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探索发现未解之谜
4561300000015

第15章 动物之谜(7)

然而,由于旅鼠的数量实在太多,而天敌数量、胃口总是有限,所以无论它们怎样“送上门去”似乎都收效甚微。看来,自己的问题还得自己解决。于‘是它们就会显示出一种非常强烈的“迁移意识”。它们会整群地聚集在一起,开始时似乎并没什么方向和目标,只是到处乱窜,就像是出发之前忙乱的准备但是忽然,不知道是谁下了“命令”,也不知道是谁带的头,它们朝着同一个方向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迁移的旅鼠们很有“纪律性”,往往是白天休整进食,晚上跋山涉水;它们总朝着一个方向笔直地前进,决不绕道,更不停止。沿途不断会有旅鼠加人,队伍则愈来愈壮大,常常可达数百万只。每当遇到河流或水池时,跑在前面的旅鼠就用自己的躯体把它们填平,让后面的旅鼠踏着自己的尸体继续前进,场面十分“壮烈”。旅鼠大迁移时,还经常会遇到狼和鹫鹰的袭击,但旅鼠群并不在乎,也不胆怯,仍然继续前进,直到全部投人大海的怀抱。但有趣的是,并非所有旅鼠都参加这种“死亡大迁移”,总会有少数同类留下“看家”,并担当起繁衍“种族”的神圣使命。这一切在人们看来,似乎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周密安排似的。

有人比较强调这一点:由于旅鼠的繁殖力过强,作为群体往往得不到充足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所以只好“远走他乡”。因为与繁殖力相适应的是,旅鼠食量惊人,一顿可吃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食物;它们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等等几乎所有的北寒带植物,均在其食谱之列,因此有人戏称它们为“肥胖忙碌的收割机”。但是,如果说迫使旅鼠大迁移的原因是食物短缺的话,那为什么它们偏偏要奔向大海、走向死亡呢?它们为什么不到其他地方去寻找生路呢?值得一提的是,实际上旅鼠的分布范围极广,除北欧以外,从北美洲西北部、俄罗斯南部草原一直到蒙古一带,均有其踪影;但只有北欧挪威的旅鼠,才有周期性的集体跳海自杀行为。

为此,有的生物学家进一步解释说,在数万年前,挪威海和北海比现在要窄得多;那时,旅鼠完全可以游到大海彼岸。长此以往,世代相传,旅鼠迁徙的习性便形成了一种遗传本能。然而,由于地壳的运动,如今的挪威海与北海已今非昔比,比过去要宽得多;但旅鼠的遗传本能却仍在顽固地起作用,它们照样迁移,最后只能溺死海中。

然而,这一“生存压力说”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为旅鼠是啮齿类动物,它几乎以北寒带所有的植物为食,即使达到每公顷250只的密度,也还是“地广鼠稀”。更何况旅鼠在迁移过程中,即使遇到食物丰富、地域宽广的地区,也决不停留。所以,旅鼠的迁移并非是因为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

况且,除了挪威海和北海,旅鼠也迁人巴伦支海或沿北冰洋北上,若按上述观点,许多年前的巴伦支海北部也应有陆地才对,否则旅鼠又为何北迁呢?

对此,前苏联的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解释。在1万年以前,地球正处在寒冷的冰期,北冰洋的洋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风和飞鸟分别把大量的沙土和植物的种子带到冰面,因此每逢夏季,这里仍是草木青青,旅鼠完全可能在此生存。只是由于后来气候变化,才导致原有冰块的消失,而如今向北迁徙最后跳人巴伦支海的旅鼠,正是为了寻找昔日的居住地。这一解释虽然有道理,但也因缺乏充足的证据而不尽如人意。

另有一种学说解释道,由于种群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旅鼠的过度紧张和社群压力的增加,结果旅鼠的肾上腺增大、神经高度紧张,于是变得焦躁不安加上运动的欲望十分强烈,旅鼠便进行分散和迁移。旅鼠善于游泳,有些“不自量力”之辈企图横渡江河湖泊甚至大海,但终因体力不支而被溺死。有些旅鼠跑到食物稀少的边缘地区,忍饥挨饿,繁殖力也随之下降,但由于这样种群数量保持一定规模,所以生活相对稳定。不过,此说也有一定的缺陷,一些科学家指出,群体高密度的后果往往不会马上反映出来,而要到下一代才受影响。

此外,研究旅鼠生命周期的科学家还发现,在其数量急剧增加的时期,旅鼠体内的化学过程和内分泌系统同时也会发生变化。有人认为,这些变化可能正是生物体内控制其种群数量的“开关”,当其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促使该种群大量的集体死亡。但旅鼠到底是“集体自杀”,还是在迁移过程中“误入歧途”坠海而死,至今仍然看法不一,这一直是生物界中一大难解之谜。

一些科学家总结说,关于旅鼠“死亡大迁移”问题,肯定有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有旅鼠自身生理上、行为上甚至遗传上的因素。他们承认,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

揭秘群鸟自杀现象

在印度东部边远地区,有一个名叫贾廷加的小村子。贾廷加被喜马拉雅山脉巴赖尔山所环抱,交通很不便利,所以,原先并不闻名。但每年的8、9月份,只要是碰到一片漆黑的晚上,正巧又是刮南风,如果有谁点上火,马上就有成千上万只小鸟朝亮光扑来,直到羽毛被火烧焦为止。这种“飞蛾扑火”的行为被称为“群鸟自杀”。贾廷加村也因此而出名。

20世纪中叶,一位名叫吉恩的英国人闻知此事,来到了贾廷加村,终于亲眼目睹了群鸟自杀的全过程。一个夏天的晚上,天黑洞洞的,看不见星星和月亮,阵阵南风掠过树梢,刮得林子呜呜发响。吉恩静静地在村子里等待着。一会儿,村子里有人点亮了一只火把,接着又是第二只、第三只。当成百支火把点起来后,突然,只见成群的小鸟从北面朝村子里飞来。它们一进村就朝火把上扑,一只接一只,一只压一只,一群连一群;有的当场压死了,有的虽然没有死,但只剩了一口气。侥幸未死的,也拒绝吃任何东西。最后,凡是追光而来的小鸟,全都死于非命。

印度科学家森古普塔博士于1977年也来到了贾廷加。他在村子里住了相当长的时间,对群鸟自杀作了广泛的调査,并从中找到了一些规律。森古普塔发现,群鸟自杀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会发生的,它只是在每年的8、9月份的黑夜,并且是刮南风和村子里有灯火的时候才会出现。而且更为奇怪的是,栖息在村庄以外四面八方的鸟在集体扑火自杀时,总是由北向南,逆风飞向村庄,从来就没有是从南向北顺风飞进村庄里来自杀的。所以他认为,群鸟自杀的现象是定时、定地以及定方向的。

森古普塔仔仔细细地勘测了村子周围的生态环境、地理环境以及地质条件。他以为,贾廷加村四周很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磁铁矿,它所在的山谷下是断层,可能会引起地磁感应和地心引力的瞬间变化,而这正是导致群鸟自杀的根本原因。森古普塔博士还认为,气候条件,特别是刮风和大气压的变化、白天和夜晚的变化、季节的变化,都会对群鸟集体自杀有一定的诱发作用。这也是群鸟集体自杀总是选择在一定的季节、一定的时候以及一定的风向的原因之所在。

森古普塔博士还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信告诉了印度、美国和欧洲的50多位着名鸟类专家。在信中他向同行们谈了自己的看他认为生活在贾廷加村周围的鸟类,由于受到特异的地磁场和气候变化等多种原因的影响,所以就昏头昏脑、惶惶不安地从栖息地点逃出来;而此时的贾廷加村,又一下子由漆黑变得灯火通明亮光刺眼。逃出的鸟儿们失去了正常的“思维”和辨别能力,便到处乱窜,演出了一幕幕悲剧。

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森古普塔的解释表示认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沃尔克特博士在看了森古普塔的信以后,大为赞赏。为了证实森古普塔的结论是正确的,他马上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沃尔克特招来几只信鸽,又在信鸽身体上缠了好几个微型线圈,然后用无线电遥控的方式来改变信鸽身上线圈的磁力线方向。结果,原先头脑清醒的鸽子变得懵懵懂懂,辨不清方向。沃尔克特的这个实验结果,为森古普塔的结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同意森古普塔的看法。印度的一些林学家就认为,群鸟在贾廷加村集体扑火自杀,并不能用地磁异常和气候条件异常来解释。他们认为,鸟类的集体自杀,完全是因为灯火突然点亮而引起的。他们甚至断言,不光是贾廷加村,在别的地方,只要突然出现了灯光,鸟类也必定会投火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