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克商
当周武王与纣王牧野之战时,其实天下大局就已经搞定了。纣王已经成为了过街老鼠,人人得而诛之。商朝已经蜕变成了一个“一城之国”,朝歌的沦陷只是时间的问题。
周武王的英明决策使得商朝又保持了几天,看到商朝内城起火时,周武王才急了,你想自杀随便,但你不能把商朝这三十世、十六代(除去纣王)国王兴建的宫殿给烧了,这就不人道了。宫殿在这边你用得着,到了那边你就用不着了。所以周武王真的发布了攻城令。
一夜之间,商朝的国都就变成了周国属地,这样周国完成了对全国的大统一,为了方便称呼,我们不用原先的周国名称,而改用周朝(实际上本质还是一个大国)。
周文王未竟的事业由其次子周武王姬发来完成。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何评价先朝的功过是非,这就涉及到一个学说:抹黑学。关于抹黑学的定义,我们将在周厉王后期讲解,现在还没有真正的史书记载商朝的历史,只是通过文字记载来推断,这时期的历史在这个时期可以说就无法抹黑了。
怎样建设周朝
曾经有许多人探究周朝的历史,都是通过一步步的文学名著来看周朝的建设的,但是我要说的是,如果文学能够揭示史学上的一些事,那么史学也就不会衍生出来。那么文学中的记载与史学中的记载又有何不同呢?
我们大家都明白,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有很多。但是读起来总是有些为统治者唱高调的意味,也就是文学中总遵循的“成王败寇”的基本原则,这称之为文学。
如果历史系考试出现了这样一道题:“请问日本南北朝时期,两方签订的《明德合约》是用哪国文字写成的?”
那么,看完题后,你可以直接冲到讲台上,对老师说:“老师,我问一问是哪位老师出的这道题,他是古文字系毕业的吧。请允许我真诚的看下他的脑袋,谢谢。”
这样的题目是不该在历史系考试中出现的,最多它也只能在考古系考试中出现。所以,小生不才,给史学下一个定义,望各位历史系的学子们不要见笑:史学,就是在文学的赞誉及描写中,找出真实的的历史,还原史料以本来的面目;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所谓“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和它的发展规律”也就是说,我们以往经历的那些王朝和那些王朝发生的那些大事情。所谓“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便是靠着前人的足迹来探寻历史的本源,只不过考古系研究的是出土的文物,而历史系研究的是已成文的文献并加以去伪存真。这就是历史系与考古系的交叉点与不同点。所谓“精神生产实践创造出的产品”,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史学名著(文学名著不算)。
你如果说考古系就是历史系或者历史系就是考古系,那你就错了。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其他国家多从属于人类学,也有划归艺术史的。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它的基础与历史系并不相同,考古系的基础在于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历史系则是以文献调查为基础的。
解释完这个了,我们就要看一看真实的周武王是如何建设这个国家的。周武王一开始并不是像商汤一样慌忙的准备。他有步骤的将自己的亲属封到了最好的地方,他想以自己的亲属来镇住那些不靠谱的诸侯。最大的当然是他的弟弟周公旦的封地,可是周武王却要求周公旦辅佐幼王,派了他的儿子伯禽赴封地,为鲁国。你只要以鲁国的曲阜为圆心,以曲阜到泗水为半径画圆。
第二批要分封的便是功臣。这批功臣要以姜尚为代表,姜尚不顾自己的年迈亲自带军队征伐,是灭商的大功臣,这一封将他封到了齐国。齐国是什么地方?山东淄博为中心以淄博到泗水(河)为半径画圆,如果齐鲁两圆交叉,那么把它们交叉的地方划一个平分线即可。
第三批当然是旧贵族,也就是微子和武庚。微子是商纣王的庶兄,武庚是商纣王的幼子。微子启封在宋国,武庚封在殷城,在殷城设三监,也就是管叔蔡叔和霍叔,名为辅弼,实为监视。
俗话说,好人不长命。武王在周朝国王大位上面只在位了四年便病死了,终年五十四岁。因为太子周成王只有十三岁,所以由周公旦辅佐,可就在成王在位的第二年,伯禽刚成年,便要赴封地。所以就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三吐哺事件”。但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一点,而是周成王十五岁时,周朝发生的“三监之乱”
周公的最后治绩
周武王将商朝都城周边土地一分为四,分别叫做商、卫、邶、鄘,这四个地方分别依次交给武庚、管叔、蔡叔和霍叔。三监之中,管叔(姬鲜)是老三,比排行老四的周公旦年长。
可是,姬鲜的脑子是日渐的老化,可能是商朝的兄终弟及之风起了潜意默化的作用,他居然想着杀掉周公旦和成王姬诵,自己当国王。正好的是,这是他的五弟蔡叔姬度和废前朝太子武庚也串通起来,要置周公旦于死地。
他们发出了谣言:“周公旦要谋朝篡位,周武王的诏书便是他所改。”这一下连周公的搭档、周武王的九弟召公、周公的老师姜子牙都不相信周公的话,周公出面解释:“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难形势而称王,是担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则我无颜回报太王、王季、文王。三王忧劳天下已经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为了成就周王朝,才这么做。”这才保证了周王室的内部团结。
他接着率军平叛,这一时间定格在公元1040年,也就是周朝的成王三年。成王因为未成年所以不能亲领战阵,所以拜托周公旦去打这一阵,这一仗注定是王师赢了。
虽然是国王的军队赢得了战斗的胜利,但这个结果着实让他们等了三年。三年后当周公将锁在囚车里的四个人交给成王时,成王真的动了恻隐之心。他并没有看到,周公旦在他的后面露出了微笑。
周公旦当众历数了三监及废王世子的种种**罪状,告诉了他们周朝的刑罚并交出了原四国的地图。在场的众人无不赞扬周公的英明。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周公懂得最风光的时候就是灭亡的不远处,周朝第一位摄政王终于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姬诵,国家是你的,现在马上就要交到你的手中,我姬旦并不是一个贪图权利的小人,你一定要将国家治理得好好的,这样才无愧于你的父祖打下的这一片江山。
周公说到了也做到了。古人都是按虚岁计算的,这也就表明周成王的二十岁,其实就是十九岁。周公在周成王十九岁,也就是周公辅佐成王的第七年,退位让贤,将职位让给了他的师傅,也就是左大臣姜尚。这样完成使命的周公终于可以隐居起来。
隐居的地方选在什么地方呢?两年前,为了平定叛乱,他曾经兴建了一座大的城池,取名洛邑。在这个时候,成王赐名为成周,也就是这个时候,周朝进入了成王时代。
成王时代很曲折
成王在位二十二年,其中的七年是周公时代,这七年中国王主要的内容是处理一些礼仪性的事情。周公也因此获得了发展的空间,也有了自己可以闲暇下来的事情,那就是写《周礼》。
成王自治时代,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状态,这一种状态使得对人民的治理成了一系列要务的本身。所以成王下达了不扰民的命令,这一回,他发现当一个全责领导人是多么的不容易。
首先是一些大臣的倚老卖老,这样的事情在西周时期很少见。成王不降也不罚,只是用一些小孩的方法来耍弄他们,逼得他们不得不臣服,但是,这时候他的宫中发生了一件事情:成王的叔父周公旦死了,这时候正是周成王在位的第十九年。
想一想,这个老头曾经促成了一次明智的选择。那就是促成了成王迁宅的事情:
周公对洛邑占卜考察,完成了营筑洛邑的工程。周公回到西土,向成王报告营建洛邑的经过。二人经反复协商,欲迁都洛邑,迁都后,周公返政成王。这些谈话,记载在《尚书·洛诰》中。
周公说:“新都洛邑已成,它将是您始作万民明君之地。在那里,你将首次奉行隆重礼仪,在洛邑举行祭祀大典,这一切都已经有条不紊地进行了安排。”成王说:“你勤勉辅佐我这个年轻人,指示我弘扬文王、武王之功业,奉答天命,和抚万民,居于洛邑,举行大典。您的教导,我无不顺从。”
不久,成王来到洛邑,召公令各方诸侯前来朝贺,他向周公、成王奉献玉璋、大弓等礼品。召公向成王献词:“皇天上帝让你做黎民之元首,请接受上天赐您的神圣职责。殷纣无道,万民哀号。上天怜悯苍生,把天下托付盛德的文王、武王。今王嗣位,宜勉修德政,以祈不负上天重托,不废先王之功业。王虽年幼,但为国之元首,望能和洽民众。今王迁宅于土中(洛邑),亲理朝政,动静语默,均须持重,应敬重德行,躬行德教。上天将根据帝王的德行赐智慧,赐吉凶,赐享国期限。我王初据新都,更应崇尚美德,祈求上天赐予永久的治理天下的使命。今我率众邦君长,入朝进贺,并非慰劳君王,只是供奉礼品,献祭于上天,使王位世代相传,永无止期。”
朝贺已毕,成王率满朝公卿、众邦君长在洛邑举行冬祭,时在周公摄政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次年正月初一,成王亲政,以朝享之礼献祭于文王、武王之庙,禀告嗣位大事。在文王庙、武王庙各献一头赤色牛。成王入太庙,献酒于先王之灵。至此,成王完成迁都和亲政大礼。
请大家记住,此时周朝的都城已经不再是一都,而是东西两都,东方为成周洛邑,西方为宗周镐京。
这样周朝的三祖(武王、周公和成王)介绍完了,那么迁都又有什么意义,成王的身后又发生了什么事?
请看下讲:进发还是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