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惊天迷案
4553800000072

第72章 顺治帝是否出家2

清代八旗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共24旗。

起初,太祖努尔哈赤于万历十一年以“牛录”为编排单位加以改造、强化建立女真早期的战斗组织。万历二十九年,在“牛录”基础上创建旗制,设立四个以不同颜色命名的组织,即黄旗、白旗、红旗、蓝旗(皆为纯色),分管各牛录。每牛录最高时期达到300人,每旗基本由20~30牛录组成(上三旗除外)。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由四旗增编至八旗。旗的颜色,在原有四色的基础上镶以不同的色边。即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这个顺序并不是随意写的,而是八旗势力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

皇太极即位后,又先后增设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当然,还是以满洲八旗为主干。

满洲八旗分为上三旗、下五旗。上三旗中不设王,而是由皇帝直接掌管。下五旗则是由诸王、贝勒、贝子分统。最早的上五旗为正黄,镶黄,正蓝。在顺治初,因把揽朝纲的摄政王多尔衮为自己所在正白旗的利益,将正蓝旗降为下五旗,上三旗就变为了正黄,镶黄,正白。而后八旗地位再无更改。

八旗人的后代称为八旗子弟。清统治者定都北京以后,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八旗旗人的制度和措施。但这种优待和世代递嬗的制度,使不少“旗下人”穷困下来。他们之中某些有识之士,也有去学习手艺的,但反而受旗籍人的冷眼,认为他们没有出息。所以就其压倒的多数而论,“旗下人”大抵是游手好闲的。此后“八旗子弟”又多借指倚仗祖上有功于国而自己游手好闲的纨绔流氓子弟。

董鄂氏的确出身贵族,这无可置疑,但关于她与顺治帝的结识,却有此一说。在15岁选秀女时,董鄂氏被顺治同父异母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看中,成为了他的妃子。而趁侍候皇帝后妃的机会,得以与顺治帝接触,两人彼此萌发出了感情。此事被襄亲王发现,他回家后痛斥董鄂氏,董鄂氏便跑到顺治那哭诉。顺治帝听说后,把弟弟叫来还打了一记耳光。老婆与人私通,自己不能反驳不说,还要遭打,襄亲王实在忍不下这口气,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七月初三怨愤致死。而仅仅50天后,顺治就迎娶了董鄂氏,并册立为贤妃。当然这只是某些学者的推论,并不见于正史中。

顺治帝曾先后立有两个皇后。第一个皇后是孝庄太后哥哥吴克善的女儿,由于婚后关系不和,两年后便被废掉。第二个是蒙古科尔沁贝勒绰尔济的女儿,即是孝慧章皇后,但也一直不受宠。

相比之下,这位董鄂氏就显得幸运万分,顺治帝对她甚是钟爱。迎娶后三个月,便封为贵妃。册封仪式异常隆重,规格和程序都与册立皇后时大致相同。而且还有一项特别的礼遇:册封诏书特颁恩赦,这是只有册立皇后才会使用的恩赦大典。换句话说,册封董鄂氏皇贵妃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和册立皇后是一样的。

根据资料可知,董鄂氏是一位贤良淑德的好女子。

她对太后毕恭毕敬,侍候周到。冬天来临时,孝庄太后称身体不适,住到京郊南苑。她下旨命后妃前来问安,谕旨传到董鄂妃所居的承乾宫。董鄂妃不顾严寒赶往20里外的南苑,向太后问安,还朝夕侍奉。

对顺治帝,董鄂氏更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顺治帝回宫晚了,她也必定守候迎接,嘘寒问暖;顺治帝夜里批改公文时,她也必定在旁服侍;要是顺治在宴会上喝醉了,她也会告诫侍者好好侍候,睡到半夜还会起来小心探视;顺治帝喜欢围猎,她常常劝他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同时董鄂氏又识得大体,顾全大局。她经常督促顺治帝励精图治,为民造福。偶尔,顺治帝不上朝,她便劝说顺治帝不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对于宫中其他的人,董鄂氏也非常和善。她对皇后恭谦,对其他妃子关心,甚至对侍者都从不慢待。每当顺治帝训斥宫女或太监的时候,她都好言相劝,力求帮她们开脱。

如此一位心上人,一位贤德的红颜知己,顺治帝怎么会不欣赏,不怜爱。自从有了她,顺治帝竟至于视六宫粉黛无颜色,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