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惊天迷案
4553800000004

第4章 解密真实的苏妲己4

先秦五刑从夏代开始逐步确立,是一种野蛮的、不人道的、故意损伤受刑人肌体的刑罚,主要指墨刑、 劓刑、 膑刑、 宫刑、大辟(死刑)。

墨刑又称黥刑、黥面,在犯人的脸上或额头上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对犯人的身体状况实际影响不大,但脸上的刺青会令犯人失去尊严。墨刑是五刑中最轻的一种刑罚,也是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肉刑。

劓刑,割掉鼻子的一种刑罚,重于墨刑,而轻于剕刖刑,劓刑在当时适用的范围甚广。

膑刑,又称刖刑,是断足或砍去犯人膝盖骨的刑罚。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接受过髌刑的案例有:献和氏璧的卞和及被庞涓排挤的孙膑。

宫刑,又称腐刑、蚕室、阴刑和椓刑,是毁坏生殖器的残酷刑罚,五刑中仅次于大辟。最初是用来惩罚男女之间不正当的性关系,而后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正史上记载受宫刑的大臣有司马迁、张贺、李延年等人。其中针对女人的宫刑叫“幽闭”,是人为造成的子宫脱垂的一种刑罚。

汉初文景帝开始废除肉刑,于是先秦五刑逐渐被“笞、杖、徒、流、死”的封建五刑所取代,这也标志着中国刑罚制度的重大进步。

此外《封神演义》中还提到了妲己祸害商代名将黄飞虎。小说中称,妲己知道纣王好色,于是就趁王侯夫人朝见皇后之际,将黄飞虎之妻贾氏引上了摘星楼。引起注意之后,妲己便悄悄走开。贾氏不忍纣王凌辱,跳下楼去。黄飞虎的妹妹黄妃正巧见到此情景,便斥责纣王,于是也被纣王摔下摘星楼。黄飞虎早就不满纣王的暴行,又遭此变故,于是毅然离去投靠了西岐。但这些情节也只是见诸于《封神演义》的记载,在其他史书中无任何记录,甚至连黄飞虎这个人都找不到。如此说来,迫害黄飞虎一事,也是后来人们硬扣给妲己的罪过。而再将上面两件事情联合起来看,说妲己是“荼毒忠烈”,实在是有些冤枉她了。

第四条罪是说纣王耗费民力,奢侈无度为妲己建酒林肉池和鹿台。这个是在关于妲己的史书和野史小说中所必然提到的情节,但事实果真如人们所认为的那么夸张吗?1999年,经过考古学家们的发掘,在商代都城偃师商城内的确发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石砌水池遗迹。这个水池长约130米,宽约20米,现深1.5米,池底内凹,四壁用自然石块垒砌而成。据专家称这就是传说中的“酒池”,但水池两端各有一条水渠通往宫城外,与城外护城河相通,根本不可能以酒灌满水池。所以说“以酒为池”只是给人们营造出了一种假象,而真实的“酒池”不过就是供商代帝王娱乐的池苑而矣。再说肉林就更不合理了,肉挂在树上很容易会坏掉,又易招惹苍蝇蚊虫。想想都会感到一股腥臊恶臭,敢问又有谁愿意在这样的地方作乐呢。所以说“悬肉为林”很明显也只是夸张之语,并非如我们今日所想的那样。再说说鹿台,《史记》中仅说“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益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由此记载,鹿台是纣王所建的宫苑建筑,而兴建离宫别院,并将众多珍禽异兽收纳于皇家苑囿中,是很多帝王典型的现象,并不少见。但到了汉刘向《新序刺奢》便称“纣为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临望云雨。”到了晋皇甫谧所编撰的《帝王世纪》里鹿台更是一下子翻了十倍变为“高千丈”。商代的1尺合今16.95厘米,1丈则约等于今天的170厘米,相当于1人高,故又有“丈夫”之称。千尺就已经有170米高,折合为50多层楼,而千丈更是有1700米高,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都不及此,如此之描述实在是言过其实。无疑纣王是大兴土木,耗费民力,但历朝历代每个帝王谁又不是如此,在贬低妲己的初始目的下,纣王的奢侈无度已经被宣传的过于离谱了。

人们还说在妲己的诱使下,纣王整日饮酒纵乐,通宵达旦。但其实商是一个十分迷信鬼神巫卜的朝代,经常举办各种祭祀活动,在祭祀时人们常常边舞蹈边纵唱饮酒,甚至作长夜之饮,几至醉死。这种现象不仅在宫廷,在民间也是如此,而将这一切全赖在妲己头上,也实在是不明智。

第五条罪便是淫乱。此说是指妲己让男女在沙丘苑囿里裸奔,以此作乐。我们先不论这件事是出于妲己的喜好,还是纣王的要求。当如今的人们对“裸奔”的癖好无法容忍的时候,有人考证说:商代单身盛行,那时裸奔是一件平常事。《周礼》中就规定:“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朝为解决未婚男女的性问题,官方就规定某个特定季节特定地点,令未结婚的男女聚到此处,结识性伴侣。在当时“奔者”的同居关系都是临时性的,等到下一次的活动时,他们可能又会跑去挑选新的性伴侣。所以说让百姓“大聚乐戏于沙丘”,“使男女裸相逐其间”,可能是当时的一个习俗,如果由此便得出纣王或是妲己淫荡的结论,并不客观。

如今我们将世人眼中妲己十恶不赦的罪过都进行了分析,结论并非是要说她冤比窦娥,也许历史中妲己的确有做过一些惹人痛恨的事,但她的形象绝非是如今人们所描绘的,是骄奢淫逸心肠毒辣的妖姬。如果说她在后宫为得到纣王的宠幸而与其她嫔妃争风吃醋,以至于某个妃子遭殃,是容易使人信服的一件事。但如果说纣王唯妲己言而听之,以致于到了痴狂的地步,就不太能让人相信了。纣王一直是性情刚猛,刚愎自用,不喜听人摆布,妲己充其量也只算是其伴侣,根本谈不上惟命是从。况且在当时极其迷信,不管大事小事都要进行祭祀占卜的情况下,妲己言语的分量实在微不足道。而倘若妲己在被纣王宠幸的那些年月之中,又真的能摆布纣王,干涉到商朝的政治策略,拥有政治权利,那么有苏氏的一族人也就不会如此默默无闻了。所以如今看来,把一切劣迹都归于妲己一人身上是很可笑的一件事。

事实上,得到妲己时纣王已是垂暮之年,所以对正值青春少艾,容貌瑰丽的妲己才会如此疼爱,而就是因此便宣称“女祸亡国论”实在是有失公正。其实商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纣王本身性格刚愎自用又易狂躁,才导致很多忠士因与纣王政见不合而无辜丧命的。此外,纣王喜好战争也是他亡国的主要原因。东夷一直是商的劲敌,纣王发兵东夷,希望可以一劳永逸地除掉东部威胁,永绝后患。这个旷日持久的战争虽然降服了大多数的东夷部落,但是却也使商最终崩溃,因此在《左传》中给出了精辟的结论:“纣克东夷而损其身。”当是时,纣王的亲哥哥微子背叛国家向周武王告密纣王大军尽出,于是周武王便组织兵力奇袭商纣,并在牧野开战。由于国内无精锐之师,便只好组织了70万东夷战俘及民众临时武装进行抵抗。《尚书》记载当时“流血漂杵,赤地千里”,杵,应该是指农具,可见当时人们是在奋力抗衡,并非后世所说商军临阵倒戈,周武王兵不血刃赢得胜利。 最终大势已去,纣王不肯投降,选择了有尊严的自杀。无疑这场周武王发动的政变成功,内含着巨大的偶然性和投机性。大胜商后,为了安抚商民,周武王让纣王的儿子武庚继续管理商地,但他们对此却无丝毫感恩之情,第二年商朝的遗民就在武庚的带领下起来造反。周用了长达3年的时间,才勉强把这场暴乱镇压下去。

而纵观这一切,我们不禁大胆猜测,纣王的残暴是被夸张出来的,这是周为了掩盖其推翻商的不义行为所进行的舆论宣传,目的是来巩固自身的政权,稳定和笼络民心。此外纣王身边又的确有妲己这个女人在,可以如夏桀的妹喜,周幽王的褒姒般,再次将罪恶之源引到女人身上。最终周武王还恣意起了“纣王”这个“谥号”,“纣”这个词在《集解谥法》上是“残又损善”的意思,其实纣王本名“帝辛”(或“子辛”)。但如今纣王已逝,一切也都无法讲清了。而在这其中妲己恐怕是最可怜的受害者,祸国之罪被无辜的压在头上,没有做过的恶事被缕缕添加,甚至到如今也还是人们诅咒的对象,“狐狸精”一词也因她流传于世。她只不过是陪衬于纣王身边的一个女子,因纣王亡国便也跟着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真不知是男人的悲哀还是女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