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习惯伴你健康一生
4537800000001

第1章 科学合理的饮食(1)

民以食为天。衣、食、住、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其中食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食物经过人体的消化、吸收,形成了人体所需要的物质,提供生长发育、生命活动的各方面需要。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食物中的营养必须全面,数量必须充足,而且营养结构还要合理搭配,保持平衡。所以,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只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满足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1、饮食忌讳

(1)饮酒五忌

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人们饮酒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比如结婚庆宴、朋友聚会、社交场合等都少不了饮酒。但是,饮酒也是有讲究的,以下几种情况就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忌酒后受凉

人饮酒后,由于身体内存有数量不等的酒精,在酒精的刺激下,会促使体表血管迅速扩张,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血流速度加快,脸上及皮肤发红。这样,体温的散发就高于平时,打乱了体温的正常调节功能。此时如果受凉,非常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几种比较常见的病况是:易感冒和冻伤;用冷水洗脸则很容易生疮疖;用电风扇散凉则容易发偏头痛;在夏天露天宿卧,则容易得麻痹症和脚气病。因此,切忌酒后受凉。

忌酒后喷农药

酒后喷农药的情况最容易发生在农民身上。人饮酒后,在酒精的刺激下,皮肤和黏膜上的血管迅速扩张,并且血流量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皮肤的通透性在血液的带动下更加顺畅。这时如果人体沾染上药物,或者农药分子被吸入到呼吸道黏膜上,就会加大身体的吸毒量,从而导致中毒或加重中毒的程度。更为严重的是,一旦酒精进入身体后的生理变化与农药中毒的反应相互呼应,在两者共同的作用下,极有可能使中毒程度继续加深,有时甚至有生命的危险。

所以,酒后不能马上去喷农药,也不宜酒后在室内喷洒“灭害灵”等杀虫剂。如此,才能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忌酒后洗澡

很多人认为在酒后洗澡比较舒服,殊不知,这样体内储备的葡萄糖消耗就会比平时洗澡快许多。血糖、体温则会急剧下降。另一方面,酒精会阻碍肝脏对葡萄糖储存的恢复,酒后洗澡极易使人休克。因此,酒后洗澡是一种不恰当的生活习惯。

忌带病饮酒

任何病人都不宜饮酒,特别是肝胆疾病、心血管疾病、癫痫、肥胖病人,更要严格禁酒。

对于患肝炎或有其他肝病的人,是滴酒不能沾的,以免加重病情。酒精影响肝的原理是这样的:它阻止肝糖元的合成,从而促使肝周围组织的脂肪快速进入肝内,并进一步加快肝脏合成脂肪。在这样的情况下,患有肝炎的人,肝细胞被大量破坏,形成脂肪肝的机率明显提高。对正常人而言,乙醇在肝内变成乙醛后再变成乙酸,之后再继续三羧酸循环,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但是,对肝炎病人就不一样了,由于乙醛在肝脏内氧化成乙酸的功能大大降低,这样乙醛就在肝内大量地积蓄,而乙醛又是一种有毒的物质,对肝脏的细胞有直接的毒害作用。所以,带病饮酒没有任何益处,它只能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孕妇忌酒

女性在怀孕期间酗酒,容易造成胎儿先天性畸形、先天性愚型和脊髓膜膨出、智力缺陷等。

酒精的危害与饮酒量成正比,一般来说,饮酒量越多,危害程度也就越大。

女性在妊娠初期的两个月内,即使饮用少量的含酒精的饮料,也会影响胎儿发育及出生后的智力,所以,此时应该绝对禁酒。怀孕最初的3个月,是胎儿形成的重要阶段,这时即便饮少量的酒,也会对胎儿造成严重的损害。胎儿大脑的发育过程贯穿在整个孕期,妊娠6个月后是胎儿的生长高峰,这个时期特别要注意,千万不可饮酒。

(2)饮酒时不宜吃的食物

饮酒的时候总要吃点其他东西,比如各种小吃以及小菜等。喝着酒,吃着菜,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但是,在饮酒的时候需要注意,有些东西是不能同吃同饮的。

核桃不宜与白酒同吃

核桃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它富含蛋白质、脂肪和矿物元素。核桃属性热食物,如果多食性热食物容易使人动火。而白酒甘辛,喝下后,血液流速加快,也是性热食物。一旦两者同吃同饮,容易导致血热,甚至可能导致咯血。因此,有咯血史的人应当避免核桃与白酒同食。

海味产品不宜与啤酒同吃

有关医学专家指出,啤酒就海鲜是一种不正确的饮食搭配,它非常容易引发痛风症。因为海鲜容易刺激人体制造更多的尿酸,而痛风症本身无法排泄过多的尿酸,如果二者结合,无疑是雪上加霜,加重痛风症患者的病情。所以,饮啤酒时尽量远离海鲜产品。

汽水不宜与酒同饮

夏日里,人们往往喜欢汽水与酒同饮,感觉很爽快,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会加强对胃黏膜的刺激,减少胃酸及消化酶的分泌,从而容易导致急性胃肠炎、胃溃疡等病的发生。除此以外,两者混合饮,无形中还会加强酒精对中枢神经的危害,这样血压就会升高,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系数就增大了。

甲鱼血、胆汁不宜与酒同饮

在一般人的常识里,甲鱼血和胆汁都是滋补佳品,经常配以白酒饮用。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饮食行为。专家指出,用白酒送服甲鱼血和胆汁,寄生在甲鱼身上的水蛭虫卵很容易进入人体继续生长、繁殖,并大量吸食人的血液,从而导致中毒或严重贫血症。所以,甲鱼和胆汁与酒不能同饮。

(3)酒后不宜饮茶

很多人都喜欢酒后饮茶,认为这样可以解酒。这种饮食方式是否正确呢?从中医学来看,酒味辛,饮酒会使阳气上升,促进血液循环,加大体温的散热量。而茶素味苦,属阴,主降。如果酒后饮茶容易形成寒滞,进而导致小便频浊、阳痿、大便燥结等症状。《本草纲目》中曾记载:“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腿坠重,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

由于酒中的酒精成分对心血管的刺激很大,而茶同样具有兴奋心脏、神经的作用。如果两者合而为一,就会增加对心脏的刺激。对于心脏功能欠佳,特别是有心脏病的人来说,后果是严重的。

因此,酒后不宜饮茶,特别是浓茶。如果为了解酒,可以食些柑橘、梨、苹果等水果,有西瓜汁更好。如无水果,用果汁或糖水来代替,都有助于解酒。中药中的葛花煎水代茶饮,或以葛根加绿豆熬汤喝,均可起到解酒的作用。

(4)羊肉切勿与醋同食

醋是一种很好的调料。有些人认为在吃羊肉时放些食醋既爽口又有助于消化。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科学的吃法。

为什么这样说呢?分析一下它们各自的特点就明白了。羊肉属大热,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补肾壮阳、生肌健力等作用。醋中含有蛋白、糖、维生素和醋酸、乳酸、琥珀酸等有机酸,它有消肿活血、杀菌等作用,醋的这种特点与寒性食物配合效果较好。羊肉与食醋搭配会各自削弱两者的有益作用,同时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不仅不利于健康,相反,还会危害到身体的健康。

(5)几种人不宜吃粽子

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农历五月,很多地方的人们都有吃粽子的习俗。但是,如果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并不是人人都能吃粽子的,以下几种人就不宜吃粽子:

心血管病患者

粽子的种类繁多,也各有特点,其中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中含的脂肪多,属于油腻食品。对于这样的粽子,如果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多吃,就会增加血液黏稠度,进而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很容易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等症。

老人和儿童

用糯米做成的粽子,其黏性大。老人和儿童消化比较弱,如果过量食用,就容易产生消化不良的后果,进而引发胃酸过多、腹泻、腹胀、腹痛等症状。

胃肠道病患者

由于熟粽子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人吃后就会加重消化酶的负荷。糯米,性温滞气,吃多就加重了胃肠的负担。对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来说,更应该特别注意,如果吃多了,极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进而导致病情的加重。

糖尿病患者

粽子中如果放了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吃多了就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糖尿病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这样就会使病情进一步加重,有时甚至会出现昏迷、中毒等危险情况。

(6)有些人不宜吃鱼

在众多的食品中,鱼是进补的上佳食品之一。它不仅味美,而且有极高的营养价值。鱼的蛋白质含量是猪肉的2倍,并含有丰富的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和一定量的钙、磷、铁等矿物质。鱼肉中的脂肪有降糖、护心和防癌的作用。而且其中的维生素D、钙、磷等能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症。

鱼虽然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宜吃的。患有以下疾病者不宜多吃鱼:

痛风患者

由于鱼类含有嘌呤类物质,而人体内的嘌呤代谢发生紊乱就会引起痛风病。

出血性疾病患者

由于鱼肉中所含的一种烯酸能够抑制血小板的凝集,这样就会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症状。所以,对于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来说,最好不要吃鱼。

肝硬化病人

由于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偏低,而且身体内难以产生凝血因子,所以很容易引起出血;同时鱼中含有的烯酸会使病情急剧恶化,这对肝硬化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结核病人

结核病人食用鱼类容易发生过敏反应,轻者会恶心、头痛、眼结膜充血等,重者会出现心悸、口唇及面部麻胀、腹泻、腹痛、呼吸困难,甚至发生脑出血等严重的症状。

2、健康的饮食

(1)良好的饮食习惯

每个人都离不开饮食,饮食习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一个人如果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那么他的健康状况一定是不错的。

三餐合理分配

一日三餐的食量分配是有讲究的,应该根据生理状况和工作需要进行分配,而不是暴饮暴食。一般来讲,三餐的分配比例应该是3∶4∶3。即:如果一天吃2斤食物,那么早晚各吃6两,中午吃8两比较合适。

荤素适当搭配

荤食和素食各有优点:其中荤食中蛋白质、钙、磷及脂溶性维生素优于素食;素食中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纤维素又是荤食所无法比的。荤食与素食适当搭配,优势互补,才更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发育。

挑食和偏食要不得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多种多样的,即便是营养价值高的食品或者含有多种健康成分的食物,也无法满足身体的多方面需求。如果单吃一种食物,不管吃的数量多大,都无法维持正常的人体健康。所以,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饮食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暴饮暴食百害无一利

有的人经常把两顿饭并成一顿来吃,一次吃了两顿饭的量或者一次饭吃得过多,这就是一种暴饮暴食的行为。这样的饮食习惯不仅会破坏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容易引起急性胃肠炎、急性胃扩张和急性胰腺炎等症,而且还会影响到心脏的正常活动,从而诱发心脏病等,有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所以,为了自己的健康,任何时候都不要暴饮暴食。

(2)几种健康的饮食方式

一个人是否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将直接影响着脾胃功能的消化及营养的吸收。以下介绍几种有利于健康的饮食习惯:

站着吃饭

医学专家根据用餐的姿势研究指出:站立吃饭是最科学的,其次是坐姿,下蹲位是最不科学的。因为,下蹲时腿部和腹部的压力就会增大,这样血流就受到了阻碍,会影响胃的血液供给,不利于人的消化。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吃饭时都采用坐姿,原因是坐姿能让人感到轻松舒适。

喝汤在饭前

吃饭前如果先喝少量的汤,是非常有益的,这就好像做短跑运动前需要做预备活动一样,能够诱导整个消化器官先活动起来,使消化腺分泌足量消化液,为随之要进行的大量进食作好充分的准备。

常吃冷食

科学研究表明,降低体温是人类长寿的秘诀之一。吃冷食与游泳、洗冷水浴一样,它能够降低人体的热量,使身体热量保持在基本的平衡状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体温就会降低,延长了细胞的寿命。

好吃苦食

有人不喜欢吃苦味的食物,这是一种偏食。因为苦味食物内不仅含有无机化合物、生物碱、一定的糖、氨基酸等人体必需物质,而且其中的氨基酸,是人体生长发育、健康长寿的必需物质。同时苦味食物对于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由疲劳和烦闷带来的恶劣情绪等有特别有益的作用。

晨起喝水

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开水是非常有益的,它对肝、肾代谢和降低血压,防止心肌梗塞等有明显的疗效。有的人称早晨的温开水为“复活水”。

科学家认为,人经过几个小时睡眠后,消化道已经被排空了。如果早晨能够喝一杯温开水,很快就被吸收到体内,进入血液的循环,从而对体内各器官进行一次“洗涤”,达到缓解身心疲惫的效果。

即便是美食,也要“三省”

即便是美食也要养成“三省”的习惯,即看清它是否为低脂肪、低盐糖及无添加剂的食品。如果能够经常做到三餐三省,那么身体的健康才能得到保证。

戒除不良习惯要循序渐进

当发现自己染上了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不要想马上戒除,而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例如,已习惯在食物中加很多盐的人,不要立刻戒掉,要慢馒改变,让口味慢慢调适过来才有益于健康。

午餐该吃好一点

大部分人中午需摄入500卡左右的热量,才能使午后不致于饥饿与疲劳。因而午餐只食用些简单的食物,恐怕无法满足身体的正常需求,所以中午尽量吃些丰盛的食品。

用餐时少喝水

有人喜欢在用餐时喝大量的水,这是不正确的饮食行为。因为水会稀释胃酸,从而抑制消化的过程。如果喝水在每天的三餐之外,并且喝六杯以上,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

(3)细嚼慢咽有益于身体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为了赶时间,很多人吃饭时狼吞虎咽,草草了事。殊不知,吃饭讲究的是细嚼慢咽,它有十大益处:

益于肠胃

细嚼慢咽能够使唾液分泌大量增加,当唾液里的蛋白质随着食物进入胃里后,在胃里就会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生成一种蛋白膜,这种蛋白膜对胃有非常好的保护作用。

益于心脏

吃饭时如果吃得过快,很容易引起心律的不正常。细嚼慢咽则会心情舒畅,心律的跳动也会有节奏,这样心情就会平稳,有益于心脏的正常活动。

益于大脑

细嚼慢咽必然会加大面部肌肉的运动和锻炼,这样就增加了大脑皮层的活力。大脑一旦积极活跃起来,就会延缓大脑的老化,起到预防老年痴呆症的作用。

益于口腔

粗嚼快咽容易造成一定的伤害,比如咬伤舌头、腮帮等,同时损坏口腔、牙齿和牙床,严重的还会引起口腔溃疡。

益于视力

对于孩子来讲,如果咀嚼过少,下颚发育就会受到影响,同时面部的皮层肌肉活动不强,从而造成眼球-水晶调节机能工作能力的减弱,其结果就会造成孩子的视力下降。

益于抗癌

人们咀嚼食物会产生唾液,越是细嚼越会产生大量的唾液。科学研究证明,唾液有很强的消毒能力,能杀灭食物中的许多致癌物质。

益于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