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民俗风情过于活跃,也许是民俗风情魅力无穷,我们无法用框框完全框住它们。
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我们的心情又开始上路,开始探寻我们永远的民俗风情。
元宵灯节起源之谜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节日--元宵节,又俗称“灯节”。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亲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赏,出游嬉闹。唐、宋、明、清时,元宵灯节成了年节中重要的民众娱乐活动。墨客骚人,常常吟诗作画,为节日增添雅兴。今天,元宵放灯、观灯,仍是中国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俗娱乐活动,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人们喜欢元宵灯节,可它究竟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一种意见认为元宵灯节形成于唐代。另一种意见认为元宵灯节是汉代流传下来的。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元宵节源于释道的宗教活动。
关于灯节的起源,民间传说更是纷纭不一。有的传说,隋炀帝色迷心窍,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过,假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现繁星满地的奇迹,才可成婚。隋炀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户燃灯火,违令者斩。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楼见满地都是灯火,误以为真是繁星落地,纵身投河自尽。为了纪念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民间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灯火。有的传说,灯节源于汉武帝。因为当时宫女元宵正月过后思念家中父母,宫深禁严,怎么外出相见呢?足智多谋的东方朔得知后很同情,便设计成全她们。他先散布谣言,说火神君将派人火烧定安城,使城里宫内一片恐慌,后又向武帝献计,十五日晚上宫廷内人员一律外出避灾,满城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好像满城大火,以骗过天上观望监视的火神。武帝允诺,宫女们元宵遂趁机与家人相会。从此,每逢正月十五都要放灯。还有的传说,元宵灯会源于民间的“放哨火”等农事习惯。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即将来临,各地农民忙于备耕等工作。一些地区的农民就在这天晚上到地里把枯枝杂草拢在一起,放火烧掉,以除虫害。
中秋节来历之谜
“十分明月五分秋”,这是古人“中秋夜吟”的佳句。确实,中秋之夜,青天碧海,皓月当空,银光万里;人们赏明月,吃月饼,家家团聚度佳节。这一风俗,我国由来已久。那么,中秋节缘何而起?它的来历演变如何?诸家说法不同,主要有几种:一、“唐明皇游月宫”说。唐代《开元遗事》上记载:中秋夕,唐明皇与杨贵妃临太液池望月。官民效仿,形成了中秋赏月的习俗。二、“嫦娥奔月”说。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汉朝刘安《淮南子·览冥篇》中发展为“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后来张衡在《灵宪》一书中进一步把嫦娥说成了后羿之妻,偷吃了丈夫的不死药后,轻身飞月,变成蟾蜍(癞蛤蟆),笔下似有贬义。到了六朝后,人们对嫦娥奔月寄以同情,说她登上了天帝的后庭,十分寂寞。所以在唐代已开始将八月十五日夜的赏月改称祭月,盼思嫦娥回归人间。到了宋代,中秋被定为节日,祭月更为盛行。三、“时令节气”说。近人考证,“中秋”一词,始见于春秋末年《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署;中秋夜,迎寒亦如云。”同时,《礼记》也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这“夕月”即是拜月,可见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已有拜月、祭月之俗。到了魏晋,开始普及民间赏月。
月饼起源之谜
关于中秋月饼的起源,历史上也有不同说法。早在北宋苏东坡的笔下,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他又在登无锡惠山一诗中说:“独携天上小圆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也有关于“月饼”的记载,但是仍不普遍。到了明代,月饼才成了中秋赏月的佳品。到了清代,月饼更为盛行。《燕京岁时记·月饼》记道:“中秋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这些记载都说明月饼因祭月需要而产生,又取月圆之意为团圆饼。但是在我国民间还流传着另一说法:元朝末年,官府腐败黑暗,民不聊生,妻离子散,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一年中秋节前,泰州人张士诚,暗中串联,把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等纸条,藏在小圆饼内互相传送,到了中秋晚上,家家吃圆饼,举行民族大起义,推翻了元朝统治者。从此人们每年中秋节吃月饼,既纪念张士诚的功勋,又表达家家团圆的良好愿望。
“桃花源”之谜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他那篇千古名作《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安乐的理想社会,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源风光尤其令人神往和称羡。但也有人指责桃花源是根本不存在的“乌托邦”。“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目前还是一个难解的谜。
桃源县和苗家寨
湖南桃源县西南15千米的水溪,俯临沅水,背倚青山,松竹垂阴,景色绮丽,被人称作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唐、宋、元、明都在此建有寺观、殿宇,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又重修了“渊明祠”。并顺着山势以陶渊明的诗文命名建造了观、祠、亭、洲,诸如“桃花观”、“探月亭”、“水源亭”等。刘自齐在《(桃花源记)与湘西苗族》一文中认为:“《桃花源记》所描绘的那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美好的社会生活图景,并非是作者的凭空虚构,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切切实实的当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写真。”同时,其他如武陵地区苗族人民素有对桃树的崇拜以及见客人“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风俗等,都能说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指武陵地区的苗家社会。然而,除了桃源县或苗家寨被大诗人陶渊明选作《桃花源记》原型的现实境地外,还有没有其他地方呢?
宿城山
古代海州即今连云港市地区有两个武陵的地名:一个是载入《魏书》的“武陵郡”,故城遗迹犹存,在今赣榆县沙河城子村;一个是云台山脉的宿城山西麓,至今保留有武陵古邑的地名。江苏连云港的宿城山凹,三面环山,一面向海,除了翻越虎口岭,与外界无路可通。这样一个僻在“东海隅”的天然巧成的“坞壁”堡垒,中间却是一片坦荡美丽的川原,山畔竺篁摇曳,地名大竹国。这样的世外乐土,与诗人在文中描绘的景色十分相似。更重要的是:诗人陶渊明曾亲自到过这个地方,他在着名的《饮酒诗》里写道:“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南唐诗人李中早就意识到陶渊明到过宿城山;苏东坡也知道陶渊明吟咏过宿城山。
“杏花村”之谜
每年二三月间,当那一树树杏花含苞欲放或纷纷盛开之时,一些迁客骚人文士博学者,难免会想到杜牧的《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然而,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在何处呢?数百年来,众说纷纭,近数年来,争论尤烈。近年来报纸杂志上多认为:杏花村是在山西省汾阳县。理由是相传自南北朝以来,汾阳即以产酒着名;天下杏花村之多难以胜数,而有这般名酒的杏花村确实独在汾阳。但缪钺编着的《杜牧年谱》中指出:关于杜牧的生平事迹.每年行动,历历可考,却没有他到过并州(唐代并州相当于今山西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地区。开元中改为太原府)和边塞的记载:故杜牧“借问”酒家,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就不可能在山西省的汾阳县了。
另一种说法,认为杏花村在安徽贵池县城西。理由是杜牧在会昌四年(844年)九月由黄州刺史迁池州刺史(唐池州治所秋浦县在今安徽贵池)整整两年;并且贵池县城西有杏花村,素产名酒。所以清人郎遂写了《贵池县杏花村志》,将杜诗《杏花村》收入;后来《江南通志》亦将该诗收入,并言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在贵池。但细细体味杜诗后,疑窦也便接连而来:一是假如杜牧是在赴池州做官的路上,即会昌四年九月作此诗,离清明时节尚远,何以会提及路上的断魂之人呢?二是假如杜牧是在池州为官时所写,从会昌四年九月至第二年的清明时节,近半年之久,这位嗜酒的大诗人难道不知城西数里的杏花村有好酒卖吗?焉有向牧童“借问”之理呢?三是杜牧在贵池为官,要吃杏花村酒,自有当差的服侍,怎么兀自寻觅酒店?因此,贵池说也有问题。看来,杜牧诗中的杏花村是确有无疑的,但杜牧究竟写的是哪个杏花村呢?这的确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谜。
“天涯海角”之谜
人们平时所说的“天涯海角”原泛指僻远的地方。历代封建王朝往往把被贬谪的官吏流放到“天涯海角”之地。古代诗人也喜用“天涯海角”抒发情感:唐代王勃在《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居易《春生》诗中有“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的着名诗句。究竟“天涯海角”在什么地方,人们都怀有特别大的兴趣,而今天却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海南崖县
一种看法认为“天涯海角”就是在海南崖县(今三亚市)。《人民画报》1980年第3期在介绍海南岛风光时说:“相传海边石上‘天涯’两字为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贬谪海南时所题,现已被辟为‘天涯海角’游览区。”认同此说的还认为“由于崖县在古代交通十分闭塞……宋代着名的文学家苏东坡曾被流放到这里,现在这里还保留有苏公祠,祠内有苏东坡的石刻像和数块墨迹碑等”。张子桢主编《中国地理知识》在《“天涯海角”在什么地方》一文中说:“我国确有‘天涯海角’这个地方,就在海南岛南端,马岭附近的一个美丽的海湾处,现已辟为‘天涯海角’游览区。这里东距崖县所在地--三亚26千米,西距崖城(原崖县旧址)22千米。在一片怪石中,有两块嶙峋的巨石,一个上凿‘天涯’,另一个上刻‘海角’,两相对峙,蔚为壮观。”
并非专指崖县
另一种看法认为“天涯海角”不只一处,并非专指崖县。据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一记载:钦州(今广西灵山)有天涯亭,廉州(今广西合浦)有海角亭。“钦远于廉,则天涯之名甚于海角之可悲矣。”可见早在宋代钦、廉二州已有“天涯亭”、“海角亭”,一直保存至明清时期。据史载,“天涯亭”在北宋中期即已得名,而海南崖县的“天涯”、“海角”刻石时代要比钦、廉二州的“天涯亭”、“海角亭”晚得多。关于崖县苏公祠问题,据《宋史·苏轼传》和《苏东坡全集》,苏东坡于绍圣四年旧历七月三十月从惠州抵达儋州,经居三年,于元符三年(100年)旧历六月离开海南北上,次年卒于常州。但没有任何资料证明他曾被流放到崖县,并曾在崖县刻石书写过“天涯”二字。因此,苏公祠之说系张冠李戴。郭沫若曾去“天涯”石刻实地查考,指出“相传为苏东坡所书,但字体殊不类”,其后得见《崖州志》,“既得此资料,因三往天涯海角目验”,“天涯”二字之旁“确有小字依稀可辨”,证明的确为清雍正十一年程哲书刻,与苏东坡无关。
八阵图之谜
八阵图据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阵法。传说它有天、地、风、云、龙、虎、蛇、鸟八个队形,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共八个阵门,按照八卦方位布置,有八八六十四种变化,玄妙莫测。三国时候的诸葛亮就以使用八阵图而着称。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想弄清它的奥妙。各地都有诸葛亮所遗留的八阵图的传说,最着名的是四川奉节的水八阵。它位于长江与梅溪河之间的沙洲上,由64堆石头垒成。石垒高1.67米,十分牢固,经大水冲击也不会改变位置。传说东吴大将陆逊曾被困于阵中,经诸葛亮岳父指点才得以脱身。但据学者考证,这里可能只是用于演习而非实战的地方。另外在奉节白帝城东北和四川新都县都有类似的石垒,但可能都是演习之用。陕西勉县定军山传说也有八阵图,但未能找到遗迹。
军事家们感兴趣的是八阵图究竟是什么。他们认为,八阵图其实是一种兵力的配置和调度手段。所谓天、地、风、云、龙、虎、蛇、鸟,其实是布置在不同方位的八支部队的旗号。每支部队又可分为八个小队,各小队分别担任不同的作战任务,相互配合,首尾左右互相呼应。实战时可能是先由前阵的弓箭手发射弓箭,继之以中间的长兵器手刺杀。最后由短兵器手作近身格斗。这样的阵法能使士兵们有劳有逸,各个战斗单元各司其职,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最大限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但这也只是一种推测,具体的布阵方式在唐代就失传了。
十八般武艺到底指的是什么
十八般武艺又叫十八般武器。但十八般武艺到底是指哪十八般,目前仍众说纷纭,说法不一。最基本的有三种说法。
三种说法
根据旧版《辞海》的解释,十八般武艺是“我国武艺之总称也,相传为战国时孙膑、吴起所遗传,分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锐、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所谓九长九短,是指九种长的兵器和九种短的兵器。这是历代相传的第一种说法。可是,《水浒》第二回描写史进每天请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经过半年,史进的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叉都学得精熟。这和历代相传的十八般武艺有些不同。这是第二种说法。第三种说法是,明代马愈的《马氏日抄》说:“山西李通,行教京师,无人可为敌,遂应募为第一。试其技艺,十八般皆能: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锤、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锦绳套索、十八白打。”明代谢肇涮的《五杂俎》卷五、朱国桢的《涌幢小品》卷十二都从此说,清代褚人获的《坚瓠集》更是完全本于《马氏日抄》。
尚待破解的谜团
究竟哪一种说法更正确而全面,目前还没有定论。三种说法虽有不同,但其中绝大部分的武器都可以理解,只是“白打”是什么却要费点考证。清代周亮工的《闽小记》卷上说:“武艺十八,终以‘白打’。以白打为终,明乎其不持寸铁也。”可见,白打就是赤手空拳的相打,也就是拳术。十八般武艺添上“白打”,自然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所谓武艺也才能更加全备,甚至“白打”还是一切武艺的基础。不过,它并不属于兵器。只能说“武艺”能说“武器”。其实,古代武器中还有弹、匕首、飞镖等等。《通俗文》说:“匕首,剑属。其头类匕,故日匕首,短而便用。”这样,所谓武艺就实在不止十八般,因而这个名称也有问题。怎么会成为“十八般”的,更是一个待破的谜。
中华民族为什叫“华夏”
汉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华夏为主体,融合他族,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漫漫发展的历程中,随着各民族经济文化上互相交流,互相渗透,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华夏民族。“华夏”是中华民族的称号,凡是今天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56个民族,都称之为“华夏民族”。作为一名中国人,常常以称自己是“华夏民族”、“华夏子孙”为荣。尽管我们经常这样自豪地称呼自己,但对于“华夏”的由来,却是很难给出一个定论,作为一个未解之谜,自古至今,有很多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