将蔺相如绑起,秦王喝住他们说:“现在即使杀掉蔺相如,玉璧也不能得到,反而徒负不义的名声,影响秦国的友好关系。”

于是,秦昭工厚待蔺相如,十分客气地让他回到赵国。

其实,秦昭王并非一定要得到“和氏璧”,只不过是想借机试探赵国对秦国的态度。对赵国来说,玉璧虽小,佴是否予秦则是原则问题。如果遭秦欺骗,赵国将来就难以立国。倘若秦国进一步索地索贡又该作何打算呢?因此蔺相如以“完璧归赵”来显示赵国毫不屈服的决心。

秦昭王再也没有提以城换壁之事,但他的心中,无时不在打赵国这位本家的主意。

天下的事就怕看不准,看不准就会采到消极观望的态度,依从他人的举止行事。倘若能看得准,那么无论是君主、父母都不敢不听从,更不管国家乃至天下的否定或非议。如果行事首先害怕他人非议,行进中又受他人的嘲讽诽谤,从而悄然中止,这就是没有主见,也无见解之人。审视时势,度量自己的能力,固然是聪明人的行为,然而对于理所当然之事,又到了值得去做的地步,聪明人必定去做。即使事情不成功,自己做的也是应当去做的,不以成败英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所说的“天”的本性,是指运转不息刚强不屈。人应效法天,永远努力向上,绝不停止。

自强不息所倡导的刚强有为、坚忍不拔、乐观向上、不怕牺牲的人生态度,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计后果地蛮干胡为。实际上,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中应更多地包含着智慧与谋略。所谓“自强”,则说明其本身是处于困境或劣势的弱者。弱者欲战胜强者,就必须以智谋取胜。避实击虚,化实为虚,出奇制胜,均不失为自强之道。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与会的诸侯国有十二个,除淮泗一带的小国外,赵肃候与秦公子少官也在其中,会后还一同朝见了周天子。

在长达五年的战争中,韩国一直站在魏惠王的旗帜下,但逢泽之会却没有参加。韩国的借口是反对朝见周天子,从内心里是害怕魏国的强大危及自己。韩国齐国在共同反对逢泽之会的基础上亲近起来。

韩国的公然背叛,是魏国所不能容忍的。公元前342年(周星王27年)魏惠王联合赵国,派兵大举攻韩,在梁、赫(今河南临武西南)连败韩军,韩国急忙派出使者向齐国求救。

亲于援救韩国的问题,齐国的朝廷中又一次发生了争论。大臣成侯认为韩、赵、魏之争是三晋内部事务,没有必要卷人其中;大将田忌反对成侯的看法,他认为,如果韩国战败,它必然会倒向魏国。本来魏国与赵国关系就很不错,再加上一个韩国,三晋的联合,必然对齐国的发展相当不利。主张立即发兵救助韩国。

齐威王又一次遇到了难题。他的目光再次投注到孙膑的脸上,向他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

孙膑说:“目前韩魏交战刚刚开始,双方实力消耗不大,此时出兵,等于代替韩国承受压力,更何况魏国还有赵国相助,对我们就更不利了。这次魏、赵大军联合攻韩,意图是彻底击败韩国,韩国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一定会接受我们的保护。因此,我们晚一点出兵,不仅会少承受一点魏军攻击的压力,而且可以增强韩国对我们的依赖性,这样就可以做到名利双收了。“孙膑的分析于情于理,齐威王十分赞同,他答应韩国使者一定出兵援救,让使者先回去报告韩王。韩王也十分相信齐国一定会发兵,所以死战待援。双方经过多次战斗,各有损伤。但韩国终究力弱,危急中再次向齐国求救。

此时,与桂陵战役相隔有十二年之久,孙膑和庞涓两位宿敌,真正开始了命运的对决。

田忌率领援韩部队,从临淄向西进军。途中,田忌向孙膑求计,究竟采取怎样的进攻方式?

孙膑反问说:“你看攻韩的魏、赵部队,哪国的战斗力最强?”

田忌:“那当然是魏国。”

孙滨说:‘我同意你的看法,那么我们先打赵国的邯郸吧!”

田忌说:“赵国是被魏国裹胁作战,并非自愿。我们为什么要首先去打他们呢?”

孙膑说:“我们攻打邯郸,绝对出乎赵、魏意料之外。这样一来,赵魏联合作战的计划一定会打乱。我们攻打邯郸。并不是真正目的,一旦他们改变作战计划,我们就立即改变方向,转而进击魏国的国都大看到因忌迷惑不解,孙膑又进一步解释:“攻打邯郸只不过是疑兵之计,真正的目的是打乱赵、魏的军事配合。攻打大粱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庞涓得知我们进攻大梁的消息,就一定会前来阻击我们。这样,我们就可以像前次一样,在路上埋伏消灭他。”

田忌有些疑虑,他担心庞涓不会重蹈旧辙。但他看到孙膑心有成竹的样子,就按照孙膑的计划行事。

齐军向北进发到达黄河南岸。渡过黄河,经大名,过临漳就可以直取邯郸了。齐军摆出渡河进赵的架势。

攻伐韩国的赵国军队,听说齐军正进军邯郸,顿时斗志涣散,急着回救赵国。魏、赵的军事联合解体了,攻韩的战斗力遭受削弱。

得知赵军已回款邯郸的消息,孙膑立即命令部队改变方向,轻装进发,突袭魏国的都城大梁。

庞涓听到齐军又转向偷袭大梁的消息,不禁喜上眉梢,说:“他们又使用十二年前的老一套,这一次我决不会放过他们。

庞涓没有直接回救大梁,他这次改变策略,紧随齐军之后,从背面追击齐军。

魏军的举动,孙膑早已洞悉。孙膑与田忌一道研究下一步的行动策略。

田忌:“看来庞涓此次是有备而来,以报桂陵一役之仇。

孙膑;“请问将军您的部下中,哪位将领行动比较谨慎于心计。”

田忌考虑一番,然后说:张沮比较适宜。”

孙膑说:“那么就请张将军迎头狙击庞涓的部队,以掩护我们主力部队的行动。”

田忌说:“上次分兵襄陵就失败了,怎么这次又要分兵呢?’

孙膑说:“这次分兵出击只许败不许胜。主要目的是为了争取较多的时间,使我们的主力部队能从容撤到合适的地点进行埋伏,然后将庞涓引诱到我们的伏击圈消灭他。”

田忌依照孙膑的计策,授意张泪殿后,狙击尾追而来的魏军。

田忌自己则率军向马陵进发,张沮的部队以丛林为依托,等待魏军的到来。不久,魏军的先头部队进人了丛林,张沮命令部队进行攻击。魏军害怕又中齐国大部队的埋伏,所以不敢前行。双方一直僵持到天黑。庞涓见夜幕已降临,也不敢贸然发动进攻。此时,张沮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地撤离了阵地。

天明后,庞涓才发觉齐军已成空营。他发现齐国的营盘占了很大世界,数了数地上做饭的炉灶,足够供十万人吃饭用。庞涓吓得说不出话来,他心想:“齐国有这么多兵马进人魏国的本土,怎样能把他们赶出去呢?”

第二天,魏军追到齐国军队第二回扎过营的地方,庞涓又数了数炉灶,只有够五万来人用的了。这一回,庞涓很高兴,他对左右说:“齐国人向来懦弱胆小,从目前情况看,有许多士兵巳逃跑了,因为炉灶已减少了一半左右。”

第三天,魏军追到齐国军队第三回扎过营的地方,庞涓再次观察齐国的炉灶,就算出大约剩下两三万人,庞涓十分高兴,说:“齐国军队斗志快崩溃了,三天里就逃掉了大半士兵。”

庞涓觉得胜券在握,就命令步兵随后而行,自己率领少数骑兵,准备快速追上齐军,将齐军彻底打败。

庞涓的轻骑兵一直追到马陵(河北省大名县东南),正是天快擦黑的时候。马陵道处于两山中间,地势陡险。此时为公元前341年的初冬,晚上没有月亮。庞涓求胜心切,恨不能一步追上齐军。虽说是山道,但是在本国的地界,所以庞涓命令部队冒险前行。不久,前面的士兵回来报告说前头的山路给木头堵住,庞涓赶上前去指挥士兵搬开木头,庞涓奇怪地发现,路旁的有的树巳被砍倒,单单留有一棵,并区树皮削去了一块,露出白白的树瓤,上面隐隐约约有几个字。庞涓看不真切,忙叫士兵点火察看,只见上面书着:“庞涓死此树下!

庞涓心里一惊,说;“哎呀!上了瘸子的当了。”

他连忙对将士说:“快退!快退”,话未说完;无数支箭像大雨似的朝他射来。庞涓中箭受伤,最后自杀身亡。临死前,他叹息地说:可惜让姓孙的小子成大名了。

马陵一战,十万魏军被歼,太子申被俘,庞涓自杀,魏国自文侯时期兴起的霸业,从此一蹶不振。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均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着名战例。孙膑一再运用计策扰乱敌人的作战计划,使敌人疲于奔命,然后从中找出其弱点加以攻击,最终取得胜利。

孙膑取胜的法则是:避实击虚,化实为虚,虚实互用;孙膑取胜的内在动力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千百年来,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民族的主体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并已随着时代的进步加有所发展。

《尚书》中说:“必须有思,才能有益。”

《论语》中说:“小小的事情都不能忍受,就会打乱整个计划。”

百丈大师说:“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天玄子说:“勇敢的人以能忍气为真人。”必须能忍人之所不能忍,然后才能勇人之所不能勇。有小忍则有小勇,有大忍则有大勇。

黄庭坚说;“百战百胜,不如一思。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气越是能忍,越见刚劲,勇以越养越是浩大。因此说:忍有藏蓄之意,养有孕育之义。

越国王妃虞姬用清白之身服侍夫差之后,使得夫差心情大好,又召了勾践人朝来见。勾践跪伏阶前,回答了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夫差撇下勾践,对立在他身后的范蠡说道:“我听说‘哲妇不嫁破亡之家,名贤不仕灭绝之国’,如今勾践无道,国已将亡,你们君臣同居一室,皆为奴仆,不也太简陋了吗?我想赦免你的罪过,只要你悔过自新,弃越归吴,我必重用,去忧患而取宝贵,你以为如何了”,范蠡尚未作答,勾践已泣不成声,哭作一团。

范蠢躬身施礼道:“我听说“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言勇”。我在越不忠不信,不能辅越王善为朝政,才得罪了大王。幸亏大王不加诛杀,得以苟延性命。人备扫除,出供趋走,我愿已足,又怎敢想富贵在身大王的美意,我心领了。”勾践听了十分髙兴,夫差却唯有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