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4553400000019

第19章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18)

来毒一剂药[1],得老朽钳口结舌,无理可伸。虽然,犹恐有超凡入圣出格道理,在不能脱化。惟门下将多劫气力并在一处,极力直造[2],还他威音那畔,父母未生前故乡田地[3]。把老朽一掴[4],绝却气息,抛向洋子江中,搅为蛊毒之水,使见者闻者尽丧身失命。扫除狼籍,一满地藏之本愿[5],二称提婆达多之恨怀[6],方不负大丈夫走此阎浮一遭也。

注释

[1]来毒一剂药:猛药。禅语,借指大彻大悟。

[2]极力直造:下力气到底。

[3]父母未生前故乡田地:本来面目。

[4]一掴:一巴掌打脸。禅语,指猛然醒悟。

[5]满地藏之本愿:响应发愿者。本愿是佛教术语,指诸佛菩萨在修行时所立的誓愿。谓根本的誓愿。常见的有: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大愿,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观音菩萨的十二大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

[6]称提婆达多之恨怀:成全敌对者。提婆达多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为释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长。

解读

禅师语录云:“将多劫气力并在一处,极力直造。”黄檗无念禅师在这封信中说狠话,话狠理更狠,“不狠不成道”,可以克制“无毒不丈夫。”世人荼毒已久,一定要有狠心硬性人,才可挽回。漏网如何打鱼?沙地怎能磨刀?只有硬而全,坚而信之人,才能建奇功。末法时代,要勇猛精进,比不得原来。原来还可以吃慈悲老本,如今老本已耗尽,本来只花一分力气就可以做到的,如今非花十分力气不可。成不成且难说,各人尽心。禅师在此开示:要把应对种种劫难的力气并在一处,集中精力解决最要紧的问题。“直造”即直达,毫不躲闪地面对问题。世人眼下的最大问题是在劫难中丧失信心,人人自危,深感在劫难逃。修行人修的是什么?修的是自信。要相信自性觉醒会带来不可思议的转变,最大的转变是不能还原的也能还原。也要相信佛菩萨的伟力,并有大计划救度世人。拯救是施救者与得救者两相配合、两相感应的事,缺一不可。要修佛陀所言,阿弥陀佛已经来到。

禅师开示:《佛说阿弥陀经》讲“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劫中佛来到,其实还算不得劫,还有救,就怕不信,那么眼前浩劫更大。敬佛礼佛,自性成佛,里外配合,气力就大。专修善道感应,思议之善报。这是禅师照经所示。

乍闻讣音,不胜惊骇。朽仲秋一病,四大[1]几散,只为报缘未尽,复延残喘耳。今别无他虑,惟不能忘情于左右者,以未称老朽本怀故也。门下以出世人豪,脊梁最硬,胆气最雄,但未能嚗地一声,病在知见太广,领略太易,所谓活了死不得也。昔大慧后于诸佛出身处,闻个薰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蓦然触发,又得圆悟老人深锥痛拶,始至七纵八横[2],可见工夫到此,大难商量。径须猛力跳出,与大慧把手共行,方称老朽本怀。前闻病苦已极,誓断淫杀,此等切要处,那个肯行?

近来宗门高士,稍有知见,便谓一切无碍。殊不知未曾实证,四大无我故耳。这一着子要得横来直过,去留自在,须是个没量大人始得。古来惟汾阳无业,赵州临济诸大尊宿才是个跳出的样子,门下自谓行得一种粗工,胜说千番妙理,可谓步步踏实。又谓世间多少英灵汉子,俱陷在未悟说悟处。余谓不然,若真英灵汉子,安肯自欺自昧,不见大慧,诸方皆已。印可惟自不肯,乃曰当以九夏[3]为期。其禅若不异诸方,妄以我为是者,则造无禅论去也。这方是个英灵汉子。若以一知半见为足,皆所为辜负己灵,埋没先圣者也。

人不经逆折,则不知工夫疏密。今痛莫大于亲丧,苦莫过于身病。这两场恶境不是门下以善权方便造作得的,灰心泯志躲避得的,禅道佛法领解得的,福智二严替代得的,神通三昧超越得的,正恁么时须有个出脱,始得这里翻过身来,方知尊翁何曾生死历劫,亲缘何曾刹那相离,自己父母何曾有两个?如是则佛恩亲恩一时顿报[4],无能报者亦无所报者[5],门下还信得及否?时惟珍重。

注释

[1]四大:佛教术语,指地、水、火、风为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本处借指身体。

[2]七纵八横:禅语,指左右逢源,上下都贯通。

[3]九夏:九年。

[4]佛恩亲恩一时顿报:报亲恩就是报佛恩。

[5]无能报者亦无所报者:量力而行,反而有无限力。止力最大。止于至善。

解读

禅师语录云:“病在知见太广,领略太易。”黄檗无念禅师开示:世人本无病,借病、培养病,病在求病,病在怜病,病在炫耀病,借以拍卖病、转让病、出售病、繁殖病,显然这样病更多。见识多必然心眼多,见识广必然神通广大,可惜这些都是取死之道。至于世上繁华,无处不在,迷人风光、动人场景随时可以领略,让人陶醉、喜悦,但你看那爆竹响过之后还有什么就全然明白了。禅师说的好,世人之病,病在知见太广,没有不知道的;领略太容易,不需要真实寻求就到手,并且其味甚甘,其色甚浓。

禅师开示:知见广必有歧路,领略太易必不珍惜。不如惜福,少一点领略,领略就真。少一点见识,见识就牢。

复高丽禅师

净戒回,始知法席条理,不我念也。古人入山,老屋败椽,取避风雨。草衣木食,粗免饥寒。圆悟嘱佛日云:古德住山,率刀耕火种,不蓄长物,萧然布衲,粗衣粝食,将大有为也。岂不闻药山之牛栏[1],风穴之单丁[2],沩山十年而煮橡栗[3],大梅深谷而不世接[4],其后各为大法器。龙象骈集,皆随缘而应。谁似而今诸方铺门庭以诱信施,假鬼神而润己费,可不伤哉!且达磨少室九年,不吐一辞,末后乃曰:“心如墙壁,方可入道。”岂不是第一祖师直捷为人处。百丈云:“南方浩浩说禅,我这里一味种田博饭吃。”临济又曰:“近代一伙秃兵,集徒二五百众,终日口嚗嚗、心愤愤,以为当禅当道,赚人家男女入淫魔坑,堕拔舌地狱,大有日在。古人如此非他,只为众生恶欲不除,苦口叮诫,殊不知贪求佛法亦是恶欲,况集外缘耶?若只在形上做去,内有能取心,外有所是法,何时得家破人亡、永失锥子之地也?

来云恒沙如来,历代祖师俱莫能及之处,毕竟阿谁始得,今观此问,终是梦话,不知《楞严》七征八辨处[5]之何在?若有得处,何名空如来藏[6]也。此一葛藤,不是诘问以逞人,我正所谓为他闲事长无明也。

注释

[1]药山之牛栏:禅语,种药材要把牛拦起来,比喻要防禅法被人剽窃。

[2]风穴之单丁:禅语,冷风洞穴里穿单衣的汉子,比喻禅法孤寂,自守不离。

[3]沩山十年而煮橡栗:禅宗典故。百丈怀海门下沩山灵佑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创立沩仰宗于湖南宁乡沩山密印寺,“十年而煮橡栗”指创立艰苦。

[4]大梅深谷而不世接:禅宗典故。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马祖,问:如何是佛?祖曰:即心是佛?师即大悟。唐贞元中,居于大梅山勤县南七十里梅子真旧隐。“深谷而不世接”指闭关修炼。

[5]七征八辨:《楞严经》开示的佛法。即七处征心,八还辨见。

七处征心

七处征心,从心在身内、身外、潜于眼根、有暗则藏有窍则明、随有、在中间、乃至无着,每征一次,被世尊破为无有是处,阿难穷其所闻终于七征不得其心,这才放下自己思想,五体投地拜伏世尊面前,请求开示。世尊指出无始生死根本,阿难现在把攀缘心当做自性,以至于颠倒轮转,一切众生一俱如是,故执攀心为真这是众生轮回的第一个根本原因。进而世尊又开示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第八识体如来藏摄一切法生一切法全体是真,众生虽然皆有无缺,终日承其功能利用,但不认识这个真本,所以颠倒轮转,故不识真本是众生颠倒轮回的第二个根本原因。

八还辨见

还者,复之义。世间诸变化相,各还其本所因处,凡有八种,称为八还。辩,为分别之义;见,即能见之性。八还辩见,即以所见八种可还之境,而辩能见之性不可还。据《楞严经》卷二载,阿难不知“尘有生灭,见无动摇”之理,而妄认缘尘,随尘分别,如来遂以“心”、“境”二法辨其真妄,若言“心”,则谓“今当示汝无所还地”;若言“境”,则谓“吾今各还本所因处”,用以显示“所见之境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之理,故以八种变化之相辩之。即:(一)明还日轮,以日出则明,无日则暗,是则明因于日,故复还于日。然明为所见之尘境,非能见之性。以尘境则有生灭,见性原无生灭,故所见之明可还,而能见之性不可还。(二)暗还黑月,以白月则明,黑月便暗,是则暗因黑月,故复还于黑月。故知所见之暗可还,而能见之性不可还。若能见之性亦可还,则不暗时,无复见其明。(三)通还户牖,以有户牖,则见通,若无户牖,则不见通,是则通属户牖,故复还于户牖。故知所见之通则可还,而能见之性不可还。若能见之性亦可还,则不通处,无复见其壅。(四)壅还墙宇,以有墙宇,则见壅,若无墙宇,则不见壅,是则壅属墙宇,故复还于墙宇。故知所见之壅则可还,而能见之性不可还。若能见之性亦可还,则无壅处,不复见其通。(五)缘还分别,缘者,系之义。谓有分别所对之处,则有所缘之相,若无所对五尘之境,则无缘相而可分别,是则缘属分别,故复还于分别。故知所缘分别之相可还,而能分别之性不可还。若能分别之性亦可还,则不缘境时,无复知其无分别。(六)顽虚还空,顽者,无知之义。顽虚,谓无形相,顽然无有知觉。谓无形相之碍,则遍是虚空,若有形相,则不见其虚,是则顽虚即空,故复还于空。故知所见之虚则可还,而能见之性不可还。若能见之性亦可还,则不虚时,无复见其形相。(七)郁袝还尘,郁者,滞之义。袝者,气盛貌。以有尘象,则见郁袝,无尘则不见其昏滞,是则郁袝属于尘象,故复还于尘象。故知所见郁袝之象则可还,而能见之性不可还。若能见之性亦可还,则无尘时,不复见其清明。(八)清明还霁,以澄霁则见清净,昏暗则不能见其明净,是则清明属霁,故复还于霁。故知所见清明之象可还,而能见之性不可还,若能见之性亦可还,则不明时,无复见其昏暗。

[6]如来藏:如来藏即一般所称之“佛性”,它具有常住、妙明、不动、周圆与神妙真如之性质:常住是不去不来;不动是不生不灭;妙明是寂而常照;周圆是周遍圆满无所不包;妙真如性是真如能生万法,能生一切妙有之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