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冰鉴(第四卷)
4562100000005

第5章 刚柔鉴附录(5)

因生活在慈禧身边,寇连材耳闻目睹了慈禧的许多卑劣的行为,如杖打瑾、珍二妃,让德宗吸食鸦片,大兴土木,以纵娱乐等等。最使寇连材气愤的是,慈禧对待德宗实在太过份了。寇连材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中国四亿人中,境遇最苦的人是皇上,他从五岁走就没有人疼爱,即使是生身母亲也不能见上一面。每日给西太后请安,没有命令是不敢起来的。稍有不如意,就要受罚长跪不起,因而皇上见西太后,总是战战兢兢、每天三顿饭,菜虽然有几十盘,但离座较远的多半已腐臭,靠座位近的即使不臭,也是久熟干净,不堪下箸,所以皇上时时吃不偿。每每让膳房换一点可口的饭菜,管膳的人就会面奏慈禧,慈禧总是以俭德来责备他。而慈禧本人却穷奢极欲,挥金如土。圆明园中工匠年年不停,内有铁路、轮船。仅每夜数百盏电灯就要开支六百两金子。

寇连材为大清忧,为皇上忧,忧心如焚,如醉如痴。某一天,竟涕流满面地长跪在西太后面前,递上一个折了,提出十项请求,让西太后还政于皇一,停止修建颐和园,免修铁路,革除李鸿章官职,加强战备与日本人作战等等。

慈禧太后看过折子后十分震怒,怀疑寇连材受什么人指使。但看见条陈中内容有的地方文理不通,且有不少的错别字,才相是寇材亲自写的。慈祷决定亲自审讯寇连材,慈禧问:“你难道不知道祖制有规定,大监不能议论政行吗?”寇连材说:“知道。但事情有轻重缓急,因而不敢拘泥于成例。”慈禧又问:

“你不知道这样是犯了死罪吗?寇连村回答说:“知道。我是拼死相谏的。慈禧叹了一口气,许久才说:

既然如此,也就不能怪我太残忍了,把他交给刑部,按照旧例办理。”

本来慈禧是非常喜欢寇连材的,想给他留一条生路,所以自己亲自审讯,希望定连材乞求饶命。准知寇连材如此强硬视死如归。

公元1896年2月16日,即光绪二十二年,寇连村在菜市口被处决。临死前,曾脱下一个碧玉搬指送给刽子手,并说:“费心,动作迅速些。又拿出一块玉佩和一块金表,送给前来送行的同事太监。然后从容就死,神色不变。死时年仅十八岁。

寇连材一案受牵边的有文廷式,也被驱逐出京;同时还有个叫王四的,也是西太后梳头房中的太监。

王四也是非常同情德宗的,结果被发往军台;加有一个叫闻古廷的,是德宗的内待,闻古廷本来是个贡生,十分爱好文学,对德宗非常忠诚,当然也成了西太后眼中之钉,不久即发配至宁古塔,随即被杀害了。

老子说:人出生于世上,最后还是要进人死地。

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2短命而死的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长寿却意外死亡的也有十分之三。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求生的欲望太强,养生过度。听说善于保养自己生命的人害他人,在山路上行走,不会碰到凶恶的犀牛与老虎,在战场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在他的身上没地方投角,老虎在他的身上也没有地方伸爪子,兵器在他的身上没地方刺去。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还没有达到死亡的境界。

庄了说:生与死是命中注定的,就像日夜交替一样,是自然规律。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无法改变的,这些事情都是万物所固有的常态。人们认为生命之父是天,因而终身爱戴它,何况那卓越独立的道呢?人们都认为国君比自己高贵,不惜牺牲自己来效忠他,何况是那真正的道呢?

一个人身无半点刚骨,不仅安身不稳,而且颇受后代唾弃。一个人只要心中稍出现一点贪婪或私心杂念,那么,他本来的下贱人格就更加下贱了。原来阴险的性格被蒙蔽得昏庸,原本奸诈的性格变得更残酷。结果仅存的一点人性都泯灭了。所以,圣贤认为,做人要以不贪”为修身之宝,这样才能超越他人,战胜物欲度过一生。

内监中有至善者如寇连材,亦有至恶者如李莲英。李莲英的秽迹腥闻,令天下人发指。

李莲英是直隶河间府人。本是一个流氓无赖之徒,自小失去父母,无人教养,因而落拓不羁。曾经因私贩硝磺,被捕人狱,释放后改行补皮鞋,用“皮硝李’三个字为招牌,勉强糊口。

河间本是个产大监的地方,李莲英有个同乡叫沈兰玉的在宫中做太监,二人关系一直很好。沈兰玉见李莲英境况如此之差,就要李莲英另觅出路,李莲英觉得做太监也很风光,就让沈兰玉给引进引进。不久,机会来。西太后听说京市了流行一种新的发式,就让梳头房太监梳这种样式,换了几个人都不能如意。沈兰玉偶尔在公共场合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了李莲英。于是李莲英花了数周时间,游遍了京都的妓院,刻意地描摹了那些容姐的发式;终于学成了这一技艺。然后由沈兰玉推荐进人宫中,从此就得到了慈穆太后的宠幸。

李莲英为人十分机警,善于揣摩别人的心事,这就是得宠的主要原因。李莲英的房间与后宫距离很近,太后常常去他那儿看看,房间有上十把座椅,被太后坐过的有七八把。凡大后坐过的李莲英都用黄缎蒙起来,以此讨慈祷的欢心。慈禧暮年好静,不爱说话,李莲英就事先将她所用的东西,如饮食、汤药、服饰、车马等等,一一准备得妥妥贴贴,从未出过一点差错。凡李莲英休假时,其他太监都少不了挨打的份,所以他们时常泣求李莲英为自己代班。可以说,慈禧在世之日,李莲英根本没有离开其左右。

自东太后死后,李莲英越发肆无忌惮,由梳头房太监晋升为总管,权倾朝野,无恶不作。通过他得到显位的有许多人,如张荫桓、陈壁等。当时慈禧太后对他宠爱简直是无以复加,他可以和慈禧井坐看戏,有什么好吃的慈禧要给李莲英留着。李莲英四十岁时,慈禧赐予许多珍品和蟒缎,与朝中重臣相同,内自军机大臣,外至各省督抚,都送礼祝贺。慈禧死后,李莲英又为隆格太后所庇护,直至病死。

大概是苦日子过怕了,李莲英得势后一味地营私纳贿。索受的赃款约有千万两银子。在死后,其他太监都觊觎他的财富,筹思篡取,纷纷派出心腹四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除他的原籍及各银号金店存款外,仅宫中储存的现银就有三百余万两。众太监共谋瓜分,因分赃不均发生了争斗。受伤的小德张将此事报告给隆裕太后,太后让内务府大臣查办,将所有存款一律充公。后来宫中大兴土木,购置各种西式用器,东交民苍各洋行生意兴隆,都是由死鬼李莲英“报销”的。

富贵的一生,宠幸荣华,到死时反增添了一个“恋”字,享乐叵而成了心理上的负担;贫贱的一生,困苦清贫,到死时反而脱去了一个‘厂’字,就像解脱了沉重的伽锁。死对人生来说是一件最可怕的事,人们既然来到了人间,都希望大家能平安顺利地活下去。顺治皇帝在出家诗中说:“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生我之前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知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不如不来亦不去,世无欢喜也无悲。

董仲舒曾说:“君子如果在屈辱中活着不如光荣地死去。”子路讨教事奉鬼神的事,孔子说:“人都不能侍奉,怎么能侍奉鬼神呢?”

子路说:“我冒味地问怎样看待死?子说:生都还没弄懂,怎么能懂得死呢?”

这段对话表述了孔子达观重生的人生态度。人禀受天地变化而诞生,五官在体内,内外互为表里,肝主目,肾主耳,脾主舌,肺主鼻,胆主归。人与天地相类同,头是圆的,效法天象,脚是方的,效法地象。胆为云,肺为气,脾为风,肾为雨,肝为雷(怒伤肝)。血气是人的精华,是由天地之气凝成。血气积聚于体内而不向外翻腾,就会胸腹充实,而嗜欲寡少。嗜欲寡少,就会耳聪目明。所以圣人持守内心,存养天理,而不失外形。对他,祸患无从降临,邪气不能袭身。天地运行而相通,身心总合而致知。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清未维新派中最出色的英雄人物谭嗣同在狱中留下的绝命诗,诗题为《狱中题壁》。张俭是东汉末年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不得已而逃亡。凡去投宿的人家都不怕牵连而乐于接待他。杜根也是东汉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社根上书要求太后还政给皇帝,邓大后大怒,叫人把他装在口袋里摔死;施刑的人敬慕杜根的为人,摔时不很用力,准备运出宫殿后待他醒,放他逃跑。这两句说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等人的逃亡,仍然是为了今后的正义斗争。最后两句是说自己选择就义,要用自己的鲜血为后继者开路,去,指离开人世,自己刑场就义;留,反映康有为等通过逃亡等办法,留在人世作斗争。以昆仑山来借喻去与留,两者都是顶天立地的人物。

谭嗣同,湖南浏阳县人。少有大志,博览群书,能诗能文;又好剑术,勇武侠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产生了变法图强、改良政治的主张。清光绪甘四年、戊戌年(189年)四月甘二日(6月11日),光绪采纳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变法主张,宣布变法,实行新政,这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激烈反对。他们密谋筹划,掌握了兵权控制了局势,于是在八月六日(9月21日)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宣布垂帘听政,接着逮捕了全部参与变法的人。变法于是宣告失败。

新法诏令下达后,皇帝召见谭嗣同。因回答问题很得皇上常识,被提升为四品官,任军机处章京之职。他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共同参加新政事务,人称“军事四卿”,类似于唐宋时的“参知政事”,其实是宰相职务。当时皇上惧怕西太后,不敢重用康有为。谭嗣同入军机处,皇上与康有为之间的意见才能渐渐直接通达,也就确定了大规模的改革。

光绪与西太后之间矛盾加剧,皇帝发下一份密诏,说自己皇位几乎不保叫康有为、谭嗣同赶快想法营救。但皇帝手中没有兵权,而当时袁世凯主张变法,谭嗣同便去向袁世凯求助,袁世凯慷慨陈词,坚决站在改革派一边,并允诺借荣禄在天津阅兵之机杀掉他。谭嗣同相信了袁世凯的话,上了他的当。到八月初六,政变就发生了。

梁启超去探访谭嗣同,二人作了些应变的设想,忽然传来搜查、逮捕庸有为的消息,不久又听到了垂帘听政的诏令谭嗣同从容镇静地说:“以前想救皇上不能救,现在想救康先生也不能救,我已经没有事情可做,只有等待歹的到来反亡而巳!尽管如此,天下正义的事业,明知难做也应尽力去做,梁先生您可试着到日本使馆,访见伊藤先生,请他电告上海日本领事馆营救康先生。谭嗣同在家一整天不出门,等待前来逮捕的人,第二天又去日本使馆,劝梁启超去日本,并把自己的几本书稿,还有一箱子家信托付给梁启超。他说:“没有出走的人,就没有谋取将来胜利的人;没有死难的人,就没有报答明主的人现在康先生生死难以预料,我国古代有程婴和许臼,日本古代有月照和西乡他们为了正义事业都是一个死去,一个活下来),我和您分别来充当他们吧。二人拥抱后就分别了。初七、初八、初九三天,谭嗣同又跟侠士大刀王五商量营救皇上。在被捕前一天,日本几位赞助变法的朋友苦劝谭嗣同到日本去避难,他说:“各国变法,没有不是由流血牺牲而取得成功的。今天中国还没听说有因从事变法而流血牺牲的,这是国家不昌盛的原因。如果需要这样的人,就请从我谭嗣同开始。”他坚持不离开祖国,于初十被捕入狱,在狱壁上写了前面这首诗,以此来怀念康先生,表白自己的志向。谭嗣同在八月十三被公开斩首卒年三十三岁。

临刑的那天,围观的人成千上万。谭嗣同慷慨激昂精神气色“没有一点改变从容就义,实在是壮烈啊!

戊戌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和开明地主阶级振兴祖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愿望和要求,具有爱国意义。谭嗣同立场坚定,积极参与新政。政变前夕,他不顾个人安危,竭力挽救危局;政变发生后;他以“图将来’为计,力求保存变法力量,而自己甘愿去死;临难之时视死如归,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的高尚品德质和坚贞气节。谭嗣同的死是高度自觉的。政变发生时,他完全有可能脱险,但他不听日本友人的苦劝,拒绝了大刀王五的护送,从容镇定,等待死期。他为什么甘愿去死?因为他认识到任何进步事业,都要干着急付出代价,难免要流血。牺牲者的血是不会白流的,它激励后来者继续战斗。基于这一认识,所以当事业需要先驱者流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请自嗣同始。”这种高度自学的忠于进步事业、勇于自我牺牲的正气是十分可贵的。它曾经激励多少志士仁人,为了国家民族的独立富强而前赴后继地战斗,今天依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伸张正义时畏义不前,挟私报复则拼死相斗,这不能称作“勇”。若义之所在,纵刀锯斧钺加项,此心不动,此志不移,方可称为真正的“勇”,亦所谓的“义勇”、“智勇”。孔子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所以,为人处世,“理义之勇不可无,血气之勇不可有”。圣人良言,当为世代之座右铭。

孔子说,于水上行走不躲避蚊龙,这是渔夫之勇;在陆地行走不躲避凶兽,这是猎人之勇;在危难中能视死如归,这是英雄气概;懂得贫困是天命,顺达是时运,临危不惧,这是圣人的气概。

争强好胜,道路就觉得狭窄,如果能退后一步,自然觉得道路宽广很多;过于浓香的味道是短暂的,如果能清淡一分会觉得滋味愈久弥香。做人贵在自然,贵在培养那种高尚的君子风格,宁做泥中藕,不做水上萍。行事不强求,在大是非面前,在天下兴亡的大义面前不争不斗还能等待什么?在名利场中,在富贵乡里,在人际是非面前,退一步让三分又有什么不好?

从暗杀宋教仁,解散国民党,到祭天祀孔,大肆复旧,直至解散国会,恢帝制的叫嚣,简直风靡整个北方官场。报纸上倡议复辟、抨击共和的文章像潮水一般汹涌而来。着名政客杨度谈及共和制对军队的影响,他说:“当君主时代,当兵者之常曰:“食皇家钢,为皇家出力耳。”今忽去其有形之皇室,代以无形之国家,彼不知国家为何物,无可指实,以维系其心。”

对于带兵出身的袁世凯来说,这番话可谓一语破的,振聋发聩。军队必须效忠于个人,而不是效忠于抽象的概念。这是袁世凯毕生奋斗的目标,也是北方军队建军的伦理基础,决不能废弃。

纵观北方的整个政治环境,根本不会接受一位真正推行民主政治的领袖。所有复辟帝制的舆论,并不是袁世凯一个人造出来的,他是被这股潮流推着往前走。

袁世凯作为一位资深的北方官僚,他也不会接受民主政治的概念,他不知道什么叫民主,但他深知什么叫皇权。一想自己有可能成为一代开国君主,他就兴奋得夜不能寐。

一天,袁世凯的四弟世传对他说:“敢于倡议帝制横议者,等于昌言叛国,你为什么不令行禁止?

袁世凯微笑着说:“书生闲着无事,议论多而成功少。若无效果,自然就会归于消失,何须禁止,徒兴文字之狱?民国共和,怎么能像满清一样,动辄禁止人结社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