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惊天迷案
4553800000070

第70章 戚家军的神秘消失4

入海长城位于山海关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滨,主要是指明长城的东部起点,有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所建“入海石城”。入海石城是明长城唯一建筑在大海中的一段,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因又名“老龙头”。

入海石城高约3丈,有一半位于海平面以下。据传,它的城基是由无数反扣的大铁锅构筑的,此说主要源于康熙所写的《澄海楼序》,文中称“城基皆以铁釜为基,过其下者覆釜历历在目”。但这个说法并不可信,实地勘测未发现一口铁锅甚至残片,而是发现了大量留有榫卯口的2~3吨的巨石。由此推测,戚继光当时采用了银锭铁榫的工艺作法,就是在每块条石前后左右上下分别凿出榫或卯,将巨石榫卯相连,在连接处浇灌用白矾、松香、铁末加热的拉结剂,最后再以纯白灰浆灌注。这样使得巨石牢固地连在了一起,保证了基底的稳固。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入海长城遭到破坏,仅存下天开海岳碑。1984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被重新修复。重修后的入海石城又恢复了宏伟的旧观,气势磅礴地屹立在大海之中。

戚继光在蓟州共十六年,16年间他整饬防务,加强战备,修筑御敌台,设立武学,训练将士,编练出一支车、骑、步综合作战的精锐部队,形成墙、台、堑密切联络的防御体系。在戚继光的带领下,戚家军多次击退侵扰之敌,军威大振,朵颜、土蛮等蒙古部族听戚继光之名闻风丧胆。在他坐镇蓟州的后十几年里,游牧部族不敢窜扰,蓟州全境“一矢不惊,军民安堵”,保证了塞内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拱卫了京师(今北京)的安全。时人誉其“足称振古之名将,无愧万里之长城”。

然而戚继光功勋卓著,却无缘勋爵。辉煌战绩的取得一方面取决于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报国之心,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张居正、谭纶等为首的朝廷重臣给予他的信任和支持。万历十年(1582年)农历六月二十日张居正去世,戚继光被谗言困扰。万历十一年(1583年),被杨四畏等人排斥,“给事中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当国者遽改之广东”,戚继光因此被南调镇守广东。他悒悒不得志,后两年,以年老多病为由谢职归家。万历十五年(1588年)农历十二月七日,居于蓬莱故里的戚继光突然发病,病急且重,很快就进入昏迷状态,第二日,年仅60岁的戚继光离开了世。

这位将才为明帝国留下了他用毕生精力操练的精锐部队,戚继光寄希望于这些在边防上受训过的数千名中下级军官,能继续在基层军队里贯彻他的训练作战思想。如今看来这样的作用也的确起到了,无论是从东南抗倭时就跟随他,还是镇守蓟北边防时跟随他的一批军官,后来都成为了万历年间明军的栋梁。但毕竟戚家军不是戚继光的私兵,它属于朝廷的募兵,尽管在戚继光死后明廷不乏直接带兵的总兵,但始终缺少统帅级的人物,戚家军那骄人的名号也逐渐消逝于历史中。

细查史书我们可以发现,此后的一些战役其实仍可以看到戚家军当年耀眼的丰姿。在公元1592年的抗日援朝战争中,原浙江兵为主的老戚家军和被戚继光整训过的蓟辽军,成为了这场战争中明军的主力,攻克牡丹峰,收复平壤,都是浙兵部队第一个攻上日军阵地。攻打平壤时,年过花甲的戚家军老将吴惟忠左肋中弹,血透衣甲依然站在最前沿指挥,倭寇时代就对戚家军胆寒的日军,在平壤大战中更是被吓破了胆。收复汉城时,浙兵千余人马的先头部队,到了汉城城下,竟使得数万日军紧闭城门不敢出战。

明末,后金夺取抚顺、沈阳的战役里明军仍有戚家军的身影,不过这恐怕算是戚家军的最后一役。这支部队当时被称作“浙军”,带队的指挥官是川浙军团的副将戚金。明史里没有戚金的传记,但从别人的传记里和戚家家族的记载中可知,他是戚继光的侄子,史书上评价他“练兵颇有(伯)父风”。戚继光的儿子并未受过什么军事上的教诲,戚家的晚辈中只有戚金从年少时就跟随伯父戎马倥偬,他耳濡目染了伯父训练指挥,是戚家勇武的继承人,也基本上算是戚继光军事方面的正牌传人。戚金跟随伯父去蓟北戍边击蒙古,长期担任浙军的作训主官。而后又随浙军入朝与日军作战,收复平壤时,戚金身先士卒第一个攻上城墙,因战功做到了副总兵。回国后,他做了一段时间的江南吴淞总兵,后因病解甲归田隐居乡里。当辽东边事甫起时,戚金向朝廷主动请缨,重新用伯父的整训方法组织起一支戚家军。

当时明军与后金的战争中处于劣势,川浙军团前来增援。在与后金对峙的浑河战场南岸,戚家军构筑出车阵应战。此阵是由戚继光和俞大猷在北方防御蒙古鞑靼时期摸索出来的,是一套用步兵尤其是火器步兵对付骑兵的行之有效的战法。战车在行军时可以装载粮草、兵械、军火,驻扎时可围起做营寨,防御时车围成环形防御阵地,将火炮架在车上,同时士兵以车为掩体,释放火铳火炮。渡过浑河的后金军在明军的火铳、火箭、小口径虎蹲炮以及其他名目繁多的火器齐射下,纷纷落马。数量庞大的金军骑兵,一队又一队地涌来,终于有突破火力网的骑兵冲击到了车阵前。此时军队中马上冲出手持戚家军特种兵器——铁狼筅的士兵将其刺倒,两轮进攻之后,后金兵坠马伤亡者达3000多人。对方主将努尔哈赤无奈之下,竟将攻城用的防御火器箭矢的武器楯车推了出来,以阻挡明军的轻火器射击,后金兵改骑兵为步兵猫着腰跟在楯车后面。但行至车阵200步内,明君用拉车的挽马组成的骑兵队冲了出来,又将后金的步兵一顿砍杀。

此时后援的明军在朱万良、李秉诚等几位总兵的率领下,也进到了离沈阳十几里的白塔铺一带,但是这支明军却没有马上前来援助,而是停下来观望战局。努尔哈赤抓住明军怯战之机,派出皇太极向明后续援军发起主动攻击,以数千人将3万明军打退数十里。努尔哈赤下达死命令让八旗轮番饱和攻击,在堆积的弃尸上,终于将车阵打破。后金军突入车阵,戚家军摆出鸳鸯阵,与敌展开惨烈的肉搏。但终因寡不敌众和连续两天的急行军以及激烈战斗造成体力不支,戚家军不断倒在血泊之中。总兵童仲揆想趁乱撤离战场,但戚金一把拉住他的马说道:“大丈夫报国就在今日”,童仲揆和戚金又一起翻身杀入战场。大战一直持续到傍晚,仅存的几十名浙兵战士将戚金、童仲揆围在当中,他们的鸳鸯阵式依然不乱。但这就算是这样,也终究扭转不了大势,这些英勇的戚家军在溃败中含恨而终。

据称当时还有很少数先期突围和辽阳留守的戚家军幸存,明廷派员来抚慰劳军,问他们有什么需要和封赏,这些浙兵流着泪说,不要赏赐,请求朝廷把他们编入其他部队,他们要给戚金等主将报仇。朝廷大员们都不得不唏嘘赞叹,这些普通的士兵竟然都有国士之风。在不久之后的辽阳之战中,这些战士也亦全部战死。

精于研究戚继光战法的登莱总兵张可大,后来想重建浙兵,但他和他刚成立的数百人浙兵部队最终不幸覆没于孔有德的叛乱中。浙兵的主要征召地义乌、宁波的县令向朝廷上书,说国家连年征战,因浙兵善战,不断地被征召和伤亡,此地的男丁已经十去七八。崇祯皇帝开恩,不再要求从这些地区招兵。自此,浙兵、戚家军以及与他们有关的鸳鸯阵、狼筅等等一切传奇和神话,全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此外,还有一部分戚家军在河北、北京、天津靠近长城一带驻守了下来。至今,他们的子孙仍旧沿袭祖辈的传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当着长城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