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要小心对待的50件事
4553300000024

第24章 劝架——学会打圆场,息事宁人得人心

在日常生活中,高谈阔论的人们经常会出现一些争执,这些争执可能会自行消解,也可能会出现斗气甚至产生暴力冲突,这时便需要一个人出来打圆场来使当事双方息事宁人。互不得罪是打圆场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

争强好胜是人的天性之一,因而人们在生活中便少不了争得面红耳赤,下不来台,这时便需要“和事佬”出来打打圆场,息事宁人,给双方一个都可以接受的台阶下。“和事佬”当得好,不但能将一场争端化为无形,而且有可能让争端双方都能对你心存感激,另眼相看。

清末的刘复才当江夏县知事时,为人极为机敏,常常在双方争执不下之际,用一两句话就为双方打了圆场。那时都督张之洞和抚军谭继洵平时意见就不太一致。这天,刘复才在黄鹤楼设宴,二公及其他宾客都在座。酒过三巡,诸位都有些醉意了。忽然,一位客人不知怎么谈起了武汉江面有多宽的问题。谭继洵说有五里三分宽,他的话音未落,张之洞就说道:“不对!我记得确实,是七里三分宽。”

两人顿时争执起来,互不相让,旁边坐着的诸位客人纷纷劝说,也无济于事,只好任由他俩争执。

刘复才坐在末座,看见席间这番争执,感到不妙:继续争下去,搞得不欢而散可就糟了。他急中生智,徐徐举起手来,说道:“江面水涨,则宽七里三分;水落,则五里三分宽了。张公是就水涨时说的,谭公则是就水落时说的。二位大人说得都没有错。”

张之洞和谭继洵听到这话,哈哈大笑起来,宴会顿时恢复了原有的轻松气氛。

在座的客人都为刘复才片语解围的机敏而折服。

人间需要“和事佬”,有机会充当这样的角色,是需要一些机智和超出常人的口才的。有时候,双方的争论陷入僵局,相持不下,顾及脸面,谁也不甘示弱,这时候巧打圆场,给双方一个可以下的台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打圆场近似于捧场,同是圆滑乖巧之为,但它没有捧场那般肉麻,而且在调解现实矛盾、平息事端的功效上,都比捧场高上一筹。圆场打得好,可以融洽气氛,消除误会,平息事端,还有利于打破僵局,解决问题。

凡事都有诀窍,打圆场也有打圆场的学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说明真相,引导自省。

当双方为某件小事争论不休、各说一套、互不相让、纠缠不休时,“和事佬”无论对哪一方进行褒贬,表态,都犹如火上浇油,甚至会引火烧身,不利于争端的平息。因此“和事佬”此时只能比较客观地将事情的真相说明,而不要妄加评论,让双方消除误会。从事实中反省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引导他们各自多作自我批评,使矛盾得到解决,达到团结的目的。

(2)岔开话题,转移注意力。

如果属非原则性的争论,双方各执己见,而这场争论又没有必要再继续下去。那么作为“和事佬”又如何“打圆场”呢?如果力陈己见,理论一番,恐怕不会有太大的效果。这时,不妨岔开话题,转移争论双方的注意力,以平息事端。

(3)吸纳精华,公正评价。

假如争论的问题有较大的异议而双方的观点又都有偏颇,眼看观点越来越接近,但由于自尊心,双方又都不肯服输,那么“和事佬”应考虑双方的面子,将双方见解的精华归纳出来,也将双方不可取的观点整理出来,阐明较为全面的双方都能接受的意见,作出公正的结论。这样,就把争论引导到理论的探讨、观点的统一上来了。

(4)调虎离山,暂息战火。

有的争论,发展下去就成了争吵,甚至大动干戈,如果双方火气正旺,大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和事佬”应当机立断,借口有什么急事(如有人找,或有急电),把其中一人调走支开,让他暂时离开争论之地,等双方消了火气,头脑冷静下来了,争端也就自然平息了。

当然,打圆场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还在于你的随机应变和临场发挥能力,这既是对你口才和智慧的综合运用,也是你做人有“心机”的一种表现。打圆场互不得罪为一条重要原则,打圆场的人只有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才能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