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惊天迷案
4553800000077

第77章 雍正的暴毙2

戮尸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是为了惩罚死者生前的行为,挖其坟,开其棺,将尸体枭首示众。

据文字记载,戮尸始于周朝。而在清朝,多起文字狱,皆以戮尸终决。例如康熙年间的《明史》案和《南山集》案,雍正年间的查嗣庭案和吕留良案,以及乾隆年间的徐述夔案和沈德潜案等等,主犯皆被开馆戮尸。

戮尸的确起到了刑罚的警醒作用,但更像是一种逞威的泄愤行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4月24日,清廷从伍廷芳、沈家本等人的奏请,下诏将刑律内包括戮尸、凌迟、枭首三大重刑永远删除,凡死刑至斩决为止。

其实依据正史的记载,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雍正帝可能得的是一种急病,例如中风,3天便猝然离世。这种观点的确有一些支持者,《清宫秘谭》就提出,雍正死前,曾嘱咐有两件古玩要放到梓宫内,现在是遵旨放讫,如果不是正常病死,宫中如何在慌乱之中会记得这些小事呢?可遗憾的是,这种说法显然不能使人信服。急病而死的重要论断,无疑还需要更多的史料和证据来证明。

如果说雍正真的是患急病而亡,完全可以明确地记载在史书中。但就是因为官书不载雍正暴卒的原因,自然就引起了人们的怀疑,再加上雍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著名的“铁腕”皇帝,搞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杀戮株连多人,甚至已死的还要开棺戮尸。这些暴行激起了人民的极大义愤,也易引人猜测,于是不得好死的种种说法便由此产生了。其中在民间流行的说法主要有三个版本:

第一说,雍正是被吕四娘谋刺死的。此说法在一些稗官野史,如《满清外史》、《清宫遗闻》、《清宫十三朝》、《清代述闻》、《清代异闻》等书中十分流行。

雍正六年制造的吕留良案和雍正七年制造的张云如之狱,不仅株连到吕、张两个家族,而且波及到甘凤池、周浔等成百上千人。因此在民间流传有“江南八侠”(了因和尚、吕四娘、曹仁甫、路民瞻、周浔、吕元、白泰官、甘凤池)为此千方百计报仇雪恨的故事。吕四娘因与吕留良同姓,便被民间传是吕留良的女儿(另一说是其孙女)。当年,湖南人曾静遣其徒张熙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劝其反清。结果,策不成反被捉拿。经审讯,曾静称他是受了清初吕留良著作和思想的影响而决定反清的。吕留良因此被死后戮尸,吕氏一门,或被处死,或被遣戍。但吕四娘携母及一仆有幸逃出,隐姓埋名,潜藏民间。吕四娘拜师习武,勤学苦练,技艺高超。后来,她乔装改扮以宫女的身份侍寝,伺机行刺,以飞刀砍去了雍正的首级,为父祖们报了仇。还有人说吕四娘的师傅,原是雍正的剑客,后离去,培养了女徒吕四娘。这个传说流传了200多年,到今日仍有市场。还有人说,当时清廷破于无奈,只得打造了个黄金头颅,装到雍正尸体上收殓,并严加保密,以免丑事张扬丢了朝廷的颜面。1981年发掘雍正泰陵地宫,未打开,即作罢。但民间传言却说雍正棺材已经打开,而且雍正的遗体有尸身而无尸首,以此证明雍正之头是被吕四娘砍掉的。

细考史实,这些纯属野史逸闻,是无中生有的传说。吕留良孙辈中并无吕四娘这个人,而且在吕留良父子获罪时,其全家都被严密看押,极少有漏网的可能。雍正处置吕家,除戮尸、斩首之外,均被发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即到军营为仆)。乾隆时,吕氏遗嗣有开面铺、药铺的,有行医的,还有人成为捐纳监生,后被清政府发觉,改发配黑龙江给充军,住齐齐哈尔隶水师营。虽然吕氏后裔俱在,但遭到严格监视和管制,不能自由活动,极不可能回到北京替祖上报仇。至于说吕四娘主仆三人的逃脱更是不可能的事,当时办理此事的浙江总督李卫以擅长缉捕盗贼而著称,所以奉命兼管江苏盗案。若吕留良后人果有逸出,他自有能力搜捕到案。再说他曾为吕家题过匾,吕留良案发生后雍正没有责备他,但李卫心中必满怀畏惧不敢有丝毫差池,怎么可能允许几个女子逃脱。

何况,雍正实际上一年之中的三分之二都驻跸在圆明园这个离宫,临终前更是一直住在此处。因此,雍正“自新正郊礼毕移居园宫,冬至大祀前始还大内”,“盖视大内为举行典礼之所,事毕即行,无所留恋也”。圆明园内内阁及各部院等机构规模之宏大与大内不相上下,从雍正二年起,还设护军营,驻兵日夜巡逻,可谓是戒备森严。一个女子不可能飞檐走壁,穿过昼夜的巡逻,轻易地潜入寝宫行刺皇帝。对于社会上盛传的雍正棺材已经打开有尸身而无头一事,也纯粹是讹传。所以,吕四娘行刺雍正说,实属子虚乌有,绝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