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惊天迷案
4553800000074

第74章 顺治帝是否出家4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天花病毒外观呈砖形,抵抗力较强,能对抗干燥和低温,在痂皮、尘土和被服上,可生存数月至一年半之久。天花几乎是有人类历史以来就存在的可怕疾病,无药可治,因患者在痊愈后脸上会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

天花的主要表现有:高热、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皮肤成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脱痂、遗留痘疤(俗称麻子)。

这种病传染性很强,病情重,病死率高。据统计其中每4名天花病人中便有一人死亡,而剩余的3人却要留下丑陋的痘痕天花。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保存下来的埃及木乃伊身上就有类似天花的痘痕。曾经不可一世的古罗马帝国相传就是因为天花的肆虐,无法加以遏制,以致国威日蹙。在18世纪,欧洲蔓延天花,死亡人数曾高达一亿五千万人以上,甚至更多。

由于天花病毒只在人身上传染,而牛痘疫苗可以有效地终身防止天花的传染,因此自1977年以后世界上没有发生过天花。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人类成功地消灭了天花。这样,天花成为最早的被彻底消灭的人类传染病。

但无疑,人类对天花的了解也是最少的。目前,世界上有两个戒备森严的实验室里保存着少量的天花病毒,它们被冷冻在-70 ℃的容器里,等待着人类对它们的终审判决。这两个实验室一个在俄罗斯的莫斯科,另一个在美国的亚特兰大。世界卫生组织于1993年制定了销毁全球天花病毒样品的具体时间表,后来这项计划又被推迟。因为病毒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们在如何处理仅存的天花病毒的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是彻底消灭,还是无限期冷冻?

如果说抛开《清世祖实录》中顺治帝患病而亡不论,单看出家一说,也不能说是毫无道理。众所周知,顺治帝很崇尚佛教,有许多事实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顺治八年(1651年),14岁的顺治到京东一带打猎,在景忠山召见主持僧海寿和借居修行的别山禅师。在南山山洞内,他与别山禅师进行长谈,从此便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次年,顺治特派内臣窦从芳赉敕书,请别山禅师入京。在椒园开辟禅室,将别山供养其中,并赐号慧善普应禅师。

顺治十四年(1657年),20岁的顺治帝在京师海会寺同高僧憨璞聪会面,憨璞聪对佛法的阐释深深触动了顺治。从此,顺治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顺治帝对佛教的痴迷已经到了无比狂热的地步,甚至萌发了出家为僧的念头。顺治十七年(1660年)七月,顺治打算出家到五台山当和尚,请高僧茆溪深为他在完善殿举行了皈依佛门的净发仪式。这一举动激起了整个朝廷的恐慌,孝庄太后知道后大发雷霆,其他诸王贝勒也是慌乱不堪,都设法阻止。时任吴兴报恩寺主持的玉林琇接到朝廷诏书,说是皇帝出外骑马受到了惊吓,让他前来证道。当他一到北京,就听说自己的弟子茆溪深给皇帝进行了剃度。他勃然大怒,捆绑了弟子茆溪深,打算将他烧死来谢罪。顺治帝见状无奈,只得表示自己愿重新留发,不再出家。至此,这件事才不了了之。

因此,本就有出家想法的顺治帝,在心爱的董鄂妃死后,万念俱灰,放手尘世的一切权力、财富甚至是整个天下,遁入空门。在病逝养心殿的托词下,掩饰的是一个看破红尘的天之骄子的绝望,如此痴情的皇帝,如此动人的感情,人们愿意去相信又有什么错呢?但是我们恐怕不得不承认,手掌重权的皇帝出家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其中牵扯到太多的相关利益。况且顺治帝已经有过一次失败的出家经历了,我们可以想象其中所蕴藏的巨大阻碍。

纵观顺治帝出家一说的各个版本,以到山西五台山削发为僧最为流行。其中主要有两个依据:首先是吴梅村的《清凉山赞佛诗》,人们认为这是为顺治帝五台山进香所作;其次是康熙帝在6次西巡中,5次“幸五台山”。前者看似能作为依据,但是我们又怎么能证明这不是后世的附会之说呢?关于后一条依据,根据《清圣祖实录》可知这5次巡幸五台山的记录:

1.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月甲申(十二日),“上幸五台山菩萨顶”,后登南台、东台、北台、中台、西台。丙申(二十四日),下五台山。

2.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己卯(十一日),“上奉太皇太后幸五台山”。十九日,康熙帝登上菩萨顶,太皇太后没有登上菩萨顶。

3.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正月癸卯(二十七日),“上巡幸五台山”,二月癸丑(初九日),康熙帝登上菩萨顶。

4.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正月庚戌(二十八日),“上幸五台山”,二月辛酉(初九日)康熙帝登上菩萨顶。

5.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二月丁酉(初二日),“上巡幸五台山”,戊申(十三日)康熙帝驻跸五台县射虎川地方,未登菩萨顶。

据此记录,康熙帝是在他父亲顺治帝死后22年,才第一次到五台山。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康熙帝何不早去,却偏偏要等到22年之后呢。并且,我们也可看到,五次巡幸中最后一次,康熙帝并没有登上菩萨顶,而太皇太后只去过五台山一次,且未上菩萨顶。我们难道只以第五次去是顺治帝已逝世来解释吗?其中似乎也有一些蹊跷之处。

在2004年4月,关于顺治帝的死因又有人提出了一种新说:顺治帝被郑成功炮毙于厦门。此说法是这样的:顺治十七年(1660年)五月,郑成功败于南京,后退守厦门。清朝趁机就派大将达素和福建总督李率泰两路夹攻厦门。顺治皇帝秘密亲征,到前线督战。两军对阵于牛家村,顺治帝不幸被炮弹击中身亡。

这个新的说法依据的是泉州南安的郑成功宗亲郑梦彪从郑氏后人手中得到的《延平王起义实录》的手抄本。在其中有两段石破天惊的文字:

其一为:“有人密启藩主以高崎之战伪帝顺治实在思明港被炮击没,达素秘密而不敢宣,及京中查无下落,召达素回京,达虏惧罪自杀。至是太子即位,宣顺治于正月崩者,伪虏之伎俩也。藩曰:余亦计之,但当时恍惚未敢再信”。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人密报郑成功,说伪皇帝顺治是在厦门的思明港,被郑成功属下的大炮击中而死。当时大将军达素不敢公开这一消息,宫中等不到顺治帝归来,就召达素回京。达素不敢回京,畏罪自杀。后来太子也就是康熙帝即位,宣布顺治皇帝驾崩。这不过是大清朝善于用的伎俩而已。郑成功说:“我开始也觉得有这么一个人,但后来没敢相信。”

其二为:“初,太师在京屡以书谕藩招抚。藩不肯,然虏顺治亦不之罪也。至是顺治崩,执政者与太师有隙,遂对虏太子谏以藩能击崩主父,我皇岂不能杀害其父乎。虏太子纳之,至是新即位而太师遂遇害。”这段话的意思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投降清朝几次写信给郑成功,劝郑成功投降,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顺治皇帝并没有因此给郑芝龙治罪。顺治皇帝死了以后,辅政大臣苏克萨哈与郑芝龙有仇,向当时的太子康熙皇帝建议说:郑成功用炮击毙了我们的先皇,难道我皇就不杀郑成功的父亲吗?康熙听从了他的话,即位后就下令杀掉了郑芝龙。

这两段文字直接证明了顺治皇帝是被郑成功炮毙于厦门的,对于这种说法,从情理上推测是可能的。作为大清帝国第一位入住中原的天子,23岁的顺治帝随大军亲征,一方面可以放开手脚,有所作为,一方面也是散散心,缓解董鄂妃的死所带来的打击。而且顺治帝在对待郑成功的问题上,曾持拉拢的态度,想招抚郑成功。多尔衮曾把郑芝龙扣押起来,顺治帝写信给郑成功批评多尔衮的这一做法,并表示歉意。与这两段相对照来看,似乎没有什么相悖之处。

同时也有相关传说,在清东陵的孝陵只是埋藏顺治帝的衣冠和骨灰坛。那会不会是因为死于炮火,尸体惨不忍视,千里迢迢又不易回运,所以就在当地火化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