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探索发现未解之谜
4561300000027

第27章 人类之谜(11)

的历史一样古老。实际上在远古时代,催眠、巫术和医学往往天然地结合在一起,始终带着一种神秘的气氛笼罩在一股超自然的色彩之中。以现代科学的眼光审视,古代巫术属于神秘主义文化,它既包含原始图腾宗教色彩的文化内容,同时也包含着原始意义上的心理暗示、催眠术,对人的身心疾病有某种调控作用。在某些原始部落的祭祀仪式中,酋长、巫师们常常运用类似催眠术的方法,来显示他们所具有的“神奇能力”,并使部落成员服从自己。

可见,古代巫术并非简单的“蒙昧”,它在“装神弄鬼”的祈咒活动中贯穿了心理暗示、催眠术。但是,在科学意义上认识、运用催眠术,是从18世纪开始的。1766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的奥地神内科医生麦斯默首次将催眠术运用于医疗。他对早先曾十分流行的“动物磁气说”加以改造,提出有关疾病、健康的理论。他认为,星球的万有引力通过人们看不见、但又确实存在于人体和自然界的一种气流体影响着人的健康。他称这种看不见的气体为“磁气”。根据麦斯默的解释,疾病就是这种磁气在人体内流动时受到阻碍的结果。但这些阻碍可以在人处于一种“失迷”的临界状态(即催眠状态)下被消除,从而恢复磁气的自然流动。为了恢复这种自然流动,麦斯默发明了许多种方法统称为“催眠疗法”,即所谓“麦斯默术”。

1778年,麦斯默定居法国,他在巴黎曾用“魔柜”治愈了一些精神神经症患者,轰动一时。有关神奇的催眠术传闻不胫而走,上流社会的贵妇们奔走相告,就连法国王后玛丽安托万内特也趋之若鹜。催眠疗法招来了巴黎医疗行业的抵触情绪,但是由于许多知名的知识分子为之着迷,最后惊动了法国学术界。178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责成法兰西科学院对麦斯默的催眠疗法进行鉴定,而得出的最后结论是:麦斯默的催眠疗法无法用科学的观点加以解释。这样,在深受启蒙思想影响、普遍崇尚科学、理性的法国,麦斯默被当成巫师、骗子而遭驱逐。其实,麦斯默当时固然不能为他的磁气说拿出多少像样的科学根据,但他利用心理暗示治病却有其道理。他实际上是先设计一种巧妙的方法诱导患者,使患者的潜意识从沉沉的压抑中释放出来,再通过疏导,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1843年,苏格兰的外科医生布雷德将麦斯默术重新定义为“神经性昏睡”,又另创NEUROHYPONOLOTY(后渐演化为催眠Hypnotize)-词。布雷德采用当时流行的观点来解释催眠现象,认为催眠只是神经的一种睡眠状态,是由于眼睛长时间盯住了明亮而单调的物体而引起的精神疲劳所致,并提出暗示为引起催眠的要素。从此,催眠的方法与事实渐为医学界与心理学界采纳,“麦斯默术”也就由“布雷德术”取而代之。

到了19世纪70年代,催眠术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兴趣。20世纪最引人注目的精神心理分析大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正是这时出场。1885年秋,弗氏赴巴黎,师承法国学者沙柯。其间,催眠术治疗神经失调症的巨大潜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886~1938年间,弗洛伊德以私人身份开业治疗精神疾病。起初他用催眠术治病,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其局限性。如他发现,催眠暗示存在着一些缺陷:并不是对每一个病人都能催眠,并不是对每一个接受催眠的病人都能达到理想的催眠深度。在受着名医师布洛伊尔的启发后,他改用宣泄法(catharsis)即在催眠的条件下让病人将内心的积郁倾诉出来,病情就可获得好转。不久,弗洛伊德改用其创造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freeassociation),以便作分析和治疗的根据。这样,弗洛伊德在创建自己的心理分析n体系时,扬弃了催眠术,转向了自由联想。现代心理分析学者都认为:催眠术是自由联想的一个特殊分支,从属于自由联想。

虽然催眠术自19世纪就在神圣的科学殿堂有了一席之地,但是它作为一门‘学科,在其发展历程中仍然遇到很多问题、麻烦。

通常情况下,催眠是在一间幽静整洁的催眠室里进行的,并有专业催眠师的指导。当然,在掌握一些技巧后,人们也可以进行自我催眠。在有专业催眠师实施情况下,最基本的催眠条件是受眠者有合作的意愿,并对催眠师充分信任。催眠师先要求受眠者完全放松,眼睛注视着某一样东西;接着开始用一种安详低沉的声音进行暗示,使受眠者的放松状态进一步加深。然后,催眠师暗示受眠者闭上眼睛;当受眠者接受暗示闭合双眼,并表现出生理上的深度松弛(出现深呼吸)时,他就已经进入了催眠的“失迷”状态。

这是一种类似睡眠的恍惚状态,但与睡眠状态又有一定区别。从表面上看被催眠后就好像是睡着了一样,但是处于睡眠状态下的人,其神经系统和外界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对外界刺激基本上没有反应。而进人催眠状态的人大脑局部神经系统却是兴奋着的,并且完全集中于催眠师的暗示上,仅仅对催眠以外的各种刺激没有反应。

如果受眠者是一个病人,此时他对医生(催眠师)有一种非常顺从的倾向,比清醒状态时更容易接受治疗者的暗示。病人的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可凭心理医生的暗示或指令转换。在催眠状态下,求治者能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经历和体验,畅述内心的秘密和隐私。换句话说,受眠者的思维只同催眠师的指令进行“单线联系”,外界的一切对他都不构成干扰,其注意力和头脑清晰度达到最高极限。-这样,心理医生就能通过适当的暗示,进一步改善病人的感情、意志、兴趣爱好以及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心理、情.绪具有对生理的控制能力,消除或者缓解病人存在的一些心理压抑、紧张焦虚情绪,有助于达到改善生理的目的。

无疑,催眠术富有刺激性与挑战性,但是它迄令仍难以被学术界完全接受。原因之一在于,在催眠状态下,受眠者可以完成在清醒状态下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并出现一些超常规的现象。比如,娇小柔弱的女子在催眠状态下会变成一根僵直的棍子,如果将她的脚和头肩用两个支撑物支起,这时就是在她身上站一个比她重得多的男子,她的整个身体仍然还像桥面一样坚硬,面部表情坦然。这似乎已超过了人的身体所能承担的极限。更有甚者,一些人竟然将催眠术公然搬上舞台表演,力求以“神奇的催眠现象”来造成舞台轰动效应。

人们发现,在深度催眠状态下,受眠者还会出现感觉超敏现象:催眠师如果暗示受眠者正有一块烧烫的金属放在他身上,那么后者皮肤上就会真的出现烫伤的斑迹。此外,受眠者还可能出现正幻觉、负幻觉、行动和知觉的分裂、催眠后遗忘症等现象。正幻觉就是把不存在的东西看成是存在的,例如,催眠师说“你心爱的人来了”,受眠者接受这个语言暗示后,会立即做出亲吻、拥抱状;其实他所拥抱亲吻的只是你随手递给他的一个枕头或一把椅子。而负幻觉是把客观存在的东西当成不存在。眼前明明是一堵墙,但只要对进人催眠状态的人说“这堵墙是不存在的”,那么他就真的径直走过去,“以身试墙”。

正如有些心理学家早就深,刻地指出的那样,在人类政治!

社会活动中,存在一种“广义催眠术”。如历史上的德国纳粹头子希特勒,就可以被视为一个“狂热的大众演说家和催眠术家”;在一些邪教组织中,心理学和催眠术也是常用的方法,如日本“奥姆真理教”的麻原彰幌、美国“人民圣殿教”的琼斯,他们在一定意义上都利用了人性本质中的弱点,通过广义催眠术1来达到其邪恶的目的。

对催眠术内在缘由的探究,始终是与催眠术的发展相伴的。弗洛伊德曾对此作过深人的分析。他认为,“移情”使催眠术成为可能,并使它显得神秘。在催眠术中,成熟的人堕人一种暂时的、木然的状态,像机器一样按陌生人的指令行动;表面看来似乎真有某种“超自然力量”在起作用,似乎什么人真有一种“魔力”,能够叫别人陷入符咒之中。但是弗氏认为,事情之所以显得如此,仅仅是因为人无视他自身灵魂中的奴性。弗洛伊德看到,接受心理分析治疗的患者会产生出一种对于分析者其人特别强烈的依恋。分析者真正成了患者世界和生活的中心,分析者的形象甚至充满了他的梦境。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移情”,也就是说,患者把过去对父母的孩子般的感情种移到了医生身上,用以说是在高级力量面前的一种被动屈服。1909年,费伦奇在他的论文中同样指出:催眠之所以使人感到舒适,是因为“在灵魂的最深处,我们始终是孩子,终生是孩子”。

心理分析认为,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着盲目相信和无原则服从的倾向,但这些倾向通常保持在被压抑状态(找不到相信或者服从的对象)。催眠师、暗示者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无意识地充当了人们愿意相信和服从的对象。其实,日常生活中人们就有各种移情表现。成人们投身于各种日常活动,显得非常独立;他们自己扮演父母的角色,看上去十分成熟——而且事实上也是如此。但是费伦奇说,“附属于人的心理的需要依然存在;只不过有关父母的那一部分需要转移到了导师、上级以及各种有力人格的身上。那么普遍地流行的对统治者的屈从性的忠诚,也属于这种移情。”

弗洛伊德进一步对领袖心理学作出了深刻的阐释,写出了他的伟大着作《群体心理学及自我分析》,也对“广义催眠术”作了解释。弗洛伊德看到:狂热地服从领袖的人们只不过又一次变成了依赖性的儿童,盲目地遵从着发自他们内心的父母的声音,这声音由于领袖催眠的魔力而重新降临。他们在领袖面前放弃了自我,从于领袖的权力。20世纪30年代,弗洛伊德正处于自己学术事业的顶峰,但因此类观点而受到纳粹分子迫害,1938年被迫流亡英国,第二年客死伦敦。从学术角度出发,弗洛伊德的理论始终面临一大批反对者,但也始终不乏支持者。费尼克后来指出,人们有一种“被催眠的渴望”,这完全是因为他们希望回到“魔法般的保护”中,回到与“至高无上者”的共处之中,回到在父母的爱护下所享受的“海洋情感”中。

弗洛伊德关于群体心理学的伟大工作,涉及到“广义催眠术”的盲从、幻想和集体虐待狂的动力机制,并做出了杰出的解释。后来,着名精神分析学家希尔德已经观察到:人进入催眠状态自有其保留。他提出:正是这一事实使催眠术不具有“深刻的严肃性,而这种严肃性是每一种真正伟大的热情的标志”。他因而把催眠术称为是“懦怯的”,因为它缺乏“伟大的、自由的、无条件的服膺。”据统计,约10%的受眠者并不能进入催眠状态。

关于各种由催眠术所产生的奇异现象,研究者还无法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通常认为,在一般意识状态下,人们很难进人潜意识的世界;但是,在催眠状态下,一旦处于脑波状态人们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很容易接受引导而打开潜意识的记忆库,或给潜意识输人积极、正面的信念。另外,科学家们经过各种临床试验发现,催眠术有着明显的增加人的免疫力作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免疫学家贝里一达比教授研究小组对睡眠、催眠与人体免疫作了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施行催眠术之后的受试人员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有明显上升,而这两种细胞正是人体内免疫力的主力军。科学家同时发现,实行催眠术的受试人员在日常压力面前表现出更强的自信、自理和独立处事能力;催眠术还能减轻外科手术的痛苦;它有助于治疗哮喘,尤其是儿童哮喘病的治疗。主要的是,人们能通过催眠术获得被催眠者深藏在潜意识中的记忆,从而达到对人的精神现象的更深入的认识。

催眠术使我们接触到了深藏于人类物质世界背后的难以捉摸的意识和精神世界。它所体现出来的巨大能量对我们是如此的具有魅力,以至于人们相信对它的进一步探索将帮助我们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但同样明显的是,催眠的科学研究要走出混沌也绝非易事,因为催眠学给我们存留了太多的问题。早在1933年,美国心理学家赫尔就提出过102个有关催眠的问题,但至今人们的科学研究究竟回答了多少呢?

人类战胜癌症之谜

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提出:10年内把一个人送上月球,并使他安全返回;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发射升空,75小时后进人绕月飞行轨道,阿姆斯特朗成为人类登上月球的第一人。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就职演说中雄心勃勃地宣布:10年内攻克癌症,使之不再逞凶;但几十年过去了,无数人仍死于这种疾病,而科学家为战胜这一顽疾正艰苦地努力着。

癌症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人们曾在石器时代的骨化石上发现过它留下的痕迹。中国、埃及、希腊、印度等文明古国早期的文献中,都有关于它的记载。可见,人类受到这种致命疾病的困扰已很久了。“癌症”(Cancer)-词源于希腊语Karkinos意为螃蟹,它形象地反映了癌症凶恶、易扩散的特点。病毒肿瘤学的先驱之一、诺贝尔获奖者佩特罗斯(PeytonRous)这样写道:“肿瘤以一种独特而可怕的方式毁坏人体,它虽然也是人体自身的血肉,却莫名其妙地变得生长旺盛、猖狂掠夺、无法控制。”

癌是肿瘤的一种,但肿瘤不一定就是癌(恶性肿瘤)。肿瘤可发生于人体除毛发、指甲以外的各个部位,分恶性、良性两大类。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对人体危害较小;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对人体危害严重。根据其发生来源不同,人们把来自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癌,如皮肤癌、胃癌等;把来自叶间组织的称为肉瘤,像肌肉肉瘤、淋巴肉瘤、骨肉瘤等等。由于来自上皮组织的癌较多,约占恶性肿瘤的90%,因此,人们通常将恶性肿瘤统称为癌。

在整个20世纪,癌症被认为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大的“杀手”之一,以至认们“谈癌色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世纪最后20年间,世界癌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势,已上升了近1倍;未来20年中,还可能上升1倍以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每年约有900万人被发现患有癌症(1996年,癌症新发病例达到了1000多万),约700万人死于癌症。在美国,癌症是仅次于心六脏疾病的第二致死因素;在中国,每年新患癌症的病人超过160万人,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约13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