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军事战争未解之谜
4516900000022

第22章 现代战争之谜(12)

还有观点认为两伊战争的主要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对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战争的起因是由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水道。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

此外,还有观点认为两伊战争的起因与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有关。

可见,两伊战争的起因错综复杂,既有长期的领土争端,宗教派系对立,又有民族纠纷和领导者个人恩怨掺杂其中。

伊拉克战争之谜

海湾战争后,联合国第687号决议规定,派遣武器核査小组进驻巴格达。美国企图利用核查小组牵制伊拉克,但核查小组一再受挫,美对伊的政策开始转变。9·11恐怖袭击事件爆发后,美国对世界恐怖主义保持高度警惕,并把伊拉克看作是继阿富汗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后全球反恐怖战争的打击对象。在联合国核査小组再次对伊进行调査而未发现其拥有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的情况下,美军以清除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名,发动了旨在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

2003年2月20日,美国在海湾地区集结海、陆、空军部队近20万人,英军也有4万余人调向这里。美英联军将部队部署在伊拉克周围的沙特、巴林、阿曼、埃及、土耳其等国,并控制了各战略通道。沙特是对伊作战的1线基地。

一直与美国对抗的萨达姆也做好了战争准备,除部署在边疆地区的部队外,他还以巴格达为中心构建了严密的防御体系,准备多层阻击和抵抗敌人。

3月20日,美军制定的代号为“斩首行动”的计划开始实施,美F-117隐形轰炸机和导弹对巴格达进行轰炸,拉开了伊拉克战争序幕。在这次空袭中,美军使用“电子炸弹”攻击伊拉克,这种新式武器产生的高能电磁波使伊军及萨达姆卫队拥有的各类电话、无线电通信和电子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立刻失灵。

同时,美军用精确的制导导弹准确地打击伊指挥和控制中心。

为避开美英联军的空军优势和导弹袭击,萨达姆分散兵力,将实力最强的9万共和国卫队、4个特别旅、2个特种部队部署在巴格达周围。并在巴格达周围筑建野战工事,开挖战壕、沟堑,在飞机跑道上放置水泥等障碍物,阻击美英空降部队着陆。

美英联军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和其高层领导人的住所等要害部门进行连续三轮的狂轰滥炸。晚21时05分,美英地面部队在战斗机、直升机的掩护下,凭借配备尖端的夜视作战设备,兵分几路对巴格达进行合围,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巴格达,俘虏或击毙萨达姆。顽强的伊军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给美英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虽然发射的导弹部分被美国的“爱国者”导弹截击,但同时也有效地阻滞了敌人的攻势。

次日,联军以惊人的速度突进,准备以闪电式进攻,在短时间内赢得战争,萨达姆精心布防和顽强的共和国卫队粉碎了美英的“斩首行动”。

4月4日,战争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美英联军经过一番调整,大批的后续援兵到位,又开始重新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对巴格达西南的萨达姆机场实施争夺。5日,巴格达周围的守兵与敌人进行激烈的短兵相接。6日,联军在巴格达上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空中巡逻,对市内目标继续轰炸,加强对巴格达外围的控制,力图合围。8日,联军连连突破伊军防线,开始从南北两方向向巴格达市区推进。次日,美军进入市中心。U日,美军宣布萨达姆政权垮台,大规模的伊军抵抗行动结束。14日,萨达姆的故乡提克里特布市也被联军所控制。

美英联军控制的伊拉克,局势至今一直动荡不安,虽然美军使用了精确制导武器,但也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伊拉克依靠“石油换食品”的计划也因战争而中断,伊拉克平民受到饥饿的严重威胁。

虽然伊拉克战争早巳结束。然而,战争中逐步暴露出来的种种“战争之迷”,却越来越令人怀疑、深思。

虽然萨达姆已于2003年12月13日在家乡提克里特南郊达瓦尔镇的一个农户的地洞里被美军活捉,但2003年4月8日至9日萨达姆和他多达5000名的忠实部下,在一夜之间全部“蒸发”,无疑是这场战争中最大的“谜”。据欧洲情报部门透露,当夜西方监听到一道命令下达给巴格达伊拉克守军,利用宵禁之机,停止抵抗,全部“消失”。这显然不是一种指挥系统“失灵”的表现,相反,却是指挥系统依然在运转的证明。那么伊拉克最高当局为什么下令停止抵抗呢?是为了避免一场耻辱的投降?还是以不抵抗换取美军放其一条生路?欧洲从官方、情报界到媒体和舆论都表示怀疑。美军为了避免巴格达攻坚战造成过多伤亡,而准许萨达姆及其部下逃亡,以换取巴格达放弃抵抗,是此间最为流行的传闻。观察家注意到,在此之前,美国总统布什一直表示要将萨达姆抓获归案。正是在此前后,美国从政府到军方,突然都改口称“萨达姆的命运不重要”、“关键是要改变伊拉克政权”。这一态度的微妙变化,让世界人民都摸不着头脑。

美军攻占巴格达后,推倒萨达姆雕像成为这场战争的一W个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画面。但事后有人怀疑是美军在背后操纵各种“自发”的群体行为。有人说在现场欢呼的人群证明这场战争的“正义性”。然而法国电视一台却对此提出质疑。在对画面进行深入研究后,法国记者发现,在现场指挥推倒雕像的那个伊拉克人,并非一名寻常巴格达市民,而是流亡美国的伊拉克著名反对派领袖阿沙比的一名部下。法国电视台播出了推倒雕像现场拍摄到的画面,与阿沙比飞抵伊拉克后出现在电视中的画面进行了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同一个人出现在这两个画面上。此人紧随阿沙比,显然是一个重要的反对派人士。而另一个当时在现场的法国记者也报道说在现场主要的是美国士兵、各国记者等近百人,而真正的巴格达市民并不多。因为,他说,当时各主要街道都还有战斗,没有人敢于出门。这说明,在这场战争中,有许多人们以为是真的“事实”,实际上是一场有人导演、有人演戏的“作秀”。

这场战争的另一个“谜”就是:巴格达巷战为何没有爆发。法国《星期日报》25日报道说,萨达姆的表兄弟、负责守卫巴格达的共和国特别卫队司令提克里蒂在最后一刻背叛了他。

《星期日报》援引接近前萨达姆政权的一名伊拉克人士的话报道说,提克里蒂早在一年前就秘密同美国中央情报局达成协议,即在美国兵临城下之际,他将以命令共和国特别卫队放下武器为条件换取一家老小的生命安全。

4月8日,即在美军进人巴格达的前一天,美国军方郑重其事地发布了提克里蒂被击毙的消息。但《星期日报》称,提克里蒂当时实际上正以“最秘密的方式”与家人和近20名亲信登上了美军一架C-130运输机,飞往伊拉克外美军的某个基地。

一名阿拉伯外交官对《星期日报》说,一年前美国中央情报局收买内奸时,“许多装满美元的手提箱在移来荡去”。这名外交官说:“出于谨慎,那些接受交易的人只同意在看见美军士兵时叛逃,信号是夺取巴格达机场。”

背叛萨达姆的亲信不止提克里蒂一人。据《星期日报》报道,萨达姆另一位表兄弟拉希德曾向美国人透露伊军部署情况和萨达姆的有关军事命令;而总统府一名高级官员曾于3月19日夜和4月7日两次密报萨达姆行踪,导致萨达姆险些被美军精确制导导弹“斩首”。

伊拉克战争过去已近3年,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程媒体直播的战争,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通过电视第一时间观看到美国一手导演的近似好莱坞大片的场面,只不过这种场面远比电影要真实和残酷的多。关于这场战争的争论也没有因为萨达姆的被捕而停止过。

特洛伊的宝藏像特洛伊战争本身、特洛伊木马一样充满迷幻的色彩,我们不仅搞不清楚这场声势浩大的古代战争是否真的曾经在历史上上演,那匹神奇的特洛伊木马是否真的将盟军偷偷运进城堡,另外对特洛伊的神秘宝藏更是无法确定。

公元前8世纪,希腊诗人荷马写下了两大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伊里亚特》讲述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是怎样诱拐海伦--这位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希腊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怎样带着海伦穿越爱琴海而;到达特洛伊;阿伽门农是怎样集结希腊军队进行复仇,怎样率领这支军队到达特洛伊;希腊军队怎样围城、攻城,而特洛伊国王普里阿莫斯怎样奋力捍卫他的国家,守城达十年之久。《伊里亚特》以极为残酷的战斗场面结尾。

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虽然被视为文学初期的经典之作,但这两本巨著记载的究竟是真的事情,还是只是一个神话故事?有的学者甚至怀疑到底有没有荷马这个人。

然而一个名叫施里曼的人却追寻到了关于宝藏的蛛丝马迹。他找到的宝藏是特洛伊宝藏吗?还是一个新的未知的宝藏?

宝藏初现

施里曼(公元1822-公元1890年)出生在德国北部一个小镇里,从小家境贫寒,14岁时不得不辍学到一家杂货店当学徒。19岁时在开往南美的轮船上八当勤杂工。后来这只船在一次风暴中沉入北海,他因侥幸抓住一只浮在水上的木桶,才得以生还。后来再他当过职员,去过俄国。正是在俄国,施里曼靠做原材料贸易攒了不少钱。公元1850年,他去了加利福尼亚,那时的加利福尼亚正值淘金的大好时机,施里曼靠买卖沙金赚了将近五十万美金。他后来用这笔巨资投资房地产。在俄国克里米亚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施里曼靠做军火生意获得巨额利润,

为了阅读《荷马史诗》的原文,公元1856年施里曼开始学习现代希腊语与古代希腊语。施里曼有着惊人的语言天赋,他仅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学会一了现代希腊语,又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掌握了古代希腊语,领悟了《荷马史诗》六音步诗行的奥妙。到了40岁出头时,他认为之前自己挣的钱已足够承担寻找特洛伊古城的费用,就宣布退休了。

公元1870年,47岁的施里曼和妻子渡过达达尼尔海峡,来到近东沿海特洛伊平原。经过勘察,他最后选定一个名叫希沙立克的小丘作为挖掘地点。公元1870年4月,施里曼从土耳其官方领到了发掘的许可证,他雇用了100名工人,发掘工程从1870年4月破土动工,断断续续进行了三个年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的努力,施里曼在这里挖掘出了层层叠叠的古城遗址。其中倒数第2层的古城,有着厚实的城墙和高耸的城门,城内有一处昔日甚为可观的宅院,城墙上也有大火焚烧过的痕迹。所有这一切使施里曼断定这就是他孜孜以求的特洛伊城,那个宅院也就是普里阿莫斯王宫,《伊利亚特》史诗中所提到的普里阿莫斯宝库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但事与愿违,他几乎挖空了古城的一半,也没有发现一块金子。施里曼已身心俱疲,准备停止希沙立克丘的挖掘工作。

公元1873年6月14日,施里曼和雇工们到工地作最后一次努力。当他站到28英尺深靠近普里阿莫斯王宫环形城墙附近时,突然被废物层中一个形状很特别的器物所吸引,因为那东西后面似乎目的光亮在闪烁。施里曼意识到那肯定是金子。他竭力压住内心的激动,让妻子告诉了人们,因为今天是他的生日,所以提前收工。

民工作散去后,妻子转回来站在丈夫身旁。施里曼蹲在阳光强烈照射的墙下,用手拨开灰烬后,土里显现出了象牙的光泽和金子的闪光。他的妻子取下红披肩,施里曼把金银财宝一件一件地取了出来,包裹在披肩中。在这批器物中,最珍贵的是两顶华丽的金冠,大的那顶由16353块金片金锫组成,还有一串精致的项链,可以围绕在佩戴者头上,并且在项链上悬垂着70根短的、16根长的链子,每根以心形的金片组成,短链子上的流苏垂在佩戴者的额前,长链子下垂到佩戴者的双肩,佩戴者的脸完全镶嵌在黄金之中。另一顶金冠类似前一顶,但链子吊在金叶带上,侧边的链子较短,只遮盖双鬓。两顶金冠的制作工艺精美绝伦。此外还有6只金镯、一只重601克的高脚金杯、一只高脚琥珀杯、一件装有60只金耳环的大的银制器皿、8700个各种式样的金制物件,还有穿孔的棱镜、金扣子、穿孔小金条和其他小件饰物,以及银制、铜制花瓶与青铜武器。

宝藏为何会出现在城墙下

挖掘时,由于这些财物是紧挨在一起呈长方体形状,所以施里曼推断它们原来是装在一个木制箱子里的,后来木箱被战火焚毁,宝藏却保留了长方体形状。他推断,可能在希腊人攻进特洛伊城后,城内一片混乱,王宫内有人匆忙地把一些财宝装进箱子,连钥匙都来不及拔下来就仓皇出逃。走到城墙边,也许遇上了大火,也许是敌人的追赶,使他被迫丢下箱子逃跑,而箱子也马上被倒塌的房屋和城墙所覆盖。也有人认为,这些财宝原是藏在王宫楼上的箱子里的,后来由于大火烧毁了王宫才使宝箱掉落到了离城墙不远的地方,因为不久之后在离第一处宝藏只有几码远的地方又发现了另一处宝藏。可事情还没有终结,后来在邻近王宫的墙脚下又找到了三处宝藏。这样,又有人解释说,这可能是当希腊人破城而入的进修,宫廷侍卫情急之中把国王的财宝装进几个大箱子,故意放到即将倾塌的城墙下面的,真的是特洛伊宝藏吗?

那么,这些宝物在历史上究竟为谁所有呢?施里曼至死都确信这是特洛伊普里阿莫斯王宫的宝藏。他认为既然这是特洛伊城的遗址,那么,宝藏所在的倒数第2层城址就是《荷马史诗》中描述的特洛伊城,是斯卡安城门,是普里阿莫斯王宫的宫殿。

但后来的一些考古学家却认为,施里曼的判断是错误的。他逝世后不到3年,这个论断就被推翻了。