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指出,在人口众多的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表面上的低感染率并不能掩饰艾滋病在这些国家的迅速蔓延。在印度尼西亚这个世界第四人口大国,由于注射毒品和妓女感染率的迅速上升,仅1999年艾滋病毒携带者就增加了15%。有人说,印度尼西亚“提供了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如何能突然迅速生的一个例证”。2000年底,在人口居世界第二的印度,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人数也已经达到386万,仅次于南非居世界第二。
艾滋病阴影同样逼近中国。据官方统计数字,中国年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人数约为60万,但实际感染人数可能已经超过了100万。其中,艾滋病感染者大部分是年龄在15到49岁的青壮年,而这些群体传染能力比较强。一些外国专家认为,在中国,云南、新疆、广西、广东、四川等7个省份,正经历着“严重的地方性艾滋病流行”;而另外有9个省份,也“可能濒临”艾滋病流行的边缘。比如,在河南省上蔡县的文楼村,一些地下非法采血站为了经济利益,大量采集和收购当地农民的血浆;由于不按标准的操作规程对设备以及采集的血浆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造成大量卖血农民交叉感染了艾滋病。据统计,在文楼村的3170名村民中,大约有1310人曾经“有偿献血”;“献血者”中有43.48%的人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疫情相当严重。报道见诸国内各大媒体,引起广泛重视。
为了对付艾滋病,全世界已经行动起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为了提醒世人,宣布2001年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他们声称:“艾滋病已成为人类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具破坏性的疾病。”
与艾滋病斗争,人类面临许多困难。许多感染上病毒的人,因为条件限制或其他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及时的确诊和治疗,这对控制极为不利。病毒感染者会有一定的潜伏期,也就是说,相当数量的感染者对“死神之吻”还浑然不觉,实际上成了更加危险的“病毒策源地”。虽然一些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了治疗艾滋病的有效药物,但昂贵的药价使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望而止步。在临床上,艾滋病的治疗费用也非常昂贵,普通人是难以承担的。还有,目前的治疗总的来说只能延长患者的存活期,不能达到根治的水平。
对艾滋病和患病者缺乏科学的了解,因而产生盲目的恐惧心理和歧视情绪,也是人类战胜艾滋病的大敌。科学家一再指出,实际上艾滋病只通过特定的、有限的渠道传播,并非像一些人所说的如瘟疫一样无孔不人,恐怖可怕。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提倡健康稳重的生活方式,就能远离灾难。另外非常重要的是,不管患者因何种原因感染艾滋病,都不应该遭到歧视;相反,他们需要及时的人道治疗,以及人们的同情、理解和帮助。因而,除了必需的医疗手段,科学、良知和勇气,都是我们最终战胜艾滋病的法宝。
人脑的奥秘
自从1946年问世以来,电脑正在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并已开始在某些方面取代人脑。但是,电脑真的已经战胜人脑了吗?
在我国的南北朝时期,着名数学家祖冲之曾推算出圆周率的值为3.14159263.1415927之间。几百年后,英国的数学家向克斯花了一生的时间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以后的707位,曾被传为佳话。但是他在算第528位时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结果,后面的一百多位数字只是在浪费时间罢了。
但是,自从1946年,世界上的第一台电脑——“埃尼阿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以来,创造新的圆周率的世界记录只能算是小菜一碟。现在,人们已经计算到小数点后面的1000多万位,如果把这些数字印成一本书,将会有%百页厚。不过,这也可能是世界上内容最枯燥、最乏味的一本书了。
这是不是表明由人类创造的电脑已经战胜了人脑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先了解一下我们的大脑。
人类的大脑虽然只有1200~1500克重,但却是由14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极其复杂的神经网络。作为整个人体的“司令部”,人脑支配和指挥着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如肢体的运动、感觉的产生、肌体的协调以及说话、识字、思维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脑不仅是人体中最复杂的部分,也是宇宙中已知的最为复杂的组织结构。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类的大脑主要由脑干、小脑与前脑三部分组成:
位于大脑最下方的是由延髓、脑桥、中脑和网状系统四部分组成的脑干。
它虽然貌不惊人,呈不规则的柱形,但却是连接大脑半球和脊髓的交通要六道。从脊髓传来的神经冲动就是从这里进人人脑的,但令人疑惑不解的是,这些神经冲动是呈交叉方式进人的,也就是说,来自脊髓右边的冲动,先传到脑干的左边,然后再送入大脑;而来自脊髓左边的冲动则是先送入脑干的右边,再传到大脑的。不仅如此,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在内的一些维持个体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也都与脑干的功能有关。
脑干的后面是人脑的第二大部分——小脑,它由左右两个半球所构成,灰质在外部,白质在内部。小脑和大脑皮层一起共同控制人体肌肉的运动,借以调节姿势与身体的平衡。
不过,人脑中最复杂、最重要的神经中枢还得数人脑的前脑。根据前脑各部分的特长和功能,我们可以将它分成视丘、下视丘、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四个部分:外表呈卵圆形的视丘由白质神经纤维构成,左右各有一个,是感觉神经的重要传递站和人体情绪的控制中心。位于视丘下方的下视丘,一面连着大脑中的各个功能区,另一面连着脑垂体和延髓,是控制内分泌系统、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调节体温的重要器官,并与人体的饥饿、渴、性等生理性动机有密切的关系。
边缘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嗅觉、内脏、自主神经、内分泌、性、摄食、学习、记忆等。此外,它还包括两个十分重要的神经组织,一个是与情绪表现相关的杏仁核,另一个就是与记忆密切相关的“海马区”。人脑中最着名的组成部分当属大脑的表层——大脑皮层了。它由厚约1毫米到4毫米的灰质构成,而它下方大部分则由白质构成。大脑中间一道纵贯前后的大裂沟——大脑纵裂将人体的整个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称为大脑半球。位于两个大脑半球之间的胼胝体,像是无数座桥梁横跨裂沟,使两半球的神经传导得以互通。
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并不是像照相机那样,把外面的信息丝毫无差地翻印到人的大脑中,而是把外面纷繁而复杂的图像和信息经过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以及人体的第六感觉转变成一种具有生物电特性的传入信息。
当人脑中的某个神经细胞接受了这些信息后,就会释放出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
周围的这些细胞在受到这种化学物质的刺激后,就又会释放出同样的物质,刺激它周围的神经细胞。就这样,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像在举行接力赛一样,把外面传人的信息在大脑中快速传递。由于这种传播信息的速度实在太快,看起来就好像一道道电流在人脑中闪过。其中那些有特色的或者是我们渴求的知识,将经过一系列复杂而高速的处理后贮存在大脑的相应区域中。在需要时或有外部条件的刺激时就会被激活,在大脑中再现,成为我们意识活动的基础和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正因为有了大脑,人类才能拥有惊人的记忆力,从而使人不仅能够制定计划,而且能够把思想和观念整理得井井有条,进而进行逻辑思维,将感觉到的信息加以分析和综合,以揭示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然而,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大脑作为宇宙中已知最复杂的组织结构,许多区域的功能至今仍是一个谜。难怪有人把关于大脑功能的研究作为现代科学最深奥的课题和最难攻克的科学堡垒,把21世纪称为“脑科学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