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惊天迷案
4553800000034

第34章 《推背图》的玄机2

地震的产生往往会带来一些物理、化学变化,如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这些变化能使一些动物的某些灵敏的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进而发生异常的反应。

例如地震前地下岩层已经在缓慢活动,断层面之间强大的磨擦力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无法察觉到,但是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却不然。它们感触到这种声波后,便会惊恐万状,出现一些异常反应。

这些异常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兴奋型异常型: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仓皇逃窜、惊飞、群迁等。

抑制型异常型:行动变得迟缓,不知所措,不肯进食等。

生活习性变化型: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必须要强调的是,动物异常的原因很复杂,比较多的状况是与地震没有任何关系的。所以在观察时,不能盲目,一定要注意甄别。

但是认为这种解释不符合常理的话,那还能有什么可能的解释呢,难道是有人从未来穿越到了古代吗?目前穿越文已然成为网络中最为热门的小说题材,而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结论,只要可以超越光速便可以穿越时空。《推背图》中准确的推断已经完全不能以一般的思维逻辑来解释了,因此免不了有人提出了这样的可能:几千年后有位科学家发明了时间机器,他乘此工具有意或无意地穿越到了当时的唐朝。想象一下,一个普通人回到了古代,肯定不会是小说中的风光无限。在那个时代,没有电灯电话更没有电脑,我们学习的知识也没有了用武之地。经过了初期的惊喜和兴奋之后,接踵而来的是无尽的孤独感。为了消遣这种寂寞,这个人可能就凭借着自己的印象将未来的政治大事记录了下来,但为了不扰动历史的正常演变,他又不得不将此书写得含蓄之极。此说法看来真的是很有道理,据史料所载身份比较含糊的袁天罡也非常有可能就是那个穿越时空的人。但是我们目前说“只要可以超越光速便可以穿越时空”只是一个理论,真的可以实施吗,又真的有能超越光速的工具出现吗,无疑需要打上大大的问号。如果说科学技术真的发展到了那一步,人类能成功地研制出时光机,跟着就会产生数不清的问题,例如一个人穿越到了昨天,那么昨天的他和关于昨天的他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会变成怎样呢?穿越时空的说法免不了要面临科学上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不能如此轻易地就做出论断。

那么除了这两种玄之又玄的说法外,还有没有什么比较科学且能让人信服的解释呢?说此书是后人的一种牵强附会吗,似乎巧合的地方又太多了一些。如果再要说的话,恐怕就是对本书创作的质疑了。《推背图》的创作年代通常被记为是唐朝,但是此书最早见于著录却是在《宋史·艺文志》的“五行类”,而“推背图”一词出现的最早文献也是在北宋人庄季裕撰写的《鸡肋编》中,在此之前没有关于此书的任何记载,所以本书的创作时间值得探讨。

目前尽管以金批本最为流行,但其《推背图》是有诸多版本的,包括彩绘明抄本(台湾中央研究院藏)、明钞本(无图,台湾中央图书馆藏)、明钞本(芝加哥大学藏)、清初潘氏八喜楼钞本(台湾中央图书棺藏)、清末石印本(芝加哥大学藏)、流行本(据称八国联军之乱时,由清宫流出)等。这些版本内容都有所不同,前面四种属于同一系统,后两种又自成一系统,彼此之间差别很大。而越是年代早的版本,措词愈俚俗,年代越晚,谶颂愈加朗朗上口,这显然是经过了文人的修改。

在这些不同的版本中,元代以前特别是五代时期的预言通常比较详尽,另外在三十象以前各版本出入较小,此后诸象的差别就比较大了,而前三十象的内容主要是五代。在此以一种较接近原貌的《推背图》为例:全书共六十七象,其中“应验”的预言不足四十象,五代就占了十三象,其中后梁一象,存在十九年的后唐有四象,存在十年的后晋有三象,存在四年的后汉有三象,存在九年的后周有三象。最为奇怪的是,从本书的创作意图来看,李淳风最应该关心的应该是唐代,却仅仅只有七象。不免让人猜测,五代可能是本书重要的形成期。

再结合《推背图》的诸多版本,仔细比较,可以说这些之中无一真本,因为原本就是历朝历代的人不断创作的产物。也许最初《推背图》只是一些好事者托古人之名的游戏之作,但之后不断有人替李淳风继续“预测”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将已知的历史改成了图谶,再加以比附,结果当然是神乎其神了。因此也就不怪乎书中以“鼎沸中原木木来”证明韩林儿的合乎天命,以“洪水滔天苗不秀”预言洪秀全的姓名了,到了民国还将“黎元洪”的名字嵌了上去。在此之后的图谶可以说是或取古文,或取历代笔记中的旧谶,应验度已不是很高。加之版本不同、顺序不定,文言文又晦涩难懂表意不明,今日的学者通过自己的“解释”使得《推背图》被再创造,终给人们一种人算不如天算,冥冥之中似有天意的感觉。

而从本书整体风格比较统一的特点看来,《推背图》应该是被比较系统地加以续写,并非一点一滴的叠加。对此有学者考证说,朝代之末天下动荡,人心不安,便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谣言,《推背图》就如同是这些谣言的“整理本”。五代群雄争起之时,可以认作是此书最初滋生的土壤,到了元末,此书被进行了第二次创作,清朝入主中原,又进行了第三次创作,形成了目前见到的比较可靠的版本。到了二十世纪初,又不断有新的,“预测”更准确的版本产生。如此这般,《推背图》又怎么能“预测”不准呢?

如果这样解释的话,一切就真相大白了,没有什么神秘,也没有什么奇妙,连对于中华谶纬文化那种深深的着迷之情也被大打折扣,甚至还产生了一种恍若被人欺骗的感觉。也许人们不希望是这个结论,也许《推背图》能否预言后世还需要学者们更深入的研究和时间的检验,但这都不重要。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以一种正确的眼光来看待这部著作,万不能陷入一种万事已成命定的误解之中,以至对人生和未来感到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