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探索发现未解之谜
4561300000034

第34章 地球之谜(4)

意大利科学家莱尔雪塔夫,远在20世纪20年代就从爱因斯坦的方程式中,找到了磁引力的确解。莱尔雪塔夫的理论是,在一个由螺线管产生的静态均匀的磁场中,螺线管内形成一个引力场,但要获得这种人工的引力场,磁场必须异常强烈。此后,物理学家麦考恩提出了“磁虫洞”的概念,他认为,极强烈的磁场将扭曲时空而形成虫洞。他提出的虫洞跟莱氏的磁引力极相似,麦考恩说,“莱氏方程的实际意义,就是一个磁虫洞。”他说,若在实验室内用2.5T(特斯拉)的磁场创造出一个虫洞,洞内的曲率半径(这是虫洞尺度的一种量度)约是太阳——天狼星距离(8.7光年)的17倍。欲把这虫洞半径压缩到实验室的尺度,那么所施加的磁场强度要高达10亿T。这远远超过当今人类技术(最大人工磁场约10T)的能力。

不过中子星表面的磁场可达10亿T那里将自发地产生磁虫洞。由于磁引力足以影响光线的运动,这一效应为测出虫洞提供了一种办法。麦考恩说,“在引力场中光线将减慢,若光线通过螺线管,其速度必小于在真空中的速度,从而可在实验室中验证虫洞的存在与否;虫洞内的空间被扭曲得很不自然,以致无法使它保持开通,即使有一时的开通,也只有一瞬间。”

但后来桑恩发现虫洞却能为一种目前尚不熟悉的奇异物质所畅通,原因在于,根据相对论理论,物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对引力作出贡献。一种是我们所熟知的,即物质的质量密度,由于E=m(T,因而也就是单位容积内所含的能量对引力作出贡献;另一种来自物质对周围所施加的压力,就像气体对其容积壁一样。原则上这种压力可正可负。这种压力,若跟锁在物质内的能量相比,一般来说是很小的,但桑恩说,确有一种具有极大负压的物质,它具有一种张力(就像一个拉长的弹簧),而奇异物质明显地具有这种特性。实际上其负压之大已超过了它的能量密度,从而使得奇异物质周围的空间被扭曲得十分奇怪,跟一般物质对空间的扭曲情况比较,正好改变了空间扭曲的“符号”。具体地说,其引力的排斥性超过了吸引力。这样就可能持久地维持着“暴涨真的奇异条件。当量子虫洞和宇宙绳环同时暴涨时,有可能产生宏观的稳定的虫洞。这是由于绳环的迅速膨胀,能保持虫洞的敞开的缘放。

不论是奇异物质虫洞或磁虫洞,只要它们存在于空间,就能从地球上测得它们的明显特征。后来的研究表明,存在这两类虫洞。一类是可通过的“洛伦兹虫洞”(即所谓的奇异物质虫洞,它是一种持久开放的虫洞),另一类是可瞬时通过的“欧几里得虫洞”(即磁虫洞)。天文观测倾向于存在洛伦兹虫洞,该虫洞可以想象为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时光隧道。飞船可以通过它飞往其他宇宙,也可以再飞回来。洛伦兹虫洞的两个开口也可能处在同一个宇宙中。这样的宇宙,从A点运动到B点的飞船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穿过虫洞到达B点,另一条是不穿过虫洞到达B点。如果有一对双生子,各驾驶一艘飞船,其中一个穿过虫洞到达B点,另一个不穿过虫洞到达B点,他们二人经历的时间一般说来不会相同。所以,当他.们在B点相会时,这两个双生子的年龄会有差别。

现今的一些研究表明,可通过的洛伦兹虫洞经过适当设备后,可以变成“时间机器”或“时光隧道”,宇航员通过它后,有可能回到自己的过去,见到.当初出发的自己。这简直不可思议!今天,科学界对这个现象进行探究后的初一步解答是,我们的宇宙中可能存在一块或几块不属于我们时空的东西,好像我,们的时空被挖掉了几块,形成一些“空洞”。这样,星系A发出的光到达星系B点,可以有几条不同的路径。有的光线甚至可能绕“空洞”转几圈之后,再到达B点。这些光线从A到B的路径不同,所经历的时间当然也不同。于是,B点的观测者可以同时看到星系A的几个像,觉得这些像远近不同,较远的像1是这些星系较早期的形象。如果A、B两点附近有手柄型虫洞相连,光线可以3不通过虫洞到达B点,也可以穿越手柄型虫洞一圈或几圈后再到达B点。这些光线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不同,同样可以出现上面所谈的现象:B点的观测者同时看到星系A的几个远近不同(早晚不同)的像。

在天文观测中确实看到了上述现象。天文学家在同一方位观测到了一些非常相似的星系,它们离我们远近不同,而且较远的星系显得较古老。初步研究表明,这些星系实际上是同一个,只是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走了不同的路径,用了不同的时间。这一现象可能支持了时空存在“空洞”或手柄型虫洞的理论设想。

1995年,一批美国科学家,提出了探测虫洞的技术方法,这涉及到要对上、亿颗星球做许多年的监测。从理论上说,若一虫洞入口处正好处于地球和某一J恒星之间,那么虫洞的引力将引起星光的一种异常波动,这是天文学家在70年,代已观察到的现象,称为引力透镜效应。具体地说,若平时地球上观察到的该恒星的亮度为19等,经过大质量物体(天体)的引力聚焦,我们将一下看到它增亮到10等。负质量物质也将弯曲遥远处射来的星光。由于它具有排斥性引力,故弯曲的情况就迥然不同。经克莱末尔的计算,他惊奇地看到,在某种环境下,负质量物质对星光的弯曲效应,远大于等量的正质量物质。为何有这种奇怪的现象呢?这起源于引力透镜的特性。当光线透过玻璃透镜时,被严重弯曲的都是那些远离光学轴线的光线,“而引力透镜的情况刚好相反,由于引力和其光线的能力是随着与大质量天体的距离之增加而减弱。”也就是说,光线离开引力透镜天体的轴线越近,它被弯曲得越厉害。如果这个透镜天体是由负物质构成,其效应又是怎样的呢?负物质具有排斥性引力,故光线越是接近其轴线则越是被排斥得厉害,而在镜两边的光线被“堆积”起来,光学上称为焦散现象,即光线从“镜”的轴线上被推出,在镜的两边上聚焦。这意味着,当这个负物质天体运动在一个恒星(或星系)和地球之间时,我们将看到的不是先前的一个光点,而是看到,这个光点在亮度上出现两个突然增亮的跳跃,而这种“双峰”亮度特征信号,是十分明显的,不致跟其他的天文信号混淆起来。奇异物质的排斥引力,也具有上述负物质所具有的引力透镜效应。这为探测虫洞找到一个方便之门。

目前,科学界对虫洞的研究,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出发点,科学家们的研究视点,已落在超光速和负质量等课题上。美国着名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正在理论上研究“负质量”和虫洞,并已引起美国宇航局的关注。洛斯阿拉莫斯的科学家已在如何利用虫洞方面进行开拓,他们对“负质量”物质有了更深的研究,他们说,虫洞的超强(引)力场,可以通过“负质量”来中和在这里,“正物质”(即我们日常所碰到的物质)和“负物质”有着很有趣的差别,前者拥有“正质量”,能产生能量,后者具有“负质量”,却可以吸去周围的能量。但一直以来,这种奇怪的负物质只存在于理论之中,而今他们已成功地证明,“负物质”也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世界之中。

科学家相信,宇宙中充斥着数以百万计的虫洞,但其直径不会超过10万公里,而这个宽度正是飞船星际航行的最低安全要求。根据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华盛顿大学物理系副教授维瑟所率领的另一队研究人员的计算,可用“负物质”来控制虫洞,使细小的虫洞直径扩大,足可以让太空飞船安全通过。这听起来像科幻,但已是一个美国宇航局拟资助预计长达数十年的真实研究项目。

当然,在太空寻找到虫洞,或理论上彻底搞清虫洞进而实际应用虫洞,目前都仅是刚刚起步。但在最近的30年中,虫洞终于从纸面跃出,进人到实质性的探测,直到最近的应用性研究,这确实是一个科学上的大进展。一名太空总署发言人在展望该研究的前景时说:“这些研究会带来人类航天史的革命,令我们最终可以进行星际旅行。如果研究成功,人类可能需要重新估计自己在宇宙中的角色和位置。现在,我们被困在地球上,要航行至最近的另一个星座,动辄需要数千年时间,是活人不可能办到的事。但是,未来的太空旅人却有可能透过虫洞,在一瞬间去到如此遥远的地方。”

神奇的“幽灵岛”

西方人酷爱航海,而历来航海史上怪事多多。1707年,英国船长朱利叶斯在斯匹次培根群岛以北的海面,忽然看到地平线上出现一块陆地,但他总是无法接近这块陆地。他完全相信这不是“光学错觉”,虽然无法登陆,也便将这:块“陆地”标在了海图上。过了近200年,俄国海军上将玛卡洛夫的考察队乘“叶尔玛克”号破冰船到北极,再次发现了朱利叶斯当年所见到的“陆地”。1925年,航海家沃尔斯列依也在这个海区,发现过这个“岛屿”的轮廓,但人们始终对它蒙里懵懂。

1831年7月10日,一艘意大利船途经西西里岛附近,船长突然发现东经12°4215"、北纬37°130"的海面上海水沸腾,喷涌起一股高20多米的水柱,直径大约200米。霎那间,水柱变成了一团500多米高的烟柱,扩展到整个海面。因为从未见过如此景观,连船长也被惊得目瞪口呆。8天后,这位船长再次经过这一海域,发现一个从未见过的小岛出现在海面上,岛高3米左右,中央部位仍在喷出巨大的蒸气柱和碎屑物质,周围海面上漂浮着大量红褐色石块和死鱼。这年8月4日,这座小岛已经增高到60多米,许多人冒着灼热的蒸气上岛考察。他们发现岛上既没有动植物,也没有贝壳和海藻,只有浮石、火山渣和纺锤形的火山弹等物质覆盖着小岛。随后,英、法、德意志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先后派专家前去研究勘查,并争先恐后地为小岛命名,“费迪南德岛”便是其中之一。最后大不列颠力排群雄,英王匆匆宣布此岛主权为英国所有。但正当人们忙于测量命名、绘制海图并多方确定其军事、民用价值时,小岛却“不识相”地不断缩小。到9月29日,即小岛生成后一个多月,它已经缩到原来的八分之一;又过了两个月,小岛干脆在海面上消失得杳无踪迹了。皆大欢喜变成“皆大空喜”。

1873年11月4日下午,“格莱夏”号桅船从加拿大的新斯科夏半岛出发在顺风中平稳地以中速行驶。当该船进入直布罗陀以西约1120公里海域时,船长发现远处隐约出现一条船,他用望远镜细加观察之后,不由大吃一惊。这分明是老友布列格斯船长的“蓝色玛丽”号!可是,该船从纽约港出发直驶意大利,按理绝不可能出现在这片水域!“格莱夏”号快速逼近这条突兀出现的船只,发现甲板上空无一人。这莫非是条空船?登上“蓝色玛丽”号去了解情况的三名水手回来报告,此船毫无损伤,一切货物安排井然有序,只是没有人!这不像遭受过海盗洗劫或水手哗变,不过该船的一条救生艇和一本财务登记册却不翼而飞。

这是一个天大的谜。后来得知,“蓝色玛丽”号上的所有人员,没有一人回家或给亲友捎回任何音讯。对这航海史上的空船漂流之谜,世人众说纷纭。直到1936年5月11日;道特船长的一番奇遇才揭开了这个谜底。道特的“派克女童”号是一艘大型机帆船,在驶往印度达卡的途中。船长敏锐地察觉船头似乎在徐徐上翘,船员用测锤测量船速,居然发现该船根本没有在水中移动!道特急忙命令停机,半小时后“派克女童”号完全脱离海面,船的四周露出一片沙土。天色大亮后,水手们发现机帆船已被固定在一个小沙岛的中心!不久船的北侧和西边海面上先后又起了两个沙岛。天黑之前,北侧的那个岛屿开始慢慢下降,不久便沉人海中。此沙岛的来而复去给道特和他的船员带来了一线希望,也许,将船举出海面的这个沙岛也会很快降人海面之下,放他们一条生路?

天遂人愿。第三天清晨,船员们被船体的摇晃弄醒。他们急急奔向甲板发现船下的沙岛果然已经从水面上消失,船的吃水还在不断上升!大喜过望的船长命令快速清除水栗中的泥沙,排除一切故障,一有机会马上驶离这可怕的海域。后来,“派克女童”号终于重新漂浮在海水之上,全船人员同心协力,驶离了这片神秘的海区。事后,法国的科学家声称,这类来去匆匆的“幽灵岛”,成因在于撒哈拉沙漠之下的巨大暗河流人大西洋。巨量沙土在海底迅速堆积增高,直至升出海面而成为临时的沙岛。然而,在越堵越汹涌的暗河水的冲击下,沙岛又会迅疾被冲垮,沙土被水流推到大西洋的远处。由此推测,1872年,“蓝色玛丽”号极可能也是在这同一水域遭遇一座“幽灵岛”,并被它托出水面;惊恐之下,船长和水手们挤上那只救生艇仓促逃命。其结果有两种可能:一是超载的救生艇在滔天大浪中翻沉,船员全体葬身鱼腹;二是九死一生的船员虽然登上陆地,最终死于漫无尽期的跋涉,成为野兽生吞活剥的食物。有人认为,“蓝色玛丽”号的船长和水手,很可能走上第二条死亡之路。

“幽灵岛”通常指的是海洋中形迹诡秘、忽隐忽现的岛屿,并非那种热带河流上常见的,由于涨水或暴风雨冲走部分河岸或沼泽地而形成的漂浮岛。关于这种岛屿的记载和报道,历史上发生过多起。从公元前186年到公元19年,地中海的爱琴海海域中就曾先后出现过4个小岛,当时被称为“神岛”。挪威海域的“多尔蒂岛”从1840年到1929年,也曾多次出现后消失、消失后又出现。

对“幽灵岛”的形成,科学家们十分感兴趣。这种时隐时现的小岛究竟是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用现在已知的理论,还无法进行完满的解释,人们只是做着这样或那样的推测。有人认为,这是聚集在暗礁和浅滩上的积冰,还有人推测这种岛屿是由古生的冰构成,而后被大海所“消灭”。多数地质学家把小岛的成因归结于海底火山喷发作用。在海洋的底部,有许多活火山。当这些火山喷发时,喷出来的碎屑物质和熔岩在海底冷却、凝固、堆积起来;随着喷发物质不断增多,堆积物多得高出海面的时候,就生成了一个新的岛屿。至于小岛的消失,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因为火山岩浆喷出形成的熔岩,未能形成与海底基岩坚固连接的基底;新岛屿抵抗不了海流的不断冲刷,自根部折断最后消失了。有的学者认为,在岛屿形成后不久,可能又发生了一次海底猛烈爆炸,爆炸摧毁了小岛。还有学者认为,是火山活动造成同一地点地壳下沉,于是小岛陷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