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俄国飞行员拉特米飞越雪山时,发现山头有一团蓝色的东西,好奇心促使他飞回细看,他惊讶地看到了一艘房子般大的船,一侧还有门,其中一扇已毁坏。这个奇遇很快就报告了沙皇尼古拉二世。当时他曾令组织一支探险队,由于十月革命爆发,这项计划告吹。
其实,拉特米并不是第一位发现诺亚方舟的人。早在17世纪,荷兰人托依斯就写过一本书声称他找到了诺亚方舟,并附有方舟的插图。1800年,美国人胡威和于逊,1892年耶路撒冷大主教和当地土耳其牧人都说他们看到了“方亚拉腊山位于土耳其东端,靠近伊朗国境的地方,是座海拔5070米的死火山,山顶自古就被冰川覆盖着。传说山顶留有诺亚方舟,不过,住在这个被尊崇为神圣的山的地方的人相信若登上山顶会被上帝惩罚。长期以来,谁也没能征服过它。但这个谜最终还是得到了证明。1795年,一个叫弗利德里希的爱沙尼登山家,初次在亚拉腊山登顶成功。随后,在1850年,盖尔奇科上校率领的土耳其测量队也登上了顶峰。1876年,英国贵族詹姆斯·伯拉伊斯在圣山高约4500米的岩石地带,捡到了木片,并发表了他找到方舟残迹的消息。
二次大战后,一位土耳其飞行员拍了一张“方舟”照片。从此,“方舟”不再是人们口头传闻,而是有了照片的实物。更令人吃惊的是照片放大处理后,测出船身为150米长,50米宽,和传说中的方舟近似。1952年,法国的琼·多·利克极地探险家又组织了探查队,并成功地登上了亚拉腊山顶,然而关于诺亚方舟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可是,当时的一个叫琼·费尔南·纳瓦拉的队员却认为:“一定在亚拉腊山的什么地方,残留有诺亚方舟,我要用双眼清楚证实、它。”他下定决心,在1953年7月他带了11岁的小儿子拉法埃尔,试图第三次登上亚拉腊山峰顶,正当两人心灰意冷的时候,终于发现了诺亚方舟残片,他们从冰川中,带回了一块木板。这块木板后来寄到西班牙、埃及等国家的研究所,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其结果证明,是一块经特殊处理过的木板。经碳十四测它至少有4484年的历史,正是所传“方舟”建造的年代。人们惊呆了,又有照片,又有实物,费尔南坚信自己发现的就是“诺亚方舟”。
但有人提出质疑:即使发生特大洪水,地球水位也不会升到5000米的高度’方舟何以能在亚拉腊山巅?
有专家认为:从科学观点来看,历史上有人见过诺亚方舟的说法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方舟在5000年前搁置在亚拉腊山的山顶附近,那它很可能早就被冰川运动转移到较低的高地。方舟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巳支离破碎,木头撒遍了亚拉腊山的较低山坡。就我们所知,从来也没人找到过这样大宗的木头,更不用说方舟的残骸了。
可以设想出5000年前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发生的一场大洪水,诺亚家族能预见到当地的江河有泛滥之兆。于是他们造了一只船,贮藏了足够的物资,出于自然的冲动,给牲畜留出了舱位。那场洪水使生命财产损失浩大。数天之后那只船搁浅在某处,诺亚方舟故事留传了下来。卡佐加斯各特的看法有一定的科学性。
最令人震动的消息还有:1989年9月15日,两名美国人乘直升飞机飞越亚拉腊山西南麓上空时,发现了诺亚方舟,并拍摄了照片。驾驶员查克·阿伦说,在亚拉腊山的一处通常由冰川覆盖的、海拔4400米的地方发现了这只方舟形物体,而那处地方的冰川今年夏天因该地区高温天气而消退了。然而,土耳其地质学家们说,那只是一块经过数千年风化侵蚀而形成的顽石而已。
印度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但在18世纪之前,人们根本没有想到这条藏身于沙漠,人迹罕见的河流曾有过堪与古埃及相媲美的璀灿昨天。而且与其它古代文明相比,完全是史无前例的。印度河文明最早引起人们注意是18世纪哈拉巴遗址的发掘。在这里发现了大都市残址。19世纪中叶,印度考古局长康宁翰第二次到哈巴拉时,发掘出一个奇特的印章,但他认为这不过是个外来物品,只写了个简单的报告,此后50年,再也无人注意这个遗址了。不出所料,以哈拉巴在内的旁遮普一带为中心,东西达1600公里,南北1400公里的地域内,发现了属于同一文明的大量遗址。这个发现震动了考古学界,因为涵盖范围如此之大的古文明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192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人们发现了位于哈拉巴以南600公里处的马享达摩遗迹,这里出土的物品与哈拉巴出土的相似,人们才想起了50年前哈拉巴出土的印章,考古学家开始注意这两个遗址间的广大地区。这些遗址位于印度河流域,所以被称为印度河文明。据考证,遗址始建于5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的年代。然而令人激动的还不仅是它的面积和年代,不久,人们就发现虽然这些遗址属于同一文明,但生活水平并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对哈拉巴出土的印度印章进行研究的结果令人失望’没有人能释读印章上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水准,有文字的印章可能在政治、经济活动中担任重要角色。而且印章只在马享达摩和哈拉巴有出土,于是专家们推断,马享达摩与哈拉巴都是都市,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处于同一文明的人生活水准不一样,当然这只是推测。为了进一步证实马享达摩和哈拉巴的都市性质,考古学家对马享达摩进行了最广泛的发掘。马享达摩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分西侧的城堡和东侧的广大市街区。西侧的城堡建筑在高达10公尺的地基上,城堡内有砖砌的大谷仓和被称为大浴池的净身用建筑等,其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谷仓的庞大,这似乎显示了这个城市当时的富足。不过装满大谷仓的谷物是怎样征集来的呢?市区有四通八达的街道,东西走向和神秘的马享达摩遗址
南北走向的各宽10余公尺,市民的住房家家有井和庭院,房屋的建材是烧制过的砖块。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这是难以置信的,因为在其它古代文明中,砖块只用于王宫及神殿的建筑。最令考古学家惊异的是完整的排水系统。其完善程-度就连现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现代都市也未必能达到。二搂冲洗式厕所的水可经由墙壁中的土管排至下水道,有的人家还有经高楼倾倒垃圾的拉圾管道。从各家流出的污水在屋外蓄水槽内沉淀污物再流入有如暗渠的地下水道,地下水道纵横交错,遍布整个城市。面对如此密集的地下水道,人们不禁瞠目结舌。住宅区各处均设有岗哨。从挖掘结果看,这是一个十分注重市民生活公共设施的城市,这是一个什么社会形态的社会呢?为什么它没有宫殿,所有的住房水准又都一样?完全不同于宫殿、神殿林立的古印加、美索不达米亚及国王、法老陵密布、贫富悬殊的埃及呢?除了完善的公共设施之外,还有不少通向印度河乃至阿拉伯海的港埠,这是国内外广泛而积极的经济活动的表现。这所有的一切出于何人的规划?这个设计师可以说具有现代化的头脑。另外,整个马享达摩没有防御系统和攻击武器,也没有精美夺目的艺术作品,这也是已知古代文明中的唯一先例。这些城市的统治者是什么人?考古学家按照惯例首先在马享达摩寻找王宫和神殿,结果一无所获。这又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人,用什么样的方法统治这块辽阔的国土?而且马享达摩和哈拉巴有着完全相同的城市建设,难道它们都是首都?因为没有神殿,能不能用其它古文明中的例子求求古印加、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的国王同时兼任法老或祭司王来推测统治者呢·所有遗址中确实没有发现有祭司王统治的痕迹,难道5000多年前的印度河文明已经废弃了君主制?这么大的国土不可能没有统治者。考古学家又仔细研究第一块和以后出土的印章,但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印章上的字还是无法读解。那么,它是否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如果是,这两个城市为什么又没有神殿和宫殿呢?因为有一小部分印章上刻有神像,于是有人推测,这可能是宗教遗物。但也有人反驳说,这完全是家族或个人的保存品,不能说明整个国家具有宗教性质,况且出土的近3万枚印章有神像的只是很小部分。谜团越来越多。有人认为只要能够释读印章上的文字,就可以解释这个文明的来龙去脉。其实,文字固然可以使人了解整个文明的起源和衰落,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必须从多方面研究,以触类旁通。究竟是什么人创造了这个文明?开始人们曾误以为是受其它文明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但是进一步考古发现,无论是文字还是印章都是其它地方看不到的,而且出土人类骨鉴定也表明这里的人融混了许多人种的要素,不是现在已知的某个特定民族。那些当时在今天巳经无法居住的地方建设如此高度文明的城市的人,如果不是印度人的先人,那又是什么人呢?印度河文明是怎样被废弃的?后者可以从马享达摩出土的人骨上找到一些线索。这里出土的人骨,都是在十分奇异的状态下死亡的,换言之,死亡的人并非埋葬在墓中。考古学家发现这些人是卒死的,在通常的古文明遗址中,除非发生过地震和火山爆发,否则不会有卒死的人。马享达摩没有发生过上述两件事,人骨都是在居室内被发现的,有不少居室遗体成堆地倒着,令人惨不忍睹。最引人注目的是,在的遗体用双手盖住脸呈现出保护自己的样子。如果不是火山爆发和地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恐怖令这些人瞬间死去呢?这在很长时间内是一个谜。考古学家们提出了流行病、袭击、集体自杀等假说,但均被推翻了。无论是流行病还是集体自杀,都不能解释一瞬间死去。而且又有谁一边在井边洗物品,在浴池里洗澡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印度考古学家卡哈对出土的人骨进行了详细的化学分析。卡哈博士的报告说:我在9具白骨中发现均有高温加热的痕迹……不用说这当然不是火葬,也没有火灾的迹象。是什么异常的高温使马享达摩的居民卒死呢?人们想起了一些科学家推断的远古时代曾在世界不少地方发生的核战争。马享达摩遗址与古代假想中的核战争有无关系呢?事实上印亚大陆是史诗神话中经常传诵的古代核战争的战场。公元前3000年的叙事诗《马哈巴拉德》中记叙的战争景象一如广岛原子弹爆炸后之惨景,提到的武器连现代化武器也无法比拟。更重要的是如此毛骨悚然的惨痛记忆留传至今,是非1945年广岛事件所能相提并论的。
另一首叙事诗《拉马亚那》描述了几十万大军瞬间完全被毁灭的景象。诗中有一点值得注意:大决战的场地是被称为兰卡的城市,而兰卡正是当地人对马享达摩的称呼。
1978年,英国考古学家大卫勃特和威恩山迪,前往马享达摩实地考察,进一步寻找古代核战争的痕迹。他们从本地人那儿得知,在距遗迹中心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本地人称为“玻璃化的市镇”的禁止入内的神秘场所。这里到处都铺着绿色光泽的黑石。很明显可看出那是“托立尼提物质”。因为当世界第一颗原子弹“托立尼提号”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试爆时,沙漠中的沙就因核子爆炸的高热而熔化,凝固成玻璃状物质,也因此将它称为“托立尼提物质”,而马享达摩中也到处散堆着托立尼提物质。在因高热而溶化又凝固的矿山中,也有扭曲成玻璃状的壶之碎片,因异常的热气而黏着砖块的碎片,染成黑色陶土制的手镯的碎片等等混杂在其中。由于这座“玻璃化的市镇”是本地人的神圣之地,故难以进行深入的挖掘调查,也不为外界所晓。大卫勃特二人并不到此止步,他们千辛万苦,从“玻璃化的市镇”里带回了几个标本,送到罗马科学大学火山学研究室进行分析,结果是:第一件标本壶的碎片,是从外侧向内侧加热,并又急速冷却的。亦即是最低也有摄氏950度至1000度的高温加——-热,然后再急速冷却的。第二个标本“黑石”则是由石英、长石及玻璃质所形成的矿物,这种矿物的溶解点大约是1400度至1500度。可是,从形成空洞孔的外观来看,可知此应是由极高温在极短的时间形成的。如果在窑中或普通的界火中,是不会产生那种“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数千度高热,然后又急速冷却”的效果的。大卫勃特在调査摩汉乔达罗时,也发现了许多足以证明这座城市曾发生强烈爆炸的证据,如一瞬间崩溃的砖造建筑物的痕迹,因高热而烧毁的砖块,大量的灰烬等等。因此,大卫勃特肯定马享达摩是古代核战争的战场,在它的上空,曾经发生过比广岛原子弹还要大的数千吨的核爆炸。他说:“我们之所以主张这是核子爆炸的结果,是因为在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的阶段中,所惟一知道能让其在瞬间发生热波和冲击波的爆炸物只有核子武器。”不过,上述事实至今仍然无法获得进一步的证实,马享达摩仍然有许多难解之谜。发动古代欠核战争的是哪两个敌对势力?为何非发动核战争不可呢?古代人又是如何拥有核武器技术的呢?建造马享达摩的是什么人?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这里形.成的高度文明,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吗?答案似乎出来了。但推断必竟是夺推断,虽然科学家越来越相信地球上出现过数次文明并被毁灭,但在没完全作结论以前,要人们信服马享达摩的遗弃与核战争有关还为时过早。有人认为,印度河文明与其它文明是同时堀起并存在的。是不是可以说,印度河文明发展之初,受到过外来文明的影响,但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独特的高度文明呢?还有人提出,印度河文明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众说纷纭。有一点可以肯定,印度河文明的特殊性和神奇性,使其过去、现在都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奉献着无法取代的财富,它不仅是印度文化的源头,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一古代核战争之迷
相关概要
在地球四大古文明以前,“超文明”等不属于现在科技的超古代文明曾存在着,不过历史证据显示古代超文明毁灭于核战争中,现在文明是超文明后复兴的文明成为普遍见解。而这一思想确立者是英国学者David·W·davenpoto和意大利学者B·koroshimo及日本科学考古家桥川卓也。
研究者通过神话(《创世记》,《Mahabharata》,《罗摩衍那》)等描写有古代宇宙飞船和核战争的记述,调査记录中的战场并发现核战争的痕迹。还有解释是关于火星的,推测火星文明同样毁灭于核战争中。
历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