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的时间间隔也很有讲究,过频过繁或间隔过长都不合适。送礼者可能手头宽裕,或求助心切,便时常大包小包地送上门去。有人以为这样大方,一定可以博得别人的好感,细想起来,其实不然。因为你以这样的频率送礼目的太强。另外,礼尚往来,人家还必须还情于你。
总之,把握好适宜的送礼时机,是送礼艺术的关键。
选择合适的时间
有些人到对方家中拜访直到离开时,才想起该送的礼品,在门口拿出礼品时,主人却因为谦逊、客套而不肯接受,此时在门口拖拖拉拉,颇为狼狈。如何避免这种情形发生?进到大门,寒暄几句就奉上礼品,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因为对方客套而不收礼的尴尬情形。如果错过了在门口送礼的时机,不妨在坐定后,主人倒茶的时候送。此时,不仅不会打断原来谈话的兴头,反而还可增加另一个话题。
迟到的生日或迟到的圣诞节虽然有点失去了它们的意义。但是在某些场合,有意识的推迟送礼时间未必不是一个好主意。
人们一般在接受邀请和婚礼之前送结婚礼品。然而,亲友和好朋友可以向新娘说,"我想等你安顿下来再送礼品给你,这样我就会知道你真正需要什么,你说这样好吗?"女孩子非常喜欢这样。
意料不到的"惊喜"往往是事先安排的,"平安篮"在船开航之后被送到船舱里,朋友旅途回来时给他送上一个小礼品,这些都会让人备感温暖。
注意送礼的场合
不同的场合、情形有不同的送礼方式。
送什么礼、什么时候送及怎样送是经常困扰人们的问题,尤其是在怎样的场合下送礼至关重要。场合不当,即使是送上最珍贵的礼品、拥有最深的爱,有时也无济于事。私人礼品很明显不可以用大众化来敷衍,许多礼品都会涉及到风俗习惯和个人风格的问题。
送礼时最重要的是令人开心,而不让人伤心、窘迫。例如,一位男士送给一位女士一枚珠宝戒指会让她觉得很尴尬,而她丈夫这样却会让她欣喜万分;在欢庆的日子给主人送上一件易勾起主人对往事伤心的回忆的礼品,一件揭开主人内心不可告人的秘密的礼品,无论多么珍贵,都不合时宜。
了解风俗禁忌
广博的知识可以避免送礼过程中带来的不快。
送礼前应了解受礼人的身份、爱好、民族习惯,免得送礼送出麻烦来。有个人去医院看望病人,带去了一袋苹果以示慰问,哪知引出了麻烦。那位病人是上海人,上海人叫"苹果"跟"病故"二字发音相同。送去苹果岂不是咒人家病故?由于送礼人不了解情况,弄得不欢而散。鉴于此,送礼时一定要考虑周全,以免节外生枝。例如,对文化素养高的知识分子你送去一幅蹩脚的书画就很没趣;给伊斯兰教徒送去有猪的形象作装饰图案的礼品,很可能会让人轰出来。
5、礼要送到心坎上
送礼,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但如果礼品选择得当,就会收到非常好的成效,它不仅能让收礼人接受得轻松、愉快,没有心理负担,而且送礼者自己也会很开心。
礼品是一种感情的载体,一个人要学会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来送礼,所以这也是社交礼仪中的一个规范行为。不管是什么样的礼品都表达了送礼人特有的心意,或者表示酬谢、或者表示求人、或联络感情等等。所以,对于礼品的选择要针对不同接受者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你所选择的礼品必须与你的心意相符,让受礼者感觉到你的礼品具有特殊意义。
还要牢记住一点的就是,礼物的好和坏是不能仅仅用金钱来衡量的。一个好的礼物不一定就是价值不菲的,所以在送礼物的时候动动脑筋仔细想想,尽量选择一种既经济又能够把情感传递出去的有意义的礼品。而在事实上,最好的礼品是要根据对方的兴趣和爱好而选择的,是一种富有意义、又耐人寻味而且品质不凡却又不显山不露水的礼品。所以,选择礼品的时候要考虑到礼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纪念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力求达到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效果。
中国传统的习俗是比较讲究人际交往中的礼尚往来,特别是求人办事,有时确实要送人礼物。但送礼时应该想一想究竟谁才是你要送的对象。在送礼之前,一定要权衡一下,思量一下。送出的礼物不能太过零碎,这样就显得分量太轻。有时也可能送的不止一个人,这样难免人多口杂,心机泄漏,对事情有百害却无一益。
因此,要思量好各位"重要人物"的作用,看他们谁对这件事有决定权,起裁决作用,谁是办事的关键人物,就把礼物送给谁。这时,礼物送到点子上了,要办的事情可能也就迎刃而解了。反之,如果把礼物送给了不相干的人,就可能会没有成效了。送礼的目的就是要让收到礼物的人感到高兴,让自己所求他办的事得到满意的答案。这时,就真得要动动脑筋了。送什么呢?他是喜欢什么样的礼物呢?这就要考虑好,送就要送他所喜好的,不然就功亏一篑。
比如说,有的人喜欢喝酒,有的人爱好吸烟,有的人很有艺术品味,他们对字画、古董、一些世界名著等情有独钟。只要懂得了他的喜好,送上他喜欢的礼物,他才会动心和动情。
所以,给人送礼一定要知道自己要办事的大小,如果是事情较大的话,对自己的利害关系影响也很大的时候,就应该送分量较重的礼;如果事情不大,就可以适当的少送一些。有时也要根据对方要出力的大小、费周折和所承担的责任风险大小来确定礼物的轻重。要是事情难办,比较费力,所承担的风险较大,那就要多送一些,反过来,就可以少送一些。
赠送礼品是非常普遍却又比较管用的一种营销手段,也是联络客户感情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无论什么方法,都必须掌握其操作的要领,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就礼物而言,其价值跟实用性一样重要,功能比外形重要。用一次就丢的礼物无法留下长久的印象,功能强又可以重复使用的礼物最好。例如雨伞、咖啡杯都是可以重复使用的礼物。你希望礼物能放在他人的桌上,而不是抽屉里。礼物的可见度越高,给他人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选择他人喜欢摆出来的礼物,小时钟可能放在桌上显眼的地方,拆信刀就可能被收在抽屉里,钥匙圈就都放在口袋里。
选择一些有创意的东西作为赠送的礼品。例如,一幅画或是一张精美的图片,他人可能会长时间地将其挂在办公室里。工艺精致的木质钢笔,再刻上他人的姓名缩写,也许更胜过名牌钢笔。没有时间空间限制的东西,就有收藏的价值。
而与业务有密切关系的礼物跟自己推销的产品要能够契合。所以牙医送牙刷与牙膏,环保产品公司送个人水质测试仪器。配合流行潮流,电子玩具正热门,电脑鼠标垫、电脑游戏卡、视听盘片,都是受欢迎的礼物;会发出闪光或声音,或是碰一下就有动作的小玩意儿,都令人印象深刻。有时候自己送的礼物不是只影响客户一个人,而是整个销售计划的一部分,这时候就要选择让每个人都看得到的礼物。运动衫、帽子、遮阳板或是其他印有图文的衣服,还有可以转印在窗户上的图案,或是车窗贴纸,都是很好的广告招牌。
擅长于送礼的高手,选择礼物时,总要经过细心琢磨,同时还会把一份真情包装在礼物之中,因其具有独特的风格,包含着浓浓的情意,使人觉得合情合理,实在无法拒绝。
选择礼物时也要注意"礼轻情义重"的效果。
有一次,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在访问日本的时候,其中有一项访问NHK广播电台的安排。当时NHK派出的接待人是该公司的常务董事野村中天。野村接到这个重大任务后,便收集了有关女王的一些资料,加以仔细研究,以便在初次见面时能引起女王的注意,从而给女王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什么好的主意,但是在偶然之间,他发现女王的爱犬是一种毛毛狗,于是灵感随之而来。他跑到服装店特制了一条绣有女王爱犬图样的领带。在迎接女王那天,他打上了这条领带。果然,女王一眼便注意到了这条领带,并且微笑着走过来和他握手。野村所送出的礼物是无形的,因为礼物还系在自己的脖子上,"礼"轻得非同寻常,但是却使女王体会到了他的用心,感受到了他的情意。这可谓是真正的"礼轻情义重"了。
用心的小礼物能起到非同寻常的作用,精明的日本人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的聪明和精明。他们摸透了外国商人的心理,又使用了自己的策略。一是他们了解了外国人的喜好而投其所好,以博得对方的好感;二是他们赠送令人可以接受的礼品,因为他们深知欧美商业法规严格,送大礼物反而容易惹火烧身,而小礼物绝没有行贿之嫌;第三,他们又很执著于本国的文化和礼节。可见,礼品虽小,他们却能费尽了心思,使人不得不佩服。只要是一份饱含情意的礼物,无论它的价值有多少,它都寄托着自己的感情,都能够使人欣然地接受。"物质"重要,"人情"更重要。
礼的作用则可窥见一斑,特别是在求人办事的时候,如果送一点礼品,就容易说一些话。如果空手求人,可能被别人婉拒。求人要送礼,"礼"多人不怪。这是古老的中国格言,它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实用性。特别是在商务交往中,小礼品是必备的,而且根据不同人的喜好,如果设计得非常精巧,就人见人爱,很容易让人爱礼及人。
礼不在多,达意则灵;礼不在重,传情则行。不要太看重礼物本身的物质价值,而应珍视礼物所包含的那一份浓浓的情、厚厚的意。礼物是一种友情的表示,中国早就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习俗。朋友之间或出远门旅游捎回一点当地特产,或年节佳辰,个人喜庆,赠送一点敬贺礼品,表现彼此间的一番情谊则是有必要的,这是一种诚挚的感情交流,是发自内心的赠予,是感情的物化。
恰当的礼物不仅可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礼轻情义重",送礼不在多,而在于投其所好。根据不同人的爱好特点送给不同的礼物,才能打动他人,最终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请求,办成所求之事。
6、送礼的技巧
送礼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能反映出感情投资者的文化修养和教育水平、交际能力,还能反映出对他人的熟悉程度、关系远近。但有的时候也会因方法不对、时机不合、礼品不妥而事与愿违,反而人情未结,芥蒂又生。
要学会送礼,就要选对时间、地点,更要注意场合。这样才能让人更容易接受。送礼的场合是可以随机应变的。有很多人特别喜欢选择在晚上到对方家里,但这未必是最好的拜访时机,因为晚上的时间,很可能对方不在家里,送去了礼物却未见到要见的人,确实很遗憾。对方也许在家,但又有别的客人在,所以既使带礼物也不会如你所愿。最好的时间就是在他(她)上班还没动身之前,这样既没有旁人的打扰,又可以把他(她)堵在家中。所以只有礼送到了,那么要办的事就可以办了。
其实,送礼的关键还是要有适当的理由。在送礼时总要有一个恰当的理由,没有理由的送礼,别人如果碍于面子,碍于外界舆论而推脱,这时就更加麻烦了。有了理由就好办了,比如,在对方生病、生日、子女考上好学校等这些特别的日子,就是送礼的最好时机。因事出有因,名正言顺,所以对方比较容易接受,在谢你的同时,也不会有太多的顾虑。
这时礼是送到了,可目的还没实现呢,千万不要说:"我送礼其实是想让您帮忙办点儿事。"如果这样说,对方肯定是不会接受的。那怎么办呢?这时也不要过于死板,只要找一个恰当的理由,让对方收下礼再说。比如,如果有对方的孩子在旁的话,你就可以把这礼物推到孩子身上,说:"这东西是给孩子买的,和您没关系,就是不找您办事,随便来串门也应该给孩子买点东西嘛!"再者,还可以把这件事推到不在身边的爱人身上,说:"您看这,我就说嘛,找您办这事用不着拿这些东西啊,但我爱人说啥也不听,非让我拿着不可。您看这东西也拿来了,就放您这儿吧,要不然等我回去,她又说我不会办事,就没法交代了。"
同时还可以把这事归到朋友的身上,可以这样说:"这东西是我朋友给你买的,我也没花钱,咱把事给他办了,就啥都有了,咱也不用太跟他(她)客气。"这样的种种理由可以使对方轻松地接受礼物,也不失你在他心中的形象。再有更高明的方法就是把理由推到对方存在的"有机"处,你可以说:"你给办事就够意思了,难道还要让您花钱破费不成?这钱呢,您先拿着,必要时候替我打点一下,不够时我再给您拿。"关系更近一步的还可以再和他套套近乎:"我知道,咱俩之间办事哪还用得着这些,但万一有急用呢,还是先放你这,用就用了,不用你再给我不一样吗?"说出这种带有人情味的话,不仅让对方听了觉得特别的舒服,而且很有可能把礼物收下。那么所剩下的事自然就好办多了。
在这个礼尚往来的社会中,送礼办事之所以要称之为艺术,关键在于是否会"送"。办事人的聪明才智将在这个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蠢笨愚拙者也将在这个字上落得个一览无遗。
究竟有没有受惠者得到了礼物,不仅不高兴反而哭笑不得呢?我们可以看一下某公司董事长王女士的故事就知道了。
王女士出国办事,在回来之前,沉重的心情刚刚得以放松,这时一位移居国外的老朋友送来了非常珍贵的一口大号金鱼缸。她这时才想起,自己无意间对朋友说自己喜欢养金鱼,这位朋友也就不惜重金送来了这口鱼缸。等到朋友放下礼物走后,她对着这口足以养几千条金鱼的大缸,差点就晕过去。明明订好机票可以轻松地回去了,却又来一个庞然大物,这飞机不坐不打紧,最要命的就是到底怎么运回去呢。可见朋友的深情竟然变成了她的头痛事。朋友怎么就不想一想这样一个大物件让她如何拿回去呢?如果现在再转送给另一个朋友,又实在狠不下心去把自己的不便再转嫁在别人身上。自己认为是困难的事,对于别人来说也是困难的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在送礼的过程中,"送"是整个办事过程中的最后一环,送得好,方法得当,就会皆大欢喜。送得不好,让人挡回,触了霉头,对送者来说是十分尴尬的事,花了钱,事却还没办成,赔了夫人又折兵,真够惨的。所以,只有掌握送的技巧,才能把整个办事过程画上一个漂亮的句号。这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具体的方式送礼:
(1)锦上添花
一位学生因为受到老师很多的照顾,一直都想回报,但是又苦于没有机会。一天,他偶然发现老师红木镜框中镶着的字画竟是一幅拓片,跟屋里雅致的陈设不太协调。正好,他的叔父是一位在全国小有名气的书法家,自己手头正有他赠的字画。这位学生马上把字画拿来,主动放到镜框里。老师不但没反对,而且非常喜爱。学生送礼回报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如果不能"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也是良策。
(2)醉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