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4553400000011

第11章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10)

禅师语录云:“有情无情,同成佛道。”黄檗无念禅师以一片慈悲心,在此开示大众,安慰众生:无论何种人,只要一心向善,就可以一起成佛。佛之所以是佛,就在于有教无类。学佛之所以可学,就在于人人都有出路。出路何在?并不是获得名利地位,而是收获自己身上一颗不妄的真心。有情众生有情苦,无情世界无情苦。颠来倒去都是一个苦字,不如不要那苦,人办不到,佛办得到。这个佛也不是外在的佛,而是内心之佛。从心魔到心佛,一念之间。哪一念?善念。善念成佛,不善之念成魔。正念成金刚,邪念成狂魔。一个“情”字害人。要讲情就要讲一个真情,这个真情就是慈悲心。真情不累,真道不毁。不动不摇才是真火。佛法广大,法寸普施众生,不遗一人。重德不重人,重根不重性。什么叫“重德不重人”?讲只要有德就是好人,原不在乎是何种人。什么叫“重根不重性”?讲性虽有善恶,但只要知道同根,就不分善恶,一起来拯救。这是禅师所示。

禅师开示:老农进菜园,什么菜都爱,因为是亲手种的。佛菩萨救人也必是一概拯救,并不分何种人。这是何等慈悲大爱,吾人岂能不能不因愧生勤。此生余下别无大事,唯有报恩。

复董太史思白

适窥学问,已造穷崖,只欠撒手。幸念时不待人,猛于百尺竿头愤进一步,突出元身,历劫烦恼,无明当下,冰消瓦解,自是乘般若力,勿忘本愿,正好垂手入廛[1],于太平盛世大建炉锤,煆得出一两个铁面无情汉,续佛慧命,以示后昆。使世出世法,悉赖匡佐。佛道王道,不无梁栋,方同千古圣贤,以宇宙为家,物我一体,忧人之忧,乐人之乐,苟一物不得,其所如箭入心,梦寤无暇安者。

今此法门,危如垒卵,诚难挽济,惟居士立地,推倒须弥[2],吞却器界[3],举足下足,无心外法,方是借王道而显家风,真出窟狮子也[4]。

注释

[1]入廛:即入户。廛,音禅,门户、仓库。

[2]推倒须弥:这是禅师的禅语,意思是推倒压在身上的重担,轻松做人。须弥即须弥山。(梵语:Sumeru),又译为苏迷嚧、苏迷卢山、弥楼山,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山位于一小世界的中央,后为佛教所采用。传说须弥山周围有咸海环绕,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

[3]吞却器界:这是禅师的禅语,意思是吞却世界。世界如器皿,所以叫器界。佛教讲八识,器界一词出于此。第八识是阿赖耶识,是八个识中最重要的一个识。它是前七识的根本(前七识由第八识的种子生起),也是宇宙万法的本源。这宇宙万法本源作何解释?原来第八识摄持万法种子,在“因能变”时,种子生起第八识;在“果能变”前七识相继生起,八识识体各各生起相、见二分。而第八识的见分,是识体“能认识”的功能,它所认识的物件就是相分。第八识所缘的相分,是“根身、器界、种子”,根身就是有情的肉体,第八识“摄为自体”;器界就是有情身外的物质世界。

[4]出窟狮子:这是禅师的禅语,意思是金刚出世。

解读

禅师语录云:“借王道而显家风。”黄檗无念禅师开示:佛法无处不在,有时可以借助世间力量弘法。“王道”指帝王统治力量,“家风”指佛家风范。黄檗无念禅师这条语录很好地传承了佛陀传教方法:一是与世间帝王不冲突,二是借助世间帝王的力量弘法。中国佛教得益于上经,虽经几次法难,始终得到了越来越大的发展。世间修行人虽然不在世间打滚,但他必须要看清世事,看得透,才打得出。禅者处世,必须与社会、与众人保持和谐关系,不能紧张,更不能对峙。“借王道而显家风”,这也是佛法。正因为他远处不在,所以人人见得。正因为他处处成全,所以成为人人的希望。

禅师开示:公门里面好修行。自今以后,“公门禅”当发扬光大。

复汪司马静峰

几欲扶筇[1],躬聆教益,奈不果所愿,但遥望道风而已。时临像季,正法凋摧,慧宗一脉寥寥,几绝海内。法席不无,然不免殊途异辙。居士夙植般若,亲承授记,降生末法,拯救群迷,正慧命悬丝之赖耳。

所虑流光易迈,天意人情,变无常度,事在燃眉,宁容缓滞。惟妙运玄机,与大地众生抽钉拔楔[2],使参禅者毋沉妄见,念佛者了悟唯心[3]。言唯心者别无净土可生,若有可生,又是头上安头,反添翳障。

心土既净,人境两空,又有谁作彼此去来之相?果然猛省,尽大地是无生处处成极乐国矣。欣厌总是自性三昧,才不辜居士夙世正因、生平造诣也。

注释

[1]扶筇:扶杖。筇,筇竹,产自西南。

[2]抽钉拔楔:这是禅师的禅语,意思是解除烦恼。

[3]唯心:《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解读

禅师语录云:“心土既净,人境两空。”这是禅家真境界,黄檗无念禅师在此开示:要想耳根清净,先要心地干净。空明境界来得不空,来得实在,它来自苦苦修持的修行人。“心土”即心地、心田,指人的内心世界。“净”指自净,自我净化,依靠任何外力都无法使心变得纯净,唯有依靠自性觉悟的加持力,才能清洁源头。古井之所以清,正是因为有自我净化功能,否则在外面灌进来再多的清水也是浊。清者自清,人都有自我净化功能。在自我净化中,“淤泥”起到了奇妙的作用。必须要有淤泥,古井才会清。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淤泥吸尘,没有淤泥还真不行。“心土既净”并非没有淤泥,而是充分认识到了淤泥的作用。水,空空的反而浑浊。水,因淤泥而净。那么,禅师告诉我们,人生也是这样。各种往事好比人生的淤泥,我们善待他,心地就净了,做人的境界就空明了。

禅师开示:外部环境安静下来容易,内心安静很难。内心不清静时,我们自己要明辨,不清静是个运动的过程,如果是因为在自我净化而晃动,那么这种“不清静”是动的,意味着即将清静。如果相反,则否。无论何时,练那内功是关键,要用内在的净化功能处世,无惧于滚滚红尘。

复黄司马季主

世人读佛书,奈何不识题目。佛明说了义,人反执义,妙湛总持[1]是空名,万事都是自己,只因执着为实,被他障却真空,忽尔猛省,不求人知,不显己会,方是了事汉。如安老读《楞严》,一见便休,更不拟议。这便是看经了事的样子。

惟居士功夫密切,掺履有年,秉金刚剑,斩断葛藤,直蹈妙湛,总持物我,不动田地,内无奇解,外绝淆讹,俗士庸流,对面难识,到此始信十世[2]古今,始终不离于妙湛。无边刹海[3],自他不隔于总持迷也,是妙湛总持悟也。是妙湛总持佛之出世,达磨西来,得丧穷通,天翻地覆,总不出妙湛总持耳。恁么省力,谁肯向脚跟下蓦地觑破,截却知解,如见赃杀贼,不生怜悯。

今时学者柰何离不了元字脚[4],若从册子上领解的,问他已躬下事,便将册子上话来抵对。若是识见领览的,问着便将识见抵对,若又与他拈却,便道黑漫漫地怎生是好。殊不知黑漫漫处正是鬼神觑不着处,三世诸佛[5]安身立命处,从上老宿说满天下无口过处,惟有居士断绝所知,通身妙湛。所以居乡数年,亦无人识,不被得失迁动,方与傅大士把手共行。不能时领清诲,是所恨耳。

注释

[1]妙湛总持:出自《楞严咒》:“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是咒语起句,意思是佛法在手中。妙湛本义是奇妙而精湛的佛法。

[2]十世:即十世轮回,指轮回十次。轮回理论是古印度文化的基本理论之一,其本源来自婆罗门教。佛教将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统称为三界。又称为苦界,或苦海。居住在欲界的众生,从下往上,又可分为“六道”。六道者:一、天道,二、人间道,三、修罗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作业(善恶二业,即因果)较优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作业较惨重故。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途径,不出六道。佛教继承了古印度文化中婆罗门教的六道轮回和因果的说法,按照《摩奴法论》第一章的说法:所谓最高灵魂,既是伟大的创造神梵天,又称“创造者”、“生主”。当最高灵魂醒着时,世界是活动的;当他躺下时,世界就平静下来;当他要睡时,万物就消失融化于最高灵魂之中。最高灵魂就是通过睡和醒,永无休止的让万物生生灭灭。在中国神话和道教中是没有轮回这个概念的,中国在佛教未传入前的传统信仰认为,普通人死后亡魂会归于泰山之下,泰山神东岳大帝为冥界主宰。后来认为酆都为冥界入口之一。佛教传入后认为地狱是六道轮回中最劣最苦的,民间认识的“重狱”便是“十八层地狱”,事实上地狱只有十殿,每一殿有一阎王掌管,故有“十殿阎王”之称,十八层地狱即是十殿的第九殿--阿鼻地狱。中国人相信,通过冥币能够供养地狱中的小鬼,而免于较重的刑罚,而已故亲属的家人在农历十月初一或者清明节扫墓期间也会焚烧“纸钱”给“阴间”的亲属。道教教旨,人死后为鬼,生前的修行道行仍然累计延续,所以死后成鬼后,仍然可以继续修行,成为鬼仙。也可以选择投胎。而佛教讲究轮回之说,人死后,会进入来生即轮回,但是,来生的他和今生的他,存在着记忆断灭这一问题,记忆不存在连续性,继承性。导致投生后,今生他和前生他互不认识,互不相干,实质上是两个不同的人了。记忆断灭就等于灵魂的死亡,在这个世界上,苦也罢,乐也罢,谁愿意记忆断灭,除非他的确想自杀,的确想忘却过去。所以,佛教徒面临记忆断灭灵魂死亡的悲剧。而佛教的因果轮回的说法是种同时互存和异时互存关系,自然产生。佛教以这种说法混合了印度教中的诸神与阿修罗等生物以古印度自有的宗教文化造出了六道轮回、十世轮回。

[3]无边刹海:即无边苦海。刹是刹那的省语。佛教经典《仁王经》中提到:“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一些佛教界人士认为《仁王经》的说法是释迦牟尼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一刹那之间之生灭,称刹那生灭或刹那无常。现在之一刹那称现在,前刹那称过去,后刹那称未来,此为刹那三世。佛经具体记载,一弹指为二十瞬,一瞬为二十念,一念为二十息,一息为六十刹那,一刹那为九百生灭。

[4]元字脚:一种传统注解法,即原字脚,原文脚注。本处借指抠字眼。

[5]三世诸佛:乃统称全宇宙中之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众多诸佛。又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

过去佛就是指燃灯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燃灯佛是梵文Dipamkara的意译,又译作“锭光佛”、“定光如来”。《大智度论》卷九说:“如燃灯佛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依据佛教劫世的理论,他为过去庄严劫佛。燃灯佛是释迦牟尼的老师,释迦牟尼成佛就是由他授记的。据《瑞应本起经》记载,释尊为菩萨时,名叫儒童。有一次,他看见有人卖青莲花,就买了五枝献给燃灯佛。又有一次,他跟燃灯佛外出弘法时路遇泥泞,他脱下衣服铺在地上,请师父从上面走过。通过这两件事,燃灯佛慧眼识才,就对儒童授记说:“是后九十一劫,名贤劫,汝当作佛,号释迦文如来。”此外,在佛经中所记载的许多佛、菩萨都曾是他座下的弟子。过去佛常与释迦佛、弥勒佛组成一组“竖三世佛”的供奉形式,一般也供奉于大雄宝殿中。他居释迦佛之左。其形象特征是:跏趺端坐,神态庄严,两手以拇指相触,作说法印,有时骑一头狮子,一般不单独供奉。

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意思是“慈氏”。据说此佛常怀慈悲之心。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无能胜”。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去世。据说释迦曾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生兜率天宫,在那儿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来到人间。据《弥勒下生成佛经》所说,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有情世间)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弥勒继释迦成佛后,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度众生。

解读

禅师语录云:“见赃杀贼,不生怜悯。”黄檗无念禅师开示:拿住赃物就必须杀掉盗贼,以免他再犯,当此之时用不着怜悯。有人听了这话可能会纳闷,佛家不是讲慈悲的吗?怎么狠到这地步?原来这是禅师在说禅话,打比方。禅师话中话是:发现自己人性中的恶,就手不留情地剔除,但凡恶事、罪过,见一桩灭一桩,造成不可再犯。对罪恶怜悯就是更大的犯罪。佛家慈悲,最大的慈悲是痛下杀手,不许再犯。世上没有便宜事,又想成佛又想享尽世间繁华,那如来佛让你当好了。更有甚者,有人处世上,最喜欢拣便宜,拣漏,以分赃、拾赃为乐。虽然贼窝里并不全都是贼,但清剿的人会一并杀之。虽然赃物里并不全都是赃的,但追问的人会一并拿去或销毁。因此,修行人处世间要远离贼窝,不碰赃物。最重要的是自家灭家贼:灭心中之贼,灭心中之贪欲。痛彻悔改,是重生得福之道。

禅师开示:磨快利剑,劈倒心魔。不然喂养已久,迟早要强出头,惹大事。斩恶草要除根,斩恶习要除性。

复蒋文选兰居

来书云,百尺竿头脚软,不能更进,只得罢了。做佛做驴,只是一样。观公意尽,可罢休。何也?一切教典,悉晓会得,当机妙用,亦不费力。一切淆讹,使我不疑。诸世间法[1],瞒渠不过,尽自受用。只难免阎老子铁棒。日用伶俐,分晓机变,解会就是吃铁棒的。从无量劫[2]来,把主人引入轮回六道。逞喽啰,弄精魂,都是他。要得出离生死,除非没分晓、绝理路、前无村、后无店、傍无巴鼻,那时无计可测,猛着精彩,耸身一掷,撒手悬崖,如梦倏觉,更不作寐语矣。

注释

[1]世间法:佛陀所说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不出吾人之一切心法。古云:“佛说一切法,不离一切心,若离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由此可见,佛教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无非讲述众生的一念心,若无众生心,佛也无法可说。《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即是此义。

世间法的俗谛理,即天堂地狱人畜等六道是。此类众生,既有了五阴的正报,必假衣食住行的依报方能生存。正报是由过去之业,召感今生之心身,依报是为其心身所依止的世间一切事物。前生作的善事若多,今生即感好的依正二报;前生造的恶事若多,今生即感坏的依正二报。由是世间诸法,虽有千差万别,归纳而言,不出福慧、善恶、因果及报应。由是,我们欲想安富尊荣,就要多培福修德,广植善根。古云:“种树必培其根,种德必培其心。”欲求种福,必从其心。吾人如有损人利己的恶念生起时,务须令其从速消灭,举凡孝悌忠信及利人利物之心生起时,更应时常保持,并应以“不为己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终生抱负。所谓:“未断恶者令断恶,已断恶者令不生,未生善者令生善,已生善者令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