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惊天迷案
4553800000057

第57章 明建文帝下落6

度牒是国家对于依法得到公度为僧尼的所发给的证明文件(度是说度之入道)。度牒在唐代也称为祠部牒,都是绫素锦素钿轴(北宋用纸,南宋改用绢),就是品官所用的纶诰(其实物在日本还保存有最澄入唐所得的一轴,那上面详载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以及官署关系者的连署)。

僧尼持此度牒,不但有了明确的身份,可以得到政府的保障,同时还可以免除地税徭役。而度牒发给究始于何年,现在还没有定论,很可能是唐代或更早。而此后各代僧尼依然给牒。

在现代,《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第三章第九条规定:“要求出家的人……按规定的办法和手续发给度牒。”

如此详尽的记载可真是让人兴奋了一番,不过遗憾的是,经学者考证这不过是本伪书。明代的沈德符对这本书评价道:“一时不读书不谙事之人,间为所惑;即名士辈,亦有明知其伪,而哀其乞怜,为之序论,真可骇恨。盖此段大慌,又从老僧杨应祥假托之事敷衍而成,若此流传于世,误后学不小。”说的是不懂历史的人可能会被此书骗到;就算是知名的学者中,也不乏明知其为假,但因为可怜建文帝,而为之写文章的。真是可恨啊!若是此书流传于世,必然会误导后辈。

但《致身录》到底是完全没有根据,还是包含了一定的真实性,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定论。而就算承认这本书是假的,我们恐怕也不能否认建文帝出家为僧的可能性,以及建文帝逃亡的可能性吧。

明末清初,查继佐在《罪惟录》中罗列了23种建文帝出逃的说法。而关于建文帝在各地的遗迹那就更是数不清了。建文帝逃亡之后到底去了哪?有一说是认为他云游四海,足迹遍布江苏、浙江、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有一说是认为他去了遥远的南洋;更有一说认为建文帝在近不在远,他就隐藏在江苏吴县的穹窿山中。

如此众说纷纭并不足为奇,也许渲染上神秘色彩的历史才能激发人们更多的好奇。当建文帝不明的下落传之于世人之口时,也必由最初的简略,将变得愈加丰富和神秘。最终则脱离简单的学术问题,变成了人们情感上的一种羁绊。

当年的“靖难之役”将建文帝推到了一个弱者的位置上,无疑这样一个皇帝会得到更多的被赋予的同情和关注。人们说假若没有“靖难之役”,那建文帝必然将是一个明君。他的执政将如一股阳春煦日温暖人间,融化掉洪武年间的严霜。但作为后代人我们没有“假如”的权利,我们有的只能是更客观地看待历史,看待那曾经发生过的种种,然后试图还原出事件的本来面目。

如今“靖难之役”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时光的流逝不仅不会消磨掉人们的好奇心,反而会促使人们在这条求索之路上走得更远。近年来通过对新资料的研究和分析,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之谜,又添加了两种新的说法。

首先是2000年11月16日,《文汇报》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标题是《湖北一本家谱解开数百年“姓谜”,“让”姓系建文帝后代》:

《百家姓》上没有“让”姓记载,中国却有“让”存在。“让”姓从何而来,几百年来一直是一个迷。老河口市妇幼保健院让庆秋医生,近日解开了这个迷。

年近古稀的让庆秋说,“让”姓系明惠帝即建文皇帝后代。她小时候在武昌读书时,有一天晚上,她爷爷把一家人叫在一起,神色肃然地告诉大家,“让”姓祖先系明惠帝朱允炆。当年,燕王朱棣为抢夺皇位,从燕京(今北京)带兵打到帝京(今南京),明惠帝从地道逃亡出宫,隐居民间。为避免朱棣斩草除根,改姓“让”,名“銮”,暗示逊国退帝位之意,以便儿孙永世不忘。

让庆秋当时年幼,似懂非懂。直到最近,她在台湾的舅舅陈万鼐先生回到内地,郑重其事地告诉她:“让”姓确系明惠帝之后,并送给她一部在1949年春发现的“让氏家谱”。“家谱”仔细记录了明惠帝出逃经过。当时,在焚宫中,他从地道逃出帝京,改名“让銮”,隐居民间,假扮僧、道,云游于滇、黔、蜀、粤、桂、湘、鄂等地。

据这本“家谱”考,明惠帝晚年隐居武昌,死后葬在洪山宝通禅寺的宝塔旁。让庆秋医生说,宝通禅寺过去的老和尚,都知道建文皇帝的坟。她爷爷在世时曾去祭奠过,可惜时移岁迁,墓迹湮灭难寻了。

文中揭秘让氏祖先即为建文帝朱允炆,当年他从地道逃亡出宫,隐居民间。为避免朱棣斩草除根,改姓“让”,名“銮”。“让”氏就是建文帝的后代。

而后通过对《让氏家谱》的考证和研究,明史专家、南京大学原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副主任潘群教授认为“‘让’姓确和建文帝有直接的关系”。他推测,家谱中的让世馨原本姓朱,因担心参加科举暴露自己是前朝皇室苗裔的身份,改成了“让”氏,并繁衍至今。而且潘群教授还大胆假设:家谱记载让銮有廷松、廷柏二子,正好与文奎、文圭相对应。考虑到《让氏家谱》中记有建文帝逃到湖北一带,扮做僧人,廷松、廷柏很可能就是文奎、文圭。而如今的让姓家族就是文奎一支繁衍出来的。

这惊天的发现,能否解开埋藏于人们心底的谜题?据看过此家谱的人说,此家谱与人们所想的实际情形相距甚远,除了创修时几个人的序言,齿录卷不过寥寥数纸。前十代也只有简单的名字。其中关于始祖的记录十分简略,只记有:“一世,始祖銮:我族诸先辈云,公即明慧帝。因燕王朱棣造反,焚宫时逃亡而出,遂改姓让,更名銮。”因此人们提出这些材料可能来源于《明史》和笔记小说等,并非真正意义家谱意义的史料。但是,是否真的如此,对于这部家谱的原委可能还是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另一说则是对《湘潭锦石何氏七修族谱》等相关资料的考证,湘潭锦石何氏第18代子孙何歌劲提出他的始祖何必华才是消失的明建文帝朱允炆。并且论证说当时建文大将何福直接策划和组织了救主行动,他们护送建文帝朱允炆由江西抚州临川来湘潭。建文帝朱允炆开始藏于银塘,后又迁县城东隅和西乡之碧泉,改姓名为何必华,字汝川,并娶银塘四甲土著何惠的长女为妻,终年87岁。自2000年10月,何歌劲花了5年的时间,不断探索,把这一说的详细论证过程和最终结论集结为《建文帝之谜》一书,以供人们评说。

但不得不承认,书中的结论更多的是作者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这一说只是后人对那个谜题的一种探索。而一部书稿能否可以说服大家,被多数人所认可,解开无数学者为之殚精竭虑的建文帝踪迹之谜,也许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验证。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究竟哪种说法是子虚乌有、无稽之谈,哪种说法是疑点重重、漏洞百出,哪种说法又是证据确凿、板上钉钉呢,恐怕短时间内缺乏可靠资料的我们还无法说得清。但至少知道这样一件事,当燕王朱棣登上帝位时,他取消了建文年号,复用洪武年号。这一举,是想说明他自己是直接继承宋太祖朱元璋的帝位,是正统的皇帝。而后,朱棣的继承者也没有一个正式承认过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权。

想来,个性软弱的朱允炆从来没想过自己要当皇帝吧。可当这一重大的责任就莫名地硬生生地塞给他时,他也是想做出一番成就的。在位4年间,他实行惠民政策,重视农桑,可以说给中国带来了一股清风。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不被人们承认,尽管在明正德、万历、崇祯年间,朝廷大臣都曾上书奏请追谥朱允炆庙号,但一切努力都没能实现。而最终关于他的下落,历史还扣上一个“不知所踪”的帽子。不管最终结论如何,想来建文帝的这一生是无比悲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