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在玩中成长
4546500000016

第16章 父母参与让孩子玩出聪明(2)

争论能使孩子变得自信和独立。在争论中孩子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怎样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争论也表明孩子正在走自己的路,他们注意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

(3)争辩是应付冲突的训练

争论有学习的效果,孩子通过争论学到争论的艺术。考虑到日后在工作中,以及和同伴的关系中会有争论,这种学习对儿童是重要的。

(4)争辩是爱的表示

与孩子争辩,家长应该向孩子表明,你对他在乎;如果对孩子的争辩爱理不理,孩子会觉得他不受你的重视,觉得你不爱他。

争辩对孩子还有很多好处,因此要鼓励孩子争辩,在争辩中表现自己,要在玩的过程中利用一切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争辩力。

6.告诉孩子模仿后要有创新

A.马尔库沙说:“孩子们在各方面都准确地模仿自己的父母,包括模仿父母的弱点,简直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不仅模样长得像,就连举止和习惯都像得出奇。”

一位家长说:他的孩子看到腿脚不便的人,就学着那些人的样子,走路一瘸一拐的,看着大人吸烟,就会弄一根筷子什么的当做烟叼在嘴上。问怎么办,应不应该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这是孩子的模仿行为。模仿就是对人或动物、事物的表面现象仿效、照着样子做,这是创造的开始。模仿是孩子的本能,不应该制止,需要的是给孩子适当的引导。像那位家长说的,孩子模仿腿脚不便的人,模仿大人吸烟,他们是觉得好玩才模仿的,没有什么用意,但这毕竟是不好的行为,放任不管,孩子一天天长大,形成了习惯,到他认识到这些行为的危害时要改就难了。

要怎样发展孩子的模仿能力呢?主要有以下方面:

(1)尽早给孩子提供模仿的环境,即玩的机会

孩子能够坐的时候,就每天用童车推着他到户外去活动2-3小时,让孩子接触空气和阳光,接触美丽的大自然。在草地上铺一块小毯子,放一些玩具在毯子上,让孩子挪动身体,伸手去抓,这就是模仿的早期准备。

(2)尽量早一些“解放”孩子

要早一点让孩子从小围栏里出来,孩子在小围栏里玩的时间一般到半岁左右。要是到了9个月,还让孩子在小围栏中玩,那就造成了对孩子的束缚,会极大地阻碍孩子模仿能力的发展。因此,要为孩子开辟一方新天地,不要因为图清闲就长时间地把孩子“关在”小围栏中。俗话说:“孩子岁半,翻坛倒罐。”孩子可能会打破一些东西,干一些“坏事”,但是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把容易打破的东西收好,衣服脏了洗一洗就可以了。

(3)在家中建立“孩子角”

要是房间多,就给孩子腾出一间屋子,如果条件不允许,就给孩子腾出一个屋角,这个“孩子角”用来供孩子存放玩具。还要为孩子准备木夹子、硬纸盒、小锤、小木棍、磁铁、布片等材料,这些材料可以看,可以摸,可以拆,可以装配、堆垒、摆设等。达到活动手指,开动脑筋的目的。有些孩子,虽然不会跳绳,却用跳绳上的木柄当话筒,模仿电视中歌手,“咿咿呀呀”地摇头晃脑地唱。

(4)引导孩子正确模仿

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只要觉得好玩他就模仿。孩子认为最刺激也最愿模仿的就是影视中的“坏人”。“坏人”叼着烟,跷着腿,打打杀杀,飞檐走壁,披着衣服,戴着墨镜——在孩子看来,这是很威风的。面对这样的情况,必须正确引导,孩子模仿的对象应该是健康的。

其实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模仿能力越来越强,玩的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孩子会模仿,更重要的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让孩子找到属于他自己特色的内容。在玩的过程中孩子的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能激发起强烈的创造欲望。父母就要在玩中启发孩子去创新,而且孩子一般也不会有排斥心理。

总之,要给孩子营造各种玩的机会,在提高模仿能力的同时培养他的创新能力。

7.鼓励孩子在玩中勤于动手

刚出生不久的小孩子就试着用手去抓握世界,同时也发现了世界。其实手的灵活性和认知活动密切相关,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相互支持的作用。有关专家对初生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研究表明:良好的动手能力、语言和认知技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帮助孩子们成长为具有良好平衡能力的人,家长和老师们应当多多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由于家长和老师们都在不断加强孩子智力方面的工作,而体力工作方面则不断减少,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现存的那种健康的模仿和实践活动的机会总是在不断减少。

我们要让孩子多动手,因为手是大脑的最好延伸。孩子们首先学会走路然后才能说话、思考。但他们最初的体验还是双手或手指触到或把握的东西,最初的概念就是这样被手抓住和形成的。

最初几年,孩子们通过模仿自己遇到的所有人和事来进行学习,因此应该让他们体验到周围那些表达爱意和表现生活合理方式的行为。孩子总是急切于完善自己的能力。用手练习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项重要因素。在从游戏到工作之中,他们用于找到自己的道路,

孩子们通过于指的活动来找寻他们最初的条件反射和运动。那种条件反射和原始运动被一种更高级的有意的运动所代替。带着疑问,孩子们能够在游戏获得一种无意识的运动形象。与此同时,更高级的神经系统也形成了。

另外,言语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依赖于手指灵巧的运动。一个孩童的言语发展过程能在对他(她)手指运动的过程中观察到。

学校的老师对低年级的学生应强调他们对手指成长的技能锻炼。比如老师在反复教学儿歌和教唱简单歌曲的时候和孩子们做着手指运动的游戏。老师和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做某些手法练习的好处有很多。比如水彩绘画课既锻炼了学生对艺术的敏感能力,也使他们手上的技能得以发展。比如老师教学生吹笛子和箫时,要求孩子们必须把手指放在准确的位置上,而且老师手指的动作很容易被孩子们观察到。演奏时,他们会学习老师手上的动作并聆听自己发出的声音,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智力也得到了发展。

在同一发展阶段,男孩子和女孩子可以学习针织缝补,而做出来的东西不管是水壶套,拖鞋还是衬衫,鞋子,都要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一方法的目的不仅在于智力的培养,而且还有艺术方面的培养价值。利用这些锻炼手的灵活性的方法,将使儿童的大脑更加聪明,思想更加活跃、开放。由此可见,玩益处多多。

8.玩的过程中要设置障碍

爱迪生说:“伟大人物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

一位家长说:“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为孩子设置障碍,是让孩子进步的好办法’,我很不解,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都是给孩子排出各种困难。障碍是前进的拦路虎,为什么还要给孩子设置障碍呢?”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经历过磨难才能成熟,克服障碍继续前进的孩子,再次遇上相同的情况时,障碍已经不是障碍,因为他已有了心理准备,也懂得了克服障碍的方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让孩子在克服障碍中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好方法。

很多家长都在质疑,能给孩子设置障碍吗?他们做得最多的是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所有障碍一一扫除,唯恐这些障碍害了孩子。是的,很多孩子无法克服的障碍让孩子产生了挫败感,打击了孩子的进取心,让很多孩子在障碍面前倒下了,这是很多家长为孩子扫除障碍的原因。可你要知道,很多的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了障碍,他们因此有了成功的体验,感到非常自豪,盼望着进攻下一个障碍的号角吹响。父母对这样的孩子是最为省心的,不会担心孩子会倒在障碍下,因为对一个个障碍的跨越使孩子具有了较强的吃苦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独立自理能力强,有勇气。因此,父母需要给孩子巧设障碍。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母预见不到孩子将会遇到什么样的障碍,况且父母也不能陪着孩子一路走下去,为孩子扫除障碍。孩子小的时候是你走在他的前面,孩子大了就是他走在你的前面了,要从小培养孩子克服障碍的能力,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如果将孩子置于你用爱构筑的温室中,他就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让孩子在跨越障碍中成长,最为重要的是障碍难度的设置,难度小了孩子闭着眼都能够闯过去,难度大了,就会出现很多家长担心的现象,使孩子产生挫败感,打击孩子的进取心。要根据孩子的能力设置障碍难度,让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产生成功、自豪的体验,有向障碍挑战的冲动。譬如你可以带孩子去旅游,在游玩的过程中,设定一个登山的方案,让孩子经过努力征服险峰,让孩子“一览众山小”,树立自信心。

在设置障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针对者应该是那些一帆风顺的孩子

这些孩子因为经常受到赞扬,所以要给他增加一些挫折。对那些受到挫折比较多、性格内向脆弱的孩子,不宜采用这种方法。

(2)障碍要适度

要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受挫能力大小来设置障碍难度。年龄越小的孩子,障碍就越小,障碍发生的频率也越低。受挫折越多的孩子,设置的障碍就越少,甚至不能设置障碍。

(3)必须循序渐进

障碍应该逐渐加大,逐渐增多,不应该在开始的时候就给孩子一个下马威,否则可能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4)与鼓励相结合

当孩子排除了障碍,取得胜利的时候,父母要及时给予赞扬,让孩子感受这种行为的积极结果。

(5)不要太在意孩子的情绪

在障碍挫折面前,孩子难免有一些不良的情绪反应,你应该有这种思想准备,不理会一般的不良反应,但是如果孩子情绪反应过度,父母要进行必要的心理支持。

(6)注意保密

事前不必让孩子知道,但在有些情况下,比如障碍的难度很大,担心孩子经受不住刺激,你可以先与孩子商量。告诉他难度到达的程度,让孩子有思想准备,这样就可以增加孩子排除障碍的可能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克服了障碍,孩子就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积极行为所获得的良好结果。

设置障碍法所包括的内容是很多的,不仅有生活方面的问题,也有学习方面的问题,还有斗智斗勇方面的问题等。

总之,让孩子在克服困难中前进,孩子就会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孩子也会更加积极地去奋斗,去努力。这些工作都需要在玩中进行。

9.鼓励孩子多听音乐

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一位家长来信说,他的小孩三年级了,经常听歌,他很担心这会影响学习,问该不该控制孩子听音乐的行为。

音乐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适当听听音乐能有效促进智力的开发,对于幼儿来说效果更好。因为大脑发育最旺盛的阶段是从出生后到1O岁左右,听音乐能使婴儿的神经元之间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相互联系,进而有利于神经回路的形成。正因为这样,很多学校把学习乐谱、乐理知识及掌握某种乐器当做重要的教学内容,很多准妈妈在怀孕时就用音乐进行胎教。

从新生儿呱呱坠地到3岁这段时期,经常听美妙悦耳的抒情乐曲,美妙的旋律通过感知器官传导到尚未发育完全的大脑,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无数事实证明,那些能唱能演奏的中小学生,大多数其他功课的学习成绩都较优良。这是因为音乐的演唱、演奏,需要既看曲谱又看歌词、音符。这能提高视听水平,锻炼脑神经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良好的视、听功能及神经反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有助于发展想象力、注意力、理解力和记忆力,增长人的智慧。音乐为什么有这样奇妙的作用呢?

音乐,是作曲家借用各种曲式的逻辑形式进行丰富的感情思维的结晶。优秀的音乐作品体现了音乐与人、与客观世界、与整个宇宙的和谐统一,隐蔽着大量奇妙的幻想、无穷的渴望、出自肺腑的爱,这些充满神秘的谐音能使人得到许多美的启示。

人们在听音乐的过程中,由于音乐信息的剧增,对疏导大脑的整个生理功能起着良好的作用,这时,想象力相应地活跃起来,增加了大脑的随机应变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把彼此分散的潜意识和众多孤立的信息组合起来,从而对人的创造力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

音乐是心灵之声,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中,音乐记录传递着不尽的喜怒哀乐、兴败荣衰,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古典音乐,都体现了文化的精神、智慧的境界、民族的灵魂、人生的妙谛,有着完全不同于文字语言的独立思维和独特魅力。

《礼记·乐记》中说,“唯乐不可以为伪”,音乐思维直接作用于心灵,所以最能感动人心,唤起共鸣。好的音乐调节情绪、修养身心、启发灵感、陶冶情操,从而健康身心。对此,春秋时期的孔子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在齐国听了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感叹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评价韶乐的尽善尽美。伯牙《高山流水》得遇知音子期的典故,描述了古代中国音乐艺术的高超境界。

音乐本是生活的一部分,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不是因为他们具有特殊的天赋,而是因为歌舞始终伴随着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孩子在学说话、学走路时,开始学唱歌、学跳舞了,而且,还在娘胎里时,他们就开始感受音乐了。

和谐的人生本来就是艺术的,自然也少不了音乐相随。在生活节奏飞快的今天,奔波劳碌的人们更需要得到音乐中那些真正美好优雅、恒久不变的东西的抚慰和滋养。

《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德之华也”,音乐可以熏陶出高尚的道德情操。亚圣孟子曾说“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圣贤经典的教导不可忘,作为家长,你应该让孩子多听听高尚的音乐,虽然见效很慢,但水滴石穿啊,天长日久,你的孩子一定会成为情操高尚的人。孩子没有思维习惯上的束缚,没有心理定势,在听音乐时,思维可以天马行空地任意驰骋,轻松快乐中锻炼思维,开发智力,健康身心。

可见,听音乐不仅能娱乐,更重要的是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对于小孩来说,听音乐只是觉得好听,好玩,并不是有意地用音乐来开发智力,健康身心。但智力的开发和健康身心却往往在无意追求中受到更大的益处。

孩子可以没有目的性地听音乐,家长却要有意识地选择适合的音乐给孩子听。怎样选择呢?你要给孩子选听优美、动听、和谐、高雅的音乐,作为精美的、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以熏陶、感染的方式,培养孩子开朗、活泼、健康的性情和品格。可以选择西洋古典音乐,或我国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戏曲音乐,应该各种风格的音乐都有,然后观察孩子喜欢什么风格的,以后就侧重于这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