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听了挺高兴,便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了考察舜,又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舜的后母和弟弟见了非常妒忌,便和瞽叟一起用计想暗害舜。
有一次,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仓顶。当舜沿梯子爬上仓顶时,瞽叟就在下面放了一把火,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下来,却发现梯子已经被人拿走了。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一样张开翅膀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安然无恙地落在地上。
瞽叟和象不甘心失败,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上面向井里扔石头,想把舜埋在井里面。但是舜下井后,在井边挖出一个通道,从通道中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从此以后,瞽叟和象不敢再暗害舜了。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
尧听了大家的介绍后,又对舜进行了一番考察,认为舜确是个众望所归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方式,历史上称为“禅让”。
舜担任首领后,又俭朴,又勤劳,跟老百姓一起参加劳动,大家都信任他。过了几年,尧死了,舜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来担任,但是遭到众人的一致反对。舜才正式成为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大禹治水
在尧担任首领期间,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良田沃土,房屋牲畜,都被淹没。这时居住在崇地的一个名叫鲧的部落首领,奉了尧的命令去治理洪水。鲧用了将近九年的时间治理洪水,不仅没有制服洪水,反而使洪水闹得更大、更凶了。鲧只知道筑造堤坝挡住洪水,却不知道疏通河道,后来,堤坝被洪水冲垮了,灾情便越来越严重。
舜接替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后,发现鲧的工作失职,便杀了鲧,并让鲧的儿子大禹去治理洪水。大禹吸取了他父亲的经验教训,采取了疏导的办法,带领百姓开渠排水,疏通江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
传说在大禹治水的十三年当中,他曾经有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而不入。他一直想着老百姓仍在遭受洪水的祸害,庄稼被淹,房子被毁,于是,三次经过家门都顾不上进去探望家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大禹终于治理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为社会的安定、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部落联盟首领。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就被舜选定为自己的继承人。因此,在舜死后,大禹便继任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后来,大禹命人铸造了象征九州和平的九鼎。这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出现了剩余,那些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权力,将剩余产品据为已有,以公有制形式存在的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大禹死后,被大禹选定的继承人东夷首领伯益拒不接受。后来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便拥戴禹的儿子启为部落联盟首领。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从此开创了子继父位的世袭制度。
后羿射日
夏启成为国王以后,有一个叫有扈氏的部落不服他的管制,起兵反抗。于是,启和有扈氏的部落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最后,启把有扈氏打败了,把抓来的俘虏罚做奴隶。其他部落看到这种情形,就再也没有人反抗了。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做了君主。太康是个不管政事,昏庸无能的人。他只有一个爱好,那就是打猎。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他越打越起劲,一去竟然一百天没回家。
这时,在黄河下游有个夷族,部落首领名叫后羿,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这是个夺取夏王权力的机会,就亲自带兵把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归来时,发现洛水北岸排满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归路。无奈之下,太康只好流亡在洛水南面。当时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而他自己却操纵了国家的权力。
后羿的射箭技能非常出众,他射出的箭百发百中。有一个关于后羿的神话,说古时候天空中原有十个太阳,把地面烤得像焦炭似的,致使庄稼颗粒无收。大家请后羿想法子,后羿搭弓射箭,“嗖嗖”地几下,将天空中的九个太阳射了下来,只留下一个太阳。从此,地面上气候适宜,不再闹干旱了。
后羿原本是仲康的助手。仲康死后,他赶走了仲康的儿子相,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后羿和太康一样,整天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处理。寒浞瞒着后羿,笼络人心。有一天,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暗地里派人把他杀死。
后羿一死,寒浞便夺了王位,他担心夏族再跟他争夺王位,便杀死了被后羿赶走的相。
那时候,相的妻子已经怀了孕,为了保住自己和胎儿的命,相的妻子迫不得已,从墙洞里爬了出去,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后来生下了儿子少康。
少康长大以后,给姥姥家饲养牲口。寒浞又派人抓他,他就逃到舜的后代有虞氏部落里。
少康从小在艰难的环境中锻炼成长,学会了许多本领。他从有虞氏部落中招收人马,逐渐有了自己的队伍;后来,又依靠一批忠于夏朝的大臣、部落的支持,少康终于打败了寒浞,把王位夺了回来。
夏朝从太康到少康,中间大约有一百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国家一直处于混战状态。少康执政后,国力才逐渐恢复过来。历史上称作“少康中兴”。
少康虽然消灭了寒浞,可是夷族和夏朝之间的斗争仍在继续。夷族人中出了很多好射手,他们的弓箭技艺十分精湛。后来少康的儿子帝杼即位,发明了一种可以避箭的护身衣,叫做“甲”,靠这种护身衣,夏终于战胜了夷族,夏的势力范围又扩大了。
三顾茅庐
当曹操扫除北方残余势力的时在荆州依附刘表门下的刘备,正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四处请人才,为自己出谋划策。在投奔他的人中,有个名士叫徐庶,刘备非常赏识他的才智,便拜他为军师。
有一天,徐庶对刘备说道:“在襄阳城外20里的隆中,有一位奇士,您为什么不去请他来辅助呢?这位奇士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人称‘卧龙’”。
刘备听到有这样的贤才,非常高兴,便决定亲自去拜访诸葛亮。第二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启程前往隆中。
刘备一行三人来到隆中卧龙岗,找到了诸葛亮居住的几间茅草房。刘备下马亲自去叩柴门,一位小僮出来开门,刘备自报姓名,说明了来意。小僮告诉他们:“先生不在家,一早就出门了。”
几天以后,刘备听说诸葛亮已经回来了,忙让备马,再次前往。时值隆冬,寒风刺骨。他们三人顶风冒雪,非常艰难地走到卧龙岗。当他们来到诸葛亮家,才知道诸葛亮又和朋友们出门了。刘备只好给诸葛亮留下一封信,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刘备回到新野之后,一心想着诸葛亮的事,时常派人去隆中打听消息,准备再去拜谒孔明。三个人第三次去隆中时,为了表示尊敬,刘备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地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时,碰巧诸葛亮在草堂中酣睡未醒。刘备不愿打扰他,就让关张两人在柴门外等着,自己轻轻人内,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阶下等候。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所打动,他根据自己多年来研究时势政治的心得体会,向刘备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政治见解,提出了实现统一的战略方针。他说:“现在曹操打败了袁绍,拥有百万兵马,又借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很难用武力与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那里地势险要,民心顺服,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劳,也不可以与他争胜负,但可以与他结成联盟。”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分地区)的形势,认为如果能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机会成熟,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功业可成,汉室可兴。
刘备听完诸葛亮的讲述,茅塞顿开。他赶忙站起来,拱手谢道:“先生的一席话,让我如拨开云雾而后见青天。”刘备从诸葛亮的分析中看到了自己广阔的政治前景,于是再三拜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见刘备这样真诚地恳求,也就高高兴兴地跟刘备到新野去了。
从那时起,年仅27岁的诸葛亮用他的全部智慧和才能帮助刘备实现政治抱负,建立大业。从此,刘备才真正拉开了称霸一方的序幕。
烽火戏诸侯
周宣王在公元前781年死了,太子宫涅即位,这就是周幽王。周幽王又是一个昏君,只知吃喝玩乐,不理政事。
幽王继位的第二年,泾、渭、洛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动荡不安的政局日益加剧。
周幽王不仅残暴昏庸,而且沉迷女色。他整日派人四处寻找美女。有一个叫褒珦的大臣,劝谏幽王节制享受,幽王不仅不听,反而把褒珦判了罪。
褒珦被关入监狱三年,褒族人十分焦急,他们想了各种办法,解救褒珦。有人说,用珍宝赎罪;也有人说,找个美女送去,替褒珦赎罪。
后来,褒珦家人将褒姒进献给周幽王。周幽王一见褒姒貌若天仙,马上就把褒珦释放了。从此,幽王整天与褒姒在后宫饮酒作乐,将朝政抛在脑后。
然而,幽王虽然宠爱褒姒,但褒姒性格内向,不喜笑颜,任凭幽王想尽一切办法讨她欢心,褒姒都笑不出来。
有一天,幽王忽然心血来潮,让人在宫外贴一个布告:有谁能逗王妃娘娘笑一次,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奸臣虢石父得知后,马上向幽王献计,用“烽火戏诸侯”的玩笑来博取褒姒一笑。烽火是古代军情危急时的报警信号,周王朝在骊山上建有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便有一座,专门用来防备西戎的进攻。一旦西戎来犯,烽火台上的烽火会像接力棒一样点燃,一个地点一个地点传下去,附近的诸侯远远见了就会发兵来救援。
第二天,幽王兴致勃勃携爱妃褒姒上了骊山,他们白天在骊山吃喝玩乐,到了晚上,让士兵把烽火台的烽火点了起来。附近的诸侯一见黑烟滚滚的烽火狼烟,以为西戎兵打来了,立即率兵来援。赶到时,却不见西戎兵的影子,只听见山上丝竹管弦之声。这时虢石父从山上下来说,大家辛苦了,这里没有什么事,大王和王妃放烟火不过想取个乐,你们回去吧!
诸侯们从老远跑来,却被幽王耍乐一番,一个个气得肺都要炸了,掉转马头就走。褒姒在山上,借着火光看到诸侯们气愤、狼狈的样子,真的笑了一下。幽王瞧见了她这一笑,不由得心花怒放,马上赏给虢石父一千两金子。
幽王自宠幸褒姒以后,被她迷得颠三倒四。竟然废掉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后来,西戎兵来犯,幽王下令点起烽火求援,结果各路诸侯对上次的羞辱记忆犹新,加上对幽王昏庸乱政的不满,连一个救兵也没有派。
西戎兵很快攻破周都镐京,把逃到骊山脚下的幽王和伯服杀了,又把美貌的褒姒抢走了。
幽王死后,申侯、鲁侯和许文公在申国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王,这就是周平王。平王后来回到镐京,看到镐京已被蛮族犬戎人破坏得面目全非,只好于公元前770年,东迁至洛邑。历史上把周朝定都镐京的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之后,称为东周。
卧薪尝胆
晋国在邺打了败仗,霸业开始衰落。楚国渐渐强盛起来。此后,晋、霸,各不相让。后来,经宋国调停才罢兵讲和。
在中原局势渐趋平静的时候,南方的吴、越争霸开始了。吴国的国王赶进屋中,换上囚衣,去做喂马的苦役。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叫勾践牵马,叫范蠡伏在地上当马镫。
这样过了两年,勾践在吴国吃尽了苦头。文种又给伯嚭送去珍宝美女,请他在夫差面前进言放回勾践。夫差对伯嚭一向唯命是听,又觉得勾践这两年的表现的确是真心归顺了他,也就微笑点头了。
勾践回到越国后,发誓要报仇雪耻。他号召全国上下艰苦奋斗。他自己身穿粗布衣服,不吃肉食,住在简陋的屋手里,把席子撤去,用柴草作褥子;在吃饭的地方悬挂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先尝一尝苦胆,然后大喊一声:“勾践,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不断激励自己,振作精神。这就是“卧薪尝胆”故事的由来。
面对越强吴弱的发展态势,伍子胥忧心如焚,他对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与百姓同甘共苦。”夫差不仅不听,反而疏远了伍子胥。又过了两年,夫差带兵进攻齐国,得胜而归。文武官员全说恭维话,只有伍子胥在夫差面前批评说:“这次进攻齐国,只能算是一次小胜利。如果越国不灭,才是心腹大患。”吴王夫差大怒,赐伍子胥一把宝剑,令他自杀了。
不久,勾践留下文种处理朝政,自己与范蠡率精兵5万袭击吴国,打败吴国守军,杀了吴国太子。
公元前473年,勾践再次进攻吴国,把夫差包围在姑苏山上。
随后,越军消灭了吴军。勾践封给夫差一块地方--甬东,在会稽东边的一个海岛。夫差痛悔自己相信伯豁之言,而忠言却听不进去,于是他以布蒙面,伏剑自杀了。勾践以国王的礼节埋葬了夫差,又诛杀了伯嚭。
吴越战争是春秋时期的尾声。到了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了。
退避三舍
晋文公即位以后,治理内政,发展经济,晋国又渐渐强盛起来。
这时候,逃往郑国的周朝天子周襄王派人到晋国讨救兵。原来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取了周襄王的王位。
晋文公马上发兵攻打狄人,狄人大败,晋文公又杀了太叔带和拥护他的一帮人,护送天子重返京城。
过了两年,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又来向晋国求救,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同意出兵救援宋国,扶助有困难的国家,以建立霸业。
晋文公知道,要拥有中原霸主的地位,就得打败楚国。他便组建了三路大军,浩浩荡荡地去救援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先后攻克了归附楚国的曹国和卫国,俘虏了两国国君。
楚成王并没有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下令派大将成得臣退兵。
成得臣先派人要求晋军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条件是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做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这两个国家不讲道义倒先来跟楚国绝交。气得他率领全军直奔晋军大营。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这种做法让许多晋军将领费解。
狐偃解释说,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许过愿:万一两国交战,晋国会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信守这个诺言啊。
晋军向后撤了90里才停下来,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布置好了阵势。
楚国一些将领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追击。可是成得臣不肯作罢,一口气追到城濮,跟晋军对峙起来。
大战刚一展开,晋国的将领便用两面大旗,指挥队伍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树枝,使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