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文化未解之谜
4561500000021

第21章 文学悬案(4)

但是,有的学者并不认同顾先生关于唐代以来孟姜女故事是由春秋时杞梁之妻演化而来的观点。中国学者路工认为,杞梁妻和孟姜女哭倒长城这两个故事在内容上根本不同秦长城示意图,其主人公也有许多差异。我们没有理由说孟姜女故事是从《左传》的杞梁妻故事发展来的。我们知道形成孟姜女故事的主要原因,它反映了战争和劳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长城从春秋战国到明代,一直不停止地修建增补,所以每一朝里民间都可能产生像孟姜女这样的故事。“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是经过千万人民集体创作的,表达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寄托了他们的悲愤与无奈。

苏联汉学家鲍·李福清也认为孟姜女的传说与杞梁之妻的传说无关,在1961年出版的《万里长城的传说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体裁问题》一书中还指出,顾颉刚在分析各种有关孟姜女的作品时,并没有把民间文学创作与人民的生活联系起来。顾颉刚认为孟姜女传说起源于古籍资料,这一结论是不能令人同意的。孟姜女传说事实上是在民间产生的,后来才笔之于书,而由于各种具体的历史条件,它的情节才发生了变化。孟姜女传说的记录最早见于唐代的《同贤记》。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情节,最直接、最早见于文献是在唐人所留《凋玉集》转载的《同贤记》。《同贤记》把孟姜女故事的时代背景,设定于秦始皇修筑长城,男主角名叫杞良,是筑城戍守的士兵,因不想再受修筑长城的劳累之苦而决定出逃,但是被人发现了,杞良在仓皇中逃进孟家后园,正好撞到孟家的女儿孟仲姿洗澡。孟仲姿羞愧至极,为了名誉和清白,只好和杞良结婚,二人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不久后,杞良回到工地,惨遭不幸被打死,他的遗骸被筑在城中,仲姿悲痛欲绝,放声大哭,将长城哭倒。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孟姜女传说与武士杞梁之妻的传说无关。所以我们研究的时候,不能机械地拿历史上的人物、事实,对照传说故事中的人物、事实,以证明真实不真实。

孟姜女的故事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文人的共同创作,以至到今天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版本,男女主角的姓名、身世、故事细节、哭城地点,都有不同的说法。究竟哪种说法最有说服力,学者们还在争论,目前还难以达成共识。

桃花源究竟在何处

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出自我国屈原以后的又一伟大诗人、晋宋时代杰出的诗词散文大作家陶渊明的手笔。它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桃花源记》就是他亲笔绘出的理想社会图:环境优美,怡然自乐。在这样的理想社会,没有君主,没有战乱,没有贫穷,没有欺诈。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过着自食其力、康乐幸福的生活。一千六百多年来,这篇不足400字的《桃花源记》,不知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可在现实生活中,怎么也寻她不到。“桃花源”究竟是纯属虚构,是东方的乌托邦,还是有它真实的原型呢?它的原型又在哪里呢?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原籍江州浔阳紫桑栗里(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10公里)人。他生于一个没落了的官僚世家。曾祖陶侃,封长沙公,赠大司马。祖父陶茂是武昌太守。母孟氏,是陶侃的外孙女。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陶渊明白幼聪明好学。史称“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义熙十四年(418),刘裕杀晋安帝,立恭帝,朝廷大权全归刘裕。为了笼络人心,任陶渊明为着作佐郎,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厌倦了官场上尔虞我诈的生活,无心恋政,说自己有病而不赴任,于是有了“陶征土”之称。公元420年,刘裕称帝,国号宋,改元永初,废晋恭帝,晋朝灭亡。第二年,恭帝被刘裕杀死。就在宋永初元年前后,陶渊明写下了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诗并序》。

湖南的桃源县被大多数人称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俯临沅水,背倚青山,景色绮丽,松竹垂阴,千百年来,吸引无数骚人墨客前去寻访、探幽,留下千古佳话以及墨宝遗迹。目前有神话故乡桃仙岭、道教圣地桃源山、福地洞天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个景区近百个景点。桃源地域东汉时置县,名沅南县,属武陵郡。隋开始直到唐和五代,撤县而成为武陵县的一部分。宋太祖乾德元年(963),朝廷发出了分拆武陵县的政令,转运使张咏根在实地考察后,建议置桃源县。历史悠久的“桃花源”,是中国古代四大道教圣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四十六福地”的美誉。它以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而举世闻名。当地的人们用陶渊明的诗文命名在此修建了观、祠、亭、洲,比如桃花观、集贤祠,蹑风亭、缆船洲等。不少学者认为陶渊明描绘的那幅美好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不是他的臆想和虚构,而是桃源县实在的生活。

也有学者认为《桃花源记》是当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生活的写真,那时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已出现了自耕农的私有制,但由于生产力还比较低,剩余产品也比较少,还产生不了突出的富户和显贵人物,所以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社会现象。除了陶渊明对此有记载外,另一个东晋文人在他的着作中也提到了这个“世外桃源”。此外,武陵的苗族人民素有对桃树的崇拜以及有客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习俗等等,这些都能说明陶渊明所说的桃花源就是指湖南武陵地区的苗家社会。

在今天的连云港市区也有两个武陵的地名:一个是《魏书》中记载的武陵郡,遗迹犹存,在赣榆县的沙河城子村;另一个是云台山脉的宿城西山麓,至今留有武陵古邑的地名。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北云台山东南侧的宿城山凹,三面环山,山川秀丽,景物清幽,除了翻越虎口岭,与外界无路可通。宿城区山雄水秀、风光旖旎,春生奇花瑞草,秋染五色层林,左映清流激湍,右带茂林修竹,还有悟正庵的千年银杏、保驾山的苍松掩映、滴水崖的漱玉喷珠、枫树湾的飞金流丹等人间奇景,四时好花常开,八节鲜果不绝。陶渊明确实曾经到过这个地方,他在着名的《饮酒诗》中写道:“在昔曾远游,直道东海隅”。根据地理志的记载,陶渊明所说的“远游”,正是指处于东海一角的宿城高公岛之行。而且,宿城山的地理方位与人口,与《桃花源记》中的记载相吻合。南唐诗人李中早就在他写的“犹怜陶靖节,诗酒每相亲”诗句里发出了与陶渊明同样的感慨--看到秀丽的渔村,鲜美的芳草,一径通幽的石峡小口,只想忘记世间烦恼,常住于此。苏东坡知道陶渊明是游过宿城山的,他也曾模仿陶渊明写过这样的诗篇:“我昔登远山,出日观苍凉,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陶渊明的后裔陶澍向道光帝讲述高公岛、宿城一带的太平景象时,把它们说成是与桃花源无异的人间仙境。后来,他还在宿城法起寺旁建起了“晋镇军参军陶靖节先生祠堂”,还仿照陶渊明故居的特点,在门前植柳栽桃。于是昔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宿城山水,如今已出入通达,一片繁华景象。

桃花源究竟只是陶渊明失望于现实中的理想,一个激起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美丽的梦幻,还是真的曾经有一个那样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现在还是一个无法解答的谜。

谁是《金瓶梅》的真正作者

《金瓶梅》是一部惊世奇书,也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还被清代小说点评家张竹坡誉为“第一奇书”。它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节引出以西门庆为主角的一段市井生活,借宋代的人物暴露明代社会的腐败。一般认为书名是以西门庆三个重要女人名字中的各一个字拼凑成的。“金”指潘金莲,“瓶”指李瓶儿,“梅”指庞春梅。这本书思想内容丰富、艺术手法娴熟,但是它问世时,作者并没有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所以学者们对它的作者问题始终抱有很大的兴趣,以至《金瓶梅》的作者到底是谁,迄今仍然无定论。

《金瓶梅》的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但其真名实姓考证至今并无定论,作者是何方人氏也说法不一。因为作者声称写的是山东地面的人和事,署名中又有“兰陵”字眼,加之作品用语基本上是北方话,所以多认为是山东人。有的研究者认为作者是李开先。李开先是山东人,嘉靖进士,40岁罢官回家,他的身世、生平和对词曲等市井文学的极深的爱好和修养与前人对《金瓶梅》的说法不谋而合;作品本身也证明它同李开先关系密切;李开先的作品《宝剑记》也是用《水浒》的故事,把《金瓶梅》和李开先的《宝剑记》作比较,就会发现不少相同之处。所以《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样,都是在民间艺人中长期流传之后,经作家个人写定的,而这个写定者就是李开先。还有人认为作者是另一个山东人贾三近,他是嘉靖、万历年间大文学家,因为《金瓶梅》一书从头到尾贯穿了大量的峄县人仅用的方言俚语,峄古称兰陵,从贾三近的生平事迹,以及宦游处所、人生经历、嗜好、着作目录等方面看,他是最接近“兰陵笑笑生”的一个人。

最流行的看法则认为,嘉靖年间的大文学家王世贞是《金瓶梅》的作者。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燕州山人,是南京刑部尚书,也是明代着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才学富赡,文名满天下,与李攀龙、谢榛等合称为“后七子”。在前后七子中最博学多才。李攀龙去世后,他独领文坛20年。《明史》称他“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

他为官清正,不附权贵。东林党杨继盛被严嵩陷害下狱,他经常送汤药,又代杨妻草疏。杨被害后,他为杨殓葬;父亲被严嵩陷害,他做长诗《袁江流钤山冈》和《太保歌》等,揭露严嵩父子的罪恶。他精于吏治,乐于提拔有才识主人,衣食寒士,不与权奸同流合污,受时人推重。

据说他作《金瓶梅》是想为父报仇,王世贞的父亲因献《清明上河图》的赝品,被人识破,因而得罪权臣严嵩和严世藩父子,最后被残害致死。王世贞为报父仇,特作小说《金瓶梅》献给严世藩投其所好。书的内容隐射严嵩父子,揭露他们的种种丑行,而书上又涂有毒药,当严世藩读完此书后就中毒而死了。

但是着名学者吴晗率先对这个观点提出质疑,他查阅了大量的正史、野史、笔记,以翔实的史料作为依据,推翻了前人据以立论的主要依据--《清明上河图》与王世贞家族的关系,得出历史上的王世贞之父并不是因为献假图被害,严世藩也不是因为中毒而身亡的结论,否定了《金瓶梅》为王世贞所作的传统看法。吴晗还从书中大量运用的“山东方言”这一点来看,认为王世贞虽然在山东做过三年官,但是要像本地人一样用方言写出这样的巨着是不可能的。他还明确指出,《金瓶梅》应为万历十年至三十年的作品,作者绝不可能是王世贞。有不少研究者也撰文支持吴晗的观点。

20世纪80年代,国内开始有语言学家发表文章对作者的山东籍贯表示怀疑,理由是作品中有不少用语是当今山东方言所没有的,反而在吴方言区经常用到,于是大胆设想作者有可能是吴方言区人。30年代时,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就曾提出《金瓶梅》作者是徐渭这一说法,在60多年后的今天却被绍兴文理学院讲师潘承玉新近出版的《金瓶梅新证》给证实了。

潘承玉的《金瓶梅新证》首先从时代背景推断《金瓶梅》成书时代为明嘉靖末延续至万历十七年稍后,而这正与徐渭的生活时代相吻合。从地理原型、风俗、方言等诸角度多层面来看,小说与绍兴文化也有很深刻的联系,根据《金瓶梅》是一部“借宋喻明”、“借蔡讽严(嵩)”之作的定论,指出当时正是绍兴形成了全国第一个反严潮流,披露了徐渭与陶望龄以及沈炼为代表的一大批“反严乡贤”鲜为人知的史实,从沈炼正是被严嵩迫害致死,断言徐渭是因感于乡风,感于沈炼的冤死愤慨而作《金瓶梅》。另外,徐渭在晚年曾暗示过他花40年心血而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而《金瓶梅》的措辞用语、文风都与徐渭十分吻合。另外,从作者写作《金瓶梅》的特殊心态,也跟徐渭的遭际一脉相承。

中国古典文学名着《金瓶梅》问世四百多年来,作者究竟是谁?创作背景怎样?笑笑生究竟是何人,还是一个未解的谜,这一连串疑问仍像重重迷雾笼罩,等待后人的解答。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精品之作,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小说通过梁山英雄从个人复仇到集体反抗而最终又失败的悲壮历程,塑造了农民起义的众多英雄形象,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歌颂了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人物,揭示了封建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和起义产生、失败的社会根源。其中的宋江、鲁智深,林冲、武松等梁山好汉,流传了几百年,家喻户晓。

但是,它的作者是不是施耐庵呢?

《水浒传》的故事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一次农民起义,历史上确实有宋江等36人起义反抗北宋朝廷一事,起义给了当朝统治者沉重的打击,但最后还是失败了。《徽宗本纪》和《张叔夜传》等文献都记载了此事。后来这个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而且不断丰富与充实,在南宋时被民间的说话艺人用说话的形式继续传播,到了宋末元初时,就被人写入了《大宋宣和遗事》话本,到了元代,戏剧艺术空前繁荣,当时杂剧表演中就有《水浒》戏,百回本《水浒传》的问世是在元末明初,从民间口头流传到说话艺人话本再到文人的加工创造而成,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然而这项再创造、再加工的工作难度非常大,它的完成者究竟是谁,学术界目前还有很大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