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有个叫庞涓的魏国人也来了,魏惠王亲自接见了他。庞涓讲了一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很赞赏,就拜庞涓为大将。
后来,魏惠王又听到孙膑很有才干,跟庞涓说起孙膑。庞涓派人把孙膑请来,跟他一起在魏国共事,庞涓发现自己的能力不如孙膑,怕有朝一日孙膑会取代他的地位,就告发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十分恼怒,治了孙膑的罪,在孙膑的脸上刺了字,还剜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
正巧齐国有一个使臣出使到魏国,便偷偷地把孙膑带回了齐国。
孙膑到了齐国后,齐威王对他大为赏识。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田忌按照孙膑的计策,去攻打魏国国都大梁。庞涓的军队已经攻下邯郸,忽然听说齐国攻打大梁去了,立即吩咐全军回救大梁。当庞涓的队伍到达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时,正与齐国兵马相遇。两军一开仗,庞涓大败。齐军不仅解了邯郸之围,而且大胜而归。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派兵进攻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那时候,齐威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齐宣王继承了王位。齐宣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韩国。孙膑采用他的老办法,不去救韩,却直接去攻魏国。
庞涓接到本国的告急文书,只好退兵往回赶,这时,齐国的兵马已经进魏国了。
魏国太子申率领大量兵力,抵抗齐军。这时候,齐军已经退了。庞涓一见齐军撤退,便吩咐魏军日夜兼程,沿着齐军队伍走过的路猛追过去。一直追到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东南),天色渐渐黑了下来,马陵道十分狭窄,路旁边都是障碍物。庞涓恨不得一步赶上齐国的军队,命令大军摸黑往前追。忽然前面的路给木头堵住啦。
庞涓到前面一看,见道旁树全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那棵树上面还刮去了树皮。裸露的树干上面影影绰绰还写着几个大字,因为天色昏暗,看不清楚。
庞涓叫兵士拿火一照,看见上面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
庞涓大惊失色,连忙命令将士撤退。霎时间,四周的乱箭,像飞蝗似的向魏军射来,马陵道两旁杀声震天,齐国的兵士铺天盖地地杀过来。
原来这是孙膑设下的计策,他故意让军队装出逃跑的样子,引诱庞涓追上来。他算准魏兵在这个时辰到达马陵,预先埋伏下一批弓箭手,吩咐他们只等树下出现火光,就一齐放箭。庞涓见无路可逃,便拔剑自杀了。
齐军乘胜大破魏军,把魏国的太子申也俘虏了。从这以后,孙膑的名声传遍了各诸侯国。他写的《孙膑兵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胡服骑射
北方的赵国看到秦国恃强凌弱的做法,知道只有发愤图强,才能国泰民安。赵国的国君武灵王是个很有远见的国君,面对周边的诸侯国日益强大,便考虑着赵国的发展前途。
有一天,赵武灵王对他的臣子楼缓说:“咱们国家东边有齐国、中山(古国名),北边有燕国、东胡,西边秦国、韩国和楼烦(古部落名),我们如果不强大起来,随时都会遭受灭顶之灾。要发愤图强,就必须改革一番。我觉得咱们穿的长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相比之下,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的短衣窄袖,倒是很灵活。我打算效仿胡人的风俗,把我们的服装改一改,你看怎么样?”
楼缓一听,连声说好,他说:“咱们效仿胡人的穿着,也能学习他们打仗的本领啦!”
赵武灵王说:“对啊!咱们打仗全靠步兵,或者用马拉车,这样不如骑马灵活机动。我们学胡人的穿着,就是要学胡人那样骑马射箭。”
这个想法一传开去,就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
但是,赵武灵王的决心很坚定,非实行改革不可。他知道要推行这种改革方案,必须排除内部的阻力。他首先去找他的叔叔公子成,跟公子成反复地讲穿胡服、学骑射的好处。公子成最终被说服了,越武灵王立即赏给公子成一套胡服。
大臣们一见最保守的公子成也穿起胡服来了,便都不再提反对意见,都跟着改了。
赵武灵王看到条件已经成熟,就发布了一道改革服装的命令。不久,赵国人不分贫富贵贱,都穿上了胡服。一开始,人们还觉得有点不习惯,后来觉得穿了胡服实在方便灵活得多。
赵武灵王接着又号令国人学习骑马射箭。不到一年,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自率领骑兵打败了临近的中山,又收服了东胡和临近几个部落。到了实行胡服骑射以后的第七年,中山、林胡、楼烦都被收服了,赵国的土地扩大了许多。
赵武灵王经常带兵外出打仗,把国内的事务交给儿子处理。公元前299年,他把国君的位子传给了他的儿子,就是赵惠文工。武灵王自己改称叫上父(意思足国君父亲)。
七擒孟获
刘备兵败后,在永安(今四川奉节)一病不起,病势越来越重。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托付了后事。过了几天,刘备就死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到成都,扶助刘禅即了帝位。
后主刘禅继位之后不久,南蛮王孟获便带领10万蛮兵,不断侵掠蜀国边境。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带领50万人马前去征讨。以赵云、魏延为大将,长驱直人攻向南中。
南蛮王孟获,听说蜀兵南下就带兵迎战,远远看见蜀兵队伍交错、旗帜杂乱,心里就想;“人们都说诸葛丞相用兵如神,看来言过其实了。”孟获冲出阵去,蜀将王平迎战。没有几个回合,王平回头就跑,孟获放胆追杀,一口气就追赶了20多里。忽然四下里杀声震天,蜀军冲杀了出来,左有张嶷,右有张翼,截断了退路。南兵大败,孟获死命冲出重围。然而前边路狭山陡,后边追兵渐近,孟获只得丢下马匹爬山:紧跟着又是一阵鼓声,埋伏在这里的魏延带领500人冲杀了出来,结果毫不费劲儿就活捉了孟获。
孟获被押到大帐里,诸葛亮问:“现在你被活捉了,有何话说?”孟获说:“是因为山路狭陡才被捉住的。”诸葛亮道:“你要是不服气,我放你回去如何?”孟获答得倒也干脆:“你要是放了我,我重整兵马,和你决一雌雄,那时再当了俘虏,我就服了。”诸葛亮立即让人给孟获解开绑绳,放他回去。
孟获回寨以后,派他手下的两个曾被俘虏后又放回的洞主出战,但他们又打了败仗。孟获说他俩是故意用败阵来报答诸葛亮,把他们痛打了100军棍。这两人一怒之下,带了100多个放回的南兵,冲进孟获的营帐,把喝醉了的孟获绑了起来,献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笑着对孟获说:“你曾经说过,再当俘虏就服了,现在还有什么话说?”孟获振振有词地说:“这不是你的能耐,是我手下人自相残杀,这怎么能让我心服呢?”诸葛亮见他不服,就又放了他。就这样提了放,放了捉,前后捉了孟获七次。
到了第七次擒住孟获时,诸葛亮也不和孟获说话,只是给他解了绑,送到邻帐饮酒压惊,然后派人对孟获说:“丞相不好意思见你了,让我放你回去,准备再战。”孟获听了这话,流下了眼泪,他对左右说:“丞相七擒七纵,从古至今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可以说,丞相待我仁至义尽了,我要是再不感谢丞相的恩德,可就太没有羞耻了。”说完来到诸葛亮面前,跪倒在地上说:“丞相天威,南人永远不再造反了。”诸葛亮当场封孟获永远为南人洞主,蜀兵占领之地,全部退还。孟获及家人感恩不尽,欢天喜地地回去了,诸葛亮便率领大军回到成都。
从那以后,诸葛亮解除了后顾之忧,一心一意为北伐中原做准备。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不久,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叛。宋太祖亲自出征平定了叛乱。
经过这件事之后,宋太祖心里总感到不安稳。有一次,他单独找来赵普,对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接连更换了五个朝代,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死于非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病症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假如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就会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几天后,宋太祖在宫里设宴,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聊天喝酒。
宋太祖趁酒酣耳热之际,命令身边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请大家喝于之后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今天这个样子,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多难心事,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你们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睡过一夜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很吃惊,连忙问这是什么原因。
宋太祖说:“这不是明摆着吗?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人听宋太祖这么一说,都惊慌失措,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天下已经太平无事了,谁还敢对陛下不忠呢?”
宋太祖摆摆手说:“你们几位我是信得过的,只怕你们的部下当中,有人贪图富贵,往你们身上披黄袍,你们想不干,恐怕也不行吧?”
石守信等听宋太祖这么说,顿时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流着泪说:“我们都是粗心人,想得不周到,请陛下给我们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给朝廷,去地方做个闲官,置些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平平安安地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一齐说:“陛下为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第二天,石守信等大臣一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准许,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每人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的意思)。
后来,宋太祖又收回了地方将领的兵权,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组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指挥;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这些措施出台实行后,新建立的北宋王朝稳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