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走进动物王国
4560600000015

第15章 动物的本能与天性(1)

婴儿一出生就会吃奶,老鼠生来就知道打洞,蜘蛛在初生之日起就会结网,这些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就叫做先天性行为,我们也称之为本能和天性。

在危机四伏的动物世界里,一些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天性让动物能够生存和保护自己,躲避敌害,适应自然。

(第一节)取食与沟通行为

“民以食为天”,同样,动物也离不开食物,它们一出生第一个要学会的本领便是从外界获取食物来养活自己。那么,幼小的动物又是如何向双亲索取食物呢?与人一样,它们也有着自己独特而丰富的语言,可以随时随地交流信息、表达某种意图。

一、取食行为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有些动物一出生,就会本能地张嘴要吃的;有些动物则学会了未雨绸缪,在粮食充足的时候就开始进行储备,以待不时之需,并且把这种行为“深刻”在基因中,成为了本物种的天性。总之,各种动物都发挥其专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取食方式。

动物的取食行为是指包括全部与获得食物和处理食物有关的活动。包括觅食、取食、乞食、贮食、捕食、反捕食。

各种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把一些有利于本物种取食的基因保留了下来,致使很多种动物一出生就具有了取食的本能。虽然在取食行为中有很多都是后天学习才获得的,但是一些刚出生的幼兽在完全没有学习的基础上就知道吃食。例如,大部分雀形鸟类在懵懂状态下就可以向“父母亲”乞食,而有些动物一出生就要靠自己出去觅食,还有一些动物如鼠类则是储藏食物的高手,不管粮食够不够吃,它会一个劲儿地储食,也许是它们的祖先挨过饿,所以这储食的本能就被遗传了下来,不过不管怎样,这都是有利于种群的发展的。

发展本能需要器官功能专门化予以配合。也就是说,动物必须配备适合本能行为的专用器官,本能才是有效的。也许蜜蜂的祖先曾经是一种杂食动物,它们的口器既适合吸食花蜜,又能嚼食其他食物。一旦蜜蜂中出现了新的变种:它们的口器最适宜吸取花蜜,却不利于咬碎植物的叶片和果实。如果这种情况正好发生在花朵繁茂的时代,这个新的变种就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别的个体大量死亡的同时,拥有这种特殊口器的蜜蜂越来越多,以至在蜂群中取得了绝对优势,蜜蜂向吸食花蜜方面的进化就成功了。蜜蜂身上的绒毛、腿上凹陷都是与采集花粉的行为相适应,向专一方向演化的结果。可见,适合本能行为的专用器官,是和本能行为同步形成的。所以,如我们所知,牛羊一类草食动物长了一副便于咬碎植物枝叶的臼齿,其下颌以研磨为主的运动方式,与牙齿的结构特点相配合。而虎豹类食肉动物则长了一副适合撕咬食物的锋利的尖牙,这也是与它们因为长期适应环境所发展出来的专门的器官。

动物在取食过程中最多的当然是捕食,许多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就形成了有利于它们捕食的一些器官。例如,有些动物利齿锐爪,感觉敏锐,体魄矫健,如猛禽、猛兽。它们或扑杀,或穷追,或相互合作。如狼群,在大风大雪的冬季,在北方广漠的原野间三五十只饿狼呼啸而过,任何大小动物都难幸免。

鳄鱼一般在白天伏睡在林荫之下或潜水艇底,夜间外出觅食。如在陆地上捕食猎物时,它能纵跳抓扑,抓扑不到时,它那巨大的尾巴还可以猛扫过去。它不能撕咬和咀嚼食物,只能像钳子一样把食物夹住,然后囫囵吞咬下去。

在辽阔的平原或旷野上,猛禽大多在空中缓缓盘旋,同时仔细地观察地面。一旦发现猎物,就突然进行袭击,鹞类就是使用这种伎俩的好手。对于善于奔跑的有蹄类动物,一些大型的雕类也有办法,它们进行长距离的追逐,让猎物在奔跑中耗尽体力,最后俯首就擒。

(贴士)

海绵是一种原始而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它无口、无消化腔,构造十分简单。海绵的体壁上有许多小孔,水流通过这些小孔进入海绵的身体,通过水流的循环,能为它带来像动、植物碎屑这样的食物。

二、交流与沟通

动物在一个群体中生活,有着与其他个体非常密切的联系,随时需要交流信息。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其实,动物有着很丰富的语言。它们利用声音、形体姿态、动作以及气味来传递信息,通过信息交流来求偶、预防敌害、攻击敌人、传递警报等。脊椎动物是用声音传递信息最明显的例子,它们大多能发声,如鸟类的鸣叫等。许多无脊椎动物则用身体某部分摩擦而出声,如蟋蟀。

动物的某些动作原是为了表达某种意图,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交流的信号。各种动物的感官不同,对鱼类来说,视觉更为重要;鸟类则更多采用视觉和听觉;哺乳动物的群体虽有一定程度的特化,但从整体来说,在交流信息时,几乎应用所有的感觉通道。

虽然动物的交流方式五花八门,但科学家还是很据信息源的不同将它们分成了三类:一类被称为“化学通讯”,如狗、虎会通过自己的尿液气味就能识别占有的领地或走过的路线;另一类是“机械通讯”,如海豚借助气管外的气囊系统,发出超声波;还有一类是“辐射通讯”,如飞舞的萤火虫能利用尾部的发光器发出“冷光”。

(贴士)

蚂蚁是社会性很强的昆虫,彼此通过身体发出的信息素来进行交流沟通,而传递信息的工具就是触角。

大熊猫的叫声由12个比较清晰的音符组成,能够传达出占有领域、寻觅朋友、抚育宝贝、威胁、恐惧等复杂的信号。

小狗在一个地方撒尿后,就说明它已经占据了这个地方,别的动物就不能靠近这里。狮子是靠吼叫声吓走其他动物的,吼叫声代表了狮子的语言:“我的家人在这儿,你们不要来骚扰我们”。猴子在同别的动物交流时,是通过面部表情进行的。它高兴时,会露出下排牙齿;生气时,会露出所有的牙齿;困惑时,它就会像人一样皱起眉头。

蜜蜂听不到任何声音,因为它没有听觉器官。那么,它是如何通知同伴找到花丛位置的呢?其秘密就是蜜蜂通过动作来通风报信,昆虫学家把蜜蜂这些有含义的动作叫蜂舞。蜜蜂先转半个小圈,然后转回身又从原地向另一个方向转半个小圈,跳着∞字形舞步旋转,同时还不停地扭动腰部,左摇右摆,看起来非常有趣。

雌蝶在性成熟期可以分泌出一种性引诱素,这是一种挥发性物质,只需千分之一克,就可以吸引来周围千米之内的许多雄蝶前来“约会”,因此就会出现成千上万只蝴蝶聚集在一起的现象。

当人们在炎热的夏夜,坐在庭院乘凉时,经常会听到雄蟋蟀发出的鸣叫。蟋蟀的鸣叫含意丰富,或者意在招引雌蟋蟀的到来,或者意在气势上压倒对方。

鱼和其他水生动物分泌外激素,并将其释放于水中。有时某些昆虫把外激素分泌于体表,供其他个体接受味觉信息,也有的动物用排泄物标识自己的领地。

黑猩猩的交流方式很特别。当它们在进食、捋毛或彼此友好地挨近时,会发出一连串的“呼呼”声。这些声音里常伴有明显的呼吸急促,并且时高时低。此外,它们的脸部还有一些奇特的表情来配合这些声音。

(贴士)

鱼没有声带,但也可以发出声音相互交流。它们一般用牙齿或骨骼发出咕噜、嘶嘶、呱呱、梆梆以及呻吟或啸叫的声音。石首鱼是海洋中发声比较响亮的鱼之一,它会振动肌肉,敲打鱼鳔,发出的鼓声吸引配偶。

(第二节)伪装与防御行为

在动物的世界里,有一个不变的法则,那就是“弱肉强食”。为了生存,蚕食其他弱小动物是每个动物的天性。在这样一个你死我活的世界里,为了保存自己,每个动物都进化出了防止遭受攻击或者一旦遭到攻击怎样逃遁的本领,而这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的本领是在自然选择中被保留了下来。

一、动物的伪装行为

许多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都具有了高超的伪装本领,如保护色、拟态、警戒色。这些本领有利于动物躲避敌害、保护自己以及捕获猎物。有一些动物靠调整自己的体色或改变自己的体态以适应环境,还有一些动物通过毒刺、毒腺、恶臭或鲜艳的色彩和斑纹来警告来犯之敌,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

变色龙是一种很会伪装的动物。变色龙生活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上,它们的体色可以随着生存环境,如光线、温度、湿度等的变化而改变。当光线很强的时候,它们的体色呈绿色;当光线阴暗时,它们的体色则会变为褐色。而且当它们受到惊吓时,体色也会随之改变。

枯叶蝶很难让人们从它们所栖息的叶子中辨认出来,因为它们看上去和枯叶一模一样——有叶脉状的翅脉,连翅膀上的斑点也像极了枯叶上的菌类斑点。

竹节虫以拟态闻名昆虫界,当它们静栖在树上时,和一段竹枝或树叶很相像。不仅如此,它们还能够慢慢地把身体颜色调整到与四周环境一致的程度,甚至它们的卵也极像一些植物的种子。

围兜蜥是一种爬行动物,生活在澳大利亚,它的颈部有一圈褶襞皮肤,褶襞上有骨头支持着。平时褶襞贴在颈上。当遇到危险时,围兜蜥就把褶襞撑起来虚张声势,使来犯者不敢轻举妄动。这一办法在对付比自身强大得多的敌人时很有用。

饰蟹的伪装手段极为高明。它们捡来一些海草和像海绵那样小的海洋动物,放在自己的身体和足上。这些活着的“伪装衣”会迅速长大,布满全身,这样饰蟹就可以从捕猎者的眼皮底下溜走。

比目鱼可以称得上是海中的“变色大师”。它们生活在海底,为了适应环境,它们的身上长满了杂乱的斑点,就像海底的石头。更有趣的是,它们还能像变色龙一样,使身体的颜色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贴士)

如果说杜鹃还只是从卵上模仿别人,那非洲维达鸟则干脆力求形神兼备。它们的幼鸟不仅外形相似于寄主的幼鸟,连鸣叫声、头部的动作都模仿得真假难辨,轻而易举就骗过了它们的养父母。

二、动物的防御行为

动物生存的环境中,时时刻刻存在着危险,它们的天敌时常发动突然袭击。因此,它们无时无刻不在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一般来说,动物在遇到危险时的本能反应就是逃跑,但逃跑有时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因此很多动物为了保护自己,练就了各种各样的防御本领。

土拨鼠可以说是动物世界上最优秀的警报员。土拨鼠又名旱獭,和松鼠是近亲,身体肥胖,样子像鼠又像兔,是挖洞的穴居小动物。土拨鼠的警惕性特别高,每次成群出穴觅食活动时,鼠群总派遣一只土拨鼠担任“哨兵”。土拨鼠“站岗”时十分负责,常常用后脚跟站立在地面或高处,以便探察四周的动静。一旦发现有敌害来袭时,它就立即发出高频率的尖叫声,其他的土拨鼠听到这样的“警报”声,便立即钻入洞穴中以逃避凶险。当敌害远离时,这只放哨的土拨鼠便会发出洪亮的叫声,表示“解除警报”,其他土拨鼠便又纷纷出来觅食了。

鳄类生活在河流、湖沼里,它们遭遇危险时会立即张开血盆大口,露出利牙,高声吼叫,往往吓得敌害落荒而逃。美洲的鳄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龟,它们虽然不像鳄类那样有一口利牙,但是在遇到危险时会裂开两颌使声门扩张,白色的声门与暗色的口腔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同样也可以吓退来犯的敌害。

北美洲的麝牛,虽然个头较大,但是时常遭到狼群的围攻。为了保护母牛和小牛,公麝牛常常牺牲自我。一群恶狼向一群麝牛袭击时,身强力壮的公麝牛们立即聚在一起,将母牛和小牛重重保护起来,形成一个保护圈,并各自将头部朝下,双角对向狼群,摆出一副反攻架势,偶尔其中一头公牛会冲出去袭扰一下狼群,然后快速返回,其他公牛也会轮流出击和返回。这种防御方法往往使狼群不易下手,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危险性,出走的公牛很可能会遭到凶残而狡猾的群狼杀害。

豪猪又名箭猪。豪猪一旦遇到敌害会立即竖起硬刺,并将硬刺相互碰撞摩擦,产生一种“刷刷刷”的威吓声,同时还会在嘴里不断地发出“噗噗噗”的吼叫声,以此来警告来犯者。这时,如果对方置之不理,继续逼近,那豪猪就会迅速地转身,用臀部或背部的一团矛枪般的硬刺朝着敌人,只要敌人扑上来,在相互接触与厮打时就有许多硬刺刺入敌人身体。

穿山甲和犰狳的体毛已演变成为坚硬的鳞片,这些鳞片像是一块块厚厚的钢盾。当遇到危险时,它们就会缩成一团,把背面的鳞片露出来以保护自己的要害部位,使敌害无可奈何。

装死是许多弱小动物使用的逃生技能。这种方法很实用,因为很多肉食性动物只吃活的猎物,如果猎物不再运动了,它们的捕食行为便会随着停止。蛇和松鼠都会使用这种方法逃生。

自然界里有许多动物,如黄鼬、臭鼬、白鼬、灵猫等,当遇到危险时会放出臭气或臭液来吓退敌害。其中以美洲的臭鼬最为典型。当它受到敌害攻击时,会立即高高地翘起尾巴,从尾部放射出臭液。这种臭液不仅能令敌人退却,同时还具有麻痹作用。如果这种臭液喷射到人的脸上,会使人立即昏厥,许久才能苏醒过来。因此,在百兽群栖的美洲森林里,臭鼬是比较安全的。

(贴士)

壁虎和蜥蜴的尾巴又细又长,在遭遇到敌害或受到严重干扰时,尾巴会自动断落,离开身体后的尾巴还能不断地摆动,把敌人吸引住,它们自己却逃之夭夭。

(第三节)求偶与交配行为

动物为了延续自己的种族,不断地繁殖后代,就必须与异性进行交配。然而,它们似乎也懂得“优生优育”,为了保证后代的健康与优质,它们往往会采用各种的方式来获得最佳配偶。有时,雄性动物之间会展开一场激烈的搏斗,以此来获得与雌性的交配权。

一、求偶行为

几乎所有动物都有性活动,求偶是性活动前奏的全部行为表现。动物的求偶行为目的就是吸引配偶,如雄鸟在生殖季节的鸣叫,同时还有排斥竞争对手的作用。第二个功能是防止异种杂交,因为动物的这种求偶行为常常具有物种的特异性,因此只能引起同种异性动物的反应。第三个功能是可以激起对方的性欲望,使双方的性活动达到彼此协调一致。第四个功能是选择最理想的配偶。

(贴士)

泰国斗鱼是一种热带淡水鱼。繁殖期雄斗鱼周身的色彩会变得十分鲜艳,以引起雌鱼的注意。它还会在水面上不断吐泡筑巢,利用各种手段诱使雌鱼过来受精。

(一)不一样的求偶方式

1.激素诱导

昆虫最安全的求偶密码是激素诱导。如雌蝗虫能够在远处的草丛中分泌出一种特殊的激素。雄蝗虫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这对触角就像电视接收天线一样,能准确无误地接收到雌蝗虫发来的信号,及时飞来,喜结良缘。

2.送礼品

这种求偶方式既奇特又温柔。一些蝇类的雄性在求偶前会先建造一个细软的丝质球,大小和自身相当,然后带着这个丝质球飞到蝇群中,并在那里绕圈飞行以吸引雌蝇。雌蝇相中之后,接受礼品,结成配偶双双离开蝇群,完成交配。

3.炫耀求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